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陈天豪】</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b>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b>中的名言(糟粕)。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b>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就要把大小事务充分谋划好,力求谋定而动;在祸乱还没有产生之前,就要做好应对的准备,以求防患于未然。</b>总括而言,不管是谋划大计,还是治理祸乱,都要在一开始下足功夫,做足准备。——谋定而动,防患于未然,这是真正的高手应该具备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 说到高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医术界的高手——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扁鹊的医术之高明,在《扁鹊换心》和《起死回生》的故事里都有非常生动的描写,世人已经耳熟能详,在此不作赘述,只想借与扁鹊有关的另一则故事说说我对高手的理解,这篇故事叫做《魏文王问扁鹊》,古文今译过来,内容大意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文王问扁鹊:“在你三兄弟之中,谁的医术最高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扁鹊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的医术次之,我的医术最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文王又问:“可为什么你最出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给人治病的时候,能在病情还没发作之前就把病因铲除了,别人都以为他不懂医术,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有多高明,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播出去;我二哥给人治病的时候,能够在病情初起之时就把别人的疾病给医治好了,一般人都会以为他只能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只有本乡里的才人知道;而我是专门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的,别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甚至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救死扶伤的大动作,人们自然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也就响遍全国各地了。”</p> <p class="ql-block"> ——《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启思,常人所理解的高手,大多如同扁鹊那样,医术高超,声名远播,但高手所理解的高手——<b>真正的高手,却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名气</b>,就像扁鹊的大哥那样,默默无闻,但却身怀绝技,并且总能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不就是老子所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了吗!这样的高手,不正是老子所理解并推崇的高手吗?只是,这种高手通常会是什么身份呢?好明显,<b>为,即作为——就是敢于作为的人;治,即治理——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企业的人。</b>因此,老子的这句话也向我们揭示了《道德经》里面的两大秘密,这两大秘密,也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大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是对治国者提出来的要求,再结合《道德经》全书里的各种遣词用句,譬如“<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上贤,使民不争”、“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span>等等、都是面向当时的治国者提出来的,由此可以推断,<b>《道德经》是一本写给治国者(领导者)的书,而不是写给老百姓的书。它洋洋洒洒的五千多字,说的都是治国方略和领导者法则。对应到现代商业社会,它就是写给老板和领导者的书。——知天道、懂天道(懂得事物的本质,熟悉事物的运行规律),并能遵循天道行事,才能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方能有所作为——这就是领导者最大的法则。</b>因此,它值得每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去好好研读参详。至于后世为什么有人说《道德经》是道家修道的著作,也有人说《道德经》是养生的著作,甚至有人说《道德经》是兵家的著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大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涵义。<b>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里就提出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这个理念, 只是千百年来,大多人都把老子说的无为理解成“不作为”了,认为这是一套消极避世的言论,这是对老子和《道德经》最大的误解。</b>今天,结合“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上文提及到的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各种措辞用句,我们知道,<b>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以无为为有为”——即以无为来作为。</b>怎么理解?既然《道德经》写的是治国方略,那么,无为自然也是对于治国者来说的。所谓无为,是要求治国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把个人的名利和地位看得淡一点,然后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为人民谋福祉之中来。——<b>用毛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你的领导方略是真真实实能够为人民谋福祉创福利的,人民也自然会拥戴你,追随你。这就是“以无为为有为”的真正内涵。可见,无为不仅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胸怀。大凡参透了无为的这层内涵的人,都是领导者中的佼佼者,用一个时髦一点的词汇来形容,就是教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样地,对应到现代商业社会,老板和管理者也应学习无为这种格局和胸怀,在治理企业和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把自己的那点儿个人欲望和虚名地位看淡一点,把为企业创效益、为员工谋福利这些事看重一点,如果你的治业策略是实实在在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企业自然会蒸蒸日上,员工的待遇和福利也自然会越来越好,大家就会信服你,支持你。如此,无为而为,则无所不为,企业内部自然会气氛融洽,上下同心,则凡事无往不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5日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