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观察对象:周子洋 </p><p> 年龄:6岁 </p><p> 观察目标: 识别幼儿的游戏状态及表现出来的游戏水平。 </p><p> 美食屋新开张了,迎来了一波幼儿,他们分别是周子洋、尹恩琪、刘芷欣、刘菀清。周子洋坐在收银台,等客人付完钱,他就坐在收银台,看着角色区的美食绘本。他拿了一本《四季厨房》,快速地翻页,不一会儿就翻完了一本,然后把书放到书架上,又换了一本《美食地图》。同样也是快速地翻阅,一会儿,美食店的书都翻了一遍,他开始嘟囔着,好无聊啊好无聊,做老板真的是太无聊了。他转头看向了客人。</p><p> 两位客人坐在小桌子边,等待厨房里的厨师上菜,他们彼此聊天,眼睛不时地看向厨房。</p> <p>行为分析: </p><p>1.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并不主动参与小组游戏,即在游戏时采取观望态度。在游戏进行不到十分钟内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状态。</p><p> 2.在幼儿间的互动方面,周子洋在游戏中则很少和其它幼儿互动。 </p><p>3.幼儿解决的能力较弱,主动使用语言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幼儿较少,大多数情况下会转向成人寻求帮助。 </p><p>4.物品轮流使用中会偶尔出现抗议的现象。幼儿游戏中口语表达较少;游戏持续的时间不长;幼儿间同伴互动不太积极;对于游戏中问题的解决较为被动;个别幼儿不愿意轮流使用游戏材料或轮流担任游戏角色;对同伴关注较少。 </p><p> 5.扮演厨师的幼儿呈现的菜品可操作性不强,很快他们就吃完没有兴趣了。</p> 角色分配 <p>1.追随幼儿兴趣,在每天的分享交流活动,我们组织幼儿对游戏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幼儿的需要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p><p> 2.发放调查表,请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了解孩子感兴趣的职业,记录并分享。孩子们调查结果都是从餐厅中常见的职业出发,幼儿商议后,决定好角色的分配为厨师、服务员、老板和客人四种,并理清工作内容。</p> <p> 在问题面前,教师从商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看到了幼儿美好的期待。教师充分信任幼儿,在商讨中幼儿有充分的“自主”,包括活动自主、表现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等。教师不再以一个传统的权威形象站在幼儿面前,而是以一种支持者的形象出现在活动中。幼儿人人能畅所欲言,教师不再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和幼儿一起潜心建构课程、真诚商讨。</p> <p>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很高的一种活动形式。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对某个区域活动的兴趣常会“由浓转淡”,例如我们特别注意到我们设置的“甜品屋”,参与的幼儿越来越少。</p><p> 幼儿有需求,但是他们对“甜品屋”并没有任何经验,只是在职业体验馆进行过简单的职业体验。他们对于“甜品屋”工作人员的组成缺乏了解,对于材料的利用也是一知半解。幼儿和教师共同商讨并试图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p> 小餐厅里吃什么 <p> “食品部”的幼儿围坐在一起,就制作什么甜品、要怎么制作、哪些甜品的制作更适合他们的能力等问题进行讨论。在筛选甜品时,教师将调查的结果与“食品部”的幼儿进行沟通,最后确定两种甜品(甜甜圈、木糠杯)。后来,幼儿对于需要收集哪些材料,你一句我一句,更多的是在提出各种疑问。目标不够明晰,商讨无法进行。教师指导幼儿从每人提出各自计划,到相互商讨哪个计划更加具体明确,最后确定一种计划。在计划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制作甜品的材料及工具,明确了自己想要制作的甜品。幼儿形成了两份计划——材料计划和步骤计划。</p> <p>教师的支持策略:
</p><p>(1)当幼儿进入新的游戏环境游戏,他们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和发现新的问题,比如在我们菜品的选择上。由于美食屋刚成立不久,卖什么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一个点,因为美食千千万,每个孩子的经验和社会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恰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同时,能适时进退,捕捉孩子的智慧。
</p><p>(2)在确定了做汉堡披萨等此类的菜品后,我们进行丰富菜品的内容,使游戏更有生命力。比如根据顾客的口味可以定制、饮料的口味可以季节限定、始终把引导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以外获得更多的收获。
</p> 幼儿对甜品屋的需求 调查菜价 <p> 通过谈话,发现孩子对于菜价都不了解,所以教师发放调查表,请家长一起来帮忙。孩子们先分工合作,自主选择调查价格表,并记录菜品内容和设计表格。</p><p> 幼儿这次调查的方式与以往不同,不光是找找资料、询问爸爸妈妈,很多孩子走进了菜市场,在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亲手摸摸、亲口问问、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孩子对活动的感受更加深刻。</p><p> </p><p><br></p> <p>教师的支持策略:</p><p>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细致的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由于玩具或游戏材料的不足造成的,还是幼儿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反映幼儿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讨论、邀请社区成员或家长参与、阅读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丰富经验。</p> <p> 孩子们大胆尝试打破区域界限开展联合游戏的活动。孩子们根据游戏情节需要,主动走出区域,去邀请其他区域的小朋友共同参与美食屋的游戏,不但满足了自己的游戏愿望,创造了更多的游戏情节,还在其中积累到交往的技能。
小餐厅的游戏环境已经创设好了,食物已经摆好,但是迟迟没有客人来点餐,孩子们发现其他各个区的小朋友都在专注的玩着自己的游戏,于是,就主动到其他班级去邀请其他同伴。孩子们通过邀请,果真有小朋友响应,餐厅的厨师、服务员把客人邀请到餐厅,一一介绍餐厅的美食,热情接待小客人,使他们的游戏顺利开展,交往互动、一起游戏的愿望得到满足。
</p> <p> 在计划的过程中,对于甜品展示柜的位置,幼儿出现了分歧:有的幼儿认为甜品展示柜应放在制作区旁边,方便甜品师摆放甜品;有的幼儿认为甜品展示柜应放在收银台旁边,方便购买的人取甜品。幼儿各自表达观点后,希望教师能帮助他们做决定。教师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真实选择,并不是由教师帮他们选择。最终幼儿决定两个地方各放一个。</p> <p> 观察对象:尹恩琦 </p><p> 年龄:6岁</p><p> 观察目标:是善能够连行合理分工,灵活转换角色。 </p><p> 尹恩琦扮演餐厅的老板,她正在查看餐厅各处的情况,一会监督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一会检查食材的状况,还帮助客人准备餐具,递饮料,端食物,忙个不停。</p><p> 不一会服务员要去上厕所,少了一名服务员,另一位服务员更忙了,这时候有一桌客人需要服务,尹恩琦赶紧走了过去,对客人说:“我是这里的老板,服务员现在有事,我来帮忙,请问你想吃点什么?” </p><p> 客人说:“我要一份战斧牛排、一个盒子蛋糕、还需要一杯樱桃汽水,然后再来一份烤肠披萨。”</p><p> 尹恩琪问客人:”好的,但是你确定点这么多你都能吃完吗?我们美食屋是不允许浪费粮食的哦。“</p><p>客人想了一会说:“那就不要披萨了吧。”尹恩琪笑着说好的。然后走到厨房,对着厨师说,刚刚那位客人需要一份战斧牛排、一个盒子蛋糕、还有一杯樱桃汽水。”</p> <p> 分析: </p><p>1.尹恩琪在游戏情节中很自然地用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和其他幼儿进行对话,因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美食店的老板,她并没有始终待在前台,而是在美食店中,四处查看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其他幼儿自然地互动,并能够在员工空缺时,顶岗服务,在客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服务顾客。 </p><p>2.幼儿在干预后口语表达的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游戏中幼儿很自然地扮演角色并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其他幼儿进行对话。 </p><p> 3.尹恩琪在游戏中,能够对服务员、厨师等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包括如何为客人服务,当客人点餐时可以给顾客提供意见,推荐美食屋中比较受欢迎的菜品,比如说“我们店里的披萨很好吃哦”就把他日常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了游戏之中,模仿角色的行为和对话。</p><p> 4.客人用餐的时间较短,其中可操作性的材料较少,需要进一步改善区域材料。</p><p><br></p> <p> 教师的支持策略:</p><p> </p><p>1.材料</p><p> 角色游戏区的可操作性性游戏材料较少。在“美食屋”中,常常会配有厨具、餐具会配有水果和蔬菜,这些玩具或游戏材料大都是仿真的模型,形象逼真,但是都属于成品,结构性较强,为幼儿留下的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较小,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它们进行改造。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更多可操作性强的、可供幼儿创造的玩具或游戏材料。</p><p> 通过在游戏中增加游戏材料,让游戏环境更加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的职责或行为,把幼儿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之中,模仿角色的行为进行游戏。 </p> <p> 2.区域 </p><p> 为了避免美食屋消极等待,增加游戏等情节,让幼儿游戏的持续性延长,让幼儿在游戏中增加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机会,让幼儿减少被动游戏的状态,以增加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和互动。我们也将区域从最安静地室内调整到更为宽松氛围的走廊里。 </p><p> 在区域搬家的时候,对区域布局先做了设计,然后根据孩子们的设计,将角色区中的事物做了加减法。比如说这个取餐口,最开始时为了让孩子们更明确取餐的方式,孩子们熟知以后,他们觉得不需要这个取餐口了,就把它挪走了。</p><p> </p><p> </p> <p> “啊!不好了,美食坊门口有人晕倒了。”有个幼儿惊慌地叫起来。其他幼儿围着躺在地上的星星,议论起来:“星星怎么会晕倒呢?”“刚刚他在吃东西,走着走着就晕倒了。”“那现在该怎么办啊?”“赶紧去叫医生来吧。”“警察警察,美食坊的东西有问题,把小朋友吃晕过去了。”…… </p><p> 不一会儿,孩子们来到了大二班的医院。“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就拿着“医药箱”赶来了。“医生”和“护士”为星星做了治疗,可是星星还是没有醒来。幼儿决定一起把他抬去“医院”做治疗。</p><p> “警察”对“老板”匡佳艺说:“你们美食坊里的东西有问题,我们要检查。”匡家艺说:“不可能呀,别的小朋友吃了都没事。”扮演顾客的童童问:“那星星刚刚吃了些什么?”匡佳艺说:“他一直在吃冷饮,还要吃蛋糕,然后他就自己倒下了。”“警察”说:“好吧,那我去医院问问星星。”说完,“警察”跑去“医院”。</p><p> “医院”里,星星已经醒来,还在“打针”。看“警察”走来,星星还时不时咳嗽几声。“警察”问:“你刚才在美食坊为什么晕倒了?”星星捂着嘴巴笑起来,说:“嘻嘻,我本来就感冒了,又想吃冷饮,吃完后我就晕倒啦。”</p><p> 其他幼儿听了星星的话后,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感冒不能吃冷饮。”“就是就是。”“感冒要多喝水,还要打针吃药。”“吓死我们了。”……</p><p> 今天下午“美食坊”里的“突发事件”不断,可忙坏了我们的“警察”。</p><p> 伴随着新角色的产生、游戏材料的更新,幼儿有了更为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职责分工。星星的突然“晕倒”,激发幼儿结合自己去医院看病的经验或从其他途径习得的经验,来“晕倒”的问题。游戏中,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支持并推动了游戏的持续发展。</p> 总结 <p> 干预过程中,通过对游戏环境的设置、游戏材料的增加和幼儿生活经验的总结,经过两周左右的干预后,幼儿的互动明显增多。通过增添游戏材料,创设适宜的、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游戏环境,使得幼儿游戏的时间从原来六到九分钟延长至二十分钟或三分钟以上。幼儿的语言表达也开始频繁,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间的假想性描述语言得到提高,最高能达到平均 4 次左右。幼儿发挥想象,我们抓住幼儿对于食物的喜爱,选择色彩及造型比较丰富的点心作为区域的操作内容,引导幼儿从简单的“私人定制”活动向“小小跑龙套”“我是外卖员”活动推进。教师通过观察、分析,与幼儿一起讨论、调整,推进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角色扮演、语言表达、相互合作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