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临县招贤镇小塔则村(一)

吕保国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是临县招贤镇下辖的一个小山村,位于黄土高原,梁峁峡谷相连,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道路交通闭塞。本应是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但为什么却闻名遐迩、身世远扬呢?</p> <p class="ql-block">  只要你去一趟小塔则村,亲身感受一下小山村风貌便可知晓。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而且在吕梁市67个传统村落中别具一格、独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  从离石出发沿离碛线向西北行驶,从结绳墕右拐经彩家庄一路下行的沟谷中就是招贤镇境内。穿镇而过,有小路入沟,两边梁峁挟持。缓行约四、五里,山沟豁然开朗,坡道渐行渐高。扑面而来的是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民居窑洞和饱经沧桑、就势而立的陶瓷“馒头窑”和层层叠叠、排列堆砌的“瓮墙”,以及杂乱置放、比比皆是的“大缸”,它们高高低低、难分难舍,紧密结合,无处不在,黑色的油釉直接点缀了黄土高原凄凉的固有色,太阳一照,闪闪发光,让人惊叹不已、震撼有余。</p> <p class="ql-block">  哦!原来,小塔则村是一个以手工业制陶闻名于黄河边的传统手工业村庄,被称为“黄河第一陶村”。特别之处在于它曾经有过辉煌,而现在归于沉寂,但遗址留存的十分完整和众多。</p> <p class="ql-block">  陶瓷文化深埋于这片土地,嵌入了窑洞民居建筑。漫步在山坡上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传统窑院里,你会发现小塔则村的民居多与陶窑亲密相邻,陶窑或者位于住宅侧旁,或者利用山坡地势设于住宅下方或上方,陶缸等制品或半成品则更是漫山遍野,黄河瓷都的往昔峥嵘略现端倪。长年累月的积累,使小塔则村的窑院建筑因地制宜的利用残次陶制品作材料,形成了颇为独特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用缸(瓮)垒起来的村子,满目全是缸,整的破的、立的倒的、房前的屋后的,缸就是这个村子的名片。置身村里,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在一个缸的迷宫里,无论是从围墙到正房,还是大门、烟囱、围栏、滴水,再到村民家里放粮放面的粮仓、院子外的桌椅、厕所、畜圈、排水、道路、铺地、神龛等等,密密麻麻,物尽其用,处处都是缸的世界、缸的天堂,仿佛进入了一个大缸的博物馆,成了小塔则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朴素的村民,最大限度的将陶瓷用于建筑。原汁原味的黄土高原村落的风貌,淳朴的民风,无处不在的瓦缸,使这个小山村颇有特色。“缸(瓮)既是一种实体元素,又是该村落的文化载体,从村落空间营造与文化传承两方面,小塔则村”缸“文化是黄土高原古村落最大的亮点,散发着特有的文化气息。这就是该村历史价值所在,这就是该村声名鹊起所因。</p> <p class="ql-block">  但是,小塔则村为什么会成为昔日黄土高原上民族手工业的“陶都”和今天的中国传统村落呢?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历史变迁等有着深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一、招贤古镇</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隶属于临县招贤镇。</p><p class="ql-block"> 招贤镇位于临县南部46公里处,距碛口古镇16公里,东临离石区,南接柳林县,西与林家坪镇接壤,北与三交镇相望,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土层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流水冲蚀形成的招贤沟,东西向,长约16公里。招贤镇各村就位处沟谷内边缘高处,虽然这里十年九旱,农业自然条件极差,但村庄相连,人口稠密,主要原因是工矿业的兴盛,产供销吸引聚集,这就是招贤镇人口众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  招贤镇政府驻双坪上村,和一般意义上的乡镇不同,招贤并不是一个具体村名,而是全镇的总称,是地域范畴,这一特点当与招贤镇以矿产和陶窑为基础形成人口较为密集的聚居地相关。</p> <p class="ql-block">  在1994年《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据说,隋初发现铁矿,惜无人开采冶炼,遂贴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故名招贤”。在康熙年间的《临县志》中有记载,“樊包头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出碳并磁利民,招贤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出碳兼有瓷窑,铁冶利民”,“隋唐时期,瓷铁煤就闻名秦晋”。</p> <p class="ql-block">  招贤镇域内沟谷深切,基岩裸露,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地质结构,致使岩层里蕴藏着煤、铁、铝土、陶土等矿产,储量丰富,埋深浅易开采,是临县开发最早的采煤、制陶、冶炼、铸造等工业基地,尤其是招贤陶器,驰名秦晋两省,黄河上下。隋唐以后,这里家家户户开始烧窑制瓷,到清中叶后达到鼎盛时期,窑火千年不息。当地流传很久的民谣“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的炭”便是最好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在汽车和火车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之前,水运曾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无疑由水陆码头发展起来的碛口镇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京包铁路建设之前的170多年间中,每日会有50多余只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间,大批的粮油、药材、粮食、盐等经陕、甘、宁、蒙、绥等地运来,再用骡马和骆驼源源不断地运往山西中部地区甚至整个华北平原,而华北、华南出产的布匹、茶叶、棉花等物资,从晋中等地经陆路运输到碛口,再转运到西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  碛口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商贸重镇。经济繁荣的鼎盛期在清中期以后,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  招贤古镇属于碛口商贸经济区,是碛口地区唯一以生产陶器为主的生产型区域。碛口镇经营的主要陶瓷器具,多产自招贤,且有专售街道和区域。一批批由骆驼或者骡子组成的小商队,把烧好的瓷器从招贤镇的各个村里运出,再经过20多公里的山路送到碛口码头,来回往返至少得一整日。</p> <p class="ql-block">  据县志记载,1913年招贤附近共有12座瓷窑,其中产民用粗瓷70窑;1937年有29座瓷窑,年产量21.8万件;1945年有瓷窑36座,年产256.9万件瓷器;1952年时,招贤共有瓷窑54座,年产瓷器55.32万件;1954年,招贤瓷业经过公私合营,逐步走向联合生产的模式;1958年,小塔则、李家圪旦、双坪上三个村的瓷业合作社合并为抬贤陶瓷厂,生产日用陶瓷和工业陶瓷;1997年开始焦炭市场兴盛,很多窑炉转产耐火砖,在2001年前后达到120多座。</p> <p class="ql-block">  在临县人看来,招贤镇就是一块宝地,有炭,有瓷,有铁器,贩到别处就是钱,买柴、买米、买油盐,用以度日。招贤镇的瓷器尤其出名,可谓是临县人眼中的“景德镇”。走在小塔则、前塔则、后塔则、坡底、工农庄、高家庄等村庄,零散堆砌的瓷窑分布于石峡沟谷中。穿行于瓷窑之间,那红褐色的瓷釉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当初的火红。</p> <p class="ql-block">  二、小塔则村</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是招贤古镇陶瓷的主要产地,聚落的形成缘起于陶土矿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  该村位于招贤镇东南部,相距约4公里。东邻留林庄、大井塔,西接高家庄,南与前塔、后塔接壤,北与双坪上、寺坂底相毗连。小塔则是个行政村,包括小塔则、李家圪旦、化塔三个自然村。目前,户籍人口1227人,常住人口15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  吕梁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黄土是烧造黑釉的主要原料。小塔则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就近解决了生产陶瓷的所有条件:陶土矿、水源、燃料及销售。</p> <p class="ql-block">  陶土矿:小塔则村的土矿料主要是黄泥和石坂泥。黄泥质量最好,历史上长期开采,本村已无来源,现多取自邻近的前后塔、渠家坡村等处。石坂泥是一种当地土山上的风化页岩,旧时在本村山沟里开采,当村里瓷窑改烧耐火砖的时候,对石坂泥需求也大大增加,开采方式也由人工挖掘变成了炸药爆破,从那以后石坂泥全部是从村外运来。做釉料的黄土和黑垆土是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两种土壤,其中黑垆土的有机养分是比较高的,适合多种植物,黑垆土侵蚀比较严重之后,肥力降低,就变成黄土了。</p> <p class="ql-block">  招贤的陶土矿中高岭土(一种稀有的粘土)含量比较低,杂质而且多,所以只能生产粗瓷。招贤地表的黄土三氧化二铁含量比较多,即釉中含铁较高,这就是黑釉。其实,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质地较粗、不透明的叫陶器,质地密实、表面光洁、较薄者呈半透明状的叫瓷器。小塔则村生产以风格粗犷、朴实的黑陶为主。</p> <p class="ql-block">  水源:当地民谣这样说“临县临县,十年九旱;一年不旱,冷雨打了九遍”。吕梁山区降雨量较少,临县更是属于严重的缺水区。但是在小塔则村两山夹一沟,从沟底厚厚的岩层看,曾经是一条河,河流两岸便是陶瓷的作坊,由于历史的推移,这条河干涸了,人们便在河床上踩出了路。后来由于挖掘煤矿等原因缺水现象比较严重,水的质量和水量都越来越差。</p> <p class="ql-block">  燃料:临县境内的煤矿资源十分丰富,含煤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6%,招贤就属于其中之一,原煤储量1.8亿吨。离小塔则村西南直线距离4公里的南沟村,更是以产煤地而出名,所以煤炭顺理成章的成了烧制陶瓷的燃料。据了解,历史上招贤烧瓷曾经用过南沟的煤,从民国年间开始小塔则村烧窑用的煤就取自附近的留林庄、天兴窑和工农庄。现在招贤镇最大的煤矿是胜利煤矿,也是小塔则村用煤的主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  销售:旧时是靠碛口的水运,陶瓷产品也从这里集散,销往各地,碛口的中街就有多家专门卖缸的大商铺。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就靠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了。</p> <p class="ql-block">  具备生产陶瓷的条件,有了销售渠道和交通联系,小塔则村便成为最古老的陶器生产作坊,用现代的话讲就叫做“工业园区”或者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展,人员持续增加,产品逐渐丰富,小塔则村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自元代以来,村民祖祖辈辈都在制陶,是家家有陶窑,户户做瓷活,生意兴旺,村民的生活来源全靠老土窑的创收,村庄繁荣。鼎盛时期,村民们不是瓷窑的掌柜,就是烧窑的师傅,白天从沟口到沟里面全是来这里拉瓷器的骆驼和骡马车,村子里最多时有50多座陶窑,上百人在干活,有着“黄土第一陶村”的美称。在土地改革以前,陶窑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当地有一句俗话叫“家有老产,辈辈能缓”,说的就是陶窑作为祖产发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缸,也叫瓮,很多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家户中可是生活必备用品,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储存生活用水,而农村则用途更广,除盛水外还可以储藏粮食、腌制咸菜、造酒酿醋等,那时每个家户都有大小高低不同规格的水缸,破缸还可以给牲口当水槽食槽,破到不能当容器时,还可以当个瓦当放在屋檐下防雨漏,或者盖在房子里。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这些陶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城市里几近绝迹,只有一些酿酒、酿醋企业还需订制这些传统的容器,汾酒厂酿酒用的部分陶缸即产于此地。这里不但有大缸小瓮,也能生产炼钢的坩埚,看着那些墙上的宝贝,一问才知道是上世纪大炼钢铁的时候留下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出产的黑釉大缸、小瓮、桶、管、盔、坛、盆、碗、壶、碟、钵、盏、瓶等器物,净明瓦亮、价廉质优的口碑使其陶瓷销量居高不下,几乎所有村民都投身于烧陶产业,一度无人耕田。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生产出了雨点釉,又名“油滴釉”,是我国传统名釉之一。因其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性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发出的水圈花纹而得名,多用于制作茶具及艺术器皿。黑色釉面上银光闪烁,大者如豆,小者如米,风格独特,兴趣高雅。雨点釉曾远销至日本。</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的陶窑与住宅紧密结合,它们或者位于住宅侧旁,或者利用山坡地势设于住宅下方或上方,陶缸等制品或半成品则更是遍布山峦。陶窑与住宅靠近,便于窑主管理和经营业务,烧陶的师傅或伙计也多半是窑主的亲戚,所以这种结合实际上反映出小塔则村陶窑的家族特性。随着漫长制陶历史的岁月积累,小塔则村的窑院建筑常常利用残次陶制品作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陶制品簇拥的窑院,反映了该村陶窑的生产历史背景,成为罕见的历史生产生活印迹。</p> <p class="ql-block">  旧时“无庙不成村”。小塔则村是陶瓷文化的故土,是因“缸”制宜的场所,所以该村的庙宇、祭祀对象和其它村庄不同,主要的庙宇是老君庙(还有龙天庙、观音庙等),也叫窑神庙。</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窑神庙呢?直至现在人们还把炼制砖瓦、陶瓷器皿的设施和采煤的矿井都称之为窑,如陶窑、瓷窑、煤窑、砖窑、瓦窑等。中国传统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崇拜的偶像,作为本行业的祖师和主宰之神,比如木工行业的鲁班、银钱业的赵公元帅等,故陶瓷行业便有了太上老君这位窑神(窑王爷),祭祀窑神的场所便为窑神庙。作为民间信仰,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都有供奉窑神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次,为什么敬崇“太上老君”为窑神呢?</p><p class="ql-block"> 从所周知,太上老君即春秋时期的老子,名叫李耳,又称道德天尊。因老子是道教始祖,长于炼丹之术,《西游记》中那个用八卦炉炼丹的白发仙人即是太上老君。由于此神主火,这样老君就逐渐被附会为陶瓷的行业始祖,当作窑神爷顶礼膜拜。但多数庙宇供奉的窑神爷形象却不尽相同,有的塑像是文官形象,神态温文尔雅;有的状如武将,面目凶猛,头戴冠中,身披袍甲,内着黑袍,手执钢鞭。一般窑神像脸为黑色,取意于煤是黑的。还用不少窑神,手提着一串铜钱,表示窑神能保佑出煤换钱。</p> <p class="ql-block">  再者,为什么要供奉窑神呢?烧制瓷器的工匠和窑主们最为关注的是窑炉,这是因为,真正决定瓷器生产成败的主要因素,并非瓷土,而是火和空气。旧时,炉火、窑温不好控制,导致成品质量时好时坏,人的力量解决不佳,有人就想到另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忙,那就是行业神——窑神,祈求神灵来保护。</p> <p class="ql-block">  在建窑、取土、烧窑、开窑前,烧窑师傅均须在窑神神位面前祭拜老君。太上老君法力无边,玉皇大帝都要让他三分,有老君撑腰,窑工们开山挖土、取土便无所顾忌,有炼出仙丹的老君保佑,一窑窑陶瓷便能烧得好、烧得顺利。因为要是烧坏了一窑瓷器,就会损失残重。</p> <p class="ql-block">  为了在烧窑过程中,不惊扰窑神,这一行当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窑工烧窑期间,女人不能靠近窑炉的窑火。</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老君庙位于村委院西侧,北侧高地为主庙,庙两侧有耳房,南侧低地为戏台。老君庙形式为窑洞式,三孔,外有传统明柱厦檐,属当地较高的建筑等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庙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无梁殿”结构。黄土高原民宅的窑洞通常为砖砌拱券结构,拱身垂直于建筑正面,每间一拱,拱的重量由两侧横墙(即窑腿)来承担。而老君庙的建构为拱身平行于建筑正面,拱的重量均由前后墙承载传递,故前后墙都较厚。由于殿内无梁无柱,且屋顶较高,突出了坚固、沉重、敦厚的形象,显示了窑神爷的权威,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气氛和肃穆感。</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老君庙的三尊塑像位于正面的三孔拱券式佛龛内。正中为主神太上老君,是文官形象,神态温文而雅。两侧分别为火神和天官神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腊月十八日是窑神的生日,也是祭奠窑神的节日。小塔则村则在农历二月十五,要连演四天大戏,每天两场,外村外县的人也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可谓陶窑之庆典,窑主上香祭祀,祈求神灵保佑,以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并请戏班为窑神唱戏,以求生产顺利,祈福消灾。矿工、炉工跪拜祈祷,保佑平安,生活如意。通过对窑神的祭祀,实现他们与太上老君的沟通、交流,寄托对安全生产的向往,进而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多数炉窑歇工,通过祭祀活动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增加矿工、炉工之间的联系,调节身心,减轻疲乏,增添年节时的热闹气氛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三、炉型结构</p> <p class="ql-block">  陶瓷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窑炉是烧制陶瓷的核心要素。俗话说:“做得好不如烧得好,如何烧,全靠一把火”,而烧制的容器便是窑炉,即窑主、师傅、炉工和窑神共同关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依中间的沟道分为南北两部分,住宅、作坊、瓷窑、庙宇等建筑从山谷到山腰均有分布,较早时期的瓷窑多置于山腰,离村道近,原料运输方便。同时,高处也利于防洪防涝。近二、三十年,新建的公共建筑、厂房、瓷窑多建于山谷低处,原因在于新修公路皆依河流从山谷穿过,汽车、拖拉机等现代交通工具替代了传统方式,低处建房便于经营与运输。</p> <p class="ql-block">  现在小塔则村保存的老陶窑大部分或停产或破败,但保存的较为完整。在阳坡西侧较高处,有一窑院的窑洞的正上方书有繁体的“德盛厂”三个字,这是小塔则村唯一留下厂名的老陶窑,院内西侧有窑炉遗址,据了解德盛厂主要生产碗具。</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的瓷窑全为“馒头窑”,这是较古老的窑炉形制。</p> <p class="ql-block">  (一)古代陶瓷窑炉结构形制</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皿的形成是借助窑炉内不断升高的火焰温度把泥土烧结,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陶瓷器。</p><p class="ql-block"> 陶瓷炉窑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火力的掌握程度,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获得更高的温度,是我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窑工们孜孜不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我国学者一般将窑炉分为直焰式、升焰式、倒焰式三种类型。</p> <p class="ql-block">  1、直焰式:分平地堆烧、坑烧、一次性薄壳窑等,窑温较低,只能烧制陶器,是有窑烧成阶段的早期形式。&nbsp;</p> <p class="ql-block">  平地堆烧:是古代先民最直接的一种烧成方式。在一块干燥的露天平地上,把待烧成的器物堆放在空地中央的柴堆上,再将柴草等燃料均匀地覆盖在器物上,从柴堆的最下面点火,直接加热。</p> <p class="ql-block">  坑烧:先在干燥的地面上挖一个平底坑,在坑里堆放柴草等燃料,然后把陶坯放在燃料上,再用燃料把陶坯盖上,从下方点火烧成。比露天平地堆烧向前进了一步,坑烧的坑具备了固定火膛,已意识到对火焰进行控制。</p> <p class="ql-block">  一次性薄壳窑:在坑烧或平地堆烧的基础上,将泥巴均匀在涂抹在待燃烧木材的外围形成一个薄壁,顶部留有一个通风口。这样可以把火焰束缚在一定范围内,内部的温度能够达到900-1000℃,提高了热效率。</p> <p class="ql-block">  2、升焰式:由于排烟孔吸力使火焰通过火道和排烟孔自然上升,火焰在窑内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所以称为升焰。升焰窑作为窑应有的要素都已具备,火焰流向从火膛通过窑室直接由窑顶部排烟孔排出窑外。升焰窑可分为同穴式、竖穴式、横穴式三种。穴窑烧制是中国古代原始陶器烧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它与平地堆烧相比,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和产品合格率。&nbsp;</p> <p class="ql-block">  同穴式升焰窑:一般在断崖或就地挖筑建造窑炉,类似于将薄壳窑从地面移到了地下。因为了有火道、炉膛,燃料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得到较为充分利用,较厚的窑壁保证了很好的保温效果。由于陶坯与燃料混装,装烧窑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产品烧成率不高。</p> <p class="ql-block">  竖穴式升焰窑:一般是依断崖或者土包而建,由于有了隔板式的栏栅,火道与烧成室上下相连且通透,底部的燃烧室内可以不停地添加燃料,由火道的进风口补充氧气,大大提高了窑室内部的温度,烧成率提升,已经是真正意义的窑炉。</p> <p class="ql-block">  横穴式升焰窑:它的特点是横向的火焰进入燃烧室,燃烧室和窑室处于平行状态,火焰在窑内停滞时间长,窑内温度较竖穴式高。由于没有隔板式的栏栅,其比竖穴式升焰窑对建造条件要求少,较为简便。</p> <p class="ql-block">  3、倒焰式:倒焰窑是指火焰通过烟囱的抽力使热流上升然后又被抽力拉下倒流的火急运行方式,具体又可以分为半倒焰和全倒焰。</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倒焰窑:特点是将位于升焰窑顶部的排烟孔移到尾部,作为有意识的抽力孔。火焰升上去的热流在窑的烟囱尾端下降,火焰流动呈半倒焰式。其解决了窑炉内部上下温差较大的问题,窑内温度可达1100-1250℃,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种半倒焰窑的形制一直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全倒焰窑:也为馒头窑形制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排烟系统上进行的改变。排烟孔越过窑顶的最高点,向与火膛相对应的壁下方移动,烟囱深入窑的底部,升上去的所有热气均被均匀地引向窑底部的各处,形成全面的倒焰。火焰在窑内有一个从下至上、从前向后的过程。在烧成过程中,火焰彻底地通过窑底流遍全窑,保证了窑内温度的均衡,窑内温度可达1350℃。</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馒头窑“均为半倒焰窑。</p><p class="ql-block"> 馒头窑造型独特,为最早以煤为燃料的陶瓷窑。其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故名。它升温快、温度高,窑内温度均匀,是中国古陶窑中重要的一支,它带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对中国陶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塔则村众多的馒头窑遗址,传承多世,其清晰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对研究我国制陶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制作特点,具有广泛的民俗价值。</p> <p class="ql-block">  馒头窑窑体呈圆筒形,圆形穹顶,顶部圆心处留一圆孔,用于通风透气,称为“天子眼”或“麻眼“。窑前设一窑门(留一口加煤),烟囱设在窑后。窑内前为火膛,后为窑床,火膛下部为“底哨”。其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左、右、后壁齐直、略外弧或外弧。窑室底,即窑床较平或略向后倾斜。陶瓷器烧成过程中,火焰由火膛直喷向窑室顶部,再倒向窑床,流经器坯,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入竖烟囱,排向窑外。装一炉点一次火,一烧七八天。</p> <p class="ql-block">  馒头窑的火焰从火膛喷出来在上行至窑顶的过程中,通过对流、辐射把热量传给烧制品,当火焰到达顶部时,又对顶部制品进行加热,然后折向下行,在下行时又对流、辐射对制品进行一次全面充分的加热。这样以来,使得窑室内的烧造氛围更为均匀,尤其是能够缩小了窑室上下和前后的温差,并且充分利用了能量。</p> <p class="ql-block">  窑体尺寸有大有小,一般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馒头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1、馒头窑适合北方地区的环境气候,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2、结构简单,烟囱不高,易于建造,基建投资少,成本低;</p><p class="ql-block"> 3、灰坑深而大。馒头窑在结实的木棍上支撑砖砌圆孔抹耐火泥架成炉栅(后改用铁炉栅),减少了大块结渣;</p><p class="ql-block"> 4、形制有利于产品的烧制质量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5、一般来说,窑内温差较大。但由于它升温、降温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p><p class="ql-block"> 6、煤的燃烧阻力大,靠烟囱抽力维持燃烧,难以控制还原焰。抽力过大时,窑内温度的气氛易波动,影响产品质量;</p><p class="ql-block"> 7、北方寒冷期长,为了保温,须加厚窑壁,不利于瓷坯的快烧速冷;</p><p class="ql-block"> 8、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污染严重。 </p> <p class="ql-block">  馒头窑的建造:</p><p class="ql-block"> 馒头窑的主体分为窑体、窑帽、烟囱、烟道、窑门、窑哨和火塘坑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一步:窑炉用料,选择砖头或者是石头都可以,但是内里用的粘结剂和内层建造一定要选择能耐高温的砖石,否则在烧制陶瓷时就会烧坏窑体。</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选好地址进行划线,建造馒头窑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图纸,一切都得靠建窑的经验,挖好窑坑打基础,关键就是留好窑哨坑,其用途有两个,一是通风供氧让燃烧的煤炭充分燃烧,二是烧窑以后留下的煤渣需要进行清理。基础打好后摆放窑炉条,一般是12厘米一个。</p> <p class="ql-block">  第三步:建造到窑体的烟道,这一步决定着建窑的成败,它的大小、宽窄要控制在整个窑体的九分之一,并且要留好火门和摆放烧制陶瓷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第四步:窑帽,特别是封闭窑顶时难度更大,垒砌窑帽叫做穴(旋)窑帽子,这是整个窑体的关键。它不能搭支架,只能用砖块一块一块的往里垒砌,逐层回缩,就叫“穴”。在穴窑帽(穹顶)时帽底只砌一层砖(里高外低,稍微有点坡度),外包砖或石头,内抹耐火土(石坂泥、泥片子)(后变更为耐火砖)。砌窑匠人凭借经验和眼力来施工,一边砌砖,然后外包砖或石头(约60厘米厚),再后匠人踩在外包上逐层住上穴,交替施工。而且每天砌筑有一定的进度要求(八层左右),穴多了会造成坍塌。根据窑炉大小,窑帽一般砌筑40多层,越高层数越多。</p> <p class="ql-block">  第五步:垒砌烟囱、留好窑门、留好窑顶窗、发好窑门券。发券就是垒砌个半圆形的拱形券门来挡雨。这样一个馒头窑就建造完好了。</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的老陶窑,大都用石材叠涩砌筑,大石头在下,小石头在上,内壁用耐火泥均匀涂抹(防止石头在高温下熔化),耐火泥是由黄泥和石坂泥以1:1混合而成。从外观上看,陶窑由马桩(基座)、“拉全”(方言,中段的意思)、窑帽和烟囱四部分组成,而其内部则是一个圆柱体加上一个上端开口的穹顶。修建陶窑时,其平面用一根绳绕中心而确定,其高度则无严格规定,一般圆柱体部分高约2.5米,穹顶部分高约2米。陶窑内壁只用1—2层耐火砖作为壁面,其余用石头砌筑。穹顶叠涩做法是每层耐火砖向内递进两根指头的宽度。砌砖时,外壁是顺砖错缝,内壁是丁砖砌作。</p> <p class="ql-block">  置身阔大的窑内,循着窑壁望向窑顶,似乎能想象当年窑工们忙碌的身影和装窑、烧窑、出窑时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瓷都古窑今犹在,不见当年烧窑人。</p><p class="ql-block"> 从原始简陋的无窑露天烧制,到地下挖穴,又回到地面筑窑。中国古代工匠在能量来源和筑窑材料都受限的条件下,为了烧出更精美的瓷器,不断改进窑炉结构,诞生种类繁多,令后人惊叹不已的各式窑炉。</p> <p class="ql-block">  小塔则村留存着最后的馒头窑,是凡间的烈火炼丹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是吕梁山陶瓷历史发展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