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红色小镇》 梦回《蹉跎岁月》

乘物游心

在距离昭苏县城大约9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文旅游景点,那就是记录半个世纪前知识青年支援边疆那段历史的红色教育基地——灯塔知青点。<div>  在219国道旁,有一个雕塑特别显眼,三面鲜红的国旗下是几个年轻人生机勃勃的形象,雕塑基座黑色的大理石上“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几个金色大字熠熠发光。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手书,更知道这是1968年12月他老人家向一千多万中学生发出的革命号召。就是这一号召,让这一代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div><div> 就是伟大领袖的一声召唤,来自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伊宁市等地1100余名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告别繁华都市,远涉数千公里,克服一路艰辛来到当时的灯塔牧场。他们深入当地农牧民群众当中,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了当地农牧民,甚至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昭苏。 </div> 这墙上的标语太熟悉了,它是开启我们社会生活的指示牌。半个世纪前,就是这两句口号,让无数年轻人热血沸腾,义无反顾,走进了广阔天地。 今天的红色小镇,与其说是教育,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记忆,一种对那段历史,那群热血青年的历史记忆。 红色小镇的标牌和门楼,在国道边格外醒目,也颇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一个烧着煤炭,冒着蒸气的火车头,拉着绿皮车厢,载着城市青年,来到既陌生有新奇的边疆,开始他们改天换地,也改变命运的农场生活。 绿色车厢旁的群雕一下子把历史拉回到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 现在都看起来不错的宿舍,当年可没有这个条件。 当年的做饭的案板。 当年的做饭的灶台。 集体宿舍的大通铺。 还有这些生活设施,都有着当年知青集体生活的影子。 这个展厅的物件有点超前了,当年哪里有电视机呀。 这些场景更像当年的知青生活水平。 这应该是当年知青用过的衣物,不知道是哪些有心人将它们留存至今,成了今天的宝物。这也足以说明知青生活在他们人生经历中的刻骨铭心。 这估计是个会议室。 这或许是个大队部,算是现在的机关大楼吧。 小花电影院,这可是当年知青生活的奢侈享受,一般插队知青是无法想象的。 这是生产工具,过来人都很熟悉。 整个红色小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做了很多拓展性建设 路边的壁画,再现了当年知青劳动生活的场景。 还有设备完好的红星招待所,这显然是为招待游客而建设的住宿地。 这个“知青馆”因为时间早没开门,所以只能遗憾了。 离开小镇回望它的大门,想起当年的那段生活五味杂陈。<br>  但不管怎样,我们经历了,我们过来了。由衷地感谢那些将知青生活的点滴记忆和保存得这样好的人们。毕竟现在能清晰记得那段历史和生活点滴的人越来越少了。<br><br>  (由衷感谢网络文字和图片资源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