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的美篇

张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金缕曲》说尽教育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留给我的是他那条人生之路,父亲留给我的是他那条人生路上的始终贫穷。但父亲还留给我一本他自己写的书,这本书由霍州市市委书记王月喜先生作序,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带着油墨的馨香向我们姗姗而来。父亲张洪文,霍州市李曹镇沙沟村人,西村中学退休教师。在父亲退休后的全部日子里,他总是身居家而心在教,挂兹念兹。魂断教育,难含难分,情不可遏,默默地做着教育的文章,写了诸多教育题材的诗词和小说。而这本书是父亲绞尽十年的脑力,经过三次投稿后又作了三次大的修改,最后才写作完成的共计四十章回、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金缕曲》。《金缕曲》以一位默默耕耘在农村学校中的普通教师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从中摘取出四十个生动深刻的人物故事,反映了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与荒诞,揭示了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师的特殊命运和情感历程,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贫穷和逆境中更具有独立探索,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儿子者最能读懂父亲。 曾经读父亲手稿的时候我有太多的感受是多么微妙多么逼真,充分印证了“心有灵犀” 才一点则通,更何况我又是一位父亲框架内的在职教师。如果说,读《金缕曲》的时候让我在心上隐隐作痛,其实父亲的全部生命已经让我阵阵疼痛,远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在我不惑之年的感悟之中。正如《金缕曲》中所写那个村庄、那个小家、那个女人。还在《金缕曲》中所写那所学校、那位教师、那些学生……,在天底下那一方贫瘠的土地里,在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中间,构成一个个一切根源在于贫穷的矛盾的故事,却是父亲在作自我的心的矛盾的倾吐。《金缕曲》吐出了主人翁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又吐出了主人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而在这些矛盾关系中联想那浪漫笔触下的人物缩影,正是父亲要将压在深层的一颗红心,一份痴情,一个执者,真实地向人们诉说。诉说自己的缺憾,诉说自己的难奈。诉说自己的爱和恨,说出自己惊梦中的可以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教育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金缕曲》从一个侧面看来是带着某种悲剧的色彩。首先,是我父亲写作《金缕曲》的人文环境论他就不可能创作出喜剧的作品。父亲退休以后,他总在夜以继日地写作,而我关于他的写作总是持“无用论”观点,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持“无用论”观点,都在为他论证当今社会文艺的贬值及其他写作的廉价。但是父亲总是排除掉这一切外在的纷扰,倔强地做着他自以为有价值的事情。他是在悬泉山脚下的那孔土窑里,在我家的小土坑上,在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在一片黑色中透出的微弱的光亮中,孜孜不倦地写完了他二十五万字的手稿。其次,作品中的主人翁被命名为“马千里,”从马千里第一天走进学校时候的心情到他后来自认为“背时的人”;从造物主造就人的时候是“打了一个盹”开篇,到“命运总是拿他开最大的玩笑”展开;从马千里在“?! 。”中获得认识和解脱,到他在“不以千里称也”的一声长叹中尾声,从中贯穿了他执教一生的苦乐和他在写作过程中的悲哀,揪起我远在童年的心灵和中年时候的心思,深情地要与我父亲的内心共振,在一首《金缕曲》的美妙乐章中,感受着一份悠悠的伤感,淡谈的哀愁,长长的倦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时候我已经不再抱着“无用论”观点,手捧着父亲的手稿忽然倘佯在一份成就的喜气和荣光之中。既然他执教一生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既然他在退休后还有一份未了情,那么,将自己这一颗心掏出来,将这份情写下来,表达给人们去看,总是好的也是有益的。当我一气读完了这二十五万字的手稿的时候,在我的灵魂深处开始有些安宁,或许在我父亲的魂深处也要有所安宁,关系着他健康、长寿,无疑是好事也是有益于社会之事。同时我在这一份成就的喜气和荣光中看出了父亲的真心,并非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淡泊宁静的人心,而恰恰相反是在追求卓越、赞美杰出、崇尚功名、敢当千秋的大方思想。假如要我为父亲的这一份成就而欣喜,假如要我为父亲一生的失意而悲哀,其实都出自父亲的大方思想,充分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性之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是的,心比天高,路在脚下。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当命运的激流把一位高人卷入矛盾的涡流中的时候,那么这位高人反而就是一个“矮子”,而马千里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矮子”形象。《金缕曲》从另一个侧面告给社会告给人们,“矮子”是背着包袱的,但“矮子”不要只是背着包袱,相反地更要放下包袱,最根本上是放下贫穷的包袱。马千里的人生根本上不在于他心比天高,根本问题还在于他如何走路。走脱贫致富的路,走改革创新之路、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父亲写作《金缕曲》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坎坷崎岖。“十年动乱”是中华民族一场大灾难,教育事业是重灾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是直接受害者。《金缕曲》像一面镜子,又像是一条鞭子,它警示并激励着人们而更加紧密地警示并激励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把握时代,把握自己,遵循规律,尊重实际,发展教育,与时俱进,才能无愧于伟大时代为我们提供的竞争平台和广阔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我为父亲的写作树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首《金缕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尽教育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教育情未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美夕阳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