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话李渠

中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为御火灌田开,汩汩清流自古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日飞鸥惊稻浪,潺湲皓月共楼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多色彩渠滋润,民少疾忧水系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迹功勋今尚在,沧桑往复几兴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易根生)</p><p class="ql-block"> 宜春历史上曾有条著名水渠,从唐代一路曲折婉转而来,穿山越野,横贯袁州城,汩汩流淌了千余年,惠泽一方百姓,人称“李渠”。《唐书·地理志》云:“袁州西南十里有李渠,即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将顺凿。”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李将顺任袁州刺史,当时州城多火灾,而秀江低城数丈,居民负江汲水艰难,因此有引清沥江水入城的构想。“一日与僚属出西郭门,知南水可堰,乃凿渠引水,溉田二万亩。又决而入城,缭绕闾巷。其深阔可使通舟,邦人利之,名曰‘李渠’。”李渠修成后城内不但可以防止火灾,抵御疫疠,方便居民生活用水;城外沿途还可以发挥灌溉作用;甚至关系一郡文风兴衰,清·程国观《谕重修李渠告示》云:除“灌溉农亩,利赖民居,且为科名所系,文风攸关,一经开凿,卢易相继抡元,几次兴修,甲乙蝉联登第,渠之不可不复也。”因此《通志》亦云:“李渠之名独冠江右”,有人甚至将它比作历史上著名的“郑白渠”。</p><p class="ql-block"> 根据清·道光《李渠志》记载:李渠全长1965丈,其中城外源头渠口至西城萍实门1249丈,城内从萍实门至东门东北隅落于秀江716丈。唐宋以前,李渠尚有一派向东南汇入东湖,合于珠泉水,流经赤坂桥(今湛郎桥)注于秀江坐石潭,距离长度远不止于此。李渠源头在州城西南十里清沥江上游的官陂(今坪田村),具体官陂位置各代有所不同。唐代李将顺修筑的官陂位置,据明·徐琏《浚渠亭记》说:“距西郭外南行十里许,旧俗名‘鲤鱼潭下’,两溪夹洲,相地势筑陂涨水,凿石开渠。”宋·宝庆《李渠志》载:“官陂在州西南十里,今福昌里新田桥下十数步即陂口也。”清沥江自仰山(今明月山)由南向北,“过鸟山十五里至渠口。”清·道光《李渠志》曰:“自詹家桥下引源,由新堰分水入陂口。”詹家桥遗址今存。</p><p class="ql-block"> 李渠的流向经过,宋·宝庆《李渠志》和清·道光《李渠志》都有十分详实的记叙,所经地段区域总体基本一致,唯二府巷至府学一段“尽失故道”。据清·道光《李渠志》李渠志图描绘:李渠自詹家桥起水入渠,经新康府至凿石处,此段渠水依江而行(265丈),与清沥江仅隔一堤。从凿石处开始转向东北远离江水,贴狮子山、凤凰山迤逦前进,过官圳弦上、黄颇亭至西门萍实桥,这是城外李渠的大概走向。从萍实门下侧穿过城墙进入城内,经常平仓南折到登赢桥,然后北折文昌宫,再向东流入府衙后花园,过二府巷流经同知府前院,经判官巷(今崇儒巷)向南拐入府学前,越过垛子背街再向南折入卫前街(今鼓楼路东口),从此向北而东斜穿十字街(今东风大街)转入东门街口,沿都司府、协镇府、三皇宫门前东行,再向东北跨过东门街进入报恩寺、城隍庙,循着城墙过落流桥注入秀江。 </p><p class="ql-block"> 李渠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李渠正渠外还有其他配套设施。一是在城西入城处,开挖了分水湖(唐曰益州塘),“阔二百丈,中留二岛”,置有开关水闸,“水旺则启闸分水入湖”。主要功能为消除因暴雨引发洪水对渠道的冲击破坏,又可在枯水季节给李渠提供水源,起到调节水位的作用。二是在渠道地势落差较大的节点修筑水斗,水斗即蓄水池,主要作用是通过渠水在水斗的停留回旋,减缓水的流速,避免因水流过激而造成对渠道的危害。宋·宝庆年间疏浚李渠时修筑了大小水斗37座。三是修筑接水减水沟。在城区水源过多的地段修筑了三条接水沟,将雨水或泉流集中引入李渠,减少雨水对城市生活带来的侵扰和灾害。同时修筑了三条减水沟,李渠暴涨时及时通过减水沟将水排入秀江。四是为方便居民通行,在李渠上修建桥梁27座。</p><p class="ql-block"> 加强李渠维护管理是保障李渠正常流通的关键,历代十分重视,建立了一整套长效管理制度和维护措施。如清·道光《重修李渠善后条规》,对堤堰水坝、渠塘水口、水斗湖池、阻断淤塞的维护治理,以及沿渠民户、辖段保正、龙王庙祝的义务职责,和李渠田产、城西基地、维护费用的管理清算等十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并告诫李渠管理者和沿渠居民:“以上十条,均系渠之利害要当,随时遵守,挨家宣谕,村村共察,处处同查,则永远可以不塞。”除制定善后条规外,还建立了李渠管理机构和维修队伍。设立管理李渠首事一人、龙王庙祝一人、渠长十员;同时建立陂户、甲户、役夫制度。所谓陂户即李渠灌溉受益的农户,有义务负责受益地段李渠修理维护。居住在城区李渠两旁的居民称为甲户,“五家结为一甲,互相纠察,不许侵坏淤塞。”按规定李渠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清淤治理,或遭遇重大损坏需要浚治修复,则集中大批役夫整治,十五人编为一甲,以二丈为责任段,根据渠道整治难易,用役夫一甲或二甲,参与者按完成工程量给予佣金。“远近闻之者荷钾而至,日几千夫。”李渠大规模疏浚整治往往都是官府出资办理,平常维护管理费用则由李渠专项田产收益支付,清·道光年间,本邑义士胡培志捐输水田30亩,另购山林一张,鱼塘、城西基地等若干,所收租金全部用于李渠维护管理。</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兵燹或重大自然灾害,因无人管理和及时疏浚,李渠经常遭遇淤塞断流,甚至废坏遗弃。赖得历代贤君郡倅竭力浚治,开而复塞,塞而复开,接力经营,李渠才得以源远流长,赓续千年。自唐元和四年(809)刺史李将顺开凿以来,至清同治五年(1866),邑绅刘作宾、胡开文大为疏导。期间逾千年的时间里有明确记载疏浚达15次。其中宋朝进行过6次治理,他们是宋至道三年郡守王懿、天禧三年通判袁延度、宣和六年通判孙琪、淳熙四年知州张杓、淳熙十年知州曹训和宝庆三年知州曹叔远。明朝开展过5次重修,明洪武初年,知府刘伯起复修;弘治间,知府朱华继疏之;正德八年知府徐琏大加修治;万历三年知府郑惇典复循故道重修;四十七年,知府黄鸣乔重疏。清朝经历过4次疏浚,康熙八年,知府李芳春定议修渠;雍正六年知府薄履青、知县王淑京倡众捐修;道光三年邑侯程国观大力开濬,一年告竣;同治五年,邑绅刘作宾、胡开文恐塞久难疏,乃劝民商捐资,大为疏导。各代李渠“虽经途有异,而疏通固无滞矣。”</p><p class="ql-block"> 李渠沿途沃野翠山,激湍潺湲,异景秀色,委实绮丽,古时建有多处景点供人游览观赏,比较有名的有三处。一处在离陂堰不远的嶅溪(又称凿石处),建有龙王庙、报功祠、涌泉社等多座奉祀场所。明正德年间,太守李琏修浚李渠之后,目睹此处“傍林多枫楠松篁,近渚多蒲荷兰芷,野花竞香,幽鸟谐鸣,娱心悦目。”乃创建“浚渠亭”,并作《浚渠亭记》,刻石立碑于此。另一处在城西萍实门李渠入城处。唐李将顺始凿李渠时,于城外西北筑塘曰“益州”,“中留二岛曰卧龙,作亭其上曰仁智、曰义政。”宋天禧三年,袁延度在此创建“疏泉亭”,作《疏泉亭记》勒石亭内。宝庆三年,在萍实桥立华表曰“李公渠”,在李渠入城口始建“仰山祠”,在城下展濠为分水湖,“阔二百丈,中植荷,旁植柳,杂以花竹,创亭五间,扁曰玩芳,北望多李花,扁其轩曰雪映,总扁之曰李渠亭,去亭十步许为屋三间,扁曰药房,又于水闸之北创亭曰激湍。”清道光时,乃于仰山祠旁建造一阁,供人凭眺。还有一处即是袁州府衙后花园,李渠穿园而过,流水潺潺,树木葱郁,园内建有延月、虚舟等桥和锵璆、漱玉、修禊诸亭。为政之余,在此读书宴会,游玩休憩。</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个传统习惯,做完某项事业,往往用修志或作记的形式以记其盛,以彰其事。宋淳熙十年(1183),曹训疏通李渠后“又刊图经,所记李渠事龛于疏泉亭壁间,以告后人。”宝庆三年(1227),曹叔远浚治李渠并修《李渠志》,将渠水流向、接水减水沟和水斗位置、以及浚治程法刊载其中。清道光六年(1826)程国观重修李渠之际,又修《李渠志》,绘制李渠图,记叙极为完备。渠志序言中说:“又虑后来者之无由考旧章也,手编渠志。”看来刊图撰志的主要目的是为后来人浚治李渠提供详细参考资料。专为某事修志立史,费时耗力,颇为艰难,由此也可得知李渠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李渠修复之后大多用简单作记的方法以记其事。如宋袁延度《疏泉亭记》、孙琪《疏泉记》、明徐琏《浚渠亭记》、清李芳春《重修李渠记》、邹度琪《修复李渠记》、胡希圣《重疏宜阳官渠记》、郑心一《重修李渠记》等。一般都是将记文刻成石碑,立于渠旁,护之以亭。告诫后人,修渠之不易,维护之艰难,应常加治理,利泽民众。明徐琏《浚渠亭记》云:“使登斯亭者,知为渠而建,又知渠开创于前者如彼之难,继浚于后者如此之易,利泽及民者又如此大且远,修葺疏导自不容懈,利民之功将垂之无穷,岂特专美于前哉?众皆称善,遂匾诸亭而刻诸石。”</p><p class="ql-block"> 每当李渠修复或疏通竣工,“邦人莫不鼓舞相庆”,主持者建亭筑阁,修志铭文,传之于后,而僚属文人总要吟诗作赋,酬答唱和,赞美歌颂一番。宋袁延度作《疏泉亭诗》云:“本与居民御火灾,不辞迢递费迂廻。夜沉明月家家到,春泛飞花处处来。潄渌寒声喧巷陌,碎光红影见楼台。凭栏如解思经始,知我为亭有以哉。”描绘了李渠两旁春花明月,楼台掩映,一派江南水乡笑语寒暄的热闹场景。明朝袁州知府徐琏修治李渠后,作《浚渠亭诗》曰:“云泉泓派远分来,重浚湮渠自古开。余泽民怀资地利,文光奎聚乐天台。石穿碧水由蹊麓,岚送香花落酒杯。抚景歌吟登眺晚,笔端风雨满亭台。” 当时袁州名人及其幕僚张凤、高琬、严嵩、欧阳诚、陈伯献、陈辂、徐麟、朱褀、黄信、郭叙等多有应唱,严嵩作诗附和曰:“徐侯亭子李侯渠,水石新呈宿莽馀。秋净野田闻鹤语,云深仙洞隐龙居。驰驱暂驻三湘节,登赋初陪五马车。此日佳游习池共,他年故事岘山如。”清唐大年作《渠上谣》二首云:“狮子山头空采茶,凤凰山下水难车。李渠一夜生新水,乐煞渠边十万家。” “渠上人家渠下田,田家作水向渠边。衡来颃往熙熙乐,怨煞干旱是去年。”李渠给民众带来了“ 十里疏通田有利,九宫浸灌火无灾。”的丰收喜悦和无限福泽。(作者;易根生,袁州古城地方历史文化顾问,电话:139795188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