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瓜洲和瓜州

老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道瓜洲这个词那可是有些年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1976年底),我所在的班组是没有报纸可读的。那时正值“深入揭批四人帮”之时,班组也要学习有关文件啊。于是车间也常常把一些报纸发下来,让各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这也算是让普通工人了解、关心国家大事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次在报纸上看一篇介绍陆游《书愤》(五首其一)诗的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知何故,我到现在还居然能背下来呢。诗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书愤(五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一</span></p><p class="ql-block"> 陆游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岁那知世事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原北望气如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楼船夜雪瓜洲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铁马秋风大散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塞上长城空自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镜中双鬓已先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师一表真名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载谁堪伯仲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那时的话说,这道诗表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噢,现时叫爱国情怀了)。以我当时(现在亦然)的语文水平,对这首诗还真谈不上有多理解。可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却记忆极为深刻,而且还能够“触景背句”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是在(近)30年前,我在游览古(姜子牙)钓鱼台时(在陕西宝鸡),见到一块去“大散关”方向的指示牌,我竟张口就把这两句诗给背了出来。同行人问我啥意思,我说这是陆游的两句诗。而我也就知道了大散关在哪个地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至于瓜洲渡,则是在20年前去扬州出差时知道的,原来瓜洲古渡口是在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的。至于陆游为何把它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散关并提,这儿就简单地说几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两句诗,是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的事,同时,也概括了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后宋兵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应该说,这两次战事给陆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诗人念念不忘,以至于用诗言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扬州这儿的瓜洲(渡)在汉代就有记载。在那时,江中涨有沙碛,形如瓜,故曰瓜洲,对面与镇江相望。据《名胜志》载:“瓜洲昔为瓜洲村,扬子江之沙碛也,或称瓜埠洲,亦称瓜洲步,沙渐长,连接扬州郡城,自开元(713~741年)后遂为南北襟喉之处,及唐末渐有城垒,宋乾道四年(1168年)始筑城,号簸箕城。”后来的瓜洲城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而筑的。现在亦然有瓜洲这个地名,即今江苏邗江县瓜洲镇,而古瓜洲大概的位置在其东南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就是说,扬州这儿的“瓜”洲与瓜是有关系的,是因其形如瓜,故曰瓜洲。而甘肃却真的有一因产“瓜”得名瓜州的地名呢,那就是瓜州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几天我们一家在游青、甘大环线时,曾到甘肃的瓜州县东南70公里的锁阳城遗址和榆林窟去游览。呵,这也是个“瓜州”啊,只不过此“州”非彼“洲”就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瓜州”的历史似乎更长,得名更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瓜州县在2006年之前叫安西县。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间,因康熙帝在安西这儿的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3000余人,遂将此地改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的意思。如果从字面的含义上讲,“安西”与“西安”的意思倒是一样的,都有“安定西部(域)”之意。有类似意思地名还有“西宁”、“宁西(现在的“察布查尔县”)、“定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安西县在历史上因产蜜瓜而享盛名。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了。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瓜州。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瓜州县境,就见道路两旁有很多卖瓜的。但凡是个村庄或乡镇(驻地),都会看到道路两旁众多的瓜果代办店。而且瓜州境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几乎成了瓜果市场了。我们在锁阳城遗址游览时,导游小姐姐告诉我们,瓜州产的一种叫“银蒂”的蜜瓜最好吃。我们在回来的路上专门买了几个带回西安,那个瓜的味道……不说了,省得各位看官流那个什么水啦。据说甘肃民勤县也产这种瓜,味道也很不错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料记载,蜜瓜原产于非洲沙漠古埃及一带,后传入中东、印度等地,再由商贾顺着丝绸之路带到西域。最早在今天的哈密、瓜州一带种植。据称瓜州蜜瓜有4个系列30多个品种,质脆汁多,香甜可口,清爽宜人,含糖量达14%一19%,是消暑止渴的佳品。随着物流的发展,内地也可以吃到瓜州产的各种瓜了。只是为了能较长时间保存和运输,可能在还不太成熟时就采摘了,因此味道嘛……。呵,说真的,想要吃最正宗味道的瓜,最好还是去产地吃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既然说起瓜洲和瓜州了,那我就顺便侃侃“洲”与“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是九零年北京亚运会前吧,一次见到单位发的文件上,把亚洲写成了“亚州”。我赶忙跟管文档的人讲这事。没想到人家说,领导都签发了,不能改了!后来才知道,这也是职场上的明规则,即:领导定的事不能变,领导没让干的事不要干,领导没说的事不要提……无怪乎郑州这次水灾能闹得这么大,因为大家都在等领导发话、安排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扯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说“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州”的甲骨文字形是,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的点象水中的陆地,故“州”字也可以看成“川”加“土”,意指山川之和。换句话说,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州”是“洲”的本字,“洲”的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就范围而言,“洲”中有“州”,而且“洲”是强调被水围起来的山川、绿地,也就是(大)岛的意思吧。当然也可以引申到地理上的大洲,如现在的亚洲,非洲等五大洲。而“州”则没有那么大的“水”,更多的是强调有河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离不开水的!可人类也不能完全生活在水中呀,只能生活在有川(河)的陆地上。“州”字最初就是这么来的。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现在想想,哪个州不是有山(陆)有川(河)呀?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汉语中,“州”和“洲”都可做地名用,如“瓜州”和“瓜洲”。但是两者仍有明显区别,不可随意多加或省略这个三点水。如不能说(甘肃)瓜洲县,也不能说(江苏)邗江瓜州镇。至于“亚州”嘛,好像也无此地!?反正我没听说有这么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古代,“州”还是一级行政区域名。比如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前后,“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称中国为“神州”、“九州”的说法。只是在元、明、清几个朝代时,“州”所管的地盘大大缩小了,差不多相当于“县”了。所以至今有些“县”还叫做“州”呢,如瓜州县就是例子。当然了,目前也还有省级的“州”,那就是贵州省。至于地级“州”,那就更多了。也不用我再举例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洲”却从没有作为行政区域过。虽说有五大洲之说,可那只是个地理区域的概念,没听说有“洲长”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使用“洲”这个字时也要注意,在某些情况下它是有特定意义的,如“沙漠绿洲”,是特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此时也不能说“绿州”。另外,长江中的有许多岛被称为“洲”。如唐诗中提到的“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以及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岛的“百里洲”。这里也不能用“州”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罗嗦嗦说了一通,各位看官能看到这,说明我的拙文还有那么一点吸引力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