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初,对客家的认识,来自于收音机里那轻柔悦耳的客家话;后来,又结识了不少朋友,乃知他们为勤勉耐劳的客家人后代;再后来,去了永定南靖,见识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土楼建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客家人,走进了客家文化,就愈想找寻客家那份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何谓“客”?<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这样解释:“</span>客,寄也。”故即为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有诸多词亦可见:旅客、客居、客籍、客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客家”这一词语最早见诸书籍记载是在十七世纪,是操土音的土著民族对外来族群的称呼,客家就是外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来自中原的汉人移民到了赣闽粤山区,和畲族比邻而居,两者互相影响通婚融合,吸收对方的文化,具有相似的山区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得粤人误以为这些汉人也是畲族,于是称之为“客家人”,久而久之,这些外来族群也反客为主,引以为傲,自称“客家人”,这一称呼自然也约定俗成。</span></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唐李朝威在《柳毅传》就有过这样的伤感:“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白居易在《雨夜有念》也怀有同样的思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在遥远的古代,路途艰难,交通不便,离乡便为客,若是离乡别家,跋山涉水,也便意味着与家人的长久分别,抑或是诀别,故诗文多蕴含种种伤痛和不舍之情。想来,虽无奈客居异地他乡,但心仍怀故土家园,唯有用一抔故乡的泥土寄托浓浓的思念深情。</p><p class="ql-block"> 客从何处来?客居他乡的游子终其一生,都缅怀故土,数祖归宗,即使天涯海角,也希望落叶归根。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从中原腹地翻山越岭迁徙岭南,又从岭南飘洋过海迁徙海外,客家人始终没停下过流浪的脚步,从故乡到异乡,以异乡为故乡,又再到异乡,但"客家"的身份始终未曾改变过。这是一种流浪者谦卑的身份,也是一份对故园的深情告白。慎终追远,树再高,也永远不忘根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年自驾出行,是想去拜访期待许久的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广东丹霞山,瞻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行程的安排,恰巧途经梅州、南雄,从松口古镇,到珠玑古巷,再到梅关古道,一路走来,处处可觅客家人的踪迹,惊叹于远行的客家人的顽强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随水旧梦访松口古镇</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到梅州,不到松口古镇会留下遗憾,那里承载了无数客家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到访松口,其实对它一无所知,但踏足古镇,细细踏访斑驳岁月留下的点点印迹,才甚为惊叹,原来如此安静平和的小镇,曾经有过那么波诡云谲的记忆,而如今千帆过尽,波澜不惊,似风过水无痕……</p><p class="ql-block"> 千年松口古镇因水而旺,梅江穿城而过,交通方便,是昔日粤东商贸重镇,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也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还曾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几百年来,无数客家先民告别妻儿背井离乡,从这里脱弦而出,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 据说松口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旧时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嘉应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经汕头港直转松口,可见当时的古镇的地位之高。</p><p class="ql-block"> 走进松口古街,格局依然完整,街道纵横,沿着梅江连绵而逶迤地延伸着,两旁既有古朴传统的木板铺面,也有南洋风格古骑楼建筑。现在还在营业的店面寥寥无几,一些店面还坚持使用老海报与招牌。那些古老的骑楼没有过多的整修,早已过时的招牌依然还在墙壁上。漫步街头,古迹老景触目可及,彷佛时光流转,穿越百年,商贾如云,往来穿梭,“小香港”,夜夜笙歌不眠,旧日繁华似乎不曾落尽。</p> <p class="ql-block"> 街道靠梅江的一边,每隔十几米都有一个下江的火船码头,这里依然是百年前的旧貌。旧时,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人出南洋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由汕头港转乘大轮,这里成了客家人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码头处有几座铜人像,虽经年风吹日晒雨淋而屹立不倒,见证了每位出海人与家人的离别与重聚。据说火船码头在最繁华时每天有300多条来往船只停泊,有6000多位旅客从这里进出,盛况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对火船码头的是松口镇最豪华的松江大酒店,也是1950年前梅州最大的旅舍;在码头的墙壁上,还留有历年洪水水位刻度,最高水位是1960年6月10日的60.4米;建于明末的"峰呈天外秀澜向阁前回"的元魁塔,历经380多年风雨,是松口人背井离乡的望乡塔;在原松口港务所门前的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大陆唯一移民纪念项目;……</p><p class="ql-block"> 虽时过境迁,但松口古镇如一列悠悠缓行的绿皮火车,在飞奔的高铁行列里,留住了往日那些令人怀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寻根溯源探珠玑古巷</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到珠玑古巷已是傍晚时分,游人更为稀少,古巷只有零星的行人,和坐在屋门口纳凉的一些老人,还有偶尔几只肆意恣欢的狗,时不时会朝你吠几声。夕阳伴着有些落寞的古巷,偶尔些许人烟,在夏日里颇感有些冷意。</p><p class="ql-block"> 是啊,这个地方如此的陌生且荒凉,真的有些不相信,几百年前曾有过的热闹非凡的印记。更不知,“小宗异,大宗同,钦钦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七百年前,这曾是无数背井离乡之人的桑梓乡。从村口那棵浓密的大树,你或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寻觅到自己的姓氏起源,然后再去看一看每个姓氏的祠堂,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珠玑古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长约1500米,4米宽,鹅卵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巷门的古牌楼上嵌着前人碑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走进珠玑巷,处处沧桑,两旁为古屋和祠堂,几乎一座古屋就是一个姓氏的祠堂,门框边还有匹配姓氏起源的对联,慎终追远,怀着敬畏之心走近,抚摸着斑驳的痕迹,仿佛可以触摸到那本厚厚的家书,聆听祖先娓娓道来的诉说,翻开记录着氏族变迁的记忆,耳畔似乎还回响起当年中原族人南迁的阵阵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据明清纂修的广州府诸多家谱记载,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从张九龄开凿梅关起,古道便沟通南北,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称沙水镇,南来北往,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民经商或躲避战乱迁徙岭南,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有数千”</span>商旅挑夫路经歇息,都依赖于大庾道上这个最重要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古代中原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记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疆拓土的无畏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万千客家儿女的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慢行于珠玑巷,寻根溯源,认宗归祖,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亦恍如祖先们款步缓缓走来,如同一曲悠长的歌谣,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让一代代人把叶对根的深情倾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