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幸运的七八级师范生

曹晓红

<p class="ql-block">6月18日经过班长曹东伟及筹备组王洪岩庄洪英董长伟盛廷跃耿银才冯友成陈忠民陈再生王绪刚马黎明袁兵陈义坤翟广平同学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又遨请曹晓红为摄影,我们徐州师范学校七八级数学班同学终于在毕业41年后再次相聚一起。这次聚会由于2020疫情严重拖了一年。</p> <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教过我们的张兴朝校长、陈洪让校长、李卫江校长</p> <p class="ql-block">相聚时刻耿银才同学为我们播放了他做的内容丰富的视频,看到这些老照片让我们一下子回到少年。</p><p class="ql-block">前面三幅照片是我们上课的万寨校区师范学校的校门老师办公区和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1978年师范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140名,学制两年定向分配免费上学,分了两个语文班一个数学班。招收中师生必须坚持面试和体格检查的规定(徐高师大事记)正是得益于当年的招生政策才使得我们这批同龄人中较优秀的学生进入了师范学校的学习。因为当时升学率不是很高考取中专也是很难的,当年考上本科和中专的学生在一个高中毕业班中也就四五个人。</p><p class="ql-block">这是入学学籍上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师范学校留下的这些影像,大都是耿银才同学给我们拍的,使我们还留下那个时光的纯真的样子。仔细看每位同学都带着“徐州师范学校”的校牌呢。</p> <p>文革后教育百废待兴,教授我们课的老师是仅有的教育界的大师,我们很荣幸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徐惠通老师教授我们小学数学理论,课程表上是“算术"</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上课的教材都是翻印的刻印版,也有老师自己编印的教材。我们班刘春华同学受父亲的影响,养成保存资料的好习惯,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上学时的教材、许多本笔记、作业、试卷等等。从这些工工整整的笔记中看出刘春华同学是个认真学习的师范生。后来成为教学能手,鼓楼区教研室主任。看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我非常兴奋也很感动,这里面记录着我们共同学习时光的印记,我有幸把这些资料拍了下来与大家共享,以致敬我们万寨的学习时光。(曹晓红)</p> <p>看到久违的课本翻翻泛黄的笔记和作业时,穿过时间隧道让我们秒回到课堂。</p> <p class="ql-block">徐恵通老师教授我们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他也是书法家板书是他的"绝活"漂亮的行草书写流畅,说完了也板书完了。每节课扳书都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下角。上他的课是不能走神的,从教后的我常年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也做到了说写同步。这是师从徐老师的您的样子啊,徐老师我们感谢您!(曹晓红)</p> <p class="ql-block">徐老师作业批改符号(Ⅴ)独具特色,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非也!very good的首字母,这是徐惠通老师的创意(由√到Ⅴ除去对学生作业正确的肯定更是对学生认真的一种表扬~vetygood很好!!!)!仅这张作业里留下了徐惠通老师的笔迹!</p> <p class="ql-block">刘春华谈起某次参加比赛课,课后徐惠通老师做讲座,至今难忘。他说刘老师的课真实不参假,能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争辩中学习,加深学生认识,使新知深深地扎根!学生的思辩需要唤醒,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p> <p class="ql-block">张兴朝老师具有最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他的才气是溢出来的,是我们同学心中绝对的男神。每节课都很出彩,上张老师的课是我们最美的享受。师范毕业以后,我们也经常可以聆听张校长的专业讲座,回回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最难能可贵的是每次相聚,张校长都能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这不仅仅是我们是张校长教的第二批师范生(张老师教的第一批学生,有的年龄比他还大),而是他教过的每届每班学生他都能脱口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不因时光流逝而忘却,这不是一般老师能企及的,张老师永远是我们最敬佩最敬仰的人之一,是我每个学生一生的学习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张兴朝、陈洪让、昝金浦、王汝鑫几位老师教我们代数几何课,裴翠雯老师教物理,于克柱老师教我们书法…。昝金浦老师带个眼镜非常有亲和力,至今忘不了他那俊秀的字,2000年聚会时,我们见过昝老师,下次聚会一定来啊!</p> <p class="ql-block">上陈洪让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到很亲切。还记得陈洪让老师第一节课就讲研究几何的方法。他课后时不时还给我们留几道思考题。所以就有了后来发生的同学们拿着难题去考老师的情景,陈老师做难题从不含糊!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受益终生。王汝鑫老师,作图水平不一般,我们数学班同学的画图水平都很高,都是得益于这些老师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师范学校万寨校区位于大运河畔,这幅图是同学在运河边的留影。</p> <p>图右边这位女老师就是教我们物理的裴翠雯老师(图左边为徐惠通老师的女儿徐瑛与我们同班)她的气质中总散发着温馨知性的女性美,女物理老师绝对智商过人,同学们都很爱戴她,现在我们很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徐惠通老师和张兴朝老师共同执教我们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理论,这是我们数学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这是刘春华的课堂笔记太珍贵了,看看当年的题目还真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语文课堂笔记、语文课是由赵慧琳老师执教的。看到这些语文笔记上的内容极具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物理课笔记,我们的物理课是由裴翠雯老师执教的</p> <p class="ql-block">这四份数学笔记是由刘春华的姐姐78级语文(一)刘燕华同学提供的,教她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一生坎坷又豁达睿智的程希庚老先生,他给每一位同学批改的作业,都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我拍到这些批改后的作业就有一种感动,想流泪!</p> <p class="ql-block">数学班数学学科是专攻,同时还兼修语文英语音体美书法等等,从当年的作业可窥见一斑,我们不仅感叹中师虽然两年,但基本功训练出来的素养却影响我们一生。仍记得每晚的自习,我们数学班教室的灯熄灭的最晚,上晚自习的同学最多。有的同学做的课外习题练习本能摞成一摞。这扎实的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份书法作业是刘燕华同学提供的,他们的班主任于克柱老师教他们书法,也教我们数学班的书法课,现在想起来我们脑海中还浮现于克柱老师亲切慈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刘春华这两份成绩报告单上有我们班主任高必成老师留下的评语,太珍贵了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主任高必成老师(照片后排左二)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在他的鼓励下,记得我(曹晓红)经过刻苦训练才补上体育短板终于体育全能达标。</p> <p class="ql-block">这是仅存的几张试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春华同学保存的,她在和平桥小学实习时,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看密密麻麻的详案、那认真劲儿,值得点赞点赞!</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位在和平桥小学实习的同学,这就是那个时期朴实人的样子。</p> <p>这是我们班王洪岩同学执笔给实习学校和平桥小学领导和老师的感谢信。看到里边的内容,我们才知当时实习为四周,实习学校的老师很负责的教我们,校长也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并希望我们毕业后来到她们学校。</p> <p>看看王洪岩同学执笔的感谢信草稿,书写流畅书法在我们师范同学当中数一数二的。</p> <p>从毕业照当中可以看到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 。80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八九十年代我们成为各个学校的中坚力量,我们班许多同学成为教学骨干有的成为名师有的成为教研员还有许多同学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徐州基础教育贡献了我们的心血与汗水,我们这得益于我们师范学校的传承啊!</p> <p class="ql-block">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为中师教育陈列馆题词,高度评价中师教育的历史贡献,中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各个层次中办学最好的一个层次,为中国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并说:建设百年中师陈列馆是一个壮举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图为:徐师学校沿革</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图分别为:徐州师范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址</p> <p class="ql-block">图为:省立七师校门</p><p class="ql-block">菁菁师范,灼灼桃李</p><p class="ql-block">1906年徐海大地诞生了最早的师范学府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延聘博学之士承启蒙教化之重任,徐州师范从此踏上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漫漫征程。</p> <p class="ql-block">图为:省立之女师校舍</p><p class="ql-block">1921年又设立第三女子师范</p> <p class="ql-block">图为:省立徐州中学师范科校门</p><p class="ql-block">1948年岁末,徐州解放,省立徐师与女徐师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校。文革期间停课数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北关校址</p> <p class="ql-block">图为:孟家沟万寨校址</p><p class="ql-block">1972年迁址北郊孟家沟万寨恢复办学。</p> <p class="ql-block">王陵路校址</p><p class="ql-block">这儿原来是师范学校的校址之一,也曾是徐州第15中学,现在改为高职学校。</p> <p class="ql-block">图为:中山南路校址。</p><p class="ql-block">1984年再迁致中山南路。</p> <p class="ql-block">图为:铜山新区校址</p><p class="ql-block">1996年复迁南郊铜山新区。 2005年升格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及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百年徐师风雨兼程七迁校址八易校名,学高身正学运以昌惠泽四方,树人树德徐师尽显峥嵘气象,看今朝世纪徐师续写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编辑:刘春华 曹晓红</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刘春华 刘燕华 耿银才 曹晓红</p><p class="ql-block">摄影:曹晓红</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曹晓红</p><p class="ql-block"> 2021-8-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