我的祖父樊立之(一)

梵高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本人曾作过一美篇《我的祖父樊立之》,当时并没有(一)。后来,因为有了补充,于2021年7月又写了美篇《我的祖父樊立之(二)》,故把2018年写的那篇重写,并加上(一)。</p><p class="ql-block"> 下面基本忠于原篇,略有改动。</p><p class="ql-block"> 当小妹和小妹夫在市图书馆搜索到《行知诗歌集》,并找到了陶行知先生写给我祖父的那首诗一一"赠樊立之先生"时,他俩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当我见到这首诗的第一反应即想写点什么,把我已知的有关那段抗战时期,我祖辈、父辈们的经历写出来,让我们的后代千万不要忘记历史。</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的诗:</p><p class="ql-block"> 赠樊立之先生</p><p class="ql-block"> 大好战场一洪炉,</p><p class="ql-block"> 锻炼国格与人格。</p><p class="ql-block"> 从头再造旧山河,</p><p class="ql-block"> 电为脉络钢为骨。</p><p class="ql-block"> 立之兄创五金机器厂,从事于抗建要图,并本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之旨散资兴学,造产造才,并筹兼顾,髙瞻远瞩,至堪钦佩,写此志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小姑妈提供了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家族史实;再要感谢我哥为此美篇写了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最后感谢吉妹和吉妹夫,不辞辛劳跑图书馆,搜索资料,有了以上准备才得以顺利完成这美篇。</p> <p class="ql-block">  他就是我的祖父樊立之。 </p><p class="ql-block"> 19 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遂作出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拉开了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序幕!为贯彻国民党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移,祖父和祖父同行的一批爱国工商业者组织起来,当机立断撤退到当时的抗都重庆。 这个撤退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除了员工之外,企业的所有设备机械、原料成品、资料档案⋯,一件不剩全部打包装船,从长江水运到重庆。就好比同时期京津三校撤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一样,活禽死尸一样不留全部带走。</p><p class="ql-block"> 祖父作为同业会(祖父同业会中的好友耳熟能详的有胡厥文,胡叔常等人)的押运负责人责任重大。据父亲讲述,租船十几条,走长江天险,雇纤夫背纤,一步一脚印,艰辛异常。当时,长江中的船队非常繁忙,都是长江的中下游向重庆方向搬运物资,中途还常遭遇日本飞机轰炸、物资散落 、人员伤亡,有的船只甚至到第二年才抵达重庆。</p><p class="ql-block"> 随同祖父同时撤的有三叔公,四叔公、父亲、传枢(大姑婆的侄子),他们那时候还都在读大学,也随祖父一起走的。</p><p class="ql-block"> 祖父的货物安全到达重庆以后,为感谢祖父一路的劳苦功高,胡厥文专为祖父画了一幅长江山水画(立轴)赠于祖父,以记证他曾拥有的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也是祖父一生的一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我清新记得:画的两边是髙髙的峭壁,长江在峡谷中蜿蜒奔流,江中有一串拖船,第一条船头站着一个人,这亇人即是押运人我祖父。</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抗战时期为支援前线,重庆人民举办募捐活动。祖父作为一名企业家、爱国的无党派人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为祖父的慷慨解囊,故有陶行知先生为祖父"造产造才"作诗赞美。 作为他的家人肯定知道祖父会尽力捐助,但是至于何时何地捐了多少,祖父从不透露,家属也从不打听干涉。也许因此缘故,陶行知先生与祖父成为好友,小姑妈回忆,他俩常有来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五十年代后期大姑婆过世后,剩下兄妹六人的合影。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小姑婆,二姑婆。后排:四叔公、三叔公、祖父、二叔公。</p><p class="ql-block"> 兄妹七人中,除了二叔公、二姑婆没有去重庆外,其他五兄妹或本人或儿女都到了重庆。</p><p class="ql-block"> 话说,祖父到了重庆以后脚跟站稳了,经济有能力了,然后有小姑婆小姑公带领一批女眷以及年少男丁,包括我母亲(未婚)、传枢弟弟传炯(兄弟俩都大学在读)、小姑媽(才九岁,今年85岁,还健在)、三叔公的儿子等等其他朋友亲戚,据说有一大帮人从上海出发,走长江以北,经过大同、商丘、宜昌等,为躲避日本人的关卡,见缝插针,曲曲折折,颠沛流离到达重庆,历时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重庆抗战时留下的防空洞。时至今日重庆的防空洞还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对我们讲的最多、最详细的莫过于防空洞的故事。可能日本军机的轰炸、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无奈,无助对母亲的刺激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的飞机来轰炸之前的二、三十分钟,全市警报响了起来,市民们纷纷惊慌失措地到就近的防空洞躲起来。由于民众众多,防空洞偏小,偏少,防空洞里面很是拥挤,轰炸时间一长,待到警报解除,很多人已接近窒息的边缘。窒息死亡的事件常有发生。多的一次轰炸,单单在防空洞闷死的就有一百二、三十人。</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的情况是警报解除后,人处于高度的缺氧状态,这时候,躲在防空洞里的民众会像游戏"老鹰抓小鸡"里面的小鸡一样,一个紧抓前面一个人的衣服,排着队,摇摇晃晃、踉踉跄跄走出防空洞,同时得赶紧走向有自来水的地方,打开龙头,每人轮流凑上去吸一口气也好,喝一口水也罢,感觉会大为改善。据母亲介释说:主要是吸流水边上的空气。流动的水边上的空气富氧,这是有科学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给我们讲的这段经历我觉得非常非常珍贵,我们在重庆的档案馆、展览馆,象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听讲介员讲过,应该说知道的人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日本军机轰炸后,重庆某区域民众死亡的惨境资料。</p><p class="ql-block"> 由于重庆周围峰峦叠障,它又处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三角口,天然的几道屏障,令日本兵兵力不足,无从下手,唯有空袭。所以,重庆的战事完全不同于这儿东部、中部的短兵相接、地道战等情况。不可想像,重庆人民过了八年这样提心吊胆和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为了响应国民党"国难当头,一切从简"的号召,在祖父的安排下,父母参加了重庆遐迩闻名的集体婚礼。</p><p class="ql-block"> 母亲讲过,她是婚后第二年生我哥的,这样推算的话,父母是43年结的婚。43年共有4届集体婚礼,究竟是哪一届已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  但是,年少时的我曾经在母亲的衣柜里见到过一张粉红色的纸张,上面铅印着"证婚人",还有几个姓名,可惜至今我只记住了"黄炎培"先生一人,其他人一概无印象了。不知能否依此考定父母结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张粉红色的纸和上面讲到的那幅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销毁于文革中。</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哥嫂我妹四人曾去渝。在重庆的云岫楼拍到一张抗战时的重庆的手绘地图,想转发给我小姑妈看,但是,纸张太黄,字迹又小,实在难以辨认,所以我放大其中需要查看的一部分,画了这张地图,发给小姑妈看。小姑妈见了很兴奋 ,指着鸡街口(用红笔框的)说,这地方就是我们的住地,走出去转一弯是五四路,祖父的办事处就在五四路上。那儿有祖父办的一个食堂,所有的亲戚、家属、员工、来访来客者无一例外,一视同仁全在这食堂用餐。</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重庆照的路牌。因为小姑妈讲祖父的办事处在五四路上,说明那时的居住地就在此附近,很遗憾问了导游和多位市民,他们都没听过我们讲的地方,或许他们年岁不够大,或许几易地名,是啊!变化这么大,早就物非人非了!</p> <p class="ql-block">  图中的樊景云即是三叔公。他去重庆不久即去了桂林发展,一切都很好,也是抗战时期家族经济的主要依靠。</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重庆解放纪念碑的前身一一精神堡垒。</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哥、嫂子和我、妹去年(2017年)去重庆在解放纪念碑前的合影。我哥生于44年的抗战中的重庆,45年抗战胜利,我们一家于47年在我四个月大的时候从重庆回到了上海,后来两个妹妹因此出生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我的苏州大妹以及小妹、小妹夫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美篇】虽然写的是我的祖父樊立之先生生前的几件实事,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最令人可歌可泣的全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罪恶侵华战争中的史实。可以讲【美篇】中的几个故事,是樊立之先生生前最光辉荣耀的一段个人经历,也是作为他的后人最该记叙及铭记的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现在作为他老人家的孙辈都有了各自的孙辈,但是历史不能忘记,让【美篇】中的那些史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是写此文的初衷,让国人以及后辈们毋忘国耻,热爱和平,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洁妹们非要我写上一段作为结束语,我思量作为兄长的我,虽然因为从不足19岁就离开家里,外出求学工作,对那些家史知之甚少。但是我十分愿意为此去做这件事,除了对家族史的延续、补充和对晚辈的教育外,也是对祖父那段沧桑岁月的深切记念。</p><p class="ql-block"> 最后,谢谢樊立之仅剩的女儿,我的姑妈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樊朴真</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