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水,一山独特,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它因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它只有海拔38米,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然而却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 <div> 进入杭州中山公园大门,正北面的山崖上镌刻着“孤山”两个朱红大字,字高一米五,楷体,是南宋人的手笔。<br>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营建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中山公园。<br></div> <p class="ql-block"> 与孤山相关的人物众多,大多有如雷贯耳的名号,或谱有世代传诵的佳篇。因此孤山上诸多亭制大小不一、外形各异的亭子,都不出“纪念”两字,都与这些名人趣事有关,也都有属于它的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孤山”崖刻下,就有一左一右两座亭子,被称为文武亭。</p> <p class="ql-block"> 文亭:1920年开始,江浙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台风、山洪、暴雨连绵,又接着蝗灾、流行病等等,整个地区陷入了一片萧条。当时华洋义赈会很快募款救助江浙地区,到1923年,华洋义赈会共募得了58.1万元,而当时杭州10家丝织厂的总资本也只有67万元,可见华洋义赈会在这场救灾行动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事后,为了纪念华洋义赈会及所有为救灾慷慨解囊者,在杭州中山公园内建起了这一亭一塔。</p> <p class="ql-block"> 武亭:文武亭的不凡还体现在奇特外形上,尤其是武亭。与传统的亭台不同,这座武亭的主体四四方方,却顶着一个纤细的“塔尖”,像一顶帽子。</p><p class="ql-block"> 因此,关于武亭“是亭还是塔”的问题有着很多争论。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发掘出了许多与武亭样貌相似的“金涂塔”,这才给武亭正了名——它其实是座塔!</p> <p class="ql-block"> 西湖天下景亭:是清行宫御花园一角,它是一座造型典雅的亭台,立于亭内,御花园美景收于眼内,此景既有苏州园林之雅,又有其他江南园林所没有的大气感。</p><p class="ql-block"> 每次来孤山,我总要到此处停留,特别喜欢亭子两侧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并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p><p class="ql-block"> 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别有一番情趣。只用10个通俗易懂的单字,重叠起来,再一经排列,即道出了西湖四时景色,点景生情,饶有风趣,游人到此,反复吟咏玩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万菊亭:与西湖天下景亭静默相对的万菊亭,该亭始建于民国初期,为歇山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方亭。</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赏菊历史悠久,杭州人从南宋开始就种菊,民间多次举办过菊展,而张又莱、张衡兄弟更是爱菊成癖,他们致力于菊花的培养,并将家宅取名为万菊园。</p><p class="ql-block"> 张又莱是一位退役的民国海军中将,曾留学日本,非常喜爱菊花。1928年秋天,他在居所附近的钱王祠举办了杭州市第一届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多种。(至今钱王祠每年仍保留菊展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1933年张又莱去世后,弟弟张衡(民国时期杭州的议长)将哥哥保存的菊花品种及其照片等有关资料都捐赠给了杭州市政府,从此菊花栽种开始在杭州普及。</p><p class="ql-block"> 当时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对杭州菊史的贡献及热心之举,在孤山建“万菊亭”,并在亭旁立碑记载这段历史(石碑在“文革”中被毁)。</p> 2007年7月,市园文局重新立碑纪念,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 <p class="ql-block"> 西爽亭:海霞西爽之景是清西湖十八景之四,在《西湖志》中有很明确的位置描述,在杭州孤山的西侧,原来叫“西霞岭”,修有“西爽亭”。</p><p class="ql-block"> 原有的西爽亭现已不存在,这是现在孤山西麓的西爽亭,站在亭中可远望到晚霞余晖下的西泠桥、苏堤和南北两高峰。</p> 这座楼叫作俞楼,位于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是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的住宅。俞越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书众多,著名学者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 六一泉及半壁亭:位于俞楼之东,一座依山而建的半个凉亭,题额为"六一泉"。亭子下面一个两米见方的小小池塘,常年飘浮着小小叶片的睡莲。泉水不甚清澈,却常年不会干涸。谁也不会注意,这就是纪念当年六一居士欧阳修的一股清泉。<div> 当年苏东坡初到杭州任通判,他的老师欧阳修介绍他去拜访孤山的僧人惠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十八年后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来任职,欧阳修和惠勤都已经去世了。苏东坡就在惠勤的讲堂边的泉水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以欧阳修的字号"六一"给泉水命名。</div><div> 六一,即《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之意。<br></div> <p class="ql-block"> 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祖籍钱塘,因为热爱西湖,在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注:生圹,生前营造的墓穴)</p><p class="ql-block"> 许炳璈在西泠印社“柏堂”大厅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撰题者“许奏云”。(注:许炳璈,字奏云。)有“观乐楼”楹联:“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东浙西浙人文秀气独有千秋”。落款为“程十发书许炳璈撰联”。他有《西湖百绝》传世。做过官钦加五品衔。曾任江苏知县。民国后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招商局暨上海广肇公所任职。</p><p class="ql-block"> 他的“云亭”有六根石柱,24个平面,他自题了几联: “无怀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间”、“斯世竟何之,幸得傍孤屿梅花,岳坟忠柏;此心无所恋,却未舍钱江夜月,珠海乡云”、“泉边青山伴回音;湖畔石亭读书经”。</p><p class="ql-block"> 许炳璈终日与西泠诸公来往,结交的都是名士。面对西湖畔如此经典的“云亭”,友人们纷纷一试身手。康有为题:“梅花小寿一千年。”张权题:“南海荔枝熟;西湖荷花香。”陈辅臣题:“青山有例归高士;素月对人如古禅。”又题:“此地擅湖山之胜;其人与梅鹤有缘。”崔永安题:“十亩苍烟秋放鹤;一亭香雪夜横琴。”又题:“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梅花四照亭。”张其淦题:“有客梦中来,为说二百年因果;待君天上去,更栽三萬樹梅花……每一幅对联,均极为触情。他还请了吴昌硕题“云亭”匾额。</p><p class="ql-block"> 许炳璈最后并未安葬在这里,2004年7月云亭被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会永久地与孤山相伴。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的楹联即旧时文人的风雅印记,作为金石留痕也会与云霞相映供后人欣赏、研读。</p> <p class="ql-block"> 范公亭:亭楣上有当今书法家张继先生隶书“范公亭”三字。柱子上有一副姜东舒先生书吴亟卿先生颂范公亭联,上联为“慕子陵和靖之高节”,下联为“贻百世千秋以美文”。</p><p class="ql-block"> 读此联可悟出此范公亭是为纪念范仲淹先生而建。除此之外,亭内亭外无其它有关范仲淹的文字记载及片言说明,可谓孤山孤亭孤联。</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是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p><p class="ql-block"> 林系杭州人,长期隐居孤山,终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林死后葬在孤山,鹤在墓前哀鸣而亡。亭内立“鹤舞赋”刻石,碑文为清康熙皇帝临摹明朝董其昌书法的手迹。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p> 净因亭:纪念人林净因,是北宋诗人林逋的第七代后裔,奉化黄贤村人,相传其人是大隐林和靖养子的后裔。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作者,北宋诗人林逋,就出生在这里。而林逋的第7代后裔林净因,将馒头传入了日本。<div> 在元代的时候,日本僧人龙山德见到中国游历,林净因与他交往很密切。1350年,龙山禅师回国,林净因也坐上了东渡的船只,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了日本。当时,日本人还不懂面粉发酵的方法,点心也多是一种又硬又脆的米饼,林净因参考中国馒头的手艺,加入适合日本人口味的馅料,又在馒头上描上“林”字,广为销售。林氏馒头得到了僧侣和贵族的好评,日本天皇尝到后也大为赞赏,还赐给林净因一名宫女为妻。</div><div> 林净因的馒头手艺被后代继承,还开了几家分店,后来,为躲避战乱,改姓“盐濑”。林净因的一位后代,还到中国宫廷学习点心制作技巧,学成回日本后,在东京重新开馒头店,店号为“盐濑”,还曾被授予“日本第一番本馒头所林氏盐濑”的招牌。</div><div> 林氏盐濑馒头,受到了各代幕府将军的喜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皇室的“御用点心”。后来,林氏馒头在日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日本人喜爱的一种食物。600多年老字号,是日本皇室专供。</div> 上世纪末,温濑家族第三十四代当主川岛英子来杭,在柳浪闻莺建“林净因纪念碑”,而因林净因与林和靖的渊源,故在孤山建造了“净因亭”。 <p class="ql-block"> 四照亭:是清雍正七年(1729),浙江都督李卫命人建造的。因清康熙十年(1671),康熙曾御题“云峰四照”,据说,李卫建造此亭时,就以康熙皇帝曾御题“云峰四照”之意,取了“四照”之名。</p><p class="ql-block"> 园林中的亭子有两大功能,观景和景观,以观景为第一。在山巅建亭的主要功能就是观景,而且可以远眺和环顾,四照亭就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站在四照亭里,四面临风,阳光四照,近看可赏清行宫绮丽奢华的建筑;环顾远眺,则可东望锦带白堤,南观潋滟西湖,西赏绵延群山,北览苍翠葛岭,各处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乾隆南巡,把这个亭子定为清代行宫建筑八景之一,并作御诗《西湖行宫八景·其一·四照亭》,诗中写道:“孤山最高处,更据圣湖中。峰色回环翠,花光澹荡红。堤虹遥饮练,波縠净披风。方喜奇全揽,翻牵兴莫穷。”四照亭也正好位于清行宫中轴对称结构的中轴线之上。</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敌伪当局曾易亭名为“双照”。1956年的一场飓风,把原亭毁掉了。飓风过后,当年就依原样进行了重建,现亭石制须弥座台基仍为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亭:建于民国16年(1927),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而命名。这是一座民国风格的亭子,正对西泠桥。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纪念林,这片纪念林是1929年春天营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说,八十多年前,这里也是年轻人经常聚会,进行演讲、结社,救国救亡慷慨激烈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 杭州中山公园内的孤山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其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诗人凌云翰也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