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江女职工读书活动优秀作品集(十六)

航天三江女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岁月如歌 匠心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峰公司 刘双群</span></p><p class="ql-block"> 每次在集市上看到卖糖人的就不由想起外公,一个幼时命运多舛的地道农民。虽然不曾在他身边长大,但他对技艺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坚韧深深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 外公有兄弟四人,在四爹(外公最小的弟弟)五六岁时,外公的父母就都去世了。从此,外公既当爹又当妈,把三个弟弟和六个子女抚养长大。</p><p class="ql-block"> 这个没有大人挡风遮雨的家庭在解放前的中国举步维艰,每次母亲讲起小时候的事,都会讲到那时饿的紧,顿顿稀饭,还得拌着野菜。母亲说她早饭明明喝得饱饱的,可刚走到地里就又饿了。纵然如此,也得饿着肚子干完农活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好在外公手巧。那时有钱人流行穿丝绸,可是把丝从蚕茧里抽取出来极其不易,外公凭着千百次的摸索,成为十里八乡唯一会抽丝的人。每到蚕茧成熟的季节,外公家里来人络绎不绝。外公不仅会抽丝,还会纺织丝绸。因他织的丝绸飘逸、艳丽,收购价总较别人高一些。</p><p class="ql-block"> 外公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小时候每次回老家,最爱的事就是跟在外公屁股后面去赶集。他的那一手糖人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不管是唐僧师徒四人,还是老虎、狮子、熊,外公都做得惟妙惟肖。他的糖人摊旁边总围着七八个小孩。糖最多的糖人当然总在我手上,所以小时极爱回外公家,只为那甜甜的糖人诱惑。</p><p class="ql-block"> 母亲传承了外公的心灵手巧和吃苦耐劳。那时村里还没有包田到户,采取的是集体作业工分制,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确定出一天得几分。8岁的母亲一上工,便以超过同龄人的速度和技艺拿到了6分。当时一般12岁前上工的孩子只能拿3分,好点的拿4分,一般成年女子拿6到7分,特别能干的成年女子拿9分。母亲除了在力气上比不上成人外,无论是插秧还是翻地,速度和质量都比很多大人好而快,因此,每年底重新确定工分时,母亲的工分都会逐年递增,年仅13岁时母亲就拿到了9分,成年女子的最高分。</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会纺织,不过不是纺织丝绸,而是纺织棉布。当时,“一颗棉子滚上身”是判断农村女子是否能干的标准。如果一个农家女,能独自将棉花种子从翻田、播种、采摘,到纺织、印染,再到裁剪、缝纫,直至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那就是真的能干。母亲无疑是做得极好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几块母亲结婚时自己纺织,且绣着花和叶的帘布,而她做的第一件棉大衣至今冬天寒冷时,还会拿出来披上。</p><p class="ql-block"> 每次母亲穿上棉大衣,我们都会围在她身边,让她给我们讲那些过去的故事。在她不高不低的讲述中,我眼前便出现一个美好的年轻女子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一丝一缕织成布,一针一线绣成花。</p><p class="ql-block"> 母亲爱学习,十几岁时她是队里的女民兵排长,时常拿着纸笔找村里小学的老师,询问这个字念啥,那个字怎么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母亲识的字越来越多,以至于母亲拥有手机后,给我们发短信都是手写出来的,直到现在眼睛花得看不太清了,才改用语音。</p><p class="ql-block"> 我和两个妹妹出生后,家里的日子也好了许多。那时,外公还健在,我们姐妹仨背起着外公和母亲自己纺织、缝制的书包,走进了他们想了一辈子的课堂,特别是两个妹妹,后来都考学到外地,在外地工作生活。听母亲说,那时每次她回家,外公都会问了又问,了解着关于我们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后来,外公走了,我们一家人也随父亲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外公和外公的一切,从此就这样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和母亲讲述的故事中。</p><p class="ql-block"> 为改善生活,母亲在山坡上开了几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我是老大,自然下菜地的次数最多。在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我虽然没能掌握“一颗棉子滚上身”的手艺,但也大致了解了棉花的生长周期,掌握了蔬菜种植的基本要求,更没出过对着小麦喊韭菜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农活的不熟,母亲从未说过什么,只要求我好好学习,可惜小时的我十分顽皮,心思都在摸鸟抓虫摘果上,学习成绩不咋的,但母亲却从没表示过失望。她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只要人快乐开心、积极善良,一切就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 上班后,母亲总是早早喊我出门,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古时女子每日要向老人请安,早起则衣服光鲜、脸面光洁、头发光亮,晚了手忙脚乱,做啥都慌里慌张)”,这样干啥都不累;要求我努力工作,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任何事情都要反复做,做反复,只要“熟能生巧”,就会提高效率;不得与人争执,做自己喜欢的事,忘掉不喜欢的人,毕竟“人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哪有地方装不好的事”;有事没事多看看书,开阔开阔眼界,“海阔凭鱼跃,破鼓任人捶”……母亲的口头俗语特别多,每句细品都觉得收获满满。我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努力修正着自己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大,更觉得母亲智慧无穷。于是,每当遇到什么不顺或挫折时,我都会去找母亲聊天。听她讲起外公,讲起她的青涩时光,从那些流逝的岁月和带着苦涩的回忆中汲取营养。那么难的时光,那么苦的日子,他们都不曾向生活低头,我这点遭遇算什么,就像母亲说的,“人生没有过不去坎,也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风雨过后就是艳阳天”。</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的孩子15岁,天天埋在书山题海里,每晚作业写到12点以后。不过,他倒是从不厌烦,也不发脾气,只是一项一项的写着,因为外婆跟他说“苦点累点没有啥,学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快乐是学,不快乐也得学,那就快乐点学”。而母亲也总爱到他面前说,最爱看他读书写字的模样,那么专注,那么美好。只是母亲不知道,外公传给她的心灵手巧、坚韧向上和责任担当,才是这个家庭中最独特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属于外公和母亲的年代渐渐远去,而他们对生活的样子,润物细无声地传承给了我们,让我们记住一辈子,亦受用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文获航天三江2020年“幸福女工·情系三江”女职工读书活动征文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双群,1974年4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万峰公司宣传干事,劳动模范。1991年9月参加工作,性格开朗稳重,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热爱文学,喜欢用笔记录下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和积极能,多种途径讲好企业故事,传递企业声音,撰写的多篇文章被国家级及省部级媒体刊发,报送的多篇征文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多次荣获“中国航天报十佳通讯员”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她说: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再回首,读书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峰公司 马建平</span></p><p class="ql-block"> 女工委组织读书,撰写读书征文,不由勾起自己读书路上的满满回忆,默默地弯着嘴角,想了好久,把这些开心的事情记录下来,任流年如梭,灵魂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70年代,当时的农村贫穷落后到维持温饱都困难。我至今仍记得家中斑驳的土墙、破旧的家具。小时候的我算是同龄人里的“书虫”,但是基本能读的书只有课本,所以一直跟大孩子混在一起,他们在打闹玩游戏时,我负责看书包看书。后来我发现一个地方总可以找到书(准确的说是有文字的纸),那时候家家厕所在室外,就是个简易茅棚,石头砖头垒起的遮羞墙上会有洞,洞洞里会插着各色的厕纸,基本都是书报再利用,那个时候只讲“环保”没法讲卫生,(有个小品,赵本山调侃宋丹丹写书,“快写月子2吧,各家各户厕所的纸都没有用的了……”这个是很有生活基础的。)我偷偷各家各户茅厕搜罗过好多回,淘回来一沓一沓的“宝”,碎片化地知道了有一本名著叫《水游(浒)传》,里面讲了108个好汉专爱打抱不平;《白蛇传》里有条蛇跟人结婚了,被一个和尚迫害分手,还压在了雷峰塔,从此我害怕和尚好多年,以至长大了出外旅游时也好多年不敢进寺庙……</p><p class="ql-block"> 到四年级时,爸爸给我订了《故事会》,每个月有一本,好家伙,我是全生产队最富有的那一个,我把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背下来。然后用这本书交换看了那个小地方所有的“藏书”。其中交换来的两本“藏书”至今印象深刻,一本《牛虻》,“牛虻”在远安话里读做“流氓”,而且只要是国外的就被视为禁书,所以这本书得来后一直藏在褥子下面的稻草里,只有晚上等妈妈睡觉了,才能爬起来偷偷点上煤油灯看几页,这个译本很生涩,我没有字典,一页页看下去,一个四年级学生真没看懂多少,主人公的名字亚瑟都是过了好几年了才读正确。只是记得他大半生都好惨,因为是私生子童年就遭歧视,后来参加革命又被误会为叛徒,后来半生流浪,最终成了大英雄。另一本是《红楼梦》,我得来的是那种竖版的,从右往左的那种,通篇繁体字,连蒙带猜的,真的是“啃”下来的,记住了四个人物,土的掉渣的刘姥姥,我身边生活着太多这样的人;恶毒的凤姐,当时认为她的悲惨结局就是罪有应得;可恶的薛宝钗,认定林黛玉就是被她害的;可怜的林黛玉,犹爱她葬花的情节,展不开的眉头,小小的我一度深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赋新诗强说愁”很久不能自拔,这样东施效颦的收获就是眉头间深深的“川”字再也去不掉……</p><p class="ql-block"> 85年跟随父亲进了工厂,令人高兴的是工厂里有图书馆,因为学习成绩好总被老师表扬,老爸脸上有光,我央求他借书,总是有求必应,这时候梁羽生、金庸、古龙风头正劲,有一本杂志《今古传奇》专刊武打小说,有连载,所以每一期都不放过,冬天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呼,早早洗好脚,钻进被窝,打开台灯,靠着枕头,然后开始进入“武林”,立冬时节,百花迹已绝,而我的世界,山寺桃花始盛开。</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了师范,学校的图书馆每周每人可以借一本小说,女生组团看琼瑶,《在水一方》《庭院深深》《海鸥飞处彩云归》《菟丝花》《紫贝壳》《一帘幽梦》……这些恋爱大过天的红男绿女垄断了我的白天和黑夜,因为深夜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因为上课包在书皮中看、因为受影响写出的“邪作”,被任课老师批、被班主任训、被辅导员深夜拎出来写检查,真正“走火入魔”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 上班在学校,跟图书管理员最亲,借书证专门给个厚的,后来儿子出生了,只要出街,一定会给他买书,儿子主动要的礼物只有奥特曼和书,庆幸的是奥特曼造型不多,所以他心心念念的就是买书。儿子姥爷现在还念叨,有一回这小子赖在一个小书店怎么也哄不走,要一本厚厚的动物画本,花了他三十几块,20年前,这可是一大笔地支出……真的很怀念那些日子,母子俩各捧一本书坐在地毯上,任时光流逝。</p><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年后,上有老人要像孩子一样哄着,儿子在叛逆中长大,夫妻俩身体进入亚健康,这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保健、心理健康,于是硬啃了很多专业书籍,拿到了营养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双证在手好像也没有换回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时间看书的?床头灯、床头书被手机取代,电子书、听书app、各种公众号,每天看“世界”,看“众生”……最终发现只是迷失在海量讯息中,在这喧嚣的世界,所见却越来越有限。</p><p class="ql-block"> 检视读书路,闲书读过不少,而我却终不能有所成就,读书有什么收获?我的性格里,总是喜欢思考,追求知识,觉得做人要有深度,作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那些年读的书至少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吧。我会继续读书,是不想固化思维,忘记成长性,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文获航天三江2020年“幸福女工·情系三江”女职工读书活动征文三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马建平,1970年9月出生。从事小学教育14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8年。工作和生活中深以“用专业做事以人品处世”为然,夜读、瑜伽、学营养长期坚持打卡,身心健康,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工作上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苛求自己在“专”和“能”上有建树,多次被湖北省、集团公司、航天三江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等。</p><p class="ql-block">她说:幸运总是离努力的人更近一些,如果事与愿违,相信会有更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盘点幸福,加油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峰公司 周辉</span></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似握于指尖的流沙,静静的溜走,却显得是那样的急促。当我们还在徘徊时,它就消失的如水面投石,吝啬地只留下阵阵涟漪,隐藏了投石的去向。回顾过去这不太平凡的2019年到2020年,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盘点一下过去生活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最放下心的事情,在疫情期间,我们全家健康,无一人染病。由于孩子的爸爸是孝感回到老家过年,属于拉响疫情警报过后家里唯一的“外来人员”。我们严格按照隔离十四天的原则,确定他是健康状态,压在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下地来。在抵御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一直谨遵指令,蜗居在家中,实时关注疫情发展,积极配合抗疫需要。疫情之下的未来时间里,我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望,只希望一家人整整齐齐,健健康康。</p><p class="ql-block"> 最美的事情,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二个新生命,小女儿顺利降临我们家。经历了大孩儿的生产,那种痛是这辈子也无法忘记的的感受,我以为我再也不愿意经历一次,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陪伴大孩儿的一路成长、期间无数美好的时光,也有掺杂着各种心酸和无奈,但那一点一滴暖化心的瞬间,让我觉得这一路走来总归是美好的。加之我自己也有姊妹,让我又有了迎接小孩儿的勇气。我依然像迎接大孩儿那样期待着她的到来,看着她平安的出生,为她劳累,为她拼了命都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开心的事情,国庆节全家自驾旅游。经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对于上班族“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常有,尤其是还要拖着半岁大的小孩儿。我们选择了就近的湖南,开启了一家愉快的旅行:游览了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洲——橘子洲,再读毛主席的《沁园春》;游览魅力湘江,感受了水天一色的美景,游历湖南大学,带着孩子走在大学校园,别有一番滋味;登岳麓山,感受名山名川的魅力;遍尝长沙美食,也喝到了那杯传说中的奶茶,满足了一个吃货的味蕾。虽然花了大把的银子,但是生活就是一只万花筒,不只是眼前的苟安,还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最乐意的事情,为家人做一顿美味,看着他们开心的享用。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从一开始做饭只是单纯为填饱肚子,到现在,愿意为父母、爱人、孩子做上一顿或许并不拿手的饭菜,即使是失之酸咸,听到父母感叹“从前是我们做了你吃,现在反过来了,看来我们真是老了哟”、爱人夸奖“又到了周大厨展现手艺的时刻”、听到大孩儿笑着追着我喊“妈妈又给我做好吃的了,我最喜欢妈妈”……看到小孩儿虽不会讲话但是大口大口地吃着,心底漾起的满满是幸福。“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好日子从烟火中熏出来,粗茶淡饭,人间至美,无需铺张,无需大加修饰,人间至味是清欢。</p><p class="ql-block"> 最期待的事情,疫情带给我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由于工作需要,日复一日的上班、甚至加班让我们留给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家格赛尔说过“失去父母的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遗憾和不平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温暖贴心的互动,大概就是作为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吧。此番疫情,虽然把我们全都困在了家里,但这却是工作以来和孩子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假期。每天清晨,叫她起床,跟她一起洗脸刷牙,经常还能听到她讲,晚上做了什么梦,也让我们了解更多孩童世界的美好。由于疫情,幼儿园安排了亲子网课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娱乐,每天看着她和我们开心的游戏,积极如小大人般的主动学习,轻松如朋友般的聊天说话,真觉得疫情除了带来灾难,同时也赋予了做家长们更多的亲子时光。趁时光未老,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陪伴在她身边的每一天,都化作最美好的回忆永久保存。</p><p class="ql-block"> 最给力的事情,父母身体健康。父母都是勤快开朗的人,但是由于岁月的打磨,原本“如山如水”一般的硬朗的父母,现在也慢慢变成了鬓角有白发、步履蹒跚的状态。尤其是母亲,经历过几次大手术的折磨,身体大不如前,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所幸,在父亲一直的陪伴、我和妹妹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她走出病痛的阴霾,愿意出门去和楼下的阿姨们一起锻炼,到处去溜弯,参加一下社区组织的老年人广场舞比赛,又变回成我们眼中那个乐观开朗的母亲。父亲又开始拿起他的垂钓工具,继续他每天的垂钓生活。在家休产假的我,带了大孩儿、小孩儿都去了父母那里,看到他们开心的逗弄孩子,像孩子一般的做鬼脸、甚至陪孩子们在地垫上爬,那一幅热闹祥和的画面,让我深有感触,他们健康真好!人到晚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儿孙绕行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p><p class="ql-block"> 盘点过去的林林总总,幸福的事情随处可见。也许,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告诉自己,每一秒都要开开心心,每一分都要快乐乐乐,每一日都要健健康康,每一月都要顺顺利利,每一年都要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诗,岁月静好!盘点幸福过后,依然加油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文获航天三江2020年“幸福女工·情系三江”女职工读书活动征文三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周辉,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光电技术研究室高级设计主管师,从事电气设计工作。做好技术工作的同时,爱好文学写作,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及编辑能力。</p><p class="ql-block">她说: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不用别人的智慧贬低自己;用别人的成功激励自己,不用别人的成功折磨自己;用别人的错误提醒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娱乐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