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读书有益——读《很老很老的育儿经》有感

落苏

<p class="ql-block">  这个假期,我有幸阅读了唐中云老师充满可贵教育情怀的著作《很老很老的育儿经》,阅读过程中,我满怀敬意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分享充满期待。我打开书本仔细阅读,发现这本书别具一格:它在品读《史记》故事的过程中展现教育情境,挖掘故事中的教育智慧,关联今天的教育现实,感发有依托,对历史有思考,角度新颖,讲述运用史书中的事例进行分析,读起来饶有趣味,阅读此书对今天的父母教育子女会有所帮助。</p> <p class="ql-block">  书中第一辑的标题是“其土宜舒,其根宜固”,提倡家长要提供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善良的本性。其中的第二篇讲到了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含泪送儿离开赵国的故事,这一片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即教育要远望,着眼未来,不应近视眼,只盯着眼前。</p> <p class="ql-block"> 赵太后为了长安君日后能立足于赵国,让他去当人质,为国立功,这就是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之计。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自己对孩子的爱够理性吗?是长远之计吗?我们有时对孩子“虽日爱之,其实害之”。我们是不是总担心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事情?于是帮他做决定,帮他设计好人生道路,可是等父母百年之后呢,孩子如何自立于这个世界?所以,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面对风雨,去作出选择。</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我们要做的是为他的未来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他如何选择,如何判断,如何接受锻炼,如何成就自我;而这些事项的核心也许就是培养其自主阅读、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审慎判断的习惯。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教育就让他们独自在丛林行走,这样的爱是有害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书中第四辑的第一篇《不怕犯错,就怕没有反省的习惯》,读完也让人受益良多。太史公为晏婴所写的文字中,仅仅写了有关他的三件小事,他认为笔下的这三件小事比晏婴治国的事迹更为重要。这三件小事中有坚持君臣之礼之义,有不惧权贵之勇,有犯颜直谏之忠,有识路人才华之明,有举贤任能之实,更有见贤补过之行。晏婴留意观察,无论是路上身陷缧绁的犯人,还是卑微的车夫,他都可以发现他们的才学卓异之处,这就是“进思尽忠,退思己过”的修身工夫。</p> <p class="ql-block">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帮助形成反省和思考的习惯。晏子的厉害不仅在于他的贤明,还在于他有时时反省的习惯,因此自我就会越来越强大。内省,让人改正不足,日臻完善。教孩子形成自省的习惯,就等于给孩子找了一位时时在身边督促自己的导师,只是这个导师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p> <p class="ql-block">  见微可知著,细节见高下。看人要看细节处,看官员要看台下日常处。太史公写晏婴,不写他的大事情,却写三件小事,正是证明了这一道理。看官员也不是看他在主席台上的发言如何,而是要看他在台下时、在日镜头之外还能不能注意修身,有没有“慎独”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要教孩子学会听其言而观其行,教孩子学会认知,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判断他人,这样才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共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  阅读《很老很老的育儿经》,我深切感受到书中侧重从《史记》故事中提炼出教育启迪,在阅读过程中,我探究他们的经历,体悟其中的教育智慧,这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古可以鉴今,古代的故事能引发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这对以我今后的教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p> 朗读录音 <p class="ql-block">图文:高会</p><p class="ql-block">朗读:高会</p><p class="ql-block">审核:大成学校科研处</p>

教育

孩子

晏婴

父母

故事

三件

阅读

学会

之计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