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寓言这样教</p><p class="ql-block"> 寓言的故事讲的比较幽默、夸张,让人在愉悦中明白一切道理,比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的道德教育积极有效。</p><p class="ql-block"> 但是,讲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说教才是根本目的。说教是寓言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 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 谭达先先生说得稍微学术一点儿:“ 在寓言中,教训性最为重要,故事性、趣味性次之。”</p><p class="ql-block"> “说教”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有贬义的味道,但寓言就是说教的 。寓言的这个特性,提醒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比较快地得出寓意</p><p class="ql-block"> 寓意是比较明确的 </p><p class="ql-block"> 寓言的教学,关键就是寓言故事的理解,寓意的揭示,寓言用场合,实用场景的理解环节。 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的不是寓意的揭示环节,而是寓言使用场合、实用场景的理解环节。</p> <p class="ql-block"> 得出寓意是有方法的</p><p class="ql-block"> 选择法</p><p class="ql-block"> 提问法 </p><p class="ql-block"> 抓住角色来问。古代民间寓言塑造了大量角色,主要角色有植物、一般动物、人、矿物、人工物、自然物等,大多数是通过隐喻形式来表现性格特征的。寓言中,不一定有很复杂的情节结构,也不一定有细致的心理描写和风景描绘,可是,角色却有鲜明、突出的性格特征。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寓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问: 你喜欢这个人物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应该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过程,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 聚焦出一个共识。</p><p class="ql-block"> 抓住情节来问。寓言的情节有大量巧合,巧合可以使故事“巧”儿而生“妙”,“巧”而生“趣”。寓言中还有大量夸张,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我们主张抓住情节来提问,不是问这些情节是否真实,寓言本身就是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童话,写故事的人或许根本不在乎故事的漏洞 。这种巧合和夸张一方面让人很清晰的认识到该则寓言的寓意及其所包含的道德教训;一方面又让读者觉得滑稽,带来可笑甚至可爱的让人心情愉悦的感受。抓住情节来问,主要还是为了得出寓意, 这类问题往往用“假如”引出。 </p> <p class="ql-block"> 寓言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 1. 寓意揭示后要和生活联结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 2. 采用群文阅读,人为创设出一个复杂一点儿的阅读情境。</p><p class="ql-block"> 寓言中的道理不是真理,不是逼你“接受”,而是让你“知道” 。说明现在的人对道理有选择权 ,可以接受 ,也可以质疑。 因此,寓言教学要与时代接轨。但是这并不表示课堂上的寓言教学,可以引导孩子像成人、学者那样任意去解读。真正好的寓言教学,不是从一个故事里读出很多道理,而是用这个故事里的道理和其他故事里的道理去碰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