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谁也没有料到,我因为一场大病写起了回忆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病来如山倒,这句话一点不假。2018年6月11日早晨5点,突感不适并陷入昏迷。2小时后120送至医院,紧急检查后是高血压引发脑出血。接下来是抢救、各种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正清醒是四天以后,看见众位亲友,听到问候、关怀、祝愿、希望的话语,熟悉的语调让我内心一阵发热,感动的念头化作一股暖流涌向头部,鼻子发酸,两眼起雾,嗫嚅无声。我知道,此刻我已经从鬼门关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痛楚和带着变数的病体,我开始了康复治疗。两个月后第一次下床,可两脚踏在地上,脑海中出现的仅仅是一只脚,仿佛天生只有一条腿,几天之后才感觉到另一脚的存在,医生说丘脑出血带来的是感觉的异常……。渐渐的从可以拄拐独立行走慢慢到每次可以行走半小时、一小时……,后遗症形成的掉肩和坐骨疼痛仍然存在,康复之路漫长,但我已能放宽心态,坦然处之,直面人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年后,2020年9月25日,乡友来访,聊起小时候的二三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激发了想记录一二的兴趣。此时是本人因脑出血进入康复阶段的第三个年头,右侧偏瘫,右肩半脱位,右大腿静脉血栓安装了一个支架,整个右侧从肩膀到坐骨到下肢除了疼痛就是麻木,拄拐行走仍然困难,头部右半边四处不适,说话尚有断续,思维时有嵌顿,康复形势不容乐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说边想边写对大脑是种锻炼,可防止脑萎缩和老年痴呆。鼓起了我改变现状的内心不忿和与疾病抗争的勇敢,于是开始了回忆和写作的尝试。果然,前三天写作三小时后两侧太阳穴开始发胀发痛,需要暂停休息,几天后稍有改善,慢慢适应后过渡到边想边写边休息边锻炼,嵌顿的思维逐渐正常,嘴角不再歪斜,语言基本流畅,整个头部不适得到了较大的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不觉,从2020年9月26日至2021年9月26日,一年间对从小学到中学到当兵到工作阶段的部分往事,竟流水账的记录了5万多字,成文20多篇。作品大多平铺直叙,淡如白水,尤其是初始部分。脑部神经损伤带来的时有疼痛影响了回忆和记录,文字组织也出现了词序颠倒和逻辑混乱的情况。在坚持把回忆和写作当作物理治疗补充方式的情况下,记录了回忆时段发生事件的大体。文字没有带来观赏效果,但写作过程成了脑部锻炼的一种方式,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来说,脑部康复效果明显,作用确实起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先被记载的是与小学有关的人和事,诱因缘自发小2020年9月25日上门访谈中的提议。接着延伸到了入伍参军的连队生活和退伍后战友关系的再次延续。军旅生活的光辉岁月还真是往事难忘,难忘战友情深。从此军旅内容成了回忆的主体,成了本书的主要骨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作过程得到了原连队指导员唐中全的大力支持和精神鼓励。对我的康复以及回忆写作,一直鼓励我积极锻炼,奋勇前行,同时对我反映连队生活的作品,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写作意见,使我受益匪浅。自此迟钝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语言及文字表达越来越通顺、逻辑性越来越强,可以说大脑在康复过程得到了十分关键重要的“营养”,在“营养”的滋养下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友创建的连队微信平台,成了我与战友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宝贵渠道,更成为我获取精神营养的好去处,我得以在平台上分享连队生活回忆中的点滴,与老战友们共同缅怀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重温那些年的酸甜苦辣,由此使得自己的记忆得到了再次提升。记录的故事引发了共鸣,触及的话题引起了讨论,大家多了一些关注,多了一份惦念,多了一层联系,平台变成了开心角、连心处、信息窗、知识园,起着思想领域阵地的桥头作用,成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园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为摘自一些老战友的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指导员唐中全“八连这个微信群是我们八连战友的精神家园,昌凯战友在身体岀现严重状况的情况下笔耕不已,为战友们奉献岀一道道文化大菜,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精神大餐!此情此意、可圈可点、可敬可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年伊始又见昌凯新作,细品慢咽、回味无穷。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篇’连队趣事’把我们带回到曾经的成都高竹林、西昌罗基山;再现成空礼堂里的嘹亮歌声、奔驰军列上的內急窘境和战友平日里的嬉戏调侃。文章贵在写真、妙在有趣、敬佩之处是昌凯战友把它作为与病痛顽強抗争的武器和良药。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昌凯在裸泳。文章土得掉渣、全是连队生活朴实的印记,只有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走过来的老战友们才读得进去、笑得出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连长袁学金“昌凯战友回忆文章写的好!详细,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昌凯晚上好!在新年伊始,你没有休息,没有走亲防友,而是回忆部队82年在西昌靶场实弹射击的情景,令我感动和敬佩。据我所知你的身体还没有彻底康复,为了锻炼脑力能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你笔耕不止,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文章。我为你高兴为你点赞!你写的文章都引起战友们的共鸣和回忆!将我们带回到几十年前在军营的火红燃烧年代,使我们心情激动,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年轻了几十岁,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期。谢谢你!请你多保重身体!祝你早日康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指挥排长赵进明“感谢罗昌凯战友的精神食粮!美文及美照把我们又带回到了过去火热的连队生活!为你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侦察班张明华“一段美好的回忆,叙述着军旅生活的艰辛,描述着战士之间的情谊。谢谢昌凯的文情并茂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雷达班长陈立刚“仿佛又回到了八连的大家庭,谢谢昌凯的好文笔。祝康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雷达班林伟“春节将至,昌凯战友《四十年前的春节记忆》一文让我们对军营有了深情的回忆,洗澡赤诚相对,包饺子其乐融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也参与了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同学梁文礼“元旦假期,从微信里看到,我同学昌哥,最近在写作,写他自己在军旅的那些有趣故事,深感惊讶的同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说惊讶,是因为,昌哥因脑出血刚逐渐恢复,还在康复治疗阶段,连右手都没能自由活动。如此情况下,既要继续康复,还坚持写作,着实让人十分惊讶,也不得不佩服他惊人的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同学李德平“有趣,值得一看,知道连队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调,看后有看下一篇的期望,没当过兵的应该有和我一样很想了解部队的生活,特别是不宜公开的,象部队拉练训练这段。记得你以前说过你们打靶差点就打到前面的飞机,我现在还记得这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女同学黄春莉“听着动人的歌声看完您的文章,让我想起当兵的父亲,我感到自豪。谢谢您的分享,祝您早日康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没想过装订成册的作文却达到了成册的量,这是大脑神经受损大病初愈进行脑部训练一年时间出的成果。此时看去,就犹如农民看着秋收丰收果实,有着沉甸甸的满足和止不住的内心喜悦,起了收割整理仓储的念头,这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看待自己病中写的作品,感觉就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百感交集,悲喜兼有。自己的孩子,不管长相如何,始终是自己的,对自己有特定的意义和纪念价值,值得守望和相伴成长。一些生命中的记忆又是那么的刻骨铭心,更值得去回忆去整理去记载,因此有了此次整理成册的考虑。书中各文多是反映回忆,特别是当兵史战友情,每每回忆到此处都使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首往事止不住的热泪盈眶,故将书册取名为“往事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昌凯2021年9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指导员唐中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了昌凯战友《往事难忘》序,感慨颇多。书中的这些往事我们都亲历,文字朴实、语言风趣、故事鲜活,除了昌凯战友厚重的文学修养之外,更多的植根于对当年军旅生涯的特殊感情。两年多的时间、二十多篇回忆、五万多字的海量,别说对一个大脑严重受损、手指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时时受病痛折磨的人,就是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都难以企及!壮哉、昌凯!您是八连这个英雄群体盈育出的钢铁战士 、当代保尔柯察金!向您致敬、期待全书呈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连长袁学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刚才拜读了昌凯《往事难忘》序,很感动。昌凯写的很真诚,文字朴实,对每个往事的叙述详细而生动,难能可贵!谢谢昌凯为我们八连战友群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昌凯患病后,为了尽快康复大脑和伤残的身躯,以超人的坚强意志,顽强的拼搏击精神,坚持写作,在短短的二年里写了二十多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五万多文字。太震撼了!别说一个大脑受损,肢体行动不便的人,就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是很难做到的!说明了昌凯意志坚强,身体恢复(康复)的蛮好!这从昌凯回忆往事的详细叙述中可见一斑,可贺!再者从昌凯写作往事难忘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昌凯不但大脑康复的好而且有深厚的文学根基,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昌凯二十多篇回忆文章,大多是写军旅工作生活的往事。说明昌凯对人民军队有深厚的感情!热爱连队,关心连队建设。对战友们有着无限的情谊!令人感动! 我十分赞同唐政指称赞昌凯为我们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向昌凯战友学习,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