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 <p class="ql-block"> 才子佳人,金玉良缘,男女之间的缘分半随天意,半由人为。古往今来,长城内外,多少英雄儿女演绎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佳话。封建礼教禁锢不了人们的灵魂,追求自由的声音已经回荡于人们的心间。爱情之花已盛开,小曼与志摩即将拥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他们即将踏上红毯接受众人的祝福,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妻。1926年8月14日,即农历七月初七,他们在北海公园举行订婚仪式。10月3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诞日,他们在北海画舫斋举行了结婚典礼,证婚人是梁启超,但他说了一段绝无仅有的训词,令志摩颜面大失。不过,后来志摩与小曼的情况却不幸被他言中,也是小曼不争气,不能有所改变,为爱努力做人。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当下,他俩新婚燕尔,柔情蜜意,幸福美满。但幸福的生活,轰轰烈烈的爱情里却隐藏着灾难,无人能料……</p> 前尘尽散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风景,甜蜜的生活,小桥流水,烟雨蒙蒙。由北向南,一路美景,眼花缭乱。北国山水壮阔,像一个雄壮的男人;南方清风细雨,似一位惆怅的少女。身处大好河山,心在沉醉,眼已迷离。新婚后,小曼随志摩从京城出发到江南一个名叫硖石的小镇完婚并拜见公婆。很快,他们住进了父亲新盖的舒适、漂亮的房子。志摩喜欢这种田园式的房子,而小曼却依旧恃宠而骄,自私无比,志摩父母与小曼住了一月后,摩擦越来越大,因看不惯她的举止言行,故离开老家到了天津。是的,也许这是所有父母的心理,没有父母会喜欢一个成天挥霍无度、只会吃喝玩乐的女人。但爱情的力量支持着志摩,他没有因此而责怪小曼,想着小曼还有些孩子气,终有一天,他们会过上平静的生活……但事实上,再美的风景,如果读不懂,很快会变成穷山恶水的。陆小曼本就是个心性浮躁的人,想要让她长久欣赏田园风光,她可做不到。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便开始浮出水面:志摩对小曼没有过去那么好了,他开始干预她的生活,叫她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而小曼却依旧不自知,还是随性地生活。此时,志摩父母与小曼之间的关系已雪上加霜,他们切断了志摩的经济来源,而这,便加速了小曼与志摩间矛盾的激化。她难改挥霍本性,又爱慕虚荣,既想得到丈夫的专宠,又想活跃在社交圈里,但世上十全十美之事实在太少了。到上海后,他们的经济状况更糟了。志摩为了让小曼过上更好的日子,便整日东奔西走,忙于生计,努力赚钱,为妻子昂贵的生活买单。小曼依旧拉着志摩去唱戏,去跳舞,可此时的志摩已厌烦透顶,他想要的浪漫生活完全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这种物质堆积起来的假象。他的灵魂空虚了,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了,但这样的念头仅是一闪而过,他依旧对小曼抱有幻想,他相信小曼对自己的爱是真挚的。他继续为了小曼而隐忍、包容,继续为了她拼命赚钱……而小曼也依旧像个公主一样的生活着,眼中从未看到过志摩的辛苦,心中更未体谅过他的苦楚……</p> 千疮百孔 <p class="ql-block">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少人追求的爱情宝塔。相爱容易相守难,多少人只能享受爱情的轰轰烈烈,却经不住生活的琐碎。也许人生之情更应细水常流,天崩地裂的爱情到最后都只会破碎收场。来上海后,小曼染上了一身病,从此一辈子药不离口,自此,志摩便对小曼更加疼爱了,不辞辛苦,带她出去散心,为她买豪宅,只想让她高兴,只想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谁知,这一切,却成了矛盾的催化剂。小曼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有钱不去养病,而是变本加厉地挥霍:买衣物从来不问贵不贵,喜欢就买;东西必须是外国的、高档的、名牌的,否则不买。生活上,小曼也更加放肆:每天依旧只知吃喝玩乐,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她与一个叫翁瑞午的浪荡男人结交了,还在家里设了会客室、吸烟室,整日不是唱戏跳舞,就是吸烟摸牌,最后竟公开让翁瑞午留宿家中,与其一起抽大烟……而志摩为了讨好小曼,就这样一直在她身边卑微地生活着。</p> 世俗难容 <p class="ql-block"> 小曼毕竟是一代名媛,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渐渐的,她的奢靡生活引起一些小报记者的关注,一篇恶毒的文章刊登在《福尔摩斯小报》上,污言秽语对她大肆攻击,也玷污了志摩的名节。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志摩也硬生生地被扣上了一顶“绿帽子”,成了众人的笑柄。自此,志摩心情落入低谷,他开始躲着小曼,想冷静地思考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而小曼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此名誉扫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坐实了“荡妇”的罪名。</p> 多情诗人 <p class="ql-block">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披着华丽的外衣姗姗走来,婀娜多姿。洗尽铅华,留下的却只有落寞。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一生都保持着真性情,爱憎分明,将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陆小曼。然而,不得不感慨:爱上一个名媛是志摩的悲哀,一个诗人的悲哀。他们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彼此除了爱情,交集太少。小曼的生活是金钱堆积的华丽,而志摩为了让她过上这样的生活,疲于奔命却还是入不敷出。为了满足小曼的物质需求,志摩一个人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几所大学同时兼职任教,还办了书店,翻译图书……但上海的繁华似乎根本无法容忍这样一个为之卖命的苦情诗人,依旧把他戳得千疮百孔。他决定离开上海去北京,也要求小曼同去。可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不肯北上,后来即使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换来小曼的一封信。最后,志摩不得已违心写信与其摊牌,表明若小曼不愿北上、他将不再迁就、今后各行其是的态度。志摩如此做法,原本只是激将法,可没想到,一封信却把他们的关系推到了破碎的边缘。</p> 阴阳两隔 <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生生世世的等待,一回眸,时过境迁,物是人非。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终年35岁。多么年轻的生命啊!写到此,我泪目了……想起他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啊,他轻轻地走了,却将无限的悲哀与思念留给了陆小曼,也留给了喜爱他的人们。其实,我不知道在徐志摩走后,陆小曼是否真的日夜思念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为他的死伤心、难过了一时,这从她“志摩去后,她素服终身,且终身再未去过游宴场一次”可以看得出来。也许她真是大彻大悟了,但人已死,世上从此再无徐志摩!我只想说:一个人不懂珍惜,换来的只能是天谴。痛,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p> 不离不弃 <p class="ql-block">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似那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漫无边际地游荡在海面上,孤独,寂寞,但她并未真正被海水吞没,她是幸运的,她的闺中密友翁瑞午成了她的救命稻草,陪伴她度过了后半生。她和他,一开始是知己,但最终同居,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唱戏,共同游玩,一起作画。他给她按摩,分文不取;点烟送茶,心甘情愿;听她诉苦,多有理解;关心照顾,体贴入微;提供金钱,不遗余力;半生相伴,不离不弃。但他们彼此又不约束对方,为对方留有空间。也许,这就是他们能和睦相处三十三年、至死恩爱的原因吧:不把对方抓得太紧,丢开对对方的控制和占有,才能真正的天长地久。我想,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亲情、友情、爱情,莫不如是。</p> 花开茶蘼 <p class="ql-block"> 读完《陆小曼传》,用我笨拙的文笔简介完她的一生,不免生发出太多太多的感慨。这个女人,大家闺秀,淑女名媛,一生历经酸甜苦辣,成就了太多的惊艳和传奇。她是陆家的千金,民国的才女,大诗人徐志摩的妻子,洋场浪子翁瑞午难以割舍的知己。一生得到了三个男人的爱情:王赓与她离婚后,并未再娶;徐志摩为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翁瑞午陪她走完了后半生,相伴三十多年,不离不弃。她是个生活极尽奢华的女人,她也是个多病多痛的身。她的前半生大放异彩,她的后半生孤苦凄凉,死后都没能与最爱的人徐志摩合葬,俨然一朵荼蘼花……令人悲之,叹之!而今,无论她纸醉金迷的生活,还是敢爱敢恨的真性情,都已随风而去,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和对待金钱、对待婚姻、对待家庭的无尽思考。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所谓对与错,因而不必再去细加评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