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导游词

鑫懿老翁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本团导游鑫懿老翁。 &nbsp;欢迎大家光临“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天平山观光旅游。跟我旅游大家要保持耐心,因为根据一个优秀导游“不仅要到景到点,而且要讲景讲点,不仅要让游客长见识,而且要让游客长知识”的要求,我将尽我所能,让把景点看全,把知识讲透,让你们不虚此行,所以时间比较长。</p><p class="ql-block">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海拔221米,与名山大岳相比,它只是座小山,但在苏州西南诸山当中,却算是最高的一座了。</p><p class="ql-block">天平山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故称白云山。又因山顶平整而名天平山,还因北宋皇朝曾将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也称“赐山”。</p><p class="ql-block"> 天平山山顶为什么是平的?这里有两个版本,一是说相传远古时代,太湖黄鳝精在白象湾一带兴风作浪、祸害百姓。老百姓深受其害又无力反抗,只能烧香拜佛,祈求菩萨显灵,降妖除魔。普贤菩萨听闻后,命坐骑六牙白象下凡济世。六牙白象经过三天三夜的恶战,终于降服黄鳝精,普贤菩萨的白象与黄鳝精鏖战期间非常激烈,浊浪排空,水雾弥漫。当地百姓纷纷集聚山头,敲锣打鼓,为白象呐喊助威。为了方便摆放锣鼓,磕头叩谢,老百姓铲平了怪石,形成了平地。黄鳝精被打败之后,太湖恢复了平静,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认为上天是公平的,所以就改“白云山”为“天平山”了。二是说</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到了晚年,被贬官回到老家香山。。有一天,他来到天平山见有风水先生正在替人家看风水。那风水先生看了半天后,对他的雇主说:“这山上的石头,块块尖头朝横里突出,象乱箭穿胸,是块绝地。倘若谁家做了坟地,这家小辈就永无出头之日。”那个雇主一听,吓得赶紧看别的地方了。站在边上的范仲淹转念一想,我自己做了一世官,这官可实在难做。我不如把这块绝地买下来做祖坟,好叫自己的小辈从此不再去做官。所以后来范仲淹就买下了这块绝地,把父母亲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范大人为官清正,不忍心让他小辈将来受苦呢!大家商量下来,决定到山上把尖头朝横里突出的石头竖起。石头那么多,谈何容易,就对天祈祷帮忙。说也奇怪,天空突然又是闪电,又是雷响,接下来就是狂风大雨。第二天,嗨!出了稀奇事了:天平山变样了。人们跪拜的地方成了平地,原来横生的石头都朝天竖了起来,看上去像许多朝板竖在那里,在向老天朝拜。因为古时候朝板又叫“笏,(hù),(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手板)所以后来大家把天平山上的这些石头叫做“万笏朝天”。</p> <p class="ql-block">  天平山 为什么又叫赐山?是因为一到天平山,必提范仲淹。景是范家景,山是范家山。</p><p class="ql-block"> 提起范仲淹,我们都会想起《岳阳楼记》,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范仲淹何许人也?范仲淹一生没到过洞庭湖,没见过岳阳楼,远在河南邓州,仅凭滕子京送的画在扇面上的《洞庭晚秋图》,就写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论,足以证明范仲淹的才华出众、旷世大家。</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祖籍苏州香山。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便去世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当时在苏州为官的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于是改名朱悦,是在朱家长大成人的,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才改回原姓。范仲淹少年时曾住在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攻读诗书。因家庭贫穷,时常举家食粥。他往往烧一锅粥,让它凝冻成绿豆糕那般,然后划成四块,上午、下午各食两块充饥。一般用咸菜下饭,有时咸菜也没有,就用盐代替,后来“断齑划粥”成为一个有名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天平山是范仲淹先祖的归葬之地,几代范家人都葬于此。宋仁宗赵祯将天平山赐给了范仲淹,俗称范坟山或赐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位旅客,一地一物阜,一山一风景。到天平山看什么?就看天平山三绝:奇石、清泉、红枫,以及一线天。卓笔峰、东坞“范坟”“白云泉”(又名钵盂泉)、“天平山庄”为代表的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此外“先忧后乐”牌坊、“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御笔亭等18景点。</p><p class="ql-block">首先看奇石。</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 仰望山岭,一定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山顶平坦如削,山石皆朝天而立;二是漫山遍野,一片枫林,蔚为壮观。年纪超过1亿岁的天平山,经过风吹雨打,天平山的山石不断开裂、风化,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这就是天平山的一绝“奇石”。</p> <p class="ql-block">  天平山的奇石很多,数卓笔峰最奇特,属天平主景之一。它独立于危涯之上,高达数丈,上细下粗,呈圆锥形,耸立在双石之上,酷似一枝卓然直立的毛笔,故称`卓笔峰。也有人说它就是一支笔。传说梅山教巫师张五郎去太上老君那儿学法术,他很聪明好学,得到了太上老君的真传。聪明而又好看的张五郎,时间长了和太上老君的独生女儿无凤就产生了感情。太上老君却不同意,无奈之下,张五郎和太上老君的女儿急急私奔了。太上老君很是生气,那就放出飞刀,想杀了张五郎。大家知道道士们在做法事的时候,咒语的结尾一般都是“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当时由于太上老君太急急了,错把案子上的毛笔当成飞刀扔出去了。这支笔落在天平山以后,其神灵聪慧成就了人才辈出的东吴文化。天台胡伯可就写下盛赞卓笔峰的名篇《卓笔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巨灵挽健笔,何年掷空山。倒蘸银河水,横书五云笺。荡荡天宇宽,寥寥千万年。尘事不足记,特立寒山巅。</p><p class="ql-block">说来确也有趣,天平山的竹树绿丛,确实长得密密匝匝,到卓笔峰前,却断然截止了。除林立的岩石外,再无一树一木,起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把卓笔峰点缀得分外奇显突兀,卓然不凡,成为游人望峰赞叹之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西有两崖,对立如门,俗称龙门,又称一线天。两边石壁竖立,像二扇对开做门,中间仅够一人通过,小路则是在石壁上凿出来的台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span></p> <p class="ql-block">  “万丈红霞”说的是每到深秋时节,落日时分,伴着橘黄色的晚霞,一片片火红火红的枫叶被霞光映衬着,光彩夺目。天平山最佳看万丈红霞的地方是半山腰的望枫台。从这里看下去五彩缤纷、锦绣一片,宛如一抹绚丽的彩霞挂在山间。&nbsp;&nbsp;这天与山相接,红与红相连的万丈红霞景观只能在天平山上才能看到 ,称为三绝之一,大家不要错过哟。</p> <p class="ql-block">  苏州天平山与京香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有“中国四大赏枫胜地”的美誉。但天平山上的枫香树与一般的枫树,尽管名称相似,但本质区别,天平山枫香树是金缕梅科,北京香山枫树属于槭树科;其次天平山枫香树的红叶是“三裂”,而枫树的叶片为“五裂”。香山的红叶不是枫叶,而是黄栌树叶。</p><p class="ql-block"> 这些枫林从哪里来的哪?原来是范仲淹的后人范允临辞职回到了苏州,一心想重新把天平山收拾得漂亮些。正好他的夫人是苏州留园主人徐泰时的女儿,古典园林的审美大概也写进了基因里,于是夫妻二人携手,造出了天平山庄。范允临从福建带回了380株枫树苗,将它们种在了天平山上。现在仍和后人们种下的两千余棵枫树一起,在深秋里,就展示了层林尽染、霞光万道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天平山二绝“红枫”。每到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赏枫游客纷至沓来。这里我把我的小诗奉献给你,希望大家斧正:</p><p class="ql-block">丹枫漫漫蔽天平,</p><p class="ql-block">欲把桃花碾下风。</p><p class="ql-block">山塘观前街萧条,</p><p class="ql-block">游人披霞枫林中。</p><p class="ql-block">枫叶年年红依旧,</p><p class="ql-block">犹见当年主人翁。</p><p class="ql-block">落叶御寒佑枫旺,</p><p class="ql-block">故人青史流芳名。</p> <p class="ql-block">  穿过御碑亭登上数十级山径,就是白云泉所在之处。石壁上刻有白居易手书的"白云泉"三字。旁有云泉精舍。最早让天平山名扬四海的就是这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因为白居易在担任苏州刺史的时候喜欢到处游历,有一次他去爬天平山爬累了,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发现了一泓清泉,尝了一下,顿时神清气爽,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下了:"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名诗人的著名诗句传扬出去,很快让白云泉和天平山一起走入了大众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个清泉就是由竹管插在石缝中,将泉水导到池中央的一个钵盂内,水位稍稍高出钵盂却不外溢,所以白云泉又名钵盂泉。</p><p class="ql-block">这钵盂瓷色斑斓,据说20年代有个日本人想出600元买这个钵盂,这里的僧人认定这是雍正时期的宝贝,不肯出售。可惜在文革中钵盂失踪了,现在是用一个普通的陶钵代替了。由于这水甘冽柔和,清澈明朗,所以说是天平山三绝——“清泉”。</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的水可以压惊去火,活络明目,安神助眠等很多功效,不要忘记喝几口啊!</p> <p class="ql-block">  常言说:凡是有山有水,必定就有寺庙。所谓,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天平山也有寺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这座白云古刹始建于唐朝,也称白云寺。。宋庆历间年,范仲淹念祖墓在此,奏请设“功德香火院”。宋仁宗就把天平山全给他了,于是建成了范氏家庙。这里黄色的墙面,黑檐青瓦,但不是供奉的神仙,而是范氏家庙。几千多年来,白云古刹见证了天平山的演变和发展,是天平山保留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之一。几株参天古枫树下那一尊高大的塑像就是范仲淹。塑像后面就是白云古刹的正门。进了二道门,“云中书院厢房右面一间,有一尊白居易石雕和白居易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天云寺是为祭祀清代吴中最为杰出的医学家叶天士而建。庙内现有两块石刻可证明“天云寺”的存在年代。寺内有天王殿、药师佛殿等。</p><p class="ql-block"> 叶天士苏州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 他的故事传说很多,给大家讲两个,以增加对叶天士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勤能治贫。一天,叶天士正在看病,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病,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你有什么病直说。那人说: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你要勤加管理,不许懒惰,明年你的病就好了。” </p><p class="ql-block">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槛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结果。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很多,所以就为此发财了。他十分感激叶天士。原来,某种病配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p><p class="ql-block">半仙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叶天士医术高明,名气很大,吕洞宾知道了想考他一下。他到苏州在叶天士诊所的对面租房屋也挂起了行医的招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一天,有个行人突然中暑,恰巧倒在叶天士和吕纯阳两家诊所中间的街心。顿时,四周围了许多人,喧闹声不绝。吕洞宾闻声出来,进去一看,认为考叶天士的机会到了。他对四周围着的人说:“这人死在我和叶天士先生的门前。叶先生是个名医,医术必定很高。这样吧,我们两个人负责医活他,请诸位告诉叶先生,我们俩各治他的一半。”</p><p class="ql-block">叶天士出来看看就对吕洞宾说:“先生的主意很好,就请先生来先治活他的一半吧。”对方转身进屋取了一只鼻烟壶出来,从中撮了一点鼻烟,塞进了死者的左边鼻孔。说来也怪,那死者竟然左目张开,左手舞动,左足伸屈,半个身子活了。吕洞宾得意洋洋地往边上一站,等叶天士出洋相。叶天士这时不慌不忙也挖了少许鼻烟,塞进死者的右鼻孔内。叶天士将鼻烟塞进死者的鼻孔后,死者竟打了一个喷嚏,两只眼睛随即一起睁开,右边的手脚也能动了。只见他一骨碌地从地上爬起来,对着叶天士和吕洞宾各作揖,道谢。当天晚上,吕纯阳摘去招牌,驾云而去。</p><p class="ql-block">这事被打更的看到了,人们这才反应过来这位外来医师就是吕洞宾。因叶天士也如同仙人一般起死回生了半个人,所以人人都称叶天士为“半仙”。</p> <p class="ql-block">高义园位于天平山南麓。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为追念先祖,傍山而建。有听莺阁、呪钵庵、岁寒堂、寤言堂、繙经台、桃花涧、宛转桥、鱼乐园、来燕榭、芝房、小兰亭诸胜。此园皆依山就水面建,故其堂联云:“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清康熙间,范必英在山庄建“参议公祠”以纪念范允临。乾隆间又改名“赐山旧庐”。今“天平山庄”系泛称,包括: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白云古刹五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南巡至天平山,为表彰范仲淹捐宅创立义庄,以养济族人,以及将俸禄五百斛麦子周济“三丧未葬,二女未适”的老友石曼卿等义举,遂取杜甫诗中“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意,亲笔写下此三字。</p><p class="ql-block">高义园共五进,依山而建,纵深约70米。入头门,经仪门,第三进今额“乐天楼”,是座宏敞精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第四进为凌空高架的逍遥厅,与乐天楼互为对景;。后院为高义园正殿,内有乾隆所题“高义园”蓝底金字盘龙匾。大家自行仔细欣赏观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古迹扎堆的地方,每一处都充满文化气息 。先来到芝房,看看古时的文人书房。正房上方挂有“寤言堂”的匾额。寤言堂,寤字仔细查了字典才读出来,意指名士们在室内面对面地促长谈。这里有鼎鼎大名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文人聚会的地方---芝房。旁边就是来燕榭,因天平山有飞燕低徊之景,取“无风山自由,有主燕还来”诗意而名,意指山居。来燕榭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来燕榭下方便是翻经台,此处凿池为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晾晒经卷之处。在来燕榭回字型的走廊里转了一圈,就是先贤们凿的水池——鱼乐园,池里面并有金鱼游动。对面就是佳景塘,后面就是天平山。</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呪钵庵位于天平山范墓门神道石坊旁,共三进院。呪字同咒,是指僧道做法时念的密语。相传晋代有一位天竺僧,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能用道术取钵盛水,烧香咒之,一会钵中会生青莲花,光色耀目。</p><p class="ql-block"> 此处原来是学佛念经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范仲淹母亲的住所,</span>取名“咒钵庵。</p><p class="ql-block">呪钵庵的院墙刷的是代表寺庙的黄色,院内墙则是白色,实为外庵内园。</p> <p class="ql-block">桃花涧:山涧聚水成池,池中矗立一块巨石,好像一枚印章。,范允临住在这里的时间,涧边桃树成林,桃花片片,随水漂流。现在由于桃树不在,飘落的都是枫叶顺水漂流。</p> <p class="ql-block">岁寒堂其实就是范仲淹的书房。</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将其书斋命名为岁寒堂,体现出“岁寒后凋”的高洁品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情怀。范仲淹将其家塾命名为“岁寒堂”,他的三首古诗《岁寒堂》《君子树》《松风阁》则讲述了原因。意在范氏家族的人要保持以诗书传家、以诚明教子、以正统为标尺、以清德为追求的朴素家风。</p> <p class="ql-block">  天平山北边那个门就是童梓门。童梓门这个名称有点儿怪,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因天平山半山腰有观音塔,寓意童子拜观音。 天平山的正门自古来就是童梓门。自从近代有了公路,童梓门就此荒废,冷冷清清。乾隆皇帝南巡4次到过天平山,有3次皆是五马驾车并行过的童梓门,亦渐被破坏。失去了乾隆的砌成人字供他踩踏万众的青砖御道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nbsp;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御道,已经改修过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块石头,就说明已到山顶。这一片似乎平整场地就是我们看到的平顶,也叫观景台。站在山顶远远的东望 ,可以模糊地看见金鸡湖边的东方之门,向西看可以看到浩瀚飘渺的太湖。往下看,景很美,人很小,好像自己很伟大似的。可以增加自信,增强力量,体会人上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云上石!</p><p class="ql-block">石在云上,我在石上!</p><p class="ql-block">我来上白云,身上白云上。</p><p class="ql-block">恍入兜率宫,氤氲仙境上,</p><p class="ql-block">唯缺宫阙现,宫娥香茗上。</p><p class="ql-block">好了,我的这一首小诗作为告别词 ,宣布本次导游结束。其他景点大家自由游览。谢谢大家的配合。如有不足,请多关照。</p><p class="ql-block">看到本篇导游词感觉尚可, 欢迎点赞和转发,但不要花钱送花,更不要打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