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30日,平津陷落后,历时20余天的平津之战落幕。日军为了攫夺山西的煤矿资源,兵分两路向西进扑,北路走的就是南口、张家口这条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初,在北方的第一场硬战就是在居庸关下北平东南方的南口进行的。从地理环境来看,南口是平津小平原上靠西的第一道隘口,位于太行山脈北部做陡坡上,由于是西进山西的必经之道,因此成为了古代征战的要冲。</p> <p class="ql-block">驻守南口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集团军属下第13军,军长汤恩伯,下辖第4师,师长王万龄,第89师,师长王仲亷;第17军军长高桂兹,第84师师长高桂滋兼,第94师师长朱怀冰;直属军委会第21师,师长李仙洲;第十九军第72师,师长陈长捷;陆军独立第7旅,旅长马延守;晋绥军山炮第27团,团长张映启。总兵力约6万余人,前敌总揩挥汤恩伯。</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9师师长王仲廉。</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师师长王万龄。</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七军军长,兼84师师长高桂滋。</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4师师长朱怀冰。</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师师长李仙洲。</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2师师长陈长捷。</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日两军血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景色依旧,不知有多少烈士鲜血浇灌了年年春发的野草?</p> <p class="ql-block">关于南口战役,中国的《战时画刋》宣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即将奔赴战场的中国军队。</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的轻机枪。</p> <p class="ql-block">进攻南口的侵华日军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p><p class="ql-block">第21师团一部,师团长川岸文三郎;第1混成旅团,旅团长酒井稿次;</p><p class="ql-block">第11混成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兵力近8万人。</p> <p class="ql-block">日本《支那事变画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收藏。图是第三辑中关于南口战役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吉林外国语大学彭明新教授翻译,我们能看到日本的宣传资料对南口战役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支那事变画报》第三辑中之一页。</p> <p class="ql-block">《支那事变画报》第四辑之一页。</p> <p class="ql-block">《支那事变画报》第四辑中之一页。</p> <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的增援南口的“卫纵队”,由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率领,下辖第10师李默庵部,83师刘戡部,85师陈铁部。</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师师长李默庵。</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3师师长刘戡。</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5师师长陈铁。</p> <p class="ql-block">南口战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529团团长罗芳珪。</p> <p class="ql-block">72师416团团长张树桢,于8月22日阵亡。</p> <p class="ql-block">“南口战役”八十四周年祭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卫国战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是中国全面抗战始在中国北方中国军人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第一次硬仗“南口战役”84周年。 </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午夜,驻丰台日军越界演习,提无理要求要进宛平城,遭中国守军拒绝,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还击。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其实,应该称为“七.七抗战”。</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起,于日本而言是得寸进尺,于中国而言是忍无可忍。“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日本“中国驻屯军”在京、津地区及内蒙古,驻丰台的日军是一个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辖3个联队10000余人,从丰台到卢沟桥附近演习已经进入“塘沽协定”划定的非武装区,还气势汹汹地要进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炮轰宛平城,还向世界宣传是中国军队先开枪挑起的事端,日军是自卫才进攻宛平城,弄得世界舆论都认为是中国军队挑起的战端。 正当中国军队准备反攻将越界的日军驱逐出非武装区时,日军提出停战,谈判解决,并承诺撤兵,然无实际行动。就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有30000多人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完全有能力驱逐越界的日军。然而,“甲午战争”前中日外交的翻版再现,日本用缓兵之计不断增兵。交涉的延误,地方当局的犹豫,寄希望于和平解决,深恐在平津地区增兵会被日军找到借口,使日军得到了逐步加强其军事布置的时间,到7月20日,平津战区的日军已达180000人,十八个飞行中队,平津一带就出现了主客易位的形势。二十九军寡不敌众苦战20余日败下阵来。7月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大沽口沦陷,平津之役就此落幕。 日军在攻佔北平和天津后,为了攫取山西的煤矿资源,分南北两路向山西进攻,北路走的就是南口、张家口这条线。 </p><p class="ql-block">南口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户,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古诗云:南口自昔天下雄,聚傍雄关名居庸,一夫当关万难敌,一木塞路路难通。说明南口地理位置的险要。 1937年8月初,在北方的第一场硬战就是在居庸关下北平东南方的南口进行的。从地理环境来看,南口是平津小平原上靠西的第一道隘口,位于太行山脈北部做陡坡上,由于是西进山西的必经之道,因此成为了古代征战的要冲。 受命在南口布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属下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下辖第4师,师长王万龄,第89师,师长王仲廉;第十七军军长高桂兹,第84师师长高桂滋兼;第94师师长朱怀冰。直属军委会第21师,师长李仙洲;第十九军72师,师长陈长捷;陆军独立第7旅,旅长马延守;晋绥军山炮第27团,团长张映启。总兵力约6万余人,前敌总指挥汤恩伯。 </p><p class="ql-block">从北路进攻山西的侵华日军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第21师团一部,师团长:川岸文三郎; 第1混成旅团,旅团长酒井稿次; 第11混成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兵力近8万人。 </p><p class="ql-block">关于南口的地形,清龚自珍《说居庸关》一文有详明的记载:“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文中下关是南口,上关是居庸关,八达岭是“北门锁钥”。 </p><p class="ql-block">最早在南口布防是1937年8月3日第十三军89师王仲廉部,8月6日第4师王万龄部到达指定位置,第十七军84师,炮兵第27团也先后到达指定位置布防。 南口战役于1937年8月8日打响,共分为三期作战。 </p><p class="ql-block">第一期作战是1937年8月8日—8月15日。 </p><p class="ql-block">8月8日,日军从昌平出发的200余骑兵到德胜口我军阵地前骚扰,试探性进攻,经我守军反击后退去;8月9日也有日军小部队在二道关,虎峪村我军阵地前出没,被我守军驱散。 8月8、9日是日军试探性进攻,真正的战斗的在8月10日爆发。是日早晨,日军10余门大炮,5架飞机掩护1000多名步兵和骑兵进攻我军南口正面阵地,炮击、飞机轰炸持续了4个多小时,到下午1时,我军阵地基本被破坏,日军坦克向南口车站猛扑,我守军撤退后日军疯狂进攻南口我军各阵地。飞机、大炮、坦克不断攻击,许多阵地发生肉搏战,幸将士用命,不畏牺牲,牢牢守住阵地。8月11日,日军2000余步兵、600多骑兵在9架飞机和20余门大炮的掩护下进攻我南口、得胜口阵地,战况惨烈,每个阵地都有多次争夺,形同拉锯,双方都付出极大代价,但阵地还是牢牢在我军手中。</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日军以大炮50余门,坦克近30辆,步兵5000余向南口、虎峪村、苏林口、得胜口一带阵地进攻,敌坦克突入阵地,我方士兵称其为“铁怪”,敌人仗坦克攻击占领了南口镇,汤恩伯总指挥下令89师529团恢复原有阵地。军令如山!当晚,529团3营7连在团长罗芳珪率领下,向占领南口镇的日军坦克进攻,第7连连长隆桂铨身先士卒,冲向敌坦克,用血肉与“铁怪”搏斗,他们舍生忘死第爬上敌坦克,把手榴弹塞进坦克的观察孔,把手枪申进观察孔往坦克内射击,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炸毁敌人坦克6辆,消灭了200余敌人。以7连长隆桂铨以下三分之二战士阵亡的代价收复了南口镇。</p><p class="ql-block"> 8月13—15日,敌人援兵源源而至,炮火更猛烈,飞机轰炸更频繁,炮火覆盖,飞机轰炸,阵地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敌人的炮火翻了不知多少次,然而阵地还是控制在我军手中,忠勇的将士,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长城。第十三军89师265旅529团团长罗芳珪,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战斗最激烈的12日,他率部守住了虎峪村阵地,率部收复了被敌军占领的南口镇,被誉为“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战至12日晚,529团已伤亡过半,罗团长向总指挥汤恩伯告急,汤恩伯将军回电:“五二九团罗团长芳珪兄,文电诵悉,贵团连日力挫强敌,己确立本军未来全胜之基石,曷甚欣慰!南口阵地,关系国家对日抗战之成败,敌寇虽众而凶顽,仅持其优势之炮火,而不能尽毁此一地带。尤其吾人赖以扺抗强敌者,为战斗精神,而非大兵与精良之武器。吾侪誓死决不离开阵地寸步。人生百年,终须一死,好汉死在阵头上,即为军人光荣之归宿。请以此意转告与吾侪同生死,共患难之全体官兵,倍加努力,争取胜利为盼!”;同时致电89师王仲廉师长:“第八九师王师长介人兄,文申电涌悉,李旅连日力挫强敌,已树本军胜利之先声,曷甚欣慰!南口阵地,即为吾侪光荣之归缩。我死则国生,我贪生则国死,吾侪宁死尽以维护此阵地,並不倖求生还也。望转告贵师全体同生死之官兵们,努力争取胜利为盼!”。为国家,为民族,气壮山河。</p><p class="ql-block"> 战至14日,529团仅剩100余人,15日,罗芳珪团长受伤,其余战士全部战死。533团第3营将士在阵地被敌人包围,援兵被敌人阻隔的情况下,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 </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作战是1937年8月16日—8月23日。 </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作战最明显的特征是敌人在不能正面突破我军阵地的情况下,采取迂回战术,绕过我军正面攻击我军右翼,战斗在横嶺城,黄老院一线展开,此期虽然第21师,94师也逐渐投入战场,但由于运输和机动的困难,补充投入的部队还没有消耗的人数多,总指挥汤恩伯用兵捉襟见肘,不得不将守怀来的第4师调两个团来支援。8月17日,黄老院旁老渔沟阵地守军第19团第1营全部阵亡;8月18日,反攻850高地东麓碉堡的战斗,第24团第3、4、6连连长反攻时阵亡,是日下午夺回了两座碉堡;8月19日,日军进攻黄老院旁的两岔口阵地时使用毒气,第21师61旅122团团长刘芳贵阵亡。同日,第72师和独立第七旅先后到达怀来,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8月18日成立的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将带第10师李默庵部、第83师刘戡部、第85师陈铁部增援南口,汤恩伯将军拟定8月21日出击,进攻日军侧背。</p><p class="ql-block">8月19日,日军第五师团到达昌平,日军第五师团于8月21日破晓发动总攻,兵峰直指850高地,40余门大炮不间断轰击,阻断射击,使我军增援部队无法接近,守军第19团伤亡惨重,仍然拼死守住黄土漥的阵地,在敌人毒气攻击,部队伤亡激增时,团长傅镜芳把马夫,伙夫组织起来与敌人拼命,守住了阵地。敌军攻击黄土漥阵地未的逞,集中攻击850高地,守军战至伙夫、传令兵都上至一线也无法挽回,850高地失守。850高地的失守,南口前线守军的侧背暴露在敌军威胁之下,腹背受敌,战事开始处于被动。 南口第十三军89师已成孤军。</p><p class="ql-block"> 8月21日,一股日军突袭张家口以西的郭磊庄车站,143师护路队与之苦战,郭磊庄车站于22日失守,同日,72师416团团长张树桢在老虎头阵地阵亡;23日,张家口以西的第一大站孔家庄车站沦陷,张家口危在旦夕。在南口作战的各部队后路被断,粮弹将尽。23日,72师416团少校团附黄丕彦以下官兵伤亡200余人,镇边城陷落。望眼欲穿的第十四集团军卫纵队还未到达战场,总指挥汤恩伯将军给卫立煌将军发报:“漾午电敬悉,我右翼阵地,在横嶺城,本(廿三)日下午敌陷镇边城,该敌並向怀来城急进中,请火急向大村猛攻,以一部向镇边城攻击,並佔领该地,与我右翼阵地联络。”,无回应。 至此,总指挥汤恩伯将军回天乏术。 </p><p class="ql-block">第三期作战是1937年8月24日—8月26日。 </p><p class="ql-block">8月23日半夜,汤恩伯将军下了孤守的命令: 1、居庸关,青龙桥、得胜口一带,由89师师长王仲廉指挥; 2、东西大嶺,黄老院一带,由21师师长李仙洲指挥; 3、北石嶺、横嶺城一带,由第4师师长王万龄指挥。 8月24日,卫立煌援军被阻于黄严岗、秦峪口,庄村一带,南口守军孤守待援。 24日,日军大举进攻居庸关、陈家堡、横嶺城等个据点,各守军陷入苦战,25日,横嶺城被敌人包围,第4师师长王万龄报告总指挥汤恩伯只有3天的米粮,汤将军命令:“遵令固守,切勿犹疑”。张家口沦陷的消息至,南口固守已失去意义,委员长命令撤出战场,总指挥汤恩伯将军忍痛下达转移阵地命令,26日晨南口守军交替掩护,撤出战场。 </p><p class="ql-block">卫纵队李默庵将军于26日电告总指挥汤恩伯将军:该部已于敬日(24日)晚攻佔大村,其当面之敌,计步兵约6000以上,炮约二十余门,且有飞机助战云。</p><p class="ql-block"> 南口战役历时18天,因张家口沦陷而退出战场。是役,中国军队伤亡16643人,参战部队中第十七军84师,炮兵第27团因未报未列入。</p><p class="ql-block"> 南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一次面对面的硬仗,中国军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南口战役”84周年,怀崇敬之心情,向在战斗中为国捐躯的英雄致敬! 抗日烈士千古,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p><p class="ql-block">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 《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 《第七集团军战斗详报》 《南口抗日之役战斗详报》 日本《支那事变画报》</p><p class="ql-block"> 鸣谢: 中国国家图书馆: 李 强 老师;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吴先斌馆长,墨 非主任; 吉林外国语大学:彭明新教授; 江西二战史研究专家:李建华先生; 北京抗日战争史研究专家:王一匡先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