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期看了于永正先生的《儿童的语文》,整本书看完,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真诚之心,与语文教学的实践之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于先生的看法中,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抓好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表达。在他的课例中可以发现读书与写字占了很大的比重。只要抓好这两把“钥匙”,学生就能逐步掌握开启语文丰厚内涵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以李希贵先生的事情为例。李希贵先生为了提高学校的高考成绩,决定实施“语文实验室计划”,提出“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有语文老师不以为然,于是他让读初一与初四的两个孩子做高考卷,这两个孩子分别得了82、85,与班级的平均分相比都要高。这项计划实施后,学校的高考成绩要比原来好上许多,可见精讲、多读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语有云“书读百遍,而义自现”,课堂上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读、多读。讲解是死的,因为讲解只使人知道,而阅读使人感受。于老师尤其擅长朗读,常常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他提出朗读是一门艺术,一要读出人物的轮廓,二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三要读出“话外音”,四要读出人物的身份,五要读出人物的性格,六要读出人物的年龄。从不同的维度去读、多读,才能读好课文,才能读懂课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多读才能读出语感,读懂文意。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每学期开始我都会布置学生每天在晓黑板里打卡朗读课文,读三遍以上读顺为止;在课堂上设置互相点评的环节,督促学生既认真读又认真听;在读人物对话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物性格与情感;在品读爱国故事时,引导学生想一想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带着感同身受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对照着于永正先生六条建议,我在朗读指导上只捕捉到了二三点。怎么才能做到这六条建议呢?于先生也给出了答案:想要教会学生读好书,首先得自己会读,将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而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朗读中的各种声音表现形式,无一不是基于理解的创造。抓住了朗读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和方法,就能打通语感、理解、想象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理解与认知的愉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