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汉族,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安葬于朝鲜<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3%E5%AE%89%E5%8D%97%E9%81%93/496849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平安南道</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1%A7%E4%BB%93%E9%83%A1/572751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桧仓郡</a>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毛岸英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开始时,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后来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此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1米高的花岗岩石立于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9年毛岸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在韶山,毛岸英的故事广为人知。湘潭市地方史志研究学者何歌劲感动地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作为毛泽东长子的毛岸英用生命守护信仰,对人民大忠大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毛岸英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与母亲杨开慧唯一一张合影。依靠在杨开慧身边的是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1940年周恩来邓颖超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p><p class="ql-block">1940年,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到苏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孩子,自幼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组织找到他们并送到苏联学习。</p> <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准备赴朝前的毛岸英。这一年,他28岁。这张照片也是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毛岸英的高清老照片。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此时,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不到一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曾经说过,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美军的空袭中不幸壮烈牺牲。他是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而毛主席于39天后才得知儿子岸英牺牲的消息。</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毛岸英28岁,正值青春年华,而这一年,毛主席已经57岁,正是等待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岁,却等到的是长子牺牲的悲痛消息。</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毛岸英烈士牺牲73周年的纪念日,永远缅怀岸英烈士,致敬伟大的毛主席,铭记为祖国付出的英雄烈士。</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烈士生前最后的影像</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入朝前夕,毛岸英(后排左二)和战友们在丹东烈士陵园合影,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影像。</p><p class="ql-block">28岁的毛岸英正是男儿青年时,本可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高的成就,但他义无反顾地成为了“第一个志愿兵”,将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献给了保卫祖国的伟大使命。</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照。初见那时,毛岸英24岁,长刘思齐8岁。他才从苏联回国。毛岸英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长得比毛泽东还高。毛岸英给刘思齐的第一印象是很随和。他虽然在苏联呆了10年,但中国话依然讲得很好。就这样,刘思齐把毛岸英当成了大哥哥,喊毛岸英“大哥”。</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中为李讷</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与刘思齐在一起。18岁时的刘思齐,梳着两条辫子,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毛泽东留她吃饭。那天晚上,毛岸英跟她一直谈到11点多。此后,她在西柏坡住了近一个月,跟毛岸英有了很多次的接触,彼此产生了感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李讷、毛岸英、刘思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刘思齐、毛泽东、江青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刘思齐、毛泽东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与妻子刘思齐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非常温馨又感人的照片。 这是伟人和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小女儿李讷一起拍的照片,地点是在延安。 特别是毛岸英抱着小妹李讷,开心的笑,兄妹之情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当时给苏联代表团担任翻译的就是照片中穿中山装的男子------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和外婆、舅舅、舅妈等合影(拍摄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1950年的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瞬间被定格为永恒,成为后人缅怀和敬仰的珍贵记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毛岸英与张华将军、苏联女经济学家马卡洛娃等七人的合影照。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更见证了中苏友谊和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背景。1950年2月,正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百废待兴之际,苏联女经济学硕士马卡洛娃应邀来到中国访问。她以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这次访问期间,马卡洛娃还应邀来到“华北军大”,给一总队的学员们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而在这场报告中,毛岸英作为翻译,亲自为苏联女专家与学员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是在这场报告会后拍摄的。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华将军、马卡洛娃以及白志文少将等人都笑容满面,而毛岸英则站在第二排右一的位置,英姿飒爽,气宇轩昂。他们七人的合影,不仅是对中苏友谊的美好见证,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就在这次合影后的短短九个月,毛岸英便奔赴朝鲜战场,最终壮烈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和哀痛。但正如这张照片所记录的那样,毛岸英的风华正茂、青春昂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照片本身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深刻的时代烙印。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历史,缅怀这些伟大的人物,更让我们在缅怀中汲取力量,为新时代的奋斗注入更多的激情和动力!</p><p class="ql-block">图为张华之子珍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到家乡韶山省亲。毛岸英省亲期间向乡亲们讲解土改政策,照片中的毛岸英是如此专注,而乡亲们听的也是很认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毛岸英在家乡留下的少有影像之一,是他留给家乡人民的思念和身影,致敬烈士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在自家老宅子前走动。</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老家韶山省亲,毛岸英回到家乡后走亲访友,拜访家中长辈亲属,十分亲和,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欢迎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米哈洛夫为首的苏联青年代表团,当米哈洛夫团长讲话时,一名穿西装领的过膝风衣的瘦高个中国青年紧跟其后,他要将团长的话翻译成中文,开始翻译时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很快大家被他的俄文素养所打动,很娴熟、声音很洪亮。当时记者拍了很多他的照片,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领导人子女的身份不能向外界透露的,所以大家只知道他是一名翻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纪实作品,首度集中描写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作者顾保孜,书中载入了近200幅图片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拍摄。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结合图片,记述毛主席最后七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是一部图文并茂、资料翔备,内容真实,生动有趣,可读性与收藏性兼备的不可多得的纪实文献。</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那样一张非常非常罕见的照片,毛泽东和毛岸英的合影,或者是抢拍不成功,或者是试拍,但不管怎样,那个瞬间是真实的,那样的照片每一个中国人都拍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毛岸英当翻译时的照片,个子很高,穿上这身衣服很显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37, 240, 245);">一组在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毛岸英(右二)担任翻译的照片。时年毛岸英28岁。(孟昭瑞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7, 240, 245); color: rgb(1, 1, 1);">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向苏联青年代表团献旗。(前排左起:廖承志、毛岸英、米哈依洛夫、阔日杜布、冯文彬)(孟昭瑞 摄)</span></p> <p class="ql-block">资料图片:前排左一为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7, 240, 245); color: rgb(1, 1, 1);">座谈(前排左一为毛岸英)</span></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1950年秋,在志愿军即将奔赴朝鲜战场前,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与爱人刘思齐在一起的合影。</p><p class="ql-block">而这张合影也是他们俩人最后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不久后,毛岸英血撒朝鲜战场,从此他们二人阴阳两隔。</p> <p class="ql-block">晚年孟昭瑞 (张丽 摄)</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访问苏联</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人民群众</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见李宗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