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始末

玺欣工作室

<p class="ql-block">1995.3.14 展示会</p> <p class="ql-block">1995.3.14 展示会受访</p> <p class="ql-block">1995.7.29 广场中心岛开工</p> <p class="ql-block">1996.11.11 吊装铜像</p> <p class="ql-block">1996.11.12 铜像落成</p> <p class="ql-block">2010.5.23 铜像回迁</p> <p class="ql-block">2018.8.2 铜像交通两相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序</b></p><p class="ql-block"><br></p> <h3>古都南京城市中心的新街口,耸立着一尊雄伟的孙中山铜像,他那刚劲挺拔的身驱,气宇轩昂的神情,深邃有神的目光,准备出行的步态……再现了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领袖风采,令人驻足流连,肃然起敬。这尊铜像高5.75米,重6.2吨,于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时建成。这尊铜像是由省市政府慎重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内知名专家集体精心设计,全国三轮招标选中的雕塑家戴广文精心雕刻,佛光艺术制像厂精心铸造,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历经两年半时间的紧张筹办落成的。这尊铜像所需资金全部是由社会大众捐赠筹集,铜像凝聚了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广大群众、各参与建设单位数千公众参与的心血,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广大中华儿女对伟大革命先驱者孙中山的敬仰之情。因地铁施工,曾被外迁的铜像,历经长达9年之久,在南京广大群众的千呼万唤下,政府顺应民意,对广场布置作了适当调整后,将铜像重新迁回原址,现在已成了新街口地区不可或缺的灵魂,南京城市的标志,与南京的中山陵、总统府、孙中山纪念馆和众多的中山遗迹,共同构成了南京的特有的“中山文化”。<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凡是到过南京的人都会看到市中心的新街口广场有尊高大的孙中山铜像,他那刚劲挺拔的身驱,气宇轩昂的神情,深邃有神的目光,准备出行的步态……再现了8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领袖风采。<br>  这尊铜像的诞生,经历了两场市民大讨论,是市民、专家和领导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过程富有不少传奇的色彩,还有许多从未披露,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有幸成为当时承办的主持者,亲身经历了这个工程的全部过程,至今已尘封了30多年,为了将这段历史留下来,不致被时间湮没,使后人了解这尊树立在市中心铜像来龙去脉,也为南京地方史补上这块空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重大决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3>  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酝酿,慎重研究,于1996年9月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市中心的新街口广场重塑一尊孙中山铜像。<br>  <br>  新街口广场不仅是南京城市的地理中心,还是交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是到南京必去打卡的地方。广场中央过去曾经安放过一尊孙中山铜像,在那里存在了24年,历经日据、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尊像是怎么会安放在这里的?是谁制作赠送的?又怎么会被移走?现在安放在那里?新街口这里又为什么要重塑一尊孙中山铜像?这里的故事还真不少。</h3><h3><br></h3><h3>送的?又是谁后来又是怎么移走的?最后又被安放在建里?真在不少传奇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br>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其生前的日本挚友梅屋庄吉获悉后非常悲伤,不惜变卖家产,为孙中山先生铸像,一来表达他对孙先生的怀念,二来让孙先生被后人永远记念。<br>  1928年3月,铜像制成,高2.9米,重1吨有余,由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设计、雕刻,日本第一流铜像铸造业主筱原金作铸造,形态为中山先生身着大礼服,内穿西装马夹,左手叉腰,右手伸向前方,取演说姿态,对唤醒民众充满了自信和镇定自若的神情。铜像原计划铸造7尊,准备分别安放在中国和日本各地,第一尊铜像就树立在日本东京府西多摩郡调布村,遭遇东京警视厅的阻挠,后因资金等原因,只完成了四尊,准备分别赠送给南京中山陵,广州黄埔军官学校,中山大学和中山县翠亨村(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移至澳门国父纪念馆)。<br>  1929年3月,梅屋庄吉携妻子、女儿,亲自乘船护送第一尊铜像来华,希望能安放在中山陵地区,由于中山陵的设计非常严谨,没有机动的位置可放,总理奉安委员会会议决定将铜像暂立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礼堂前。<br>  1942年11月,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为表示自己是孙中山的追随者,笼络人心,粉饰太平,于孙中山先生诞辰76周年前夕,遂将孙中山铜像移至新街口广场中央。<br>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铜像维持原状,只对广场作了部分维修。<br>  1949年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铜像仍维持原状,并整修了人行道、护栏及绿化,只是因群众聚会游行在旁修建了牌楼和检阅台,1966年拆除,恢复广场原样。<br>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铜像能在南京这座城市中心的新街口广场历经三个不同时期,长达24年一直保留在这里?<br>  这是由于孙中山先生是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的伟大革命先行者,是全体中华民族心中的领袖,他那 “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他那“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他那“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气魄,他那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那 “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主张,他那亲手绘制 “建国大纲”的宏伟蓝图,他那 “奔走不息、呼唤革命”,“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百折不挠、不甘失败”, “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一直活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受到人们的敬仰,这是他能长期立足在这的根本原因。<br>  直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有人要损毁孙中山铜像,周恩来总理闻讯电示:“毁坏铜像不行,可以换个地方”,南京市委随即将铜像转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妥为保存。<br>  两年后,1968年6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置干中山陵广场南面的鼎台上,供游人瞻仰。<br>  1985年3月12日经省委领导准备将藏经楼改建为“孙中山纪念馆”(1987年5月7日正式挂牌),亲自察看现场,听取专家意见,征得孙中山及梅屋庄吉遗属同意后慎重决定,将铜像安放在藏经楼主楼前广场的基座上,楼后有长达125米冯玉祥赠送的刻有“三民主义”全文的碑廊,楼内陈列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等著作及民国史料等文物,再加上这尊四处演说,呼唤革命,气势轩昂,栩栩如生的铜像,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体量看,确是“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应该说与当年捐赠者的心愿是十分贴切的。<br>  1994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数年的酝酿,顺应广大华人的心愿,作出一项重大决策:重新塑造一尊体量与现实环境相符,形态具有南京特色新的孙中山先生铜像,重新树立在新街口广场,满足所有华人的愿望,供世人瞻仰。<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搭建班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决定作出以后,至于成立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来执行这一任务,先后有三个方案:<br>先是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于1994.9.5提出由市政公用局承办,市建委、规划、园林、公安等部门配合。理由是按照市政府内部的部门,市政公用局负责南京的道路、排水、照明、公共交通等事业,对新街口广场改造较有利。重塑铜像工程还找不到一个专业对口的部门,要求承接任务部门要努力学习适应这项任务。<br><br>随后市建委于1994.9.13建议成立由市委或市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其他领导任副主任,由宣传部、统战部、建委、规划局和市政公用局等部门参加的“南京市中山广场筹建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秘书长任主任,宣传部、建委各派一位领导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内分设秘书、方案征集、工程建设三个小组,分别承担舆论宣传、募集资金、征集方案、组织评审、工程建设等任务。的方案,<br><br>1994.9.20市政府对市建委的建议作出批复:再次明确由市政公用局承办,市里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审定方案。具体形式是成立由市政府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有关配合部门任成员,下设办公室,市政公用局分管城建的副局长任主任,负责具体工作,这样承办单位就再次明确了。<br><br>1994.10.28市政公用局深感肩上的重担,不敢懈慢,立即抓紧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br>我们认识到这一任务关系重大,要求甚高,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影响深远,本着积极、慎重态度安排如下:<br>1、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沟通各方信息。在扬子晚报的《市民茶座》专栏中开展“新街口广场怎样美化好”的讨论,让大家献计献策;<br>2、召开一系列专家座谈会,拟请规划、园林、雕塑、建筑、艺术、历史、新闻、城市研究、中文及地理等各界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家进行座谈,听取意见;<br>3、搜集、整理新街口广场和孙中山铜像的有关历史资料,准备为下一步广场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br>4、做好向全国征集广场改造方案的准备工作;<br>5、制定新街口广场改造重塑孙中山铜像工作实施方案。<br></h3> <h3>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br>成立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br>  组 长:周学柏 副市长<br>  副组长:林选才 副市长<br> 戴永宁 市政府副秘书长<br> 翟慎圣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br> 钟加复 市规划局局长<br>  成 员:郑玉玺 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br> 韩恩泽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br> 田 涛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br> 唐兰娣 市建委副主任<br>  陈 忠 市市容委主任<br>  孙德龙 市园林局副局长<br> 周 莉 市文化局副局长<br>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政公用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br>主 任:郑玉玺同志兼任办公室<br>副主任:裴广柱、孙盛宇(专职),工作人员:袁肃(专职)、李留成(专职)、金勇军、傅娟,财务由局财务处兼。<br>从这个工作班子看,领导小组主要是决定方针、原则、协调各部门关系。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实施工作,正常工作人员只有三人,确实十分精干、高效。<br><br></h3> <h3>南京市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1995年3月17日决定成立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城市建设、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历史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全国应征方案的评审和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规划方案的建议。这些专家都是多年负责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的老同志,不但对新街口广场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还有感情,他们对政府的聘请既感荣幸,又感压力,表示一定要尽心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br><br>主任委员由知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齐康教授担任(其主要参与设计的作品有:南京雨花台、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br>委员有:<br>  麦保曾,原政协副主席 市规划建设委员会 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br>  丁公佩,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br>  叶菊华,南京市建委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br>  沈国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 总建筑师 教授 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br>  陈 铎,南京市规划局原总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br>  陈福瑛,南京市规划41局原总工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br>  姜虹飞,南京市人大副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br>  王宗唐,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城市基础设施咨询委员会委员<br>  徐大陆,南京林业大学园林研究所所长 教授 城市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br>  赵完璧,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原总工程师 城市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br>  王励前,市政协副主席 市民革主委<br>  叶宗镐,江苏美术馆一级美术师 江苏美协成员 江苏省城市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筹)成员<br>  冯健亲,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br>  张祥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br>  张鸿雁,南京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br>  蔡鸿源,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省中山研究会副会长<br>李祯祥,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员 首都城雕委副主任 著名雕塑师<br>共18位专家组成。<br></h3> <h3>南京市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1995年5月2日决定雕塑评审委员会,经过酝酿研究,成员由全国一流著名雕塑家组成,包括全国城雕委雕塑家2位,江苏省3位,南京市2位,负责全国应征的雕塑家的评审,对重塑孙中山铜像的设计方案提出具体意见,对入选雕塑家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br><br>主任委员:<br>徐天明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规划组办公室主任 一级美术师<br>副主任委员:<br>叶宗镐 江苏省油画雕塑院院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 一级美术师<br>委员:<br>程允贤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 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雕塑创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br>章永浩 全国城市雕委员会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城市雕塑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一级美术师<br>曹凤池 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专业美术家 南京市雕塑家建筑家协会理事 一级美术师<br>阮雍崇 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副教授<br>张祥水 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副教授<br><br>他们作为雕塑家,能够有机会参加中国伟人孙中山铜像的评审、设计工作,倍感荣幸,如全国城雕委程允贤说:要不是担任评委,我就参与竞争了。<br><br>程允贤简介:<br>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研究室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是国际公认的肖像雕塑艺术大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于2005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77岁<br>雕塑作品有:《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金日成》、《朱德》、《陈毅》、《陈云》、《白求恩》、《鲁迅》等百余座雕像,遍布国内四十多个城市、港、台及日、新、泰、德、美、朝等地。<br><br>章永浩简介:<br>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全国城雕委委员、上海城雕委主任,代表作有上海外滩《陈毅市长》、《周总理像》。先后主要执笔参加《苏军烈士纪念碑》、《武汉大桥桥头堡群雕》、《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创作。 <br><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报批立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立项报批程序<br>由于这个工程是在一个特大历史名城的市中心,重塑一尊世界伟人孙中山的铜像,影响巨大,影响深远,所立有关的审批程序也是非常复杂。<br><br>首先是南京市建委对市政公用局请示的立项批复(1994.11.5): <br>“一、为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美化南京,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决定立项建设改建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工程并由你局负责实施。二、改建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工程的方案采取向社会征集、由评审委员会评选的方法确定。评审委员会组成待市政府决定。三、所需资金由募捐解决。四、本工程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务必抓紧抓好”。<br><br>然后由南京市政府上报国家建设部申请立项,国家建设部于1995.3.17批复:<br>  “为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你市拟更名改建新街口广场为中山广场,重塑孙中山先生纪念像,经研究同意立项。孙中山先生纪念像的雕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应当保证艺术质量,并与周围环境协调。请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给予支持和配合”。<br><br>再次由南京市政府报经江苏省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请示报告(1996.8.6):<br>“为弘扬民族精神,加快南京城市建设的步伐,南京市决定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该工程已于1995年3月经建设部批准立项,一年多来,在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多次评审,孙中山雕像样稿已定,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南京市政府关于在南京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先生雕像的请示,经费由南京市自筹解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建立纪念设施有关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6 5号)中“建立纪念设施必须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特此申报,请予以批准。<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批复(1996.10.6)<br>“江苏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在南京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的请示》收悉,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现函复如下:一、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经费由南京市自筹。二、请你省及南京市人民政府加强对孙中山雕像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高质量完成重塑孙中山雕像的有关工作。抄送,中央办公厅、中宣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部、文化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br><br>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批示,汇同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部对建设地点和雕像的质量负责监督把关。<br>1996.7.9南京市将雕塑的泥塑大样完成稿按前后左右八个方向拍成七寸全身照片,报送国家城雕委,国家城雕委与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部的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审,于1996.8.13签复:基本同意,并提出对塑像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南京市立即转告雕塑家戴广文落实。<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征集广场改造方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征集新街口广场改造方案<br><br>  1994年12月27日南京市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联合向全国招标,征集广场设计方案,要点如下:<br><br>广场现状:广场四周的建筑有:西北角为金陵饭店,主楼37层;高约110米;东北角、东南角为正在筹建中的塘坊桥商住楼和新百公司商业楼,计划楼层为40层以上;西南角也将建一座40层以上大楼。<br><br>设计内容:1、孙中山先生塑像。2、中心环岛布置。3、广场喷泉(亦可不设)。4、广场照明。5、广场绿化。6、人行道改造(含护栏)。<br><br>设计要点:1、广场改造仍维持原来外方内圆的格局,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座落在中心岛圆心处。2、总体要求是线条简洁明快,气氛庄重祥和。3、塑像考虑地铁施工将临时迁移。<br><br>奖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个。一等奖:壹万元,二等奖:伍千元,三等奖:叁千元,凡应征者均可得到一份纪念奖。<br><br>期限:自登报之日起至1995年3月10日止、函寄以邮戳为准。<br><br>  至截止日期共收到应征方案37例,其中公证处鉴定有效方案35例,2例无效。<br><br>  应征者名单如下:<br>1、宋显东,宜昌市<br>2、雷宁平,南京市<br>3、林宁生,南京市,南京悦华大酒店工程部主管<br>4、吴 伟,南京市,中技生<br>5、王 玮,南京市,助理工程师<br>6、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市<br>7、张卫民,南京市,工程师<br>8、张卫民,南京市,工程师<br>9、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南京市<br>10、孙家彬,沈阳市,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教授<br>11、丁绍刚,南京市,南京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研究生<br>12、冯 阳, 南京市,建筑师<br>苏立群, 南京市,副教授<br>13、杨金强,南京市,南京空军司令部管理处,参谋<br>14、冯 立,南京市,中学学生<br>15、吴 荣,南京市,学生<br>16、宫 强,济南市,工程师<br>17、陆有志,南京市 <br>18、南京艺华艺术工程公司,南京市 <br>19、周安庆,南京市,保管员<br>20、大德电子数控公司,呼和浩特市<br>21、南京石春事务所,南京市 <br>22、张学彪,南京市,学生<br>23、孙永吉,郴州市,郴州师专教师<br>24、樊元三,南京市,高级工程师<br>25、欧阳平,南京市 <br>26、石寿林,南京市,高级工程师<br>27、杜建雄,南京市 <br>28、林元龙,南京市,工程师<br>29、程晓平,南京市,南京艺术学院教师<br>潘 元,南京市,南京艺术学院教师<br>30、南京音乐喷泉工程公司、南京市 <br>31、夏京生,南京市,高级工程师<br>32、揭丽华,南京市,公务员<br>封明诚,南京市,公务员<br>33、张维彬,南京市,高级雕塑师<br>34、盛 进,南京市,公务员<br>35、周传顺,南京市,助理工程师<br>36、鲍道军,繁昌市,(无效方案) <br>37、伍宝林,长春市,长春地质学院(无效方案)<br><br>上列方案综合分析如下:<br>按地域分:本地南京29例,占83%;外地8例(沈阳2例,宜昌、济南、呼和浩特、郴州、繁昌、长春各1例),占17%。<br>按身份分: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美术师、高级雕塑师、工程师、工艺师、大学教授、参谋、公务员、学生、保管员等。<br>按设计内容特点分:解决广场狭小,采取简洁明快格调;解决四周高楼林立,采取增大塑像体量;解决交通问题,采用架空式、入地式;解决朝向问题,采取旋转式等等,都有许多独到创新。<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评审广场改造方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方案评审过程<br><br>1995年4月21日至22日新街口广场改造方案评审专家组在南京汉府饭店开会,应到18人,实到16人,缺席2位。在市公证处的监督下,以两天时间,封闭在宾馆进行评审。<br><br>1、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林选才副市长,宣布聘请评审委委员名单,介绍评审委员和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成员<br>2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玉玺向评审委和领导小组汇报改造工程方案征集情况<br>3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周学白副市长讲话<br><br>一、 收到的征集方案在公证处监督下当众拆封<br>1、应征稿件统一编号排序<br>2、稿件挂图展示,并向评审委宣读稿件设计说明<br>3、公证员宣布稿件开封结果<br>4、新闻记者及其他人员退席<br><br>二、 由齐康主任委员,组织方案评审<br>首先讨论通过方案评审程序、评审办法及评审要点等<br>共收到应征方案37个。经公证处鉴定,有两个不符合要求,无效。实际符合征集要求的新街口广场改造应征的有效方案35个,由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br><br>经三轮无记名投票,第一轮从35中决出21个,第二轮从21个决出11个,第三轮从11个中决出3个。然后第四轮以举手表决方式从3个中决出名次,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不设一等奖(没有达到满意的)。<br><br>三、决出的具体方案是:二等奖1名:9号方案,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孙家彬教授设计。优点是:主题明确、简洁,突出了广场中间的孙中山站像,凝重大方,体量适宜,四周是绿地和花草,便于实施。且考虑了将来地铁建设对广场的影响。但其基座与塑像的比例不大合适,照明、绿化及其它配套项目的设计过于筒単。<br>三等奖2名:6号方案,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余东江设计。设计思路与9号方案相近,但设置的通道和地下展厅,稍罗嗦,施工也不方便,目前难以实施。照明、绿化等配套项目的设计过于简单。11号方案,为南京模范马路青石村的冯阳、苏立群共同设计;突出优点是打破传统,将基座建成空心墙式,借鉴了明代建筑四方城,将孙中山像置于其上,人们可上去瞻仰。不足之处是塑像不够突出,过于繁杂,使得本来就狭小的广场空间更加显得拥挤,且地铁建设时拆迁工作量也较大。<br><br>齐康院士宣布评选结果后表示:对南京这种公开征求设计方案,广泛讨论征求意见、民主决策的方式予以充分肯定。<br><br>四、评审委评获奖方案的优缺点:<br>(1)、9号方案、比较简洁明快,便于实施,且考虑了将来地铁建设对广场的影响。但其基座与塑像的比例不大合适,照明、绿化及其它配套项目的设计过于筒単。<br>(2)、6号方案设置的通道和地下展览厅,目前难以实施。照明、绿化等配套项目的设计过于简单。<br>(3)、11号方案考虑了利用现有天桥,二层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创意和突破,但过于繁杂、使得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地铁建设时拆迁工作量也较大。<br>(4)、三套方案对广场四角均缺乏统一设计。<br><br><br>五、评审委对获奖方案总体评价:<br>总体而言,参评的方案水平都不错, 获奖方案能够考虑广场的现有条件,基本符合方案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塑像与周围环境之间协调统一的设计思想。但从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角度看,获奖方案均不太完整,可改性较大。三套方案对广场四角均缺乏统一设计。,即使落选方案也有可取之处,可在综合设计时借鉴。<br><br><br>  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成员、重塑办公室主任郑玉玺说:下一步打算将获奖的三个方案向全市公开展出。供市民参观选择并提出有关意见,以求进步完善。而后提请市委、市政府最后决定。<br>  <br>四、举行颁奖仪式(新闻记者参加采访)<br>1、评审委主任齐康宣布评审结果<br>2, 公证员宣读公证词<br>3、评审为主任齐康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br>评审经过两天闭门会议,顺利结束。<br><br><br>齐康院士宣布评选结果后说:对南京这种公开征求设计方案,广泛讨论征求意见、民主决策的方式予以充分肯定。<br><br>  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重塑办公室主任郑玉玺说:下一步打算将获奖的三个方案向全市公开展出。供市民参观选择并提出有关意见,以求进步完善。而后提请市委、市政府最后决定。<br><br>后经举办展示会,听取群众意见,基本倾向9号方案。1995年4月21日市委常委会听取汇报后,批准采纳以二等奖的9号方案为基础,广泛吸纳群众意见进行设计。<br><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全民热议 积极建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1大讨论的必要性<br><br>自市政府决定在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的消息在媒体发表以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必竞如今的新街口广场已是高楼林立,又是城市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孙中山像是否适合在此安放不少存在疑虑,这从最初召开的两个专家座谈会上反映出来。<br>承办者意识到重塑孙中山雕像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酝酿,慎重考虑的重大决策,这个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市政工程,更不是一般的雕塑工程,它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极强的重大工程,它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r>为使工程顺利推行,必须要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使主流民意认识一致,为此,主动开展一场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参与的“重塑孙中山雕像”的大讨论势在必行,为此,承办者做了详细安排。<br><br>2搭建大讨论平台<br><br>为了能让各界人士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广纳贤言,集思广益,主办者利用各种方式搭建了多个平台:<br><br>一是向社会公布联系人、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热线),安排专人负责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工作,专人负责接待、登记,作到有问必答,其中仅来信就回复112封。<br>自消息在媒体上公开发布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最初6个月就先后收到全国各地来信、来电,接待来访共485件次。 <br>按地域分,有来自江苏(其中南京占68%)、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br>按社会界别分(依人数多少排序)有普通市民、专业人员、新闻记者、机关团体、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农民、战士、学生等。<br>按内容分,多为提出建议,也有是索取资料、新闻采访、咨询应征、联系捐赠等。<br>按表态分,绝大多数对这一重大决策表示坚决支持,反对的仅有3人。<br>他们认为南京作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所在地,又是其泰安之所,有着得天独厚的城市文化资源,重塑孙中山铜像必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祖国统一,开展青少年教育,吸引外资外技,促进旅游事业,加速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有重要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br><br>二是向全国发布征集“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公告,共征得有效方案35个,经专家评选出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这些应征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如为解决广场狭小,高楼林立的环境,一方面增加雕像体量,一方面对广场,特别是中心岛采取简洁明快的格调,是很有见地的。<br><br>三是分别以市政府或市领导小组名义,邀请各界专家学者,结合社会上提出的看法和问题,座谈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决策参考。<br>被邀请的专家学者有城市研究、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城市交通、城市照明、园林绿化、喷泉艺术、青铜制像、近代历史等各个界别,分别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司、历史博物馆等单位。<br><br>四是以市政府名义分别邀请江苏省和南京市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工商联、台联、侨联和黄埔校友会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座谈,他们有的在会前还开了预备会议,收集基层意见,其中民革还代表该党准备了1400字的书面建议材料,认为“重塑孙中山铜像是弘扬中山文化的一项有助于团结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其认真程度确实让人感动。<br>此外还登门向南京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等领导人专门汇报市委市政府意图、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工程进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坚定支持,并提出不少好的建议。<br><br>五是重塑办还通过举行记者招待会和20多家媒体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记者们交上了朋友,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提供重要信息,尤其是省市一些市民关注度较高的媒体,如扬子晚报(发行量达一百多万份)、金陵晚报、服务导报、南京晨报、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南京人每晚必看)、南京新闻广播电台等。<br>重塑办把媒体当作工作的有力助手,阶段性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专家、政府的意见及工程进展情况,让他们及时报道出去。 <br>重塑办还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回答社会的关切。<br><br>六是在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上设置专栏《新街口广场怎样美化好》,自1994年9月10日开始,每日对市民的投稿择优刊登,该报是南京市民必看的报纸,很快就能家喻户晓。<br><br>七是由重塑办牵头,信业公司出资与扬子晚报签订协议,在该报上开辟《我心中的新街口广场》专栏,开展博为改造新街口广场献计献策“信业杯”有奖评比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踊跃投稿,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经评选,共评出一等奖5名(其中有原省委书记和孙中山的卫士长),二等奖10名,三等奖35名,在市领导的见证下举办了颁奖仪式。<br><br>八是还将重塑孙中山的雕像按1:1实物大小,制成玻璃钢立体模型大样,由南京建筑家雕塑家协会雕塑家戴广文主创,先雕小样,由重塑办组织专家评审认可后,由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制作,安装在新街口广场中央,以一年时间征求社会的意见,国家城雕委的秘书长程允贤说:“南京这样认真的做法,在全国还是首次,我非常感动”。<br><br>九是还举办了大型展示会(1995.6.26-7.1),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场主持开幕,展示内容有: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征集的35个方案、获奖方案和设计方案,共展示7天。各界人士踊跃参观,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不少保贵意见,有的还附了草图。<br><br>十是市政府还聘请了国内一流专家,组成新街口广场改造和重雕孙中山铜像两个评审委员会,除了对全国应征的方案进行评审外,还对广场改造和重塑孙像提出设计方案,并对社会上提出的各种建议进行综合梳理,对最终设计方案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br><br>通过上述十个平台,波及国内各省市、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参与的有普通市民、社会公众和各界专家,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逐渐统一了主导民意,丰富了工程方案,经过评委们的梳理,形成了广场改造和重塑雕像两个方案,形成了“市民、专家、领导”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决断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科学依据,获得各方的好评。<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广场改造方案形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大讨论的前奏<br><br>自市政府提出要重塑孙中山铜像以来,在社会上就引起了高度关注,必竟原来在新街口广场有一尊孙中山铜像存在了23年,后来虽然离开长达29年,但人们的心里还是怀念这尊孙中山铜像。另一方面新街口的现状,还能不能恢复原来的面貌又产生了许多怀疑。<br><br>如今的新街口广场已是高楼林立,西北角的金陵饭店37层,高110米,东南角的新百大楼即将竖起,西南角也规划了高层商厦,新街口广场只有100米见方大小,如果安放孙中山铜像,尤如井底之物,不便群众观瞻。况且又是城市主干道的交通中心,车流很大,在早晚高峰经常堵车。再则,现在的新街口地区已发展成繁华的商业金融中心,这与孙中山这个精神领袖,所需要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是否协调。再就是近年来广场周围又建起了人行天桥,好像把广场加了一道箍,更使广场显得狭小,而且还阻挡瞻仰铜像的视线。再加上多如蛛网的架空杆线,密密麻麻的广告牌,中心岛里乔木的无序生长,整个广场显得更加杂乱拥挤。于是就产生了另选一块宽敞的地方,如鼓楼广场,或总统府前等想法。<br><br>但是市委市政府已思考多年,对这些问题都是考虑过的,所以在办公室请示后再度明确表态“重塑必须在新街口广场,否则就没有意义”。<br>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海外华侨回国投资观光,发现新街口广场过去熟悉的孙中山铜像还没有回来,在省市领导接见时提出:“你们还有一人没有落实政策”,意思是说应当把原来被移走的孙中山铜像迁回来。这在大讨论中也引起各方的论证,认为广场的现况,四周高楼林立,原来只有2.9米高的铜像已不适应,且因年代久远,遭受汽车尾气腐蚀,局部已经严重锈蚀,现在这尊铜像安放在紫金山南麓中山陵区的中山纪念馆前,那里与馆内馆外的内涵十分吻合,空气清新,对铜像的保护也有利,十分符合赠送者的原意,并已征得赠者及孙中山亲属的认可,这里应该是孙中山这尊铜像的最佳归宿。因此,如今在新街口广场重塑一尊新的与周围环境适应的,具有南京特色的孙中山铜像就是最佳的选择了。<br><br>要统一大家的思想, 把主流的民意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决策上来。那这就必须要思想舆论领先,开展一场全民的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广大的民众,各界的专家,各民主党派,都参与进来。使这项工程成为大家自己的工程。<br>市委市政府还决定,这项工程全部由社会捐赠,并不是政府拿不出这个钱,其目的是让全市民众深入参与,齐隽共举,体现人民对自己领袖的深切感情。实践证明,这里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所以这个决定也是十分正确的。<br>我们主办者意识到这这个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市政工程,一般的市政工程政府拨了款立了项,基本上都是一套技术活,按照程序实施就行了,没有什么思想工作要做。而这个工程不同,它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化工程,要尽量让民众参加,要把几百万中大多数人的认识统一起来,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全市开展一场关于如何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的大讨论就很有必要。<br><br><br></h3> <h3>给大讨论搭台<br><br>由于南京市民对市中心的建设十分关心,认为这是一项具有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这是大家能积极参加这场大讨论的思想基础。<br>为了能广纳贤言,集思广益,主办者开通了多个渠道,搭建了多个平台:<br><br>一是在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上设置专栏《新街口广场怎样美化好》,自1994年9月10日开始,每日对市民的投稿择优刊登,该报是南京市民必看的报纸,很快就能家喻户晓。<br><br>二是由重塑办牵头,信业公司出资与扬子晚报签订协议,在该报上开辟《我心中的新街口广场》专栏,开展博为改造新街口广场献计献策“信业杯”有奖评比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踊跃投稿,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经评选,共评出一等奖5名(其中有原省委书记和孙中山的卫士长),二等奖10名,三等奖35名,在市领导的见证下举办了颁奖仪式。<br><br>三是向全国发布征集“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公告,共征得有效方案35个,经专家评选出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这些应征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如为解决广场狭小,高楼林立的环境,一方面增加雕像体量,一方面对广场,特别是中心岛采取简洁明快的格调,是很有见地的。<br><br>四是向社会公布联系人、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热线),安排专人负责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工作,专人负责接待、登记,作到有问必答,其中仅来信就回复112封。<br>自消息在媒体上公开发布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最初6个月就先后收到全国各地来信、来电,接待来访共485件次。 <br>按地域分,有来自江苏(其中南京占68%)、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br>按社会界别分(依人数多少排序)有普通市民、专业人员、新闻记者、机关团体、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农民、战士、学生等。<br>按内容分,多为提出建议,也有是索取资料、新闻采访、咨询应征、联系捐赠等。<br>按表态分,绝大多数对这一重大决策表示坚决支持,反对的仅有3人。<br>他们认为南京作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所在地,又是其泰安之所,有着得天独厚的城市文化资源,重塑孙中山铜像必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祖国统一,开展青少年教育,吸引外资外技,促进旅游事业,加速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有重要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br><br>五是分别以市政府或市领导小组名义,邀请各界专家学者,结合社会上提出的看法和问题,座谈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决策参考。<br>被邀请的专家学者有城市研究、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城市交通、城市照明、园林绿化、喷泉艺术、青铜制像、近代历史等各个界别,分别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司、历史博物馆等单位。<br><br>六是以市政府名义分别邀请江苏省和南京市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工商联、台联、侨联和黄埔校友会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座谈,他们有的在会前还开了预备会议,收集基层意见,其中民革还代表该党准备了1400字的书面建议材料,认为“重塑孙中山铜像是弘扬中山文化的一项有助于团结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其认真程度确实让人感动。<br>此外还登门向南京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等领导人专门汇报市委市政府意图、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工程进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坚定支持,并提出不少好的建议。<br><br>七是重塑办还通过举行记者招待会和20多家媒体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记者们交上了朋友,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提供重要信息,尤其是省市一些市民关注度较高的媒体,如扬子晚报(发行量达一百多万份)、金陵晚报、服务导报、南京晨报、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南京人每晚必看)、南京新闻广播电台等。<br>重塑办把媒体当作工作的有力助手,阶段性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专家、政府的意见及工程进展情况,让他们及时报道出去。 <br>重塑办还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回答社会的关切。<br><br>八是还将重塑孙中山的雕像按1:1实物大小,制成玻璃钢立体模型大样,安装在新街口广场中央,以一年时间征求社会的意见,国家城雕委的秘书长程允贤说:“南京这样认真的做法,在全国还是首次,我非常感动”。<br><br>九是还举办了大型展示会(1995.6.26-7.1),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场主持开幕,展示内容有: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征集的35个方案、获奖方案和设计方案,共展示7天。各界人士踊跃参观,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不少保贵意见,有的还附了草图。<br><br>十是市政府还聘请了国内一流专家,组成新街口广场改造和重雕孙中山铜像两个评审委员会,除了对全国应征的方案进行评审外,还对广场改造和重塑孙像提出设计方案,并对社会上提出的各种建议进行综合梳理,对最终设计方案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br><br>这场关于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雕像的大讨论,通过上述十个平台,波及国内各省市、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参与的有普通市民、社会公众和各界专家,收集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极大的丰富了工程的方案,经过评委们的综合梳理,形成了主导方案,使政府作出的决断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和科学依据,获得各方的一致好评。以此构成了信息在市民、专家、领导间的互相沟通、互相融合,逐渐形成共识。<br><br></h3> <h3>通过民主大讨论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达数百条之多,经过归纳整理,分为两块,一块是关于新街口广场改造的,共有九个专题91条,分别按公众意见、评委会意见和重塑办意见列出于后。(另一块是关于重塑孙中山雕像的,将在后面重塑雕像篇章列出)。<br><br>一、意义<br>公众建议:<br>1南京已有中山陵,不需再建,喧宾夺主,重复建设。 <br>2商业中心,交通中心与政治文化中心是相悖的。<br>3市财政并不宽裕,耗巨资搞重塑不值得。<br>4重塑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必须办好,应发扬民主,吸取各方良策,相信群众中定有好主意的。 <br>5重塑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br>6要避免“东施效颦”,要结合中国、南京实际,搞出特色,不要照搬西方模式。<br>7一年前我就提出重塑中山先生铜像的建议,早应如此。<br>8要怀着对中山先生的深厚感情来建。<br>9改造广场,重塑铜像要由专家评选方案,由专家决策,这样好。<br>10在市中心打造中山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与中山陵的庄严肃穆与纪念馆的博大精深互相呼应,相得益彰。<br>11新街口广场是南京城市的地理中心、是城市道路的交通中心、是城区的主商业中心,还是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br>12中国的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生前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逝世后安葬在紫金山中山陵,与南京有着不解的情缘。<br><br>市委市政府决定:<br>13新街口广场是南京城市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商业中心,加之孙中山先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逝世后安葬在紫金山。在新街口广场中央重塑孙中山像,并将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大决策,是有着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br><br>二、定位<br>公众建议:<br>14新街口地区应下决心逐步改为步行街区,既有利于瞻仰,也有利于购物,彻底解决与交通的矛盾。 <br>15现广场土洋、新旧、高低混杂,应彻底改造。 <br>16广场改造要从政治、观赏、艺术等多方面考虑。<br>17风格上要体现南京是文化古都、历史名城。<br>18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br>19要突出中山文化(临时大总统,中山陵)。<br>20效果上中山广场贴近民众与中山陵的庄严肃穆,与纪念馆的博大精深,相得益彰。<br>21广场四周高处可霓虹灯亮出中山先生重要誓言,如“天下为公”,“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和平奋斗救中国”等。<br>22不应以环境适应铜像,而应以铜像适应环境。<br>23要别具匠心,有时代气息。<br>24广场不能搞成公园,要整洁、严肃、庄重。<br>25艺术手法上要将西洋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br><br>评审委意见:<br>26应按“小广场,大人物” 定位,按“小中山广场、大中山文化”设计,着重弘扬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成为南京市的标志工程,打造南京市的城市名片。<br>27今后的城市规划也应以此定位作相应调整,周边建筑应尽量后退红线,以扩大广场范围精深,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叠加效果。<br><br>三、布局<br>公众建议:<br>28前些年的许多建筑设计经不起时间考验,建议南京市应设城市规划建设智囊团,为常设机构,参与城市规划建设。<br>29建天桥不明智,应改建步行街,重塑不要考虑天桥,天桥是过渡性的权宜之计。 <br>30广场要拆除一些周围建筑,以求适当扩大。<br>31可放远眼光,广场的改建可分步进行。<br>32广场小可向地下和空中发展。<br>33格调要简洁、明快、平坦、开阔,设施要低矮,要赏心悦目。<br>34广场四周的天桥是最大的妨碍,地铁建好后拆除。<br>35待天桥拆除、架空线和广告后,视觉还是会很好的。<br>36天桥未拆更不宜塑像,好似笼中放人。<br>37处理好与地铁施工矛盾。<br>38要用永久性材料,又要兼顾地铁施工拆迁,护栏以石为主,不用金属。<br><br>评审委意见:<br>39考虑地铁即将动工,塑像的建造要按长远打算,是永久性的,广场的改造除中心岛外,也要按长远打算,中心岛的土建部分要考虑易于拆除。<br>40长远规划可考虑将新街口地区改为步行街,中心岛最终要允许进入瞻仰。<br>41广场中心岛坚持“简洁明快”格调,广场四周要严格控制,留出20-50米的空间过渡带。<br>42广场内一切不符合方案总体要求的建(构)筑物,包括架空杆线、违章建筑,商业广告。<br>43人行天桥近期不作处理,待地铁完工时拆除,让游人由地下通道进入中心岛。<br>44具体布置会随情况变化调整。<br>45按照新的要求重新调整总体规划,周围的建筑应尽量后退红线,其高度毎側设立约20-50米的过渡空间,其建筑风格也应与孙中山塑像相协调。<br><br>重塑办意见:<br>46无轨电车废除改为汽车,拆除架空线,经费由客运证拍卖费中解决。<br>47中心岛暂不考虑游人进入,长远规划可考虑将新街口地区改为步行街。<br><br>重塑办意见:<br>48考虑地铁施工,中心岛便于拆除,对地坪面砖采用低标号砂浆铺砌,塑像基座采用钢架外卦面砖结构,所有面砖均设一定量的备份,留待恢复时使用。<br><br>四、交通<br>公众建议:<br>49将中心岛抬高与天桥平,上下两层,下层走车,上层瞻仰。<br>50可否考虑分上下两层,下层走车,上层瞻仰。<br>51通向广场中心可用人行地道,地道四壁可设浮雕。<br>52按近远期考虑,近期增加机动车道,中期调整路口格局及限行措施,远期可改为步行街。<br>53不久地铁建成后,会分流一些交通,地面压力会减轻。<br>54扩宽四环路,车辆从四周绕行,广场地区改为步行街,或限行小车。<br><br>评审委意见:<br>55鉴于新街口广场是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汇点,交通流量较大的特点,不宜搞中国园林式公园和纪念广场。<br>56将东西南北4个方向主干道的机动车道,改成4车道。<br>57疏导周边道路车流,降低新街口广场车流量。<br><br>重塑办意见:<br>58广场交通道口设计,近期采取优化道口,增加车道,色灯控制。<br><br>五、商业<br>公众建议:<br>59鉴于新街口广场虽是南京的商业中心,为体现革命精神和文化思想,在广场周边应去除各类广告。<br>60中山广场要打造出宁谧安详,贴近人民的气氛,不搞许多光环、象征、不可靠近的东西。<br>61创造由喧嚣到安静,五光十色到净土气氛的过渡段。<br>62广场天桥上不宜做广告。 <br>63商人不能插足做任何广告。<br><br>评审委意见:<br>64中山思想与现代商业文化是一致的,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就是要复兴中华,繁荣昌盛。<br>65广场内的一切商业广告全部拆除。<br><br>重塑办意见:<br>66广告拆除损失,由市在其他路段补足或动员其视作捐资处理。<br>67天桥除内侧外的广告保留到6年合同期满。<br><br>六、绿化<br>公众建议:<br>68广场中心岛要留有绿茵,绿地要开阔。<br>69绿化布置草木间之,高度小于1.2米。<br>70广场四周的树木可用松柏和冬青等常青绿植。<br>71绿化天桥 。<br><br>评审委意见:<br>72中心岛除去所有乔木,以高档常青灌木和冬季不枯萎的草坪为主。<br>73重大节日摆设盆花。<br><br>重塑办意见:<br>74现有树种全部更换,中心岛内以四季常青的低矮灌木及高档草坪为主,重大节日摆设盆花。<br>75广场四周以种植雪松(市树)、梅花(市花)或四季常开之花,或孙中山先生诞生、逝世纪念日前后开放之花木为主。<br><br>七、喷泉<br>公众建议:<br>76恢复原喷水池(像为静态,水为动态)。<br>77南京现有广场均无喷泉,这里可否考虑设置。<br>78喷水不能过高。<br>79配上灯光,夜晚成彩色喷泉。<br><br>评审委意见:<br>80可以设喷泉,水柱高度不要超过基座二分之一。<br><br>重塑办意见:<br>81广场喷泉,为静动结合、干湿搭配,围绕塑像设圆形干式喷泉。<br>82规定时间在节假日及人流高峰时开喷。<br><br>八、照明<br>公众建议:<br>83照明要与景观适应,中心岛要比周围亮些。 <br>84照明以铜像为主,让晚上也能看得清。<br><br>评审委意见:<br>85广场照明采用普遍式与局部式照明相结合,中心岛内设地灯、泛光灯和射灯,广场四周高杆灯设射灯,四周高楼设激光灯,形成立体照明系统,亮度以塑像为中心,由四周往中心渐次加强。<br><br>重塑办意见:<br>86采用立体式照明布局,广场四角各设一组高杆灯,并増加一组射灯专对雕像,以突出广场主体。<br>87中心岛设隐式地灯、泛光灯、射灯,供地面照明和雕像补光及夜景美化。<br><br>九、寓意<br>公众建议:<br>88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广场造型可设计成梅花形状。<br>89中心岛边设葡萄架走廊,设计成象征56个民族。<br>90基座下部设三个圆盘(三民主义),加五朵梅花(五权宪法),基座高9.5m(九五之尊)。<br><br>评审委意见:<br>91因中心岛以简洁明快为基调,故一切简化。<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广场设计和施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规划要点<br>工程施工前,首先由规划局给出规划要点,全文如下:<br>“1新街口广场是南京市的城市中心、商业中心也是交通中心,在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重塑这样一位特殊人物的塑像,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吸取原金钥匙雕塑的教训。<br>2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如何将孙中山先生塑像和谐地放置在一个高楼林立、广告牌高悬、霓红灯闪烁、交通繁忙、噪音嘈杂,四面还有人行天桥的商业区内。实在是一件非常辣手之事。<br>3孙中山先生塑像海内外已有多处,南京作为后来者理应居上。更有特色。塑像作为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整个工程的要求和质量不能以简单的市政建设工程的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从高起点出发,要精益求精,慎之又慎。<br>4、南京地铁工程建设将影响到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如果孙中山雕像其时已经完工,还有个临时迁移的问题,在设计和施工中都要考虑这一因素,做到易拆易装性。”<br><br>市长王宏明1996.3.3专门批示:要求规划局一定要兼顾交通和铜像两方面要求,是否可考虑减少一点中心岛绿地,增加一个车行道以缓解交通压力(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考虑广场的格局已存在56年,本次改造只改变交通控制方式,没有大动,现在看来这条意见具有一定前瞻性)。<br><br></h3> <h3>施工图设计<br>由东南大学。。。。</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全国招聘雕塑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话分两头,广场改造和重塑雕像是一个工程的两个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分别一个个说,实际这两件事是交叉进行,互相交融的,改造广场环境要服从重塑雕像,重塑雕像又要与广场环境相适应。<br><br>1依靠专家制定程序<br><br>重塑雕像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笔者感到要带领经办的工作人员好好学习,甚学团干,干中学。要了解有关孙中山和雕塑艺术方面的情况和知识,要依靠群众,依靠专家,依靠领导才能把工作做好。<br>雕塑评审委员会设计了重塑孙中山雕像的实施方案:<br>1选聘雕塑家的程序:第一轮雕塑高0.7米,第二轮雕塑高1.2米,就可以选定雕塑家;<br>2由社会参与,集思广益、专家主导、政府批准形成集体设计的雕像方案;<br>3由选聘出的雕塑家按集体设计的方案雕塑2.0米小样;<br>4经评审委审定,政府批准后,由雕塑家按1:1放大雕刻泥塑大样,经评审委评审政府认可;<br>5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城雕委会同文化部对雕像质量把关。<br>6由制像厂浇铸、拼接、上色,经评审委验收,政府认可后方可出厂。<br><br>xxxxxxxxxxxx<br><br>2德艺双馨的评委会专家<br><br>雕塑家个人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和雕刻技能,层层审核,步步地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评委专家们的艺术修养和个人品格,对评审时的公平公正和认真负责精神,不顾辛劳、不计报酬、带着感情,充满激情的工作态度,决心为打造一流精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令在他们身边工作的人员十分感动,如国家城雕委的秘书长程允贤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雕塑家,他雕塑的韶山毛泽东像驰名中外,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承担南京评审委员会工作的聘请,在百忙之中先后三次来南京参与评审工作,没有一次缺席,工作中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爱之情,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后期在雕像向中央的报批的过程中,耐心给予指导、帮助,主动承担建设、文化两部的协调工作,使审批走了许多捷径,否则将有可能在公布的落成日期前有走不完报批的程序的风险。其他几位专家也都和他一样,有这样德艺双馨的专家鼎力扶佐,献计把舵,才使得孙中山先生雕像的重塑工作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br>南京有三尊孙中山全身雕像,一尊站姿在中山纪念馆前,一尊坐姿在中山陵祭堂内,一尊是睡姿,在中山陵寝宫内,公别出自日本、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的雕塑家之手,当时我们国家确实还没有这个人才,但也成为南京人心中的一个遗憾,如今不同了,我国的一代雕塑家成长起来了,我们中国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塑像可以由我们中国的雕塑家来执刀了,所以我们没有在国外招聘。<br><br>3招聘雕塑家<br><br><br>4应聘的雕塑家<br><br>1994年12月26日南京市政府向全国发出通告,同时征集孙中山雕像和新街口广场改造方案,由于对雕像方案的征集和雕塑家的选聘程序认识不清,通告的内容含糊,以取应征的对象不多。至1995年5月9日才收到应聘雕塑家10名,雕刻的孙中山塑像14尊(雕塑尺度未限):<br>1南京雕塑工作室戴广文雕塑3尊<br>2南京艺术学院苏立群1尊<br>3南京恒子音乐喷泉公司1尊<br>4南京园林研究所张维彬1尊<br>5南京古艺术青铜研究所陈学义1尊<br>6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吴显林1尊<br>7江苏美术馆罗世平1尊<br>8江苏美术馆杨建强1尊<br>9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陈绳正、易振瀛、余东江合塑1尊<br>10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孙家彬2尊<br><br>5第一轮评审<br><br>1995年5月10日雕塑评审委员会在南京中山大厦举行第一次评审会议(两天),出席的评委有:许天敏、陈允贤、张永浩、曹凤池、张祥水、阮雍崇、叶宗镐,重塑办郑玉玺、孙盛宇列席,对收到的10名雕塑家的14件雕塑小稿进行评审。专家们认为应聘者主要来自江苏南京本地,应征面太窄,缺乏代表性,整体水准在数量和质量上尚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再向全国一流雕塑家发出邀请参与竞争。<br>重塑办随即向全国各知名艺术院校雕塑系发出邀请,并统一要求应征者按孙中山站姿高70厘米投稿。<br><br>6第二轮评审<br><br>1995年8月24日雕像评审委员会于在南京中山大厦举行第二次评审会议,出席的评委有:许天敏、陈允贤、张永浩、曹凤池、张祥水、阮雍崇、叶宗镐,重塑办郑玉玺、孙盛宇列席,经过一天的评审,以下五位雕塑家胜出,他们是:<br>1孙家彬,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br>2戴广文,南京市雕塑创作室二级美术师<br>3陈绳正,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br>4郭其祥,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br>5潘锡柔,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br>除戴广文的雕像身着中山装外,其余四尊雕像均是身着西装大衣,手持文明杖,另一手拿帽或叉腰。评审委员会要求他们再提供高1.2米小样,参加下轮评选,为提高作品质量,特邀他们在创作前来南京考察、座谈,请历史学家介绍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人生。<br><br>7第三轮评审<br><br>1996年3月11日至12日雕塑评审委员会在南京榴园宾馆召开孙中山先生雕像第三轮评审会,出席的评委有:许天敏、陈允贤、张永浩、曹凤池、张祥水、阮雍崇(叶宗镐缺席,有书面意见),重塑办郑玉玺、孙盛宇列席,南京市副市长、新街口广场改造领导小组组长周学柏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br>应聘的雕塑家有:郭其祥、戴广文、孙嘉彬、陈绳正,(潘锡柔因故自行退出)。<br>评委们对参评的四尊稿件(均隐去作者姓名)进行认真评审,因为评委和被评审人都是国内一流雕塑家,彼此都认识,虽然隐去姓名,但从雕塑风格上还是能知道作者是谁,但评委们以高度的公正责任心,不计亲疏,不看职称,不凭资历,只看作品。经过评议,一致认为参评的4件作品都具有一定水准,但在气质、神采、风度、容颜等方面,以郭其祥(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和戴广文(南京市雕塑创作室二级美术师)的作品较好,建议将这两位雕塑家的作品送省市领导审察,确定一位,再按高2米做进一步修改的小样,报审。<b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雕塑提供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3>对孙中山的评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雕塑方案形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3>重塑孙中山雕像设计方案<br>(群众+评审委+政府+雕塑家)<br><br>  评审委除了对选聘雕塑家进行评审外,还要对孙中山雕塑提出设计意见,如塑像的体量、姿态、原型、衣着等,提供给雕塑家进行立体创作。<br>  <br>  评审委首先听取了重塑办主任对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后,两次前往新街口现场考察公示的孙中山玻璃钢大样,提出的设计方案如下:<br><br>一、 意义<br>群众意见:<br>  不少群众认为这次重塑孙中山铜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得到海内外华人的热情支持,感到非常兴奋。<br>  大家认为这尊雕像应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孙中山像,其水平和质量应超过已有的孙中山塑像。操作上应按长远规划,办成精品,应达到当今世界一流水平。<br>  南京作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和安葬所在地,这尊塑像应与众不同,要体现南京特色,应成为南京历史名城、中山文化的重要标志。<br>  希望政府一定要依靠群众、依靠专家把事情办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依靠群众,尊重专家,听说政府要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专家评选方案,由专家决策,这样好。<br>也有少数群众认为,不要搞重塑,应当把原像迁回。<br>  评审委意见: <br>  这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大决策,意义重大,属千秋大计,一定要办好。<br>  关键是重塑的孙中山像是安放在南京城市的中心,具有标志意义,现在也已得到多数市民的支持。<br>  <br>二、 体量<br>群众意见:<br>起初有不少人认为新街口广场现在高楼林立、场地狭小、交通拥堵、商业繁华,已不宜安放孙中山塑像。<br>  也有的认为广场虽然狭小,四周高楼林立,只要增大塑像体量,尺度与广场四周建筑成一定比例,还是可以的。<br>  评审委意见: <br>  体量确实是雕像成败的关键。<br>  市政府决定在广场改造完成后,按1:1尺度制成玻璃钢大样(实5.28米),竖立于现场,让各方进行评估。国家城雕委秘书长、评审委员程允贤感慨的说:“南京这样认真,在全国还是第一次”。<br>  此间评审委两度去广场实地观察,感到广场存在的一些弱点,经采取简洁明快格调进行工程改造,已显得开阔了不少,公示的孙中山5.28米大样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环境感到还基本适应,建议再做一些微调,像高再增加0.4米,达5-6米(最后实际为5.75米),底板0.2米,基座与塑像高度呈1:1比例,总高为11米左右。<br>  重塑办据此作出微调:将总高调至11.12米,以增加其内涵,寓意为孙中山先生11月12日的诞生日。<br>  <br>  三、形态<br>群众意见:<br>  多数人认为,既是重塑,南京的这尊孙中山塑像就要体现与众不同,包含南京的元素,要有南京的特色。<br>  重塑办非常赞许这个意见,孙中山与南京有许多情缘,应以孙中山1912年1月(49岁)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形象为原型,以体现南京独有的特色。<br>  评审委意见:<br>  塑像按其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的形态为原型(包括服饰)来塑造,各处细节请雕塑家进一步考证核实,要符合历史。<br>  <br>  四、衣着<br>  有的市民主张着孙中山创新设计的中山装。<br>  评审委认为:重塑是以孙中山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为原型设计,因此,也应以该时期他喜好穿的衣服为依据。重塑办除寻找当年的照片加以证实,还特地登门拜访了孙中山的卫士长范良(90多岁),他回忆说:孙中山平时最喜欢穿的就是衬衫、马甲、领带、西装、大袄(广东称的“大袄”类似风衣,但略短)、不戴帽。<br>  经查证,中山装是由华侨黄荣生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要求设计,在1929年正式定为官服,较就任临时大总统晚了11年,不宜采纳。<br><br>  五、姿态<br>群众意见:<br>  个别人认为,重塑就按原样,朝向、基座也按原样,只是体量不同。<br>  但多数人主张不能与国内外其他孙中山像雷同。<br>  两个评审委均确定,孙中山塑像应取站姿。<br>  雕塑家戴广文建议采取“即将出行,奔走革命”姿态,想法是:一不要与其他塑像雷同,二姿态要自然,看着不累,三这是反映他一生奔走革命的一种常态。<br>  雕像评审委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并要求塑像的胸、腰、后背要挺拔,因地处十字路口,要求塑像的四个方向都要有看头。<br>  <br>  六、神态<br>群众意见: <br>塑像要反映中山先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不要千篇一律。<br>  评审委特别强调:<br>  塑像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其神态应体现庄重、威严、英明、慈祥,以反映其高瞻远瞩思想和刚毅不屈气质。特别注意眼珠的处理,要深邃有神。嘴唇要反映坚强、果敢,宜抿嘴。<br><br>  七、朝向<br>  这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群众中一部分人认为原像面北,大家已经习惯,这次仍应面北;有的主张面东,寓意孙中山主张将中国建成东方大国;还有的建议,若技术允许,将塑像建成可旋转的,寓意孙中山在环顾四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br>  城建专家则主张面部朝南,认为城市大门一般以机场位置为准,南京机场在城市南部,塑像面南也有迎宾之意。<br>  评审委认为“没有光线就没有雕塑的艺术效果”,人物雕塑的面部表情,全靠光线表现,只有朝南才能看清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神,以现伟人的风采。一般来说人物雕塑没有特殊的制约情况,均应面部朝南。<br>  历史学家认为,汪精卫把孙中山铜像朝北安放,并无历史根据。<br>  <br>  八、文明杖<br>  广场公示的孙中山雕塑手执文明杖,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质疑,认为手执文明杖,好像是执杖老人,漫步街头,悠闲无神,建议不持手杖。<br>  评审委解释道,孙中山持的并非手杖,而是文明棍(司的克stick),是反映他的绅士风度和身份,也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爱好,只要处理得当也不是不可以。<br>  这也得到侍卫长范良的证实:“中山先生在出行时喜欢伸手喊一声‘司的克’,让我把文明杖马上递给他”。<br><br>  九、留名<br>  雕塑家和铸造厂都提出他们虽然都是无偿捐赠,但是否可以留名?国家城雕委答复称:可以留名,作者xxx,留于底座背后或侧面,字高不超过座高1/2,厂名字要更小些,除签名外,其余用简化字,字体用电脑中的楷书,本色,不得上漆。<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雕塑泥胎大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r></p> <h3>雕塑2m小样</h3> <h3>雕塑5.75m大样</h3> <h3>评审委验收泥塑5.75m大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制作铸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3>1铜像原料成分<br><br>这次重塑的孙中山铜像应当是一尊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物,雕塑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决定选用青铜配比铸造,佛光制像厂的工艺师们,慎重研究,选择最好的原材料和辅料,采用最佳配比,使铜像浇铸时的流动性,铸件表面的细腻度,材质的抗腐蚀能力都是最好的,实际这一炉的用料近10吨,具体配比如表:<br><br>成分 用量(kg) 比率%<br>铜(电解铜) 7,630 77.29<br>磷(磷铜) 40 0.41<br>锡(云锡) 640 6.48<br>锌(锌块) 460 4.66<br>锡青铜合金 1,102 11.16<br>合计 9,872 100.00<br><br><br>2铜像浇铸<br><br>1996年代年月12日上午,南京新街口孙中山先生青铜塑像,在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内开炉铸造,灼热的锡青铜水缓缓灌入五米多高的膜具内。据戴小璟总工程师介绍,为了使铜像出炉后与雕塑家戴广文创作的泥塑原型一模一样,在浇筑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整体浇铸技术,将孙中山先生铜像上半身与头部作为一块整体浇筑,以确保铜像神态与原作相同。<br>为了确保铜水能均匀地流到每个部位,制像厂采用了品质最高,焊接流动性最好的锡青铜以及能耐1800度摄氏度以上高温的昂贵的进口锆砂做铸造材料,使铜像达到320目的细度,完美的再现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神采。<br>此外,佛光艺术制像厂还采用活模技术,在原塑像四周360度方位制作五块活模,以保证铜像细腻逼真。<br>浇铸铜像整个过程要经过34道工艺。<br>09.14/a第一层面造型完成/bx围造型完成2<br>09.15/a第二层面造型完成/b外模造型完成2<br>09.16/a第三层面造型完成/b盖箱造型,开箱2<br>09.17/a开箱/b开箱/c造型3<br>09.18/ab清理石膏模/c开箱2<br>09.19/ a清理石膏模/b贴x/c贴皮3<br>09.20/a清理石膏模/b表干后贴皮0<br>09.21/a表面烘干贴皮,场地清理2<br>09.22/ a表面烘干贴皮,清理场地卫生0<br>09.23/a表面贴皮完成/b合箱1<br>09.24/a开始合箱第一层面完成/bc合箱浇芯完成2<br>09.25/a浇第一层面内芯,合x二层面/bc开箱4<br>09.26/a浇第二层面(浇x中x点,内浇xxxx)/bc清理型面,手杖的工装准备2<br>09.27/浇第三层内芯/bc清理型面2<br>09.28/a开箱/b清理型面2<br>09.29/a开箱xxxx/b所有外模一次性开x 2<br>09.30/a修型1<br>10.01/a修型0<br>10.02/a修型0<br>10.03/a修型0<br>10.04/abc表于烘烤上一遍,稀涂料,外模/内芯6<br>10.05/ abc外模表于x上遍稀涂料,内芯上厚涂料3<br>10.06/休息0<br>10.07/abc表面检查/de造型完成5<br>10.08/b合箱完成/de修槽/上涂料3<br>10.09/a合箱3<br>10.10/ a合箱0<br>10.11/ a合箱/de合箱2<br>10.12/a围箱1<br>10.13/b围箱/de围箱2<br>10.14/清扫场地,大扫除,搭xx,准备浇注2<br>10.15/开两炉,第一炉a(精x),第二炉bcde 5<br>10.16/休息0<br>10.17/abcde开箱0<br>10.18/ab开箱0<br>10.19/ab开箱,粗清理4<br>10.20/ab粗清理0<br>10.21/a喷砂/cde喷砂4<br>10.22/ a喷砂0<br>10.23/ a喷砂上午结束/b喷砂1<br>10.24/ b喷砂结束/a修整打磨xx 1<br>10.25/abcde打磨修饰4<br>10.26/ab打磨修饰0<br>10.27/局部精修,过渡处理/请戴广文到场提意见,同时修饰精铸头像1<br>10.28/拼装,并用静位仪检查2<br>10.29/拼装成形0<br>10.30/拼装完成,xx修饰1<br>10.31/整像修饰过好地方再喷砂1<br>11.01/着色搭华子,做好各种准备,定人员1<br>11.02/着色,表面亚光和蜡封处理2<br>11.03/着色,表面亚光和蜡封处理0<br>11.04/着色,表面亚光和蜡封处理0<br>11.05/着色,表面亚光和蜡封处理0<br>11.06/着色/表处1<br>11.07/制作完成,(分六个部分abccde共84/a34道工序),5位评委到厂视察评定<br>分工:金孝根——活块ab,严重缺陷处修型,定位,司线,现场监督<br> 秦 焯——制作所需所有的木制件,箱板,贴皮总负责,外模隔板,涂料,型线板制作。<br> 戴小璟——制作方案,各方面协调,浇注xx和x气位置确定,现场指导,上涂料。<br> 汤镇方——负责铜像表面处理,摄影。<br> 庄耀林——人员调度,提供骨头尺寸和型骨草图,现场操作。<br><br> <br>浇铸工艺流程图<br><br> <br>浇铸稿<br><br>3铜像的拚接、打磨<br><br>1996.11.4铜像拼装完成,顺利通过雕塑评审委的审定,专家认为铸造的孙中山先生青铜像,忠实与雕塑家戴广文先生原作,浇铸水平很高,接缝误差在2毫米以内,整个作品十分细腻,形象生动,<br><br>4铜像的着色<br><br>根据专家建议,铜像将着浅古铜色,底色略泛红,这座青铜像将于十日晚正式。<br><br></h3> <h3>浇铸工艺流程表</h3> <h3>脱模稿</h3> <h3>打磨稿</h3> <h3>评审委验收</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铜像安装</b></p><p class="ql-block"><br></p> <h3>经过一年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市民意见后,南京新街口广场孙中山先生玻璃钢塑像,于1996年10月20日被移至中山陵中山书院内保存,继续供游人瞻仰,同时对原有基座予以拆除。<br><br>1重建基座<br><br>玻璃钢雕像的基座是公示临时用的,需要拆除重建。<br>评审委对基座的重建方案己提出了具体意见:<br>1基座的格调,总体要求与广场改造的整体定位一致,是简洁、明快,基座上只撰刻“孙中山先生”字样。<br>2基座的高度,要适当升高,使总高达到11米,使人在500米远就能看到塑像(重塑办建议,虽然不要刻意追求寓意,但只需微调至11.12米就可寓意为孙中山先生诞生日),实际采用11.12米,基座高为4.37米。<br>3基座的外形,为直方形,配有梯台装饰,但不宜太复杂,外饰采用“中国红”磨面花岗岩贴面,不要宜宾夺主,贴面干挂于混凝土外壁的钢架上,以便于拆卸。<br>基座由江苏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及南京第二建筑工程总公司无偿捐赠施工。<br><br><br>2雕像铭标<br><br>雕像铭标,正面只镌刻 “孙中山先生”(中英文对照)和生卒年号“1866.11.12-1925.3.12”,汉字用繁体(因简体孙字系由‘子小’组成,防止误解),楷体,不要用其他字体(除楷体外,其它均为美术字),阿拉伯字用等线体。1996年10月3日经重塑办向市政府请示,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答复:完全同意评审委意见。文字采用阴字,贴金装饰。<br>  <br>设计式样<br><br><br>3吊装铜像<br><br>孙中山铜像吊装工程由江苏省机械施工总公司一分公司无偿承担,铜像重6.2吨,经计算,若用一台吊车在中心岛外距中心25米的地方吊装,则需要200吨的吊车,目前江苏省还没有这么大的吊车,工程技术人员经现场勘测,决定用75吨和40吨两台吊车配合接力,75吨吊车停于中心岛外车行道上,将铜像吊运至中心岛内,再由40吨吊车在中心岛内将铜像吊装入位,为不损坏中心岛的花圃、地坪、喷泉和地灯,提前两天准备,在台阶处铺上枕木,上加钢板,在地坪处铺上黄砂,上铺钢质路基箱,40的吊车从上面倒入中心岛内待命。因为广场交通繁忙,吊装放在夜间。<br>虽然天气预报有大雨,因12日就要举行落成典礼,没有退路,必须按计划进行,重塑办在现场召集吊装、制像、交警、城管等部门,做了周密安排。<br>  11月10日晚21时45分在警车开道下佛光厂将包装好的铜像用大卡车运抵现场,停靠在75吨大吊车旁,而此时新街口广场四周及人行天桥上已站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有的架起了摄影机,他们静静的在雨中等待着……<br>六名吊装工人迅速登上汽车,熟练的将铜像固定,考虑到铜像的安全,已特地将吊装钢丝绳换成了尼龙绳,22点30分,总指挥赵培林一阵哨声,75吨吊车徐徐将铜像吊起,稳稳地放在广场中间,此时,雨越下越大,而现场的施工人员只穿着工作服,头上戴着安全帽,没有一个穿雨衣,全然不顾雨水打在他们身上。<br>约11时,在哨声指挥下,用小吊车吊住铜像头部,用大吊车吊住铜像底座,慢慢将铜像竖起来。然后四名工人又用尼龙绳固定住铜像底座的四个角,用40吨吊车缓缓将竖起的铜像吊起,缓缓的移往基座。<br>这时,两名负责在基座上安装铜像的工人,已在大雨中淋了近两个小时了,他们立即将铜像对好基座螺丝徐徐落下,用经纬仪将铜像垂直度校正,将连接螺丝固定。<br>总指挥宣布安装成功,顿时现场群众齐声欢呼,闪光灯频频闪动,整个吊装过程只用了75分钟,此时的孙中山铜像在雨中显得更加挺拔和高大。<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朝向之论</b></p><p class="ql-block"><br></p> <h3>1争论由来<br><br>1942年汪精卫把孙中山铜像安放新街口广场时就是面部朝北,历时24年经历三个时期都没有改变,给世人以深刻印象。<br>原像朝北且20多年,给人们以深刻印象。<br>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面北是寓意是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形态是指挥北伐,统一中国。这次重塑时应当继续面北。<br>但雕塑家们不赞成,认为雕塑是没有色彩的,其艺术感人之处全靠光线,面北背光,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全看不清,失去雕塑的价值。<br>城建规划师们认为,城市标志性的人物雕塑应该面部朝向城市大门,寓意迎宾。而城市的大门一般以机场为准,南京国际机场在南边的禄口,应当面南。<br>有的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如把雕塑设计成旋转式的,可以解决朝向之争。<br>这反映在应征方案中的朝向也是有各种设计。<br>广场改造评审委员会在方案评审后认为,雕像应该朝南,朝北和旋转式都不可取。<br>在广场设立公示大样时,市领导为了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指示重塑办将玻璃钢像朝南朝北各放置半年,并让先朝北放,一年下来,收到的意见也是朝南朝北都有,各说其是,社会的争议之声仍不绝于耳。<br>直到落成典礼进入倒计时,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铜像的地脚螺丝要预埋入基座的混凝土中,在基座施工前必须定下来。<br>1996年10月15日南京市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就朝向问题专题报告请示市政府。<br>1996年10月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宏民批示:“请市委副书记汪正生征求书记们意见,并告省委,同意后,速告我实施”。<br>1996. 10月16日至市委内部征求朝向意见,副书记汪正生、张晔、周振、胡序建和荀秘书长均表示倾向于朝南,市委书记王武龙表示尊重专家们和大多数人的意见。<br>1996年10月22日市委将书记们的意见及时上报请示省委。 <br>1996年10月24日省委钱协寅副秘书长转报省委书记陈焕友指示:“立即由市政府召集专家学家,主要请南京的权威的近代历史学家,来市政府专题座谈雕像朝向问题,慎重客观的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br>当日,南京市长王宏明手谕:“告罗(志军)副市长并市政公用局:“请你们从速再组织一次,各专家(历史专家可多一点)征求意见,特别要讲清情况,把工作做细”。并口头指示此会在市政府开,由市常务副市长罗志军主持。<br>次日(10月25日)下午二时,以研究现代历史和孙中山为主体的九位专家准时来到市政府313会议室,他们是:<br>1徐柏良,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br>2张宪文,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原系主任、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br>3万仁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原副馆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br>4翟國璋,江苏省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br>5杨振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br>6童 傅,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br>7张鸿雁,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br>8阮雍崇,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南京建筑家雕塑家协会副会长。<br>9张祥水,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br>会议由副市长罗志军主持,会议纪录:郑玉玺。<br>专家们踊跃、认真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一致认为市政府对重塑孙中山像这一意义重大的工程工作是非常认真,慎重的,反复听听取各界意见,依靠专家科学决策,得到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br>关于朝向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重塑孙中山像应当朝南安放,并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雕塑艺术、历史考证等方面论证了朝南的合理性。<br>现将有关朝向问题的论证理由归纳如下。<br>一、从历史考证看,经查,原朝北安放无任何文件资料可鉴,既非国民党的决定,也非孙中山本人或其亲属意愿,指挥北伐一说,也是后人牵强附会。据查,孙中山临终前主张和平奋斗达到统一,并非主张武力北伐。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汪精卫将孙中山像移于新街口,虽有其主观意图,但客观上还是一件好事,可以继承,但其朝北安放是因当时地理环境限制(南部较荒芜),才不得已而为之。此次雕像又为重塑,而非恢复,实无继承之必要。<br>二、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看,南为阳,北为阴,南为上,北为下,南为尊,“王者之尊为面南”,孙中山是中国一代伟人,雕像应当朝南。<br>三、从雕像所处地理环境看,新街口已成路网和主城中心,且城市还有向南发展趋势,城市大门也将以新机场、高速路的开建而逐渐转向南方。<br>四、从雕塑艺术要求看,孙中山雕像即是纪念设施,又是城市雕塑,应当尊重雕塑艺术规律,“没有光线就没有雕塑”。面北逆光,质地青铜易锈变黑,难以体现伟人面部神采。且瞻仰欲产,也为逆光,难获好的艺术效果。<br>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朝南,并建议通过新闻媒介,大力加强传播政府有关朝向问题的论证和决策过程,使这个认识变成社会的主导意见。<br>1996年11月1日罗志军副市长批示:己按王宏明市长要求召开专家会议,同意朝南施工。市委遂将会议记录综合报告转报省委。<br>1996年11月7日省委书记陈焕友批示:“尊重专家意见,同意朝南”。市政府即将批文下发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执行,争议长达两年之久的孙中山铜像朝向问题终成定论,此时离孙中山铜像安装只剩5天时间,真是一步悬棋!<br><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社会捐赠</b></p><p class="ql-block"><br></p> <h3>捐赠方式比率图</h3> <h3>为了真正体现“人民广场人民建”,让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加深群众对这一工程的感情,南京市政府决定改造广场所需的700万元费用全部由社会捐赠解决,为了能够早日让孙中山塑像在广场上竖立起来,社会各界纷纷康慨解囊。</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捐赠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h3>1929年出生于南京市六合县八百镇,20岁时去台湾,历经千辛万苦,事业有成。1982年,张先生思乡心切,通过熟人联系转道新加坡、香港,回到故乡探亲。1989年开始,为故乡捐资教育事业。他在八百镇建一座九年制学校,每年拔10万元补助费,还为家乡捐建了一条水泥路,投资1000多万美元建设了一个工业园,开办了九个企业。这次回到南京,原准备捐50万给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听说南京重塑孙中山雕像要社会捐资,马上找到重塑办主任,毫不犹豫的把这50万先捐过来,然后再筹集50万捐给学校作教育基金。1995年元月14日,在市政府礼堂东会议室举行了捐赠仪式,副市长林选才代表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接受台胞张士金先生50万元的捐款,这是广场改造工程收到的第一笔捐款,解决了工程的启动资金。<br><br></h3> <h3>章士金</h3> 2逸仙小学<br>1995年3月11日下午,以孙中山先生的字命名的南京逸仙小学,举行了为新街口重塑孙中山像的捐款仪式,笔者以重塑办主任的身份被徐洲校长邀请参加接收捐款。802名可爱的孩子们,站在操场上,穿着绿底白条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鼓乐声中,一个个走向捐款箱,将手中的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甚至是压岁钱红包一起投入了捐款箱,那脸上带着稚气的庄严神情,内心在认定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中一(3)班学生贾桂宝捐31.4元,他说“爸爸蹬三轮,妈妈生病没工作。家里很困难,可是建孙中山塑像我还是要出力。”三(2)班学生张超说:“他有400多元压岁钱,这次在爸爸妈妈支持下拿出50元,捐给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是全班最多的。不到半个小时仪式结束,经清点,共捐了4833.5元,这是802颗热爱领袖的心哦!一年半后孙中山铜像胜利落成,为了感谢对孩子们的感谢,重塑办特地给每位捐款的小朋友回赠了一枚由重塑办监制,孙中山先生生前贴身卫士范良亲手题字,经邮电部批准发行的“重塑孙中山铜像揭幕纪念封”,希望他们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当好革命的接班人。 <br> 3李孔玮<br>李孔玮,女,香港藉,南京市荣誉市民,1995年9月25日得知南京重塑孙中山像,即表示捐款25万元,可敬的是,再三向我们表示“不宣传,也不要求举办捐款仪式”,非常低调,令人感动,所以对她的情况也了解的不多。<br> 4李家华<br>李家华原为南京市房产经营公司混凝土构件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留职停薪后,成立雨花台港务公司,先承包了七桥、黄山码头,经营有方,积累了部分资金后,又承包了双闸3座码头。得知重建中山先生铜像后,表示:“我的钱是取之社会,要回馈社会”,立即表示捐款20万,后又筹好增捐10万,一共30万元,南京发行最大的扬子晚报于1995年11月3日在头版进行了报道,受到社会热烈赞扬。<br> 5吴学仙<br>吴学仙,男,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厂长,他是此次工程中捐赠任务最重,无偿承担了5.28m玻璃纲质和5.75m铜质两尊大像的制造,无偿承担了40cm同炉同水小铜像的铸造;捐赠金额最多,合计113.8万元;配合政府最好,不但严格履行合同中的承诺,在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时能顾全大局,主动为政府分忧,把困难留给自己,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br>该厂在制造雕像中使用一流人才,最好材料,最好设备,最佳工艺,使产品达到一流水平,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正是他以这种精神和工厂设备和人才的实力,在与本行业大厂的竞争中一举夺魁。<br> 6戴广文<br>戴广文 (1932.10.1-) 云南通海人,男,南京市雕塑工作室副主任,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年来到南京从事城市雕塑。主要作品: 《孙中山胸像》、《植物学家蔡希陶像》、《郑和胸像》、《林伯渠故居广场铜像》等。<br>这次他能夺得孙中山铜像的执刀者,不是偶然的,<br>首先,他志在必夺,把这定为自己此生目标,雕塑了大大小小孙中山塑像七个,第一轮参赛时他送选了三个,他说:“如果能够雕刻孙中山像,那我这辈子就值了”。当市政府决定在全国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前,要在新街口广场竖起一尊孙中山塑像的征求意见稿后,他立即主动请缨,表示无偿承担雕塑工作,他说:“一定要为南京立起一尊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孙中山塑像”,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比对了世界各地的孙中山雕像,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赶制出孙中山先生玻璃钢塑像。<br>此后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每一轮的创作中,他都是带着对中山先生的无比敬仰的真情实感之心,全身心地投入。<br>,在三轮评审中战胜了国内数位一流专家取得了桂冠。<br>这还与他的谦虚低调的风格分不开,由于这次雕塑是由广大社会公众参加,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再由国内一流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研究,制定设计方案,交由戴广文进行再创造的创新能力,使文字变成三维立的雕塑,然后还要接受专家们的多次审查验收,反复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才能定型,所以没有虚心的态度和耐心是成不了事的。<br>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吃苦耐劳能力,年逾花甲的他完成大样雕塑是在制像厂的工作大棚里进行的,吃住在现场,7米高的脚手架一天不知要爬多少趟,特别是在正稿的雕塑中,前后135天精心工作,仅雕塑头部就用去40天时间。他多次对笔者表达这样的心情:“这不仅是任务,还是使命”。他把艰辛地劳作心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度的爱国情怀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才塑造出这样的精品。<br> 7信业集团<br>信业集团公司先期捐建了南京新街口广场4座人行天桥,1995年对重塑孙中山像非常支持,先后两次捐款22万元,还主动策划了“市民献计献策”《信业杯》有奖活动,并支助奖金,对市民积极参与重塑孙中山雕像的大讨论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改善新街口环境中,主动缩小天桥广告面积,减少对广场视觉的影响,受到政府和市民好评。他们还印制发行“孙中山铜像落成贺卡”,免费赠送市民。在整个孙中山铜像重建过程中,他们都以此工程为已任,自始至终积极支持,主动配合,非常难能可贵。<br><br> 9承澎洋<br>由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委托江苏天时广告公司承澎洋,利用新街口广场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的宣传效应价值,以承办临时性广告(含气球条幅、高杆灯条幅、画册祝贺)的赞助费及覆盖铜像红绸的文物价值筹资,解决铜像落成典礼的所需费用,包括会场布置(含会标、气球、鲜花、彩旗、地毯)、礼仪人员、乐队演奏、信鸽放飞、揭幕纪念卡、纪念画册等,既解决了会议费用,也解决了重塑办人员少忙不过来的困难,使大会搞的有声有色,受到领导的赞赏。<br><br> 10造币厂<br>由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联合南京市集邮公司,委托南京造币厂运用他们的优势,发行纪念孙中山诞生130周年暨庆祝重塑孙中山铜像落成邮币卡封,其中邮币卡中的铜胆镀金邮票,经南京邮政局申请江苏省邮资票品局以苏邮票字(1996)第19号文批复,同意采用J68(3-1)邮票图案制作金属邮票,卡封由高级美术师设计,送上海印钞厂按纸币花纹印刷,内用中国银行特批防伪油漆印有防伪标志(南京市徽辟邪),卡中有文字说明,统一编码,印刷胶版已当记者面销毁,属绝版发行,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教育意义。该厂领导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对南京的热爱,为制作发行这枚高档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收藏品,倾注了大量心血,质量讲究精益求精,如镀金工艺,由于镀金时间较长,实际已达到包金厚度,更耐久且光泽好,产品一经在市场销售,立即引起排队热购风潮,甚至惊动警察维持秩序,厂内的员工也个个争相购买。此卡用来回报对重塑孙中山铜像的应征者、捐赠者、建设者,获得他们的好评。<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发行纪念卡</b></p><p class="ql-block"><br></p> 1孙中山大铜像40cm<br><br>策划:郑玉玺(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主任)<br>监制: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br>雕塑:戴广文(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雕塑者)<br>铸造: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br>像高:40cm<br>净重:5.5kg<br>限量:60尊<br>编号:001-060,钢印编号在底座侧面(有钢印者为正品)<br>发行:专为回报重塑孙中山铜像捐赠20万元以上单位和个人、评审专家、领导小组而特制<br>形态:按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同比例缩制<br>成份:与大像“同炉、同水”锡锌铜合金(含电解铜77.29%,锡铜合金11.16%,云锡6.48%,锌4.66%,磷铜0.41%的)<br>性能:抗蚀、耐磨、抗磁<br>着色:古铜色<br>时间:1996年11月<br> <p class="ql-block">2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铜像</p><p class="ql-block">发行:在纪念孙中山诞生130周年,重塑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落成而发行</p><p class="ql-block">策划:郑玉玺(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形态:按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约1/44比例缩制</p><p class="ql-block">雕塑:戴广文(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雕塑者)及其助手</p><p class="ql-block">成份:仿铜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p><p class="ql-block">着色:青铜色</p><p class="ql-block">像高:13 cm</p><p class="ql-block">净重:xxg</p><p class="ql-block">限量:5000尊,底座侧面有钢印编号0001-5000(后商家私自复制流于市场,但无钢印编号)</p><p class="ql-block">时间:1996年11月</p><p class="ql-block">制造:南京金钥匙礼品制作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监制: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p> 4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暨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揭幕纪念封<br><br>发行: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暨庆祝南京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落成而发行<br>策划:郑玉玺(南京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办公室主任)<br>设计:范扬(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br>题字:范良(孙中山先生生前贴身卫士,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山陵代理拱卫处长)<br>邮票:1991.10.10辛亥革命革命80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的J182《纪念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物》徐锡麟、秋瑾、宋教仁全套3枚邮票<br>文字撰写:郑玉玺(南京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办公室主任)<br>文字翻译:江苏翻译社<br>发行单位:南京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南京市集邮公司<br>限量:10000枚<br>发行日期:1996年11月12日<br> <p class="ql-block">5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暨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揭幕纪念张</p><p class="ql-block">发行:南京市集邮公司</p><p class="ql-block">设计:范扬(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p><p class="ql-block">画面:南京新街口重塑的孙中山铜像</p><p class="ql-block">限量:5万枚</p><p class="ql-block">时间:1996年11月12日</p> 6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暨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揭幕纪念金卡礼盒<br>策划:郑玉玺(南京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办公室主任)<br>设计:范扬(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br>监制:南京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办公室<br>制作:南京银艺礼品实业有限公司<br>画面:南京新街口重塑的孙中山铜像<br>限量:5000套<br>时间:1996年11月12日<br> 7纪念银卡 8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纪念胸章<br>质地:铜胆镀金<br>发行日期:1996年11月<br>发行数量:20万枚<br> 9铜胆镀金纪念童 10铜胆镀金纪念童+支架 11铜质纪念童+支架 12孙中山头像章+情侣对表+笔纪念礼盒<br>监制:南京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br>制作;南京表壳厂<br>限量发行:5000套<br><br> 13豪华型怀表<br>质地:薄型18K包金孙中山先生头像外壳,进口机心搪瓷镶砧,彩色套印孙中山先生头像及题字表面,附精美纪念磁卡一份,<br>制作:南京表壳厂<br>限量发行:5000套<br> 14纪念型怀表<br>特点:薄型古铜色孙中山先生头像外壳,进口机心,彩色套印孙中山先生头像及题字表面,附精美纪念磁卡一份<br>制作:南京表壳厂<br>限量发行:x枚<br> 15南京市重塑孙中山铜像落成揭幕纪念卡<br>发行:南京市人民政府(非卖品,专供参加典礼嘉宾)<br>监制:郑玉玺(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主任)<br>策划:丞澎洋<br>设计:王俊<br>摄影:周培良<br>制作:天时广告公司<br>内容:1、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方案(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评委、雕塑评委、设计者、雕塑家、铸造厂等名单<br>  2、孙中山生平及重塑铜像简介<br>  3、塑像及广场图片<br>日期:1996年11月12日<br>限量:400枚<br>撰写:郑玉玺(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主任)<br>简介:孙中山,名文,字明德,号日新、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以中山名世。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爱国主义者、世界伟人。<br>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家,赖兄之助就学南洋、香港,目睹中外,深感清廷之腐败,励志反清革命。1894年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于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宣示三民主义,策划武装起义,屡败屡起,凡10次。终收辛亥武昌首义之功,光复全国,创建共和,结束两千余年之封建专制。1912年元月1日。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旋让位于袁世凯。嗣后为巩固共和、护国护法,成立中华革命党,与南北军阀长期斗争,历尽艰辛。1924年1月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1月北上共商国事,应肝病复发不治,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终身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秋楷模,万世师表。<br>为进一步弘扬先生之革命精神,永纪先生之不朽勋业。表达亿万炎黄子孙对先生的尊崇仰慕之情,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br>经向全国真得35个总体方案及22尊雕塑稿,由专家委员会评审筛选,并以此为基础,集思广益,博采众议,形成定稿。广场以简洁,明快为基调,铜像以先生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背景,取奔走革命、即将出行姿态。总高11.12米,像高5.75米,重6.2吨,于1996年11月12日落成。<br> 16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大型铜像落成揭幕纪念画册<br><br>监制:郑玉玺(南京市新街口重塑孙中山铜像办公室主任)<br>总策划:丞澎洋<br>设计:王俊<br>数量:400本,非卖品,专供参加孙中山铜像落成典礼的嘉宾<br>日期:1996年11月12日<br>撰文:郑玉玺<br><br>孙中山铜像重塑记<br>“新街口”始于明初, 1929年5月新建中山路和中山东路,次年1月辟为环形广场,1942年将存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移至广场中心,1966年迁至中山陵园,1985年安放在孙中山纪念馆前。<br>1994年9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新街口原址重塑孙中山雕像,由南京市市政公用局主办,向全国先后征得35个总体方案和22尊雕塑稿,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经专家评定孙中山塑像以1912年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46岁)为原型,着西服,持文明棍,取奔走革命,即将出行姿态,材质为青铜,像高5.75米,重6.2吨,由雕刻家戴广文雕塑,含基座总高11.12米,面北置于广场中央,于1996年11月12日落成。<br>工程耗资人民币560万元,全部由社会各界捐助。其中,铜像揭幕用红绸由孙中山先生亲友们捐赠,他们是:孙穗英女士(孙中山先生孙女)、林达文先生(孙穗英丈夫)、孙穗华女士(孙中山先生孙女)、张家恭先生(孙穗华丈夫)、陈志坤先生(孙科夫人之弟)、黄寿珍女士(孙志坤夫人)、陈燕女士(陈志坤女儿)、卓贵天先生(陈燕丈夫)。<br><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落成揭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塑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于11月12日在南京新街口广场落成,揭幕仪式</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12日上午10:30在南京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出席大会的有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省市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套领导班子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设计施工、捐款捐物、解放军、工人、学生及社会各界嘉宾共1000余人。在广场四周人行道和天桥上还围满了一早赶来参观的数千市民。</p><p class="ql-block">遵市委指示,没有邀请中央领导及国家有关部门、孙中山亲属及海外嘉宾参加典礼。</p><p class="ql-block">新街口广场布置得五彩缤纷,庄严热烈,广场中央巍然屹立重塑的孙中山铜像以大幅红绸覆盖,两侧礼仪小姐护卫,广场中心岛南侧为主席台,周围摆满盛开的鲜花,以彩旗镶边,天空高悬气球,下挂飘带,南侧的车行道上站满了各界嘉宾和儿童军乐队。</p><p class="ql-block">大会由市长王宏民主持,宣布揭幕仪式开始,此时铜鼓齐呜,在800只信鸽和800只气球一齐放飞的欢乐气氛中,省委书记陈焕友揭下了覆盖铜像的红绸,现场一片欢腾。</p><p class="ql-block">接着市委书记王武龙致词,他说:南京是孙中山先生特别关注并寄予厚望的地方,见好南京发展南京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应秉承他的遗愿,充分利用南京的区位和自然优势,发挥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与一切关心祖国建设关心南京发展的爱国人士一道,按照把南京建成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环境优美、科教发达、产业兴旺的现代化的文明城市的目标,尽快建设好我们的南京,创造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业绩。</p><p class="ql-block">省民革主委童傅代表省及南京市民革对孙中山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p><p class="ql-block">省九三学社主委彭司勋代表省暨南京市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和市台盟讲话。</p><p class="ql-block">随后典礼在迎宾曲中结束,大家纷纷与铜像合影留念,记者也不放过这采访的良好时机。</p><p class="ql-block">出席揭幕仪式的省和南京市的领导同志有出席掲幕仪式的省和南京市领导同志有:陈焕友、郑斯林、沈达人、孙颌、王武龙、王宏民等。全国政协常委韩培信及各界人土代表共86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总结 评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b></p> 总结 评价 感谢 建议:纳入文物,补办碑记,设观景台,像名改为繁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赠送台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赠送重塑的2m孙中山铜像小样给台北国父纪念馆,由南京晨光厂无偿制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回迁风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b></p> 迁出时政府承诺 回迁争议 官方回应 复建方案<div><br></div><div>经在报上公示征求意见,扩大了中心岛直径,调增了车道,最终的方案是:<br>1广场由转盘改为十字路口, 继续采用色灯控制交通,按照各路口的车流量设计车道,在4个路口都设了2-3条直行道,1条右转专用道,对车流较大的南北向路口加设了2条左转道,对东西向路口则限左,基本解决了安置铜像和交通的矛盾。<br>2经精心计算中心岛直径,由50米缩小至18米,喷泉取消。<br>3铜像座北朝南和基座高度不变。<br>4绿化改种红枫、樱花、杨梅、香樟、桂花、红果、冬青等彩色植被,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br>5为扩展广场视野,烘托铜像主体,对四周的新百、德基、招商银行、金陵饭店前的绿化、地坪、栏杆、小品、灯光及地铁出入口等景观都做了统筹规划,使之更感宽敞融洽。<br>6在广场东北角增设了观景台,便于人们登高瞻仰。<br>7设置四块铭牌,介绍铜像的变迁。<br><br>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主要设计人:杨东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br>施工单位: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br><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参与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审批者</p><p class="ql-block">1 中共中央 审核批准</p><p class="ql-block">2 国务院 审核批准</p><p class="ql-block">3 国家建设部 审批安放地点</p><p class="ql-block">4 国家文化部 审批文化内涵与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5 国家城雕委 审查雕塑</p><p class="ql-block">6 南京市政府 组织领导、决策</p><p class="ql-block">7 南京市建委 批准立项</p><p class="ql-block">8 南京市规划局 审批规划红线</p><p class="ql-block">9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具体承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 副组长 林选才 市政府 副市长</p><p class="ql-block">2 戴永宁 市政府 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3 翟慎圣 市市政公用局 局长</p><p class="ql-block">4 钟加复 市规划局 局长</p><p class="ql-block">5 成员办公室主任 郑玉玺 市市政公用局 副局长</p><p class="ql-block">6 韩恩泽 市委统战部 副部长</p><p class="ql-block">7 田 涛 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p><p class="ql-block">8 唐兰娣 市建委 副主任</p><p class="ql-block">9 陈 忠 市市容委 主任</p><p class="ql-block">10 孙德龙 市园林局 副局长</p><p class="ql-block">11 周 莉 市文化局</p><p class="ql-block">12 办公室副主任 裴广柱 市市政公用局基建处 处长</p><p class="ql-block">13 办公室副主任 孙盛宇 市市政公用局基建处 副处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广场评审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 主任委员 齐 康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中国建筑大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2 委员 麦保曾 原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3 委员 丁公佩 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4 委员 叶菊华 南京市建委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5 委员 沈国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6 委员 陈 铎 市规划局原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7 委员 陈福瑛 市规划局原总工、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8 委员 姜虹飞 市人大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9 委员 王宗唐 市市政公用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城市基础设施咨询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0 委员 徐大陆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研究所所长、教授、城市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11 委员 赵完壁 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原总工程师、城市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12 委员 王励前 市政协副主席、市民革主委</p><p class="ql-block">13 委员 叶宗镐 江苏美术馆一级美术师、江苏美协成员、江苏省城市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筹)成员</p><p class="ql-block">14 委员 冯健亲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p><p class="ql-block">15 委员 张祥水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16 委员 张鸿雁 南京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p><p class="ql-block">17 委员 蔡鸿源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省中山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18 委员 李祯祥 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首都城雕委副主任、著名雕塑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塑像评审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 主任委员 徐天明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规划组办公室主任 一级美术师</p><p class="ql-block">2 副主任委员 叶宗镐 江苏省油画雕塑院院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 一级美术师</p><p class="ql-block">3 委员 程允贤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雕塑创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韶山毛泽东铜像雕塑者</p><p class="ql-block">4 委员 章永浩 全国城市雕委员会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城市雕塑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上海陈毅铜像雕塑者</p><p class="ql-block">5 委员 曹凤池 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专业美术家、南京市雕塑家建筑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p><p class="ql-block">6 委员 阮雍崇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7 委员 张祥水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新街口广场改造方案应征者</p><p class="ql-block">1 王爱丽 南京恒子音乐喷泉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p><p class="ql-block">2 周树民 南京艺华艺术工程公司 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3 石 瑛 杭州西湖喷泉设备成套公司 工程师</p><p class="ql-block">4 李 蕾 南京市园林局 </p><p class="ql-block">5 杨 帆 南京市园林局 </p><p class="ql-block">6 盛 进 南京市公安局科研所 </p><p class="ql-block">7 张卫民 南京环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师</p><p class="ql-block">8 林元龙 南京 工程师</p><p class="ql-block">9 张维彬 南京市园林局退休 高级雕塑师</p><p class="ql-block">10 程晓平 南京艺术学院 教师</p><p class="ql-block">11 秦 峰 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 </p><p class="ql-block">12 陈建平 南京长江油运公司船技处 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3 周传順 南京苏迅公司 助理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4 庄 磊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生</p><p class="ql-block">15 丁绍刚 南京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 研究生</p><p class="ql-block">16 夏京生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副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7 程元顺 南京 </p><p class="ql-block">18 郑 觐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教授</p><p class="ql-block">19 梅 雪 武汉航务大厦 </p><p class="ql-block">20 郝耀武 包头市园林管理处技术科 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21 陈绳正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p><p class="ql-block">22 孙家彬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系主任、教授</p><p class="ql-block">23 宋显东 宜昌 </p><p class="ql-block">24 杨金强 南京空军司令部管理处 </p><p class="ql-block">25 王 玮 南京市城镇建筑设计院四所 </p><p class="ql-block">26 林宁生 南京悦华大酒店工程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重塑孙中山铜像应征者</p><p class="ql-block">1 戴广文 南京雕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2 罗世平 江苏美术馆</p><p class="ql-block">3 杨健强 江苏美术馆</p><p class="ql-block">4 苏立群 南京艺术学院</p><p class="ql-block">5 王爱丽 南京恒子音乐喷泉公司</p><p class="ql-block">6 张维彬 南京园林研究所(退休)</p><p class="ql-block">7 陈学义 南京古艺术青铜研究所</p><p class="ql-block">8 陈绳正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p><p class="ql-block">9 孙家彬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0 吴显林 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11 郭其祥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2 潘锡柔 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广场杆线入地改造施工者</p><p class="ql-block">1 南京市公交总公司 拆除架空电车杆线</p><p class="ql-block">2 南京电信局 架空杆线入地及地下管线调整</p><p class="ql-block">3 南京供电局 架空杆线入地及地下管线调整</p><p class="ql-block">4 南京军区 架空杆线入地及地下管线调整</p><p class="ql-block">5 南京空军司令部 架空杆线入地及地下管线调整</p><p class="ql-block">6 江苏省军区 架空杆线入地及地下管线调整</p><p class="ql-block">7 南京自来水公司 地下管网调整</p><p class="ql-block">8 南京煤气公司 地下管网调整</p><p class="ql-block">9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 地下管网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广场工程建设者</p><p class="ql-block">1 东南大学建设规划设计院 广场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p><p class="ql-block">2 安徽阜阳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中心岛土建工程</p><p class="ql-block">3 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 中心岛工建工程监理</p><p class="ql-block">4 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面</p><p class="ql-block">5 南京排水管理处 广场排水系统</p><p class="ql-block">6 南京市路灯管理处 地面泛光灯、中心岛周围射灯、广场四角高杆灯</p><p class="ql-block">7 南京建邺区绿化管理所 广场绿化工程</p><p class="ql-block">8 南京自来水公司 喷泉水源供给</p><p class="ql-block">9 南京恒子音乐喷泉工程公司 喷泉工程</p><p class="ql-block">10 南京鸿达不锈钢制品公司 人行道不锈钢护栏</p><p class="ql-block">11 铜像基座贴面花岗岩面砖</p><p class="ql-block">12 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厂长吴学仙 制作5.75m孙中山铜像及5m孙中山玻璃钢塑像</p><p class="ql-block">13 江苏省机械施工公司 吊装孙中山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现金捐赠者</p><p class="ql-block">1 章士金</p><p class="ql-block">2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p><p class="ql-block">3 李家华</p><p class="ql-block">4 李孔玮</p><p class="ql-block">5 南京信业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6 中国民航江苏省管理局</p><p class="ql-block">7 闵界栋</p><p class="ql-block">8 逸仙小学802人</p><p class="ql-block">9 散客7个月1008人</p><p class="ql-block">10 民革67人</p><p class="ql-block">11 民革南京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2 民革</p><p class="ql-block">13 黄浦杨州校友14人</p><p class="ql-block">14 黄浦校友薛文涛</p><p class="ql-block">15 南师附中高二6班48人</p><p class="ql-block">16 黄浦校友莫松奇</p><p class="ql-block">17 南京市民不留名</p><p class="ql-block">18 胡晶晶一家三代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捐工程者</p><p class="ql-block">1 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吴仙学捐造所有塑像</p><p class="ql-block">2 南京市市政管理处捐建人行道及路牌</p><p class="ql-block">3 南京恒子音乐喷泉工程公司捐建喷泉</p><p class="ql-block">4 阜阳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捐建中心岛土建工程</p><p class="ql-block">5 南京鸿达不锈钢制品公司捐建人行道不锈钢护栏</p><p class="ql-block">6 南京排水管理处捐建广场排水管线</p><p class="ql-block">7 南京第二建筑公司捐建基座</p><p class="ql-block">8 江苏省机械施工一公司捐建吊装铜像</p><p class="ql-block">9 南京市路灯管理处捐建广场照明工程</p><p class="ql-block">10 广西岑溪石材工艺厂捐赠铜像基座花岗岩贴面板</p><p class="ql-block">11 南京自来水公司捐建增容费、供水</p><p class="ql-block">12 交警四大队捐建交通标志</p><p class="ql-block">13 南京公交公司 拆除无轨电车杆线</p><p class="ql-block">14 南京电信局 杆线入地</p><p class="ql-block">15 南京供电局 杆线入地</p><p class="ql-block">16 南京市市容委捐建垃圾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捐劳务者</p><p class="ql-block">1 戴广文 雕刻孙中山5.75m铜像/5.28m玻璃钢大样/2.0m玻璃钢小样/40cm小铜像/13cm仿铜像</p><p class="ql-block">2 重塑孙中山像办公室办公费</p><p class="ql-block">3 南京新街口广场改造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咨询费</p><p class="ql-block">4 孙中山塑像评审委员会评审咨询费</p><p class="ql-block">5 南京工苑工程监理公司 工程监理费</p><p class="ql-block">6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心岛工建设计费</p><p class="ql-block">7 阮雍崇碑记设计费</p><p class="ql-block">8 市政设计院基座设计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无形资产转让者</p><p class="ql-block">1 路灯高杆灯</p><p class="ql-block">2 落成典礼会场布置 天时广告公司 </p><p class="ql-block">3 施工围档 白天鹅广告艺术公司</p><p class="ql-block">4 纪念品各发行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三、献计献策者</p><p class="ql-block">1 孙中山思想研究会秘书长 </p><p class="ql-block">2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工商联、台联、侨联和黄埔校友会等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p><p class="ql-block">3 特邀社会各界专家</p><p class="ql-block">4 群众来信、来电、来访485件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四、新闻媒体单位</p><p class="ql-block">1 人民日报社 龚永泉</p><p class="ql-block">2 中新社记者站 王国安</p><p class="ql-block">3 新华社南京站 徐机玲</p><p class="ql-block">4 中国建设报 李霞飞</p><p class="ql-block">5 经济日报 王建国</p><p class="ql-block">6 文汇报 赵霞</p><p class="ql-block">7 新华日报 俞侃</p><p class="ql-block">8 扬子晚报 窦靖江</p><p class="ql-block">9 南京日报经济部 丁辉宇</p><p class="ql-block">10 金陵晚报 马培军 设立“市民茶座”专栏</p><p class="ql-block">11 服务导报 徐琛</p><p class="ql-block">12 南京晨报 </p><p class="ql-block">13 南京市场报 韦铭</p><p class="ql-block">14 中央电视台江苏记者站 姚东明</p><p class="ql-block">15 江苏电视台新闻部 赵晓武、陈雪阳</p><p class="ql-block">16 江苏电视台经济台 王卫军、荆雷、许悦</p><p class="ql-block">17 南京电视台(28CH) 颜光华、黄荣明</p><p class="ql-block">18 南京电视台 郁欣如、肖实</p><p class="ql-block">19 南京有线电视台 吴畏、方休</p><p class="ql-block">20 江苏经济广播电台 文蔷</p><p class="ql-block">21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 杨茂森</p><p class="ql-block">22 南京市新闻广播电台 贺明</p><p class="ql-block">23 南京经济广播电台 赵存志</p><p class="ql-block">24 金陵之声广播电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配合协助者</p><p class="ql-block">1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收藏原新街口2.9 m孙中山铜像、5.28m孙中山玻璃钢塑像、2m孙中山玻璃钢小样</p><p class="ql-block">2 南京交警四大队制作交通标志牌,管理疏导交通</p><p class="ql-block">3 南京金鹰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资助落成典礼/在金鹰大厦58层顶楼设立“中山厅”,协办举办向孙中山亲属赠送铜像揭幕红绸仪式</p><p class="ql-block">4 江苏省暨南京市政协对外联络委员会</p><p class="ql-block">5 南京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市民参与有奖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六、接收管理维护者</p><p class="ql-block">1 铜像 南京市建邺区绿化管理所</p><p class="ql-block">2 道路 南京市市政管理处</p><p class="ql-block">3 排水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p><p class="ql-block">4 照明 南京市路灯管理处</p><p class="ql-block">5 绿化 南京市建邺区绿化管理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大事记</b></p><p class="ql-block"><br></p> <div>1862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出现“新街口”地名,在糖坊桥与丰富路狭窄的十字路口处。<br>1866 11 12 孙中山诞生在中山市翠享村。<br>1912 1 1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br>1925 3 12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br>1927 4 18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br>1928 8 12 中山大道动工。<br>1929 3 10 1929.3.10.梅屋庄吉夫妇携女儿护送孙中山铜像至南京,像高2.9米,重1吨多,安置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院内。<br>1929.3.26蒋介石、宋美龄宴请梅屋庄吉一行。<br>1929.5.20梅屋赶赴北平参加移灵典礼。1929.6.1梅屋参加奉安大典。<br>1929 5 中山大道一期工程建成,按三块板分快慢车道,(北、东、中,仅车行道)。<br>1929 6 1 孙中山奉安大典,途径中山大道。<br>1929 11 12 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将转弯路口扩建为100x100m的新街口广场开工。<br>1929 12 新街口广场北至鼓楼,东至励志社车行道修通。<br>1930 7 南至内桥车行道修通,命名为中正路。<br>1931 1 20 广场完工,内有50m直径中心岛,为国内“第一广场”,命名新街口广场。<br>1932 3 改造新街口广场绿化和照明。<br>1935 传说:南京民众曾要求在新街口广场竖孙中山铜像,因为抗战爆发,未实现。<br>1937 4 举办防空展览会而制作的,为提高防空意识,制作一灰色巨型炸弹模型,高12米、直,直径2米、,存在时间不到半年<br>1937 12 13 日军占领南京,炸弹雕塑拆除,中正路更名为复兴路。<br>1942 11 12 汪精卫将陆军军官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移至新街中广场中心<br>1945 9 15 抗日战争胜利<br>1946 5 5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新街口保持原状,复兴路更改为中正路<br>1947 国民政府对新街口广场作了整修,更换了原绿化树种,照明更换为探照灯,在中心岛周边加设 木护栏<br>1949 4 23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街口广场及孙中山铜像保持原样<br>1949 7 6 新街口广场搭建检阅台,举行隆重的阅兵式。<br>1956 新街口广场修建人行道内侧的木护栏,并将四个拐角绿化布置。<br>1956 在新街口广场孙中山铜像背后建起一座高约9米的木结构牌楼。<br>1959 10 1 建国十周年在牌楼三面建检阅台,检阅数十万市民、工人、学生游行队伍。<br>1962 扩建加高新街口广场上的牌楼,更加宏伟,孙中山铜像几乎被罩了起来。<br>1966 3 12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市政府决定拆除牌楼,恢复新街口广场原貌。<br>1966 8 28 文化大革命爆发,周总理电示,将孙中山铜像移往中山陵园管理处保存。<br>1968 6 周恩来总理指示将铜像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孝经宝鼎石座上供人瞻仰。<br>1983 5 全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37层,高110.4米)落成。<br>1985 3 12 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孙中山铜像正式安置在新建的孙中山纪念馆前基座上。<br>1989 6 1 孙中山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br>1989 9 30 新街口广场竖起“金钥匙”雕塑。<br>1994 9 5 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移走“金钥匙”雕塑,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先生铜像。 <br>1994 10 28 市政公用局召开专家座谈会,对重塑有异议,即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市委批示:按原计划执行,做好思想工作。<br>1994 11 5 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建委下文,正式立项“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工程” ,明确由市政公用局承办。<br>1994 12 26 市政公用局向全国发出征集方案(含塑像及广场的环岛、喷泉、照明、绿化、人行道及护栏)通告。<br>1994 12 27 市政公用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征集方案,并公布改造方案征集简章。<br>1995 1 16 市政公用局制定“宣传计划”,实行“思想开道,与论先行”,引导全市开展大讨论,使思想逐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上来。<br>1995 1 24 市政公用局副局长郑玉玺向市政协领导及专家汇报重塑工作进展情况及其其难点,征得意见:要慎重、广纳良策、高标准、高视角、高起点,历史高度、建成文化广场<br>1995 1 25 南京市成立“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副市长周学柏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副局长郑玉玺任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div> 1995 2 重塑办向全国发出征集雕塑家通告,塑像尺寸自定。<br>1995 2 21 收到新街口广场改造应征方案35个。<br>1995 2 24 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及工作框架。<br>1995 2 28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市文化局报省省城雕委,申请立项建设“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br>1995 3 7 重塑办发布第1期简报:收到群众来电、来信360件,接待来访100多人次。<br>1995 3 7 收到第一笔捐款50万元,系台胞章士金先生所捐。<br>1995 3 11 收到南京市逸仙小学学生捐款4835.50元。<br>1995 3 17 国家建设部下达“更名改建新街口广场为中山广场,重塑孙中山纪念像”的工程立项。<br>1995 3 17 市领导小组下文成立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方案评审委员会,由18位各方面建设、规划、市政、园林、雕塑、历史等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任主任委员。<br>1995 3 21 广场改造工程方案评审委员会在汉府饭店闭门开会,对37个方案闭门评审,经公证认定有效方案35个,历时两天,经四轮无记名投票决出:二等奖1名,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孙家彬教授设计的9号方案,三等奖2名,为南京的冯阳、苏立群共同设计的11号方案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设计的6号方案,一等奖缺。<br>1995 3 30 办理“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工程规划、设计要点。<br>1995 4 14 市委常委会、同意以二等奖的9号方案为基础,由具有甲级资质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br>1995 5 重塑办与南京晨光机器厂洽谈铜像制作捐赠事宜,该厂表示不愿捐赠,与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表示愿意全额捐赠,遂与其签订正式制作及捐赠合同。<br>1995 5 2 市领导小组下文成立重塑孙中山铜像评审委员会,由七位国内一流雕塑家组成。其成员有国家城雕委秘书长,韶山毛泽东像雕塑者程允贤和国家城雕委委员,上海陈毅雕像雕塑者章永浩参加。主任委员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规划组办公室主任 一级美术师徐天明担任。<br>1995 5 9 收到各地应征雕塑家12位,像稿14尊。<br>1995 5 10 雕塑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门两天)在中山大厦举行。对12位作者的14尊雕像进行评审,认为总体水平不高,建议向国内著名雕塑家发出邀请,按0.7米像高,均为站姿,参与竞标,并组织他们学习孙中山有关资料。<br>1995 5 11 重塑办采纳了评委会的建议,立即向沈阳鲁美雕塑系主任孙家彬、沈阳鲁美雕塑系主任陈绳正、重庆川美雕塑系主任郭其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潘锡柔及南京雕塑家戴广文等五位雕塑家发出邀请,均获得他们的应允,并依评审委建议按像高70cm立姿雕塑。<br>1995 6 10 市领导小组开会,明确工程的重要性,审议通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br>1995 6 16 广场中心“金钥匙”雕塑迁移至南京交通技术学校。<br>1995 6 26 在虹桥国际化工展示中心举办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应征及设计方案,共7天,社会各界逾千名参观,留下许多宝贵意见。<br>1995 7 28 广场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安徽阜阳建筑工程总公司南京公司以一级建筑企业资质和捐赠全部工程费用竞争中标。<br>1995 8 1 市长办公会议:市长王宏明有力支持:供电要先通,市认帐(无非几十万元)。<br>确定广场改造内容:迁移“金钥匙”,改造中心岛,增加喷泉,绿化行道树,照明系统,人行道及护栏,架空杆线入地,美化周边。<br>1995 8 8 计划完成零下工程:管线预埋、喷泉水池、塑像基础。<br>1995 8 14 召开”我心中的新街口广场”座谈会,邀请省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联、侨联、工商联等十个民主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改造办负责人郑玉玺主任通报情况,大家听取意见,并积极献计献策,林选才副市长表示感谢,会将意见分类整理提交领导和专家小组,供评审决策参考<br>1995 8 24 塑像评审委员会在榴园宾馆召开第二轮评审会议,对竞标雕塑家孙家彬、陈绳正、郭其祥、潘锡柔、戴广文等5人的高0.7米像稿进行评审,评审委要求5位雕塑家继续提供1.2米像稿,5个月后再评。<br>1995 9 22 新街口广场改造工程完成。<br>1995 9 28 孙中山玻璃钢塑像高5.28米重1.5吨大样,置放广场中央征集社会意见,该大样为戴广文无偿雕塑,佛光艺术制像厂免费制作。<br>1995 10 22 10.22-30南京举办第三次城市运动会<br>1996 2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文严格执行建立纪念设施有关规定的通知<br>2996 3 7 重塑办工作情况汇报,市长王宏明要求规划局兼顾好铜像与交通关系。<br>1996 3 11 塑像评审委员会在榴园宾馆召开会议,进行第三轮评审,对1号郭其祥、2号戴广文、3号孙嘉彬、4号陈绳正(杭州潘锡柔因故退出)4位雕塑家的1.2米样稿(隐去作者姓名)进行评审后,以举手表决方式选出2尊样稿的作者,1号郭其祥和2号戴广文中标,下一步将报请市政府确定1位,再按评委专家和领导意见,制作2.0m小样,报请领导审定。<br>1996 3 12 将玻璃钢像转向朝南,广听意见,以便确定最终朝向。<br>1996 4 4 两尊1.2米样稿报市府审定一尊,戴广文胜出,根据评审委要求由其放大至2米样稿,再交由评审委评审。<br>1996 4 30 戴广文完成2米样稿,评审委评审认可,再送请省市领导审定。然后进入大样雕塑,评审专家对雕塑提出了具体意见,重塑办将两个专家评审委、社会各界专家及市民的意见,综合归纳后提供给雕塑家戴广文参考。<br>1996 5 3 南京市改造新街口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国家文化部申请立项建设“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br>1996 5 13 南京市改造新街口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政府要求按中央规定履行报批程序。<br>1996 5 1 5.1-7.9雕塑家戴广文接到任务后,立即吃住在南京佛光制像厂,经70个昼夜辛勤创作,基本完成了高5.75米泥坯大样。<br>1996 7 9 雕塑专家评审委员会徐天明等5位在宁评委,前往厂区现场对5.75米泥塑稿进行最后评审,认为稍作修饰即可定稿。<br>1996 7 16 南京市政府申请省府转报中央,改造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的请示。<br>1996 7 21 市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周学柏,及部分媒体记者,前往厂区现场,对泥塑稿作审查。<br>1996 8 6 江苏省政府报国务院关于在南京新街口广场重塑孙中山铜像的请示,因时间紧急,重塑办主任郑玉玺决定亲赴北京向中央报批。<br>1996 8 19 北京要求以南京市政府名义补个报告,说明详细情况。<br>1996 9 14 1996.9.14-11.7南京佛光艺术制像厂铸造铜像,经34道工序,历时53天完成。<br>1996 10 6 在江苏省驻京办事处的协助下,国务院经李鹏总理签字批准,由于李鹏是党中央副主席,可以代表党中央,故不必再走党中央审批的程序。<br>1996 10 15 铜像浇铸完成。实行两段浇铸,一次浇铸高度达4.5米,突破全国记录,像高5.75米,重6.2吨,平均壁厚 15毫米。<br>1996 10 22 市委内部协调对朝向认识问题。<br>1996 10 25 市政府召集历史学家座谈铜像朝向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朝南。<br>1996 10 29 铜像拼装完成。<br>1996 11 3 铜像打磨,着色(古铜色)完成。<br>1996 11 4 塑像评审委赴工厂审查铸造完成稿,与泥塑(包括雕刻痕迹)保持了高度一致。<br>1996 11 7 市政府下文批复铜像朝南,至此历时一年多的朝向之争落下帷幕。<br>1996 11 7 铜像打磨上色制作完成。<br>1996 11 9 孙中山玻璃钢大样移出,至中山陵的中山书院,供游客瞻仰。<br>1996 11 10 重塑的孙中山铜像运输至现场,于22:00开始吊装,由江苏省机械施工公司负责实施。<br>1996 11 12 举行盛大隆重的铜像落成典礼,被移走30年后,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又重新在新街口重现。<br>1996 12 9 市领导小组在中山陵园中山书院举行重塑孙中山铜像落成“总结答谢会”<br>2000 6 27 应台北国父纪念馆馆长请求,将重塑孙中山铜像之2米小样由晨光厂无偿制作,由南京市孙中山纪念馆和南京市台属联谊会捐赠,安放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院内。<br>2001 12 7 新街口人行天桥被拆除。<br>2001 12 8 地铁东西向1号线施工,铜像移出至新民门仓库,后迁至江北老山某部队院中,铜像用油布包裸,置于专门为其搭建的凉棚中。<br>2003 8 14 交管部门提出因交通流量增加,转盘式不适应,建设复建时路口改为十字路口色灯控制。<br>2004 5 媒体开通读者热线,讨论“孙中山铜像放在哪里最合适”,引起市民热议。<br>2005 3 全国商业劳模、市人大代表、“新百”党委副书记陶佩芬向市人大提交“将孙中山铜像请回新街口”提案。<br>2006 11 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前夕,南京的媒体再次掀起关于孙中山铜像回归的讨论。<br>2009 9 3 市建委回应市民呼声,决定铜像回迁原址,基座高度不变,广场复建方案也已敲定,中心岛直径由50m缩为18m,道路由转盘改为十字路口,增加了右转专用道,部分限制了左转,使交通基本不受影响,很好的解决了建立铜像与交通的矛盾。<br>2010 5 19 历时8年半,铜像迁回原址,上午9时南京市举行迁回仪式,副市长陆冰报告了复建施工情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全球各地孙中山铜像</b></p><p class="ql-block"><br></p> 着中山装的孙中山铜像 着西装的孙中山铜像 着黄袍马褂的孙中山铜像 着元帅服及其他服装的孙中山铜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新街口广场演变</b></p><p class="ql-block"><br></p> 1930.1-1942.11.的新街口广场 1942.11.的新街口广场,安放巨型炸弹模型 1942.11-1966.3.的新街口广场,安放有日本梅屋庄吉赠送的孙中山铜像 1966.3-1989.9. 的新街口广场 1989.9-1995.9.的新街口广场,安放的“金钥匙”雕塑 1995.9-1996.11的新街口广场,安放的孙中山玻璃钢像 1996.11.12-2001.12.8 的新街口广场,安放重塑的孙中山铜像 2001.12.8-2010.5.23 的新街口广场,因地铁施工外迁 2010.5.23至今的新街口广场,孙中山铜像回迁,中心岛直径缩小至18m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后记</b></p><p class="ql-block"><br></p> 事后证明这场大讨论是非常必要又十分有益的:<br>它使公众的参与度更加广泛,使工程的推进非常顺利,使捐赠的热情非常踊跃,使社会的各方非常满意,使这尊孙中山铜像的诞生成为广大公众亲身参加、共同出力,奉献智慧、捐赠钱物、全民齐隽、上下共举的一件大事,大家感到这尊孙中山铜像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他的身上凝聚了每一个参与者的点滴东西。<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