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晋剧团散记

李侯龙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i>四子王旗晋剧团散记</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李侯龙</span></p><p class="ql-block">晋剧,又称山西梆子、中路梆子,是深受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p><p class="ql-block">文革开始前,四子王旗有晋剧团,乌兰花镇有戏园子。位于乌兰花镇南街的晋剧团团址和戏园子连在一起。每到晚上,喜爱晋剧的观众前往戏园子,购票入场,观看红火热闹、以戏喻事的剧目。演员用程式化的歌舞,演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历史人物、百姓生活,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快乐。演员分唱红的、唱旦的、唱黑的、耍丑的;乐队分文场、武场;戏分文戏、武戏;还分折子戏、整本戏、连本戏;观众把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编成了“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的顺口溜。舞台上演员表演生动逼真,剧场里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当时看戏,是喜爱晋剧的观众不可或缺的娱乐生活。</p><p class="ql-block">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跟随父母去戏园子看戏;更多的是看散场戏。何谓散场戏?就是说戏即将演完,戏园子就敞开门了,不收票了,等候在外面的孩子们一哄而入,看几眼戏,戏就完了。</p> <p class="ql-block">最近,查阅了《四子王旗志》第618页——619页,查阅了乌盟文联主办的《大漠风》1997年第2期《杜尔伯特》专版第20页,重读有关四子王旗晋剧团的文字记载,并把这两段文字记载整理在一起,就是四子王旗晋剧团简介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1953年底,山西省崞县的一个晋剧班与四子王旗白福厚戏班合并组建了四子王旗第一个晋剧团——新民剧社,有演职人员40多人,演出一些简单的折子戏。经费来源以售票收入为主,国家补贴为辅。</p> <p class="ql-block">1954年秋,在旗政府的支持下,由张三等人合股成立起一个班主式的晋剧团,称四子王旗新艺实验晋剧团,张三为班主,有演职人员50多人。</p><p class="ql-block">1955年,张三筹集资金,在乌兰花镇南街建起一座可容纳600人的剧场,并从大同市、呼和浩特市、清徐县招来演员20多人,在四子王旗或邻近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武川县、武东县、察哈尔右翼中旗演出。剧团有团长、副团长、指导员,下设剧务组、总务组、联络员。演员待遇除每天给四角饭费外,按评出的底分分红。这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红霓关》、《麒麟山》、《宁武关》等。</p><p class="ql-block">1957年,晋剧团进行整顿,改名为四子王旗“五四”青年晋剧团,内设团务委员会、艺术研究委员会,下设剧目演出股和总务股。除演员分红外,新购置了戏装、道具、乐器等设备。</p><p class="ql-block">1958年,在原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个二人台演出队,由当时被人们誉为“玉百灵”的郭培仁(后改姓吴)等 10人组成。</p> <p class="ql-block">晋剧脸谱</p> <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剧团应自治区邀请,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演出晋剧《打金枝》选段;演出二人台《打连成》、《十对花》。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陪同中央领导高克林、李立三等观看了演出,受到了好评。10月,经旗委批准,剧团正式转为旗地方国营晋剧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团长负责制,演职人员增加到115人(晋剧团演职人员最多时达到180人)。</p> <p class="ql-block">这时的演出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的大同市、河北省的张家口一带、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年收人达8万元。</p> <p class="ql-block">1960年春,拆掉了原来的戏园子,由乌兰察布盟文教局、旗政府、剧团三方各拿出1万元,兴建了可容纳900人的剧场,称俱乐部。当年秋,根据中共乌兰察布盟委决定,旗晋剧团与武川县晋剧团合并为“乌兰察布盟晋剧一团",于1962年春又分属原旗县。1965年,旗政府将晋剧团改组为歌剧团。</p> <p class="ql-block">晋剧脸谱</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晋剧团主要演出传统剧目,如晋剧《明公断》、《打金枝》、《算粮登殿》等,二人台《打连成》、《十对花》等。还演出新编现代晋剧《风云穆仑山》(由当时在本团工作的张永昌编剧)、《战士的故乡》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晋剧团的演出阵容和演出水平均居乌兰察布盟前列。许多演员,如王雅琴、赵秀卿、赵月英、冯凤英、郭培仁(玉百灵,后改姓吴)多次在全区和全盟专业文艺团体会演中获奖。剧作者张永昌、导演陈雷、曾兆林也多次获奖。演出的《杨八姐游春》、《风云穆仑山》、《卧薪尝胆》、《忠义侠》等剧目也在全盟会演中获奖。1957年参加自治区成立10周年文艺会演,二人台《打连成》荣获演出奖。</span></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晋剧院演出剧照:晋剧《下河东》</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认为戏曲传统剧目演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晋剧团受到冲击,乌兰花镇的戏园子被拆掉,旧戏装被烧掉,演职人员走散,剧团停业。</p><p class="ql-block">1970年,旗革命委员会决定正式解散晋剧团,对演职人员进行了安置。</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子王旗未恢复或重组晋剧团。从1953年底初建、发展壮大、到1970年解散,晋剧团存在了17年。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晋剧团演员炉火纯青的演出,给四子王旗人带来了快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