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昨晚,我发布一篇《</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漳平市也出院士啦!龙岩籍黄建平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文稿,</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今天收到袁梓辉等多位关注上杭的热心人士消息,要我关注上杭籍厦门大学的谢素原教授入选的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素原,1968年出生,生于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章金村,厦门大学博士,教授。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Clemson大学从事纳米材料课题的访问研究,2004年至今,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其实,昨天我已经从各种媒体渠道获悉,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章金村走出的化学家谢素原,他与厦门大学其他两位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曹荣研究员,是福建省高校和研究机构四位入选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比较特殊的是谢素原教授此前已经分别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3年5月20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前</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两次入选增选候选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8月1日,再次名列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当属第三次荣登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实属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入选名单公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悉,谢素原教授主要科研成果是发展和应用了微波等离子体等一些富有特色的、合成富勒烯及相关纳米材料的方法,建立了复杂体系的高效分离方法,合成、分离、表征了包括“第一个小于C60的小富勒烯C50”、“打破了完美对称性的C60异构体”在内的一系列活泼碳簇及其相关化合物或衍生物,通过捕获碳簇反应中间体的有效途径研究了富勒烯的形成机理。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其中半数发表在SCI二区以上刊物,包括Science、Nature Material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谢素原教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名单(化学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增选总名额为73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前,龙岩籍或与龙岩关系密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10位。其中,中国工程院1院,中国科学院9位。目前,龙岩七县(市、区)有三个县(市、区)诞生院士,漳平市黄建平和上杭县谢素原两教授若当选,将增加到五个县(市、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永定籍(5位,4位已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涂善东:(1961——)1961年11月,出生于龙岩永定(祖籍广东省大埔县),小学、中学都在永定学习。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化工设备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发展了高温高压化工设备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工程技术,先后5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9项、国际专利4项。2、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台湾省台南市,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陈东乡蕉坑村。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之一。1981年5月,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成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3、卢衍豪 (1913-2000)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古生物学家,福建永定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5年至1946年留学美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4、卢佩章:(1925-2017年8月23日),福建省永定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与色谱学家, 1925年生于杭州。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林尚安 (1924-2009年3月17日),1924年6月,出生于福建龙岩永定县客家土楼振成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岭南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60年,晋升为中山大学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中山大学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山大学化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新罗区籍(4位,一位已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1、谢华安:(1941——)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保丰村人,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贡献与成果:谢华安研究团队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1984~1996年配组选育出推广面积超10万亩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有18个;利用“明恢63”杂交水稻优异种质配制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汕优63”,从1986~2001年连续16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遍布16个水稻主产省,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稻谷600多亿斤,足够全国13亿人口吃上2个月。因此,“汕优63”改写了世界农作物品种尤其是杂交稻中的四个第一,推广面积最大、增产粮食最多、连栽世界最长和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品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谢联辉: (1935年3月—— ),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礼邦村。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龙岩农校毕业后,被保送到福建农学院继续深造。1958年福建农学院毕业,即被留校到刚复办的植保系任教。1960年,他被派到北京农业大学植病专业进修,为后来从事植物病原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1961年,回到福建农学院,继续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1960年代,他创立“稻瘟栽培免疫理论”,他发现了小麦秆锈菌的南方越冬基地,提出耕作改制切断病害循环,从而使该病在我国得以根本控制。他还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薯、烟草、番茄、香蕉等植物病毒的种类、分布、发生和防治对策,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率先在世界和中国大陆发现报告了16个植物新病毒。1991年,谢联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3、郭柏灵:(1936.10——)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部院士。 在非线性发展方程方面,对力学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大初值的整体可解性、解的唯一性、正则性、渐近行为以及爆破现象等,给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数学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4、林鹏:(1931年12月-2007年5月12日)福建省龙岩新罗区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ISME)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顾问,福建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植物生态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红树林与海洋生态研究,被称为“中国红树林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长汀籍(1位,在长汀就读中学和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1、张存浩:(1928——)山东无棣人, 1940年随姑父傅鹰(享誉中外的化学家)、姑母张锦(化学博士)来到长汀,并转入福建长汀中学(现长汀一中)就读。1943年,15岁的张存浩由高二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当时在长汀办学),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就读。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2004年,长汀一中百年校庆时,他写下“汀江水碧龙山青,母校师长同窗情”,表达深深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