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iv><br>听到两个公务员朋友聊天。</div><div><br>其中一个曰:“现在考公务员的都至少是大学学历,而且既然连公务员都考得起,能力水平都不可能好低。”</div><div><br>另一个曰:“对头,而且现在考公务员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务员的录取率越来越低...”</div><div><br>老幺闻言差点没笑哭,心想这两个朋友真是跟我们老幺一样属鸡毛的--越吹飘得越高。</div><div><br>当然,咋一听,第一个朋友曰的那句话似乎有理有路,但仔细一听,就会发现那句话一旦加上了“现在考公务员的”这个限定语后,那些所谓“大学学历”、“考得起”和“能力水平”就如屋檐上滴落的水珠子--看是连贯却压根串不起来。</div><div><br>首先说“大学学历”。在老幺看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很多时候确实要看他所受的教育,而一个人所受教育的高低好坏最主要又要看他所受的高等教育和学历。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么说大体应差不离。然而,怄人的是,就老幺目力所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考公务员的特别是考我基层公务员的,别说985高等学校毕业,连211毕业的都寥若晨星。那好,既然要将“大学学历”作为“能力水平”一贴标签,那你一个80后、90后、00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所处美好时代的教育条件这么好,扩招又那么哉乎多,都还只是读了个二流、三流甚至像我们老幺一样读个垃圾大学和野鸡大学,你能力水平何在?你引以为豪的这个“大学学历”证明了你什么?</div><div><br>再说“连公务员都考得起”。其实,老幺一直都有个傲慢与偏见:真正学历很硬火的精英栋梁以及但凡有两把其它方面刷子的老计都不太或者说不太屑于考公务员(特别是考基层公务员)。犹记得上学时,老师总是敦敦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将来长本事了就回来建设家乡。可事实上,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有所成的有能力水平的最后都远走高飞了,而回来的很多都是像老幺这种不好好学习的或者说学习要好不好的。所以,矮子当中拨大个,即便我们考上了公务员除了庆幸和感恩之外,还真没什么自我感觉良好的。</div><div><br>因而所以,在老幺看来,“大学学历”、“考得起公务员”与“能力水平”之间没有一分钱的必然联系。事实上,在体制内,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很多时候还真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而最主要又体现在看你会不会垫脚尖以及你的脚尖垫得有多高。</div><div><br>这些接下来很快就会谈到。该划重点的划重点,该做笔记的做笔记。</div> <br>二<br>众所周知,老幺是耙耳朵,在家最听老婆话。<div><br>可谁又知道,老幺其实又是老婆的精神导师,经常诲人不倦地给老婆讲人生硬道理,而老婆每每在遇到诸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打脑壳的问题时也总是虚心向老幺请教。</div><div><br>这天晚上,月黑风高,空气中弥漫着瞌睡虫的屁味。</div><div><br>老幺好不容易蚕卧在床上把米狗屎哄睡,自己也有了盎然睡意。冷不丁,那亲爱的瓜婆娘粗鲁地抖了老幺一脚,而后问了一个很俗气的问题:“老幺,你晓不晓得什么叫‘内卷’,跟老娘说说看?”</div><div><br>“你问这干嘛?”老幺在黑暗中很有点不耐烦。</div><div><br>“最近在网上不是经常看到这个词么?”</div><div><br>“你查一下百度嘛。”老幺没忍住打了一个哈欠。</div><div><br>“我查了,感觉还是二晕二晕的。喂!”老婆又粗鲁地抖了老幺一脚,“你究竟晓不晓得这个词哦?不晓得就直说不要东绕西绕。”</div><div><br>“我当然晓得!我哪门会不晓得这个词嘛?安?只是现在而今眼目下,不同的人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对“内卷”这个词有不同的解释、演绎和引申,因而“内卷”就是一个筐,很多现象都可以往里面装。先不跟你不讲理论,讲理论你要打脑壳。我就按我的理解举一个‘内卷’的例子吧。比如,如你所知,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后宫佳丽三千,时不时还有美女源源不断地被选进宫来。美女多了,而且越来越多,而名义上男性资源却只有皇上一个,于是乎这些女人为了争夺这有限的男性资源,必定会使尽力气和手段,展开层出不穷的宫廷斗争,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内卷或者说内卷化。”</div><div><br>老幺胡诌完,见老婆久久没有吭声,想必还在慢慢咀嚼和消化,于是就闭着眼开始数小羊,碗儿十里铺、土儿十里铺,石雷儿十里铺(原谅老幺学的散装英语)...刚好再次有点睡意,却听见伊在黑暗中幽幽地说:“老幺,你总是埋怨我对你管得紧,可你叫我对你怎么放心?你连举个‘内卷’的例子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还美女长美女短的...”</div><div><br>“你不是喜欢看宫廷剧吗?我举宫廷方面的例子不正是为了形象点便于你好理解嘛?”</div><div><br>“我就是不喜欢听到你嘴巴里一天美女长美女短的。”</div><div><br>“那好,那我重新举一个例子吧。”伊硬是把老幺强迫症都给急出来了,“那我就重新举个基层行政部门的例子吧。如你所知,现在考公务员的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而官场的蛋糕就那么大点,于是只有切细切碎,而大家为多争夺到点细碎蛋糕,就必定会相互比赶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恶性竞争、偷练《葵花宝典》...张三每天加两个小时的班、李四就加三个小时的班、王二麻子就加通宵...王二麻子拿五十块钱买官,李四就拿一百,张三就拿二百五...张三说李四的坏话,李四就匿名举报张三,王二麻子就给张三下套...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付出的艰辛努力越来越多,获得的蛋糕越来越细碎甚至仍得不到一点蛋糕渣渣的现象也是一种内卷化。”</div><div><br>“今晚吃饭时,你妈在桌子上老在提‘三孩’政策。我当时心里就好笑哦。老幺,你每月工资就只有那么丁点,住房就只有那么丁点,矿产就只有那么丁点,如果生三孩,而三孩再结婚生三孩,你不怕这些老计将来内卷吗?你看老子一天给那些为了争夺家产而打架各孽的不肖子孙调解矛盾纠纷的案子还少吗?”(注:老婆是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专职工作人员)</div><div><br>“首先,三孩政策不是我妈提的,而是政府提的,至于响不响应,我妈说了不算,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要你我两个共同说了才算。就目前状况来说,为了避免家庭内卷,还真是不敢考虑要三孩。”</div><div><br>“你是DYGB,要有...这些话可不能在外面瞎说...”</div><div><br>“晓得!”我得应,忽然间,又想起个什么事,于是郑重其事道:“达令,虽然我们怕家庭内卷不敢要三孩,但响应三孩政策的形式主义还是要搞的嘛,规定动作还是要做的嘛。”</div><div><br>“爬!”</div><div><br>...<br></div>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今晚开始查高考成绩,成绩出来后,考生就可填报志愿了。去年这个时候,有几个报考警察院校的小朋友来政治处办政审手续,老幺俗不可耐地问其中一个考了六百多分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报考警察院校。伊的老汉代其回答说为了毕业后有一个工作(注:伊报考的这所警校毕业后就可当正式警察,亦正因为此,这所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升高)。老幺又俗不可耐地问伊喜不喜欢当警察,伊傻笑了一下说不晓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老幺有个远房亲戚高考分数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重本(985)线,可他偏偏喜欢当警察,因而第一志愿就填了一所警察院校,当时他们老师和同学甚至包括一些亲朋好友都表示不理解,认为他浪费了不少分数,应该去读一所更牛逼的大学,可他仍初心不改坚持读了警校。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当了警察,用《大话西游》里白骨精的话讲: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而小伙子也确实不错,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还抽到公安部去锻炼了两年,三十来岁就已是副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年,有一个刚分配的我局某派出所的一个小兄弟上班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局里面做了很多挽留工作,其仍然坚持要走人。他在政治处办辞职手续时,办公室一老同志再次喋喋不休地劝其不要辞职,说什么现在工作难找,警察虽然工作累工资低,但旱涝保收、工作稳定...虽然这个老同志是出于好意,但听着总让人腻歪。据老幺了解到,这个辞职的小兄弟不管是其家境还是个人能力水平似乎根本就用不着在意旱涝保收和工作稳定什么的,最主要一点,他对当警察压根就没鸟兴趣。所以,当时老幺很想叫这个老同志消停一下,并告诉他倾售人生价值观要找准对象,否则就是西门官人拉太监逛窑子浪费表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虽然源源不断地有人如过江之鲫往体制内涌,但老幺也认识有好几个体制内的老计离职,有的是主动地,有的是被动的。老幺也一直在关注这些老计离开体制之后的情况。总的来说,有的混得真的比在体制内好。当然,也有离职后混得比在体制内差。例如有一个领导同志,在体制内时,个人能力水平很高,简直没有他办不成办不好的事,而一离开体制,他的能力水平似乎一下就失效了,现在混得简直还不如一个普通打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老幺在进入体制内的头一两年也曾冒出过几次辞职的念头,有一两次差点就成了。现在无法设想当初如果真辞了职现在会怎么鸟样。就目前的心态和状况来说,老幺倒还感谢当时规劝我和阻止我不要辞职的老计,虽然自己现在混得并不怎么样,虽然现在仍然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一旦走了狗屎运中了头彩什么的就拍勾子走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但在没踩到狗屎之前,却再也不敢冲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倒让自己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段台词:“先是憎恨它,然后你开始习惯它,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老领导经常说他当主任时办公室就两个人,上午干活下午打牌(十八大之前),年年考核拿第一,而现在几个办公室的人坐得满东东的,天天加班活路都还做得汤汤水水,这是哪门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哪门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幺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毫无疑问,老领导们比起现在考进来的公务员们的能力水平少说要高好几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三个和尚效应”。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庙,庙里只有一个和尚,他喝水就到山下去挑;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他们喝水两人就到山下去抬;再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当庙里有三个和尚之后,他们就你望我我望你谁都不愿意到山下去担水和抬水,最后就只有屙尿喝啦...而单位上的人一多就正如庙里的和尚多了,就会出现偷奸耍法、推诿扯皮以及出工不出力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现在的工作越来越“精细化”,过场也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此处省去216个字)。</p><p class="ql-block">其四,最主要原因还是单位“内卷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在老幺看来,不管是“三个和尚效应”还是“精细化”,广义上说,也都是“内卷化”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错,如前所述,现在而今眼目下,“内卷化”就是一个筐,很多现象都可以往里面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百度,我们知道,内卷化的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其中比较常见的引申意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着是努力的通货膨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努力的通货膨胀,比较精髓的案例就是“垫脚效应”:在剧场里,大家本来坐着就可以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看戏,但有几个耍小聪明的老计为了个人看得更好而率先站起来,其后面的人为了不被遮挡也都跟着站起来,在站起来的人中有高有矮,矮的站起来也看不到时于是就垫起脚尖,当垫起脚尖也看不到时就有人垫砖头了,最后大家都在疲于攀比谁垫得最高,而无暇顾及看戏。当然,此时谁也别想好好看戏看好戏了,同时还要承受垫脚之累。最可悲的是,很多人此时甚至都忘了看戏,而本末倒置地把垫脚尖或把比谁的脚垫的更高当成了进戏院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为什么体制内的很多人,即便没有什么追求,即便工作量不大,工作难度不高,甚至整天什么也不做,也会感到压力大,也会感到累,其主要原因就是“内卷化”导致其一直都处于垫着脚尖的状态。这其中有主动垫的有被动垫的。或者说你一旦进入了“内卷化”的戏院,不管你看不看戏都得垫脚尖,不垫脚尖就犹如穿着衣服置身裸泳浴场会被看成另类,而自己也会别扭不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让老幺想到在西藏高原的体验,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即便你什么也不做,平躺在床上,也相当于在慢跑,时不时也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而上述体制内那些感到压力大和累的老计,其实也像是躺平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p> 五<div><br>政治经济学课本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指: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长的现象。</div><div><br>在老幺看来,努力的通货膨胀就是付出与所创造的价值或所获得的收益不匹配,而导致付出的一种浪费和贬值。</div><div><br>一件工作本来正常上下班就可以做好(达到目的),现在要几个人加班加点来做,这是一种努力的通货膨胀。</div><div><br>老领导经常说他当主任时办公室就两个人,上午干活下午打牌(十八大之前),年年考核拿第一,而现在几个办公室的人坐得满东东的,天天加班活路都还做得汤汤水水,这是一种努力的通货膨胀。</div><div><br>基层公务员工作本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现在要求必须大学生,而且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考试,这是一种努力的通货膨胀。</div><div><br>本来平时按时上下班,偶尔加个班就能评先进,后来每个人天天都比赶着加班,加班不常态化或加班时间不够长就成了后进分子,这是一种努力的通货膨胀。</div><div><br>...</div><div><br>老幺曾听到两个公务员朋友聊天。</div><div><br>其中一个曰:“现在考公务员的都至少是大学学历,而且既然连公务员都考得起,能力水平都不可能好低。”</div><div><br>另一个曰:“对头,而且现在考公务员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务员的录取率越来越低...”</div><div><br>老幺闻言差点没笑哭,心想这两个朋友竟然不晓得自己其实是在讨论“努力的通货膨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