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能让你直面痛苦、享受孤独

晨曦

<p class="ql-block">  在19世纪的西方哲学界,有这样一个人:他30岁时,就写出名著,可直到63岁时,才名震世界。他一辈子没有上过班,也没有结过婚,却靠着巨额遗产,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生前无比寂寞,死后却收获无数赞誉。他的思想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深受他影响的名人有: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托尔斯泰、莫泊桑、博尔赫斯、爱因斯坦、王国维等。</p><p class="ql-block"> 尼采说:“读完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以后,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我都要听。” </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说:“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人生始于童年。叔本华的童年,既幸运,又不幸。他出生于富豪之家,父亲是大银行家,母亲是作家。虽然出身显赫,但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父亲生性孤僻,母亲热情开朗,两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叔本华从小便敏感而忧郁。</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叔本华继承了母亲的文学才华,又遗传了父亲的孤僻性格。而他和母亲关系,也几乎复制了他父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溺水身亡。随后,他跟随母亲搬到魏玛生活。一次,他和母亲因为琐事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将他推下楼梯。叔本华带着伤痛愤然离家,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家门一步。</p><p class="ql-block"> 自立门户后,叔本华爱上了一位女演员。当他鼓起勇气向对方表白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件事让年轻的叔本华很受伤,此后,他再也没有谈过恋爱。</p><p class="ql-block"> 早年丧父,与母亲决裂,爱情又受挫,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命运似乎要将叔本华逼上绝境。然而,叔本华并没有倒下,没了世俗的羁绊后,他反而能全身心地开始研究哲学。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穷困潦倒。相比他们,叔本华实在太幸运。靠着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他不用上班,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这也为他后来的研究哲学,提供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叔本华在日记中动情地写下:“你这位骄傲的父亲,你知道你的儿子学不会卑躬屈膝,像那些平庸之辈溜须拍马,也不会为了面包看任何人的脸色,如果没有海因里希·叔本华 ,那么亚瑟·叔本华早就垮掉一百次了。”</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具有惊人的哲学天赋,刚30岁时,就出版了处女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本以为,这本书能让自己马上扬名立万,没想到,它刚一出版,就成了滞销书,因为几乎没有人能看懂它。思想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的人,总是很孤独,甚至会遭遇尴尬。叔本华就是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地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p><p class="ql-block">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p><p class="ql-block"> 读过他《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能帮我们化解人生大部分烦恼。</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p><p class="ql-block">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p><p class="ql-block"> 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还说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在孤独中才能面对自己,才会感到平静的内心,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用取悦他人,而只要与他人在一起,则无法避免去取悦他人,那便不是真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智慧》这本著作大家的评价非常高,我与叔本华结缘也是因为此书。很多人喜欢叔本华也是由于这本书,但是想要真正了解他的哲学思想,读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在本书的开头就有交代,这是一本关于“幸福论”的作品,“但要完成诸如幸福论一类的著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来讨论问题的,探讨“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而他真正的哲学对于幸福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被人称为“悲观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此书是《附录和补遗》的一部分,出版于1850年,这时候叔本华已经60多岁了。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个老年人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提出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写书并不是为了金钱名利,而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他这本书是细水长流花了多年时间写就的,做过多次修改,因此里边有很多名言警句,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书中,他将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因素划分为三类: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别人的看法。这三项都是在比较广泛的意义而言的。</p><p class="ql-block"> 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外貌、性格、品德、智力、气质等。这类因素对于我们幸福的影响是最关键的,因为“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打个比方,无论眼前的风景如何美丽,你用糟糕模糊的照相机也拍不出好照片。这是强调主体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身外之物指的是财产和其他占有物,这类因素也比较重要,但是我们应该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把财富用来铺张浪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应该视之为抵御风险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别人的看法在这里是个很广泛的意义,包括名誉、地位、名声等。这类因素对于我们的幸福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我们都很在乎,很多人终其一生努力的目标就是想要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读完他的《人生的智慧》,有三个观点让我感触最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b></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很幸福。那是因为婴儿没有成年人的那么多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说,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抛弃欲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追求。</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他的这一思想和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致。精髓都在于淡然的人生态度,没有计较,没有执着,因此才能做到与世无争,无欲无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b></p><p class="ql-block"> 在追求财富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理智的限度。财富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财富的绝对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数量决定的;所谓“相对数量”,我的理解,就是适可而止的数量,只要理智的你觉得够用了就好。</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理智的人,追求财富,永远没有止境。财富就像咸咸的海水:人喝海水越多,就会越感到口渴。人生追求的应当是“高级精神禀赋”,知道怎样利用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用来个人享受和消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快乐的源泉。</b></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以为人是社会动物,要广泛参与社交活动,结交尽管多的朋友,获得更多人脉。叔本华不这样认为,他说,人只要到了社交场合,就会不自觉地拒绝大部分自我,而取悦他人,这是无法体验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说,完全、真正、彻底地感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宝贝。年轻人学习人生智慧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反过来说,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他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就越少。人要不断地自我赋能。在自我的能量级别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挑选社交圈子,大部分社交场合你会觉得没意思,不愿参加。能吸引你的,只有那些可以带来营养和资源的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观点,大家试着去理解一下,你也一定会有所启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