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县底镇苏寨村可谓有缘。</p><p class="ql-block">我们第二次驱车返回苏寨村时,在村口,正好遇见村支部书记张双红同志。</p><p class="ql-block">简单自我介绍后,张书记非常热情地表示欢迎,又是拿水,又是拿草帽,要亲自带我们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骄阳似火,一路上,张书记边走边说,如数家珍,讲解得生动形象。既有动人的红色故事,又有幽默的小段子,还有充满灵异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我对张书记说,你可赛过专业的导游解说了。</p><p class="ql-block">张书记笑着说,我们村有25万字的红色资源故事,都在我的脑子里。</p><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只能了解一个大概,但已引起我许多震撼。</p><p class="ql-block">苏寨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势也非常独特。</p><p class="ql-block">这里南接襄汾,东连浮山,西达临汾。沟里有一条路,是以前临汾到浮山的必经之路。大自然巧妙的在路边造出了一个“U”字形的沟。苏寨人在沟里上上下下挖了100多个窑洞。这些窑洞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三五成院,或院院相连,或洞洞相连,均有地道相通,有放哨的地方,有储粮的库房,人住这里,可进可退。</p><p class="ql-block">沟里古树参天,遮天蔽日。远望只见翠绿一片,难觅一个洞口。沟底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真是一个难得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沟口有一个小土峰,简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它前边和两侧孤立无靠,峭壁如削,后边只有很窄的一条小路与沟里相连,细如线丝,只能容一人通过。俯瞰此处,仿佛一个努力向前游动的小蝌蚪。</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地形,就好像是有人专门为战争而修筑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放哨站岗,视野非常开阔,向东向西均一览无遗,而且哨兵非常安全,不必担心摸哨。</p><p class="ql-block">大部队住在沟里,若有偷袭则可居高而守,不抵又能退走襄汾。</p><p class="ql-block">这种独特的地型,还能有效躲避敌机的轰炸,这样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难怪会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更让我震撼的,是苏寨悠久的红色历史。</p><p class="ql-block">张书记自豪地说,党的历史有100年,我们苏寨的红色历史就有90年。村里有许多革命烈士,其中张宝珍,张毓衡早在1931年入党,斗争在革命前线,先后壮烈牺牲在大同、太原。</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红军东征时期的遗迹——“残废角”。抗战时期,山西青年决死纵队一部驻扎过,还是抗日战地医院,抗日二区政府驻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临汾的后方医院。</p><p class="ql-block">张书记说,解放临汾时,前方炮声隆隆,这里紧张忙碌,全村动员,沟里那条路上,有抬伤员的,有运送物资的,全村家家户户都是住院部,家家屋里有伤员,男的做后勤服务,担水送饭,女的当护士。现在,村里当过护士的老人,还有二三十位,都已80多岁。村里已经把她们都安排在村日间照料中心,让她们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村里人自发守护红色遗迹的精神,更使我感动。</p><p class="ql-block">有的窑洞洞口有塌方的危险,他们就用木棍支起来;有的遗迹被土掩埋了,他们就根据老年人的指点,自己挖开。比如“残废角”的发掘,就是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残废角”是当年红军伤员养伤的地方。因为他们都有伤而命名,这个地方很隐蔽,出口后来被土掩埋。村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一位老人指着桃树说,就在这侧面挖。果然找到了三间窑洞,据说一间是女兵的,另外两间是男兵的,共有四个伤员,他们养好伤,走的时候,村里有几个年轻人跟上一块儿参加革命去了。</p><p class="ql-block">村子的南边掩埋有1300多位烈士。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村民自发捐款45900元,修建了占地200余平米的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时,人们都会前去祭拜。</p><p class="ql-block">张书记骄傲的说,这里民风淳朴,村民的思想觉悟都很高。目前已收到捐赠的红色文物有12类,3000余件。就连村里的小屁孩儿,如果捡到有点儿老旧的东西都会跑过来交给他。</p><p class="ql-block">听着张书记的讲述,我们一次次被震撼着。</p><p class="ql-block">在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苏寨已被市区两级政府纳入红色资源建设项目库。“十四•五”期间,每年会投入一定资金,加大建设开发力度。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苏寨人民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中,在苏寨了解到的点点滴滴,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于茶余饭后之间,辗转反侧之时,吟成两联。</p><p class="ql-block">联一</p><p class="ql-block">上联:打阎军、打鬼子、打蒋匪兵,此处始终姓苏</p><p class="ql-block">下联:救红军、救八路、救解放军,这里永久为寨</p><p class="ql-block">横批:老区新福地</p><p class="ql-block">联二</p><p class="ql-block">上联:百多窑洞静静诉说九十载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下联:千余烈士默默关注一百年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横批:千百九十</p><p class="ql-block">以此两联敬赠红色苏寨,如能为它的开发建设,贡献一点文化的力量,吾愿甚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