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游(6)国之重器

华氏度

7月24日下午,从神农架回到宜昌后,我们沿长江江岸领略了这一段的风光,并决定一起夜游葛洲坝,亲眼看看“长江第一坝”的雄姿并体验一把过船闸的感受。 这是宜昌长江边始建于晋代的天然塔,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晚霞灿烂,游轮启动了。 晚霞绚烂,江风习习,两岸高楼林立,宜昌城一派繁华景象。 葛洲坝船闸,是指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供船舶通行的闸门。葛洲坝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长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自1981年6月通航以来,作为配合三峡工程建造的反调节航运梯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三峡区域120公里水域的通航条件,大量货船从此安全畅通地出入川江。 1981年,葛洲坝通航之初,年货运量不足400万吨。首航的货轮“长江”号和客轮“东方红”号是当时的顶级代表船,如今因运能受限已被淘汰。自1981年6月通航以来,葛洲坝船闸年通航能力一路攀升,至1994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 2011年12月,"长航集运"号等满载的货船驶进葛洲坝二号船闸,标志"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船闸在运行30年后年货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对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div> 三十年来,葛洲坝船闸安全运行近40万闸次,通过船舶约211万艘次,累计通过货物6.8亿多吨。</div> 长江货运量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长江沿江经济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如今过闸船舶一半以上是2000吨以上大型货船,5000吨级以上占15%。 在高楼衬托下的天然塔,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同框,不失为宜昌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色四合,岸边的建筑亮起了华丽的彩灯,扮靓了宜昌城和长江。 远远地看到葛洲坝船闸了。 游轮进入三号船闸 进入船闸后,游客把游轮的四层甲板都挤满了,无一例外地举起手机、相机不停拍摄,直至游轮上浮抬升与开闸后的江面持平驶出船闸,整个过程约十五分钟左右。<div> 都说举手之劳、轻而易举,但站在密不透风的人群中举着手机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了。<div> 江上西徐披晚霞</div><div> 宜昌沿岸景繁华</div><div> 风惬意,近船闸</div><div> 赞叹顿时成喧哗</div><div> 手臂丛里忙拍摄</div><div> 举手之劳汗雨刷</div><div> 游轮抬升人雀跃</div><div> 一江灯影伴心花</div></div> 游轮驶出船闸后回身再观赏船闸 7月25日早晨,从宾馆俯瞰天然塔。今天将完成此行的最后一个行程,参观三峡大坝。 在前往三峡的途中又经过了葛洲坝 原定去三峡大坝的道路因故封堵,于是绕道经过了秭归县的凤凰山,这里不在我们行程的计划里,算是蹭上了。这里有郭沫若题写的“屈原故里”四个大字,尤为醒目。 这个喷水平台有点别致,但没有喷水。 崖壁上一篇《秭归赋》引人注目——<div> 秭归渊源,熊绎故疆;汉置归府,古称丹阳;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西陵峡壮,长江画廊;大坝锁江,平湖汤汤;泗溪九畹,三闾灵光;天宝物华,脐橙名乡;诗祖屈子,伟辞异响;美人王嫱,千秋流香;明翰镇远,气贯穹苍;龙舟投粽,桂艾飞觞;骚坛长咏,扬烈吐芳;端午习俗,代代承扬;千载文明,万世其昌。</div> 大国重器我自豪——豪气干云!<div> 1994年12月14日,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宜昌市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br></div> 大坝一侧的坛子岭游览区为三峡工程主题公园,这里到处布置着介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有关实物和数据,并能直接观赏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113万移民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 这是三峡大坝的五级船闸,航运能力从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降低运输成本35%。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 截流四面体纪念石,边长各2.5米,重23吨,混凝土浇筑而成 <div> 这是利用三角形物体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的物理原理特制的,用于堵截汹涌江水而不被江水冲走,其外表像个粽子,有人戏称其为“大粽子”。</div> 站在坛子岭上隔江远眺秭归新城。<div> 秭归县城位于长江西陵峡段,是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原县城归州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三峡库区蓄水后,旧城处于淹没线之下。</div><div> 1992年12月26日,秭归新县城建设开工的礼炮与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炮声同时响起。县城新址在距三峡工程不足2公里与三峡大坝隔水相望的茅坪镇。1998年9月28日,秭归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3万多城区群众回迁到新城开始了新的生活。</div> 有关三峡大坝及水利工程的各类数据资料,向游客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的经过及其具有的各项功能。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占到了45%。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产生113万移民,为世界工程史上绝无仅有,并且库尾水位超出预计,会再增加新的移民数量。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就近搬迁来解决,但后来根据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从而导致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实际,对农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种移民方式,即由政府安排,举家外迁至其他省份居住,现有14万名库区移民迁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重庆(库区外)、湖北(库区外)等省市生活。 <div> 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开始,到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经历了90年跌宕起伏、沧桑巨变的岁月,中国人终于在大江上完成了一项世界级的伟大工程,打造了一件国之重器,福泽千秋万代。<br></div><div>打油曰——</div><div> 西陵峡上起宏图</div><div> 秭归新城气象殊</div><div> 水利史挥大手笔</div><div> 屈原新辞已备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