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陆老师讲故事——秦始皇系列故事之一:“六世余烈”

听雪

<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日,难得碧空如洗,云朵带着风,送来了爽。</p><p class="ql-block"> 晚八时,陆老师如约开讲秦国故事,从秦王先人协助大禹治水舜帝赐姓,为周王驾车养马得封地平西戎立秦,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崛起,秦始皇续六世余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至二世皇帝胡亥3年而亡,一部轰轰烈烈的600余年秦史,伴随着陆老浑厚磁性的男中音,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p> <p class="ql-block"> 读《史记》太难?那就来听陆老师讲历史故事吧!保证你听了还想听,正史不演绎,有趣不枯燥,期间穿插大量细节和文史知识,非常精彩,值得收藏!</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故事全文:</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子--始皇帝的由来</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开始讲故事啦,今天的讲题是秦始皇的身世。</span></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都说是秦始皇,其实他的正式称谓应该是”始皇帝“,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说,以前的帝王死后都要给一个谥号,就是根据这个帝王一生的功业表现,给一两个字来做终生的评价。比如,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这个”武“和”成“都是谥号。帝王死后,他的牌位要进太庙供奉,如果有好几位先王,这个帝王的名字又不能叫,那你只说他是王或者说是帝,不好区别,所以进庙里就得定一个庙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这都是庙号。</p> <p class="ql-block"> 但是秦始皇认为谥号或者庙号都是帝王死后,由他的儿子以及大臣官员给挑选的字,这叫“以下论上”,下级不可以议论上级的,他认为这个方法不好。秦始皇就规定,以后不用谥号庙号了,用编号,说我是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皇帝就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皇帝,他是这样设想的。可是没想到,始皇帝之后他的儿子胡亥二世就亡国了,遇到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造反,秦朝就灭亡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秦国祖先大费协助大禹治水</b></p> <p class="ql-block"> 《史记》讲述帝王的篇章称为“本纪”,总共有十二篇:依次是《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殷就是商朝,周朝推翻了商朝,他不屑于叫他商朝,商是国号是国家的名字,殷是地名儿,他不愿意叫商朝,就用地名儿,叫殷,所以叫殷本纪)《周本纪第四》。关于秦国历史,司马迁安排了两篇《本纪》,即《秦本纪第五》和《秦始皇本纪第六》,然后是《项羽本纪第七》和汉朝各位皇帝以及吕太后的《本纪》。</p> <p class="ql-block"> 《秦本纪第五》就从秦国祖先开始讲,一直讲到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这期间大约有600年历史。《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王嬴政当了皇帝以及他的儿子二世皇帝到亡国这段历史。那么,《秦本纪》就讲到了秦国君主的祖先,是谁呢?</p> <p class="ql-block"> 就是三皇五帝中五帝的第二位颛顼(读“专需”),秦国祖先是颛顼的后裔。舜帝时,颛顼后人中有一个叫大费的,曾经协助大禹治理水,建立了功勋。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就奖励大禹一个黑色的玉圭,在古代玉圭就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大禹接受了玉圭,同时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说这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大费的辅佐呢。于是舜帝就奖励大费说,我赐给你<b>黑色的旌旗</b>,你的后人将会昌盛的。果然,大费的后人建立了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还出了皇帝!舜帝的预言实现了。 </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每个朝代都要指定一个吉祥色。秦王嬴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做了皇帝,他就指定黑色为秦朝的吉祥色。我想这可能和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关系。在五行说法里,黑色代表北方也代表水。此外,秦朝之前是周朝,周朝的吉祥色是红色,代表火,水能灭火。汉朝开始的时候,宣传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是赤帝子杀了白帝子,汉朝起初的吉祥色是红色,后来汉文帝改吉祥色为黄色,宣布汉朝是土德王,也就是土命王朝。因为土能克制水,土命的汉朝打败了水命的秦朝。</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大费为舜帝驯养鸟兽,有成绩,被舜帝赐姓嬴氏,这是秦国君主嬴姓的由来。在古代,只有权贵官员才有姓氏,平民百姓没有姓氏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秦国祖先后来成为养马专业户</b></p> <p class="ql-block"> 大费的后人费昌,在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的时期,投奔了商汤(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也叫成汤)。费昌为商汤驾驶马车在战斗中打败了夏桀,他就成了功臣,嬴姓后人在商朝就做了诸侯。</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为帝王驾驶马车可不是单纯的马车夫,往往是由官员为帝王驾车的。所以,费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车夫,他也是一个官员。帝王通常用很重要很亲信的官员来为自己驾车。</p> <p class="ql-block"> 孔子讲学,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将来出去做官,所以有一门课就是驾驶马车。因为当了官儿,将来就有机会为帝王或者是诸侯驾车了,不会这个技术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嬴姓又有一个后人叫做<b>造父</b>,他在周朝为周穆王驾驶马车,到西部去巡游。古代神话说周穆王乘坐这八匹骏马拉的马车,由造父赶着到昆仑山去找西王母去了,这一看就是神话故事,史记里并没有这么说,只是说到西部边疆去巡游,而且时间挺长很快乐,就忘了返回。但是东部有个徐国(<i>就是现在的徐州,那个地方当时还属于异族,他不服朝廷的统治经常造反</i>)又发生了叛乱,造父驾驶马车一日千里,很快带周穆王返回了周朝国都,平定了叛乱。</p><p class="ql-block"> 周穆王说造父有功,就赏给他一块地方叫做赵城。《史记•正义》解释说,这个赵城就是晋州,也就是现在山西省赵城县。在古代,官员贵族得到君主给的封地,他除了他本姓姓赢以外,还得了氏,就是姓氏的氏。 </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姓是本源,一个姓会有很多分支,比如立了功得到封地,或者当了大官,他就会得到一个氏。造父这一支人,因为被封给了赵城这块地,于是以后就叫赵氏。姓和氏在古代是两回事。造父的后人又出了一个人叫非子,他也善于养马。</p> <p class="ql-block">  你看秦朝的历代祖先很有意思啊。最早得到嬴姓的那个大费,他先是在舜帝的时候协助大禹治水有功,然后又为舜帝驯养鸟兽,有了成绩;他的后代,或者驾驶马车,到了非子这儿又善于养马,在渭水河畔为周孝王养马,养的很有成绩,马群数量成倍增长,养的质量也很好。</p><p class="ql-block"> 周孝王就说了,非子的祖先曾经给舜帝养过鸟兽,所以赐姓为嬴氏,现在嬴氏后人又为我养马,而且养的很好,就赐给非子一块封地,这个地名叫秦。《史记集解》说,秦这个地方在天水的陇西县叫秦亭,并且封非子为附庸。</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b>附庸</b>呢?《礼记•王制》说,周朝赐封诸侯礼,实际上有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爵、侯爵赐封的国土方圆百里,伯爵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方圆五十里。此外,还有封地小于五十里,比男爵地位还低的,他不够资格和天子直接联系。如果有什么事儿要请示报告天子,他不能自已直接打报告,他要依附于一个诸侯,由诸侯来代转代奏,这样的人就是附庸。 因此,附庸是一种低级的爵位,这就是后来秦国国号“秦”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到了周幽王时期。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致亡国。周幽王本来是有王后的,这个王后姓申,生了个太子叫宜臼(读“舅”)。周幽王后来又宠幸一个美人叫褒姒(读“包四”),褒姒也给他生了儿子,周幽王就喜新厌旧了,他想废掉跟王后生的太子,让褒姒当王后,让她的儿子做太子。</p><p class="ql-block"> 这种事在古代是常见的,但是这次不行了,因为申后的父亲是个诸侯,叫申侯。申侯不答应啦,觉得我的女儿也不是王后了,我外孙也不是太子了,你周幽王太不像话了!结果申侯就勾结犬戎发兵造反。当时西部地区普遍生活着一些人叫戎族,其中有一个戎族的部落叫犬戎。</p> <p class="ql-block">  此前,周幽王玩过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褒姒可以说是天生的亡国女,她不爱笑,周幽王用各种手段来逗她笑都没有用。有一次,周幽王就命人把烽火台上的烽火点着,周围的诸侯看到信号,以为国王有难就赶快发兵来救,结果到这儿一看什么事儿都没有,这褒姒就笑了。后来,周幽王又玩儿了好几次这种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这次申侯和犬戎来造反,诸侯都以为周幽王又玩儿游戏呢,看见了烽火也不来勤王救驾了。</p> <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就被杀了,褒姒也被抢走了,周国的财富也被抢光了。由于周国统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西安一带,这个地方被烧杀抢,地方残破,财富丧失,没法儿在立国了,不宜居了。犬戎抢完就跑,也不知道哪天还来,这地方很危险了,于是申侯就联合了很多诸侯拥立原太子宜臼-自己的外孙,做了国王,这就是周平王。周国也迁都洛邑,也就是后来的洛阳。</p><p class="ql-block">  <b>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平王东迁”。此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东周后期称为“战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秦附庸的君主秦襄公,先是带兵救援了周国,又在“平王东迁”时带兵护送,就有了功劳。周平王就封<b>秦襄公</b>为诸侯,他就升级为诸侯了,秦国就成立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平王就跟秦侯说,西戎无道,侵我国土,秦襄公你若是能够打败西戎,收复国土,岐山以西的国土就都归你所有了。这是周平王许的愿,国土是给你了,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不归我管也不归你管,你得自己去打,你得把那些戎族打败或者打跑了,然后你才能拥有国土。从此以后,秦国就开始迈入诸侯行列了。</p><p class="ql-block">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自秦襄公成为诸侯,至秦二世皇帝亡国,历经61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秦国崛起始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b></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强盛,最后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做了始皇帝。但这都有赖他六世祖先的积累。</p><p class="ql-block"> 秦国崛起始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晋国的三家权贵就是韩、赵、魏这三家,他们瓜分了晋国的国土,然后又逼迫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个事件史称”三家分晋“。晋国的晋侯不存在了,晋国也没有了,被三家瓜分了,成立了韩国、赵国、魏国三国,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当了诸侯,但是是自封的。</p> <p class="ql-block"> 为了取得合法性,他们就逼迫周天子给予承认。周天子当时已经没有权势了,不承认也不行,就承认吧。<b>”三家分晋“就标志着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战国时期呢?因为这个时期一直在打仗,天下本来有很多诸侯国,它们以强欺弱互相争斗,互相抢地盘儿吞并,逐渐的诸侯国越来越少,后来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比较大的主要国,号称”七雄并立“。但实际上也还有一些小国还没有完全灭亡,有些小国的国土被别人抢走了,但是自己还剩了一小块儿地方,还做着诸侯呢。</p><p class="ql-block"> 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为止,<b>战国时期一共持续180多年</b>,其间七国是轮番崛起,各领风骚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其中魏国率先强大。我读史书发现,七雄并列开始时你争我夺,打仗互有胜负,有些国强大了几十年,后来又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凡是曾经强大过的国,他都是任用了人才,实行了一些新政策,导致国家强大,但有时国内发生了政变,领导人换了,原来支持这个人才的老诸侯死了,换了新诸侯,他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不用原来那个能人了,于是国家就衰落了,好多国都是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比如魏文侯魏国,他启用了几个名人。包括孙吴兵法,孙子还有吴起是并列的军事家,他重用吴起训练军队,重用李悝(读“亏”)发展农业;还有个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大家也听说过吧。这几个人的运作使得魏国率先强大。</p> <p class="ql-block">  魏国强大了就要欺负别国抢别人地盘儿壮大自己的力量。魏国就出兵由吴起带兵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在陕西,魏国在山西,两国中间隔着一条黄河。黄河以西就是现在的陕北地区,这河西之地就被魏国抢走了。后来秦国连续发生内乱,发生政变换诸侯,导致国力衰弱。</p><p class="ql-block"> 那时秦国的国都还不在咸阳,而是在栎阳(读“月阳”),现在的西安东北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河西之地被魏国抢走了,栎阳这个国都离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太近,很不安全。前面讲过,秦国的国土有好多都是以前从那个西戎手里抢来的,所以中原列强都看不起秦国,觉得秦国也是少数民族,属于边远地区,叫夷狄之国,他们都不屑于与秦国交往。</p> <p class="ql-block">  其实,秦国的祖先在舜帝时,在商朝、周朝时都做过官,他们本身也是从东部过来的人,并不是少数民族,只不过他在平王东迁时把西戎那些少数民族地盘儿收复归己所有了。但是中原这些国都看不起他,中原这些国开国际会议也不叫他。这时候秦国就出了一个新的诸侯,叫秦孝公。</p> <p class="ql-block">  秦孝公即位时21岁。他很有想法,立志要振兴秦国,让秦国强大。他懂得强大必须要有能人,所以就发布了“求贤令”,说有能够让秦国强大的人你来找我,我要是觉得你真有能力就任用你,给你官做,让你来帮助秦国强大。这时候就来了个商鞅,商鞅他又叫卫央,他是卫国卫侯的旁系子孙。</p><p class="ql-block"> 这个卫国不是韩赵魏那个魏,而是卫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卫国的第一个诸侯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他的名字叫姬锋。周国天子姓姬,周武王的弟弟当然身份也很高,就给他一个诸侯国叫做卫国。卫鞅其实也不姓卫,他是卫国来的,名字叫鞅,所以他还有一个称呼叫公孙鞅。</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b>公侯爵统称都叫某某公,某某公的儿子就叫公子,某某公的孙子就叫公孙</b>。他是卫国诸侯的后代,但是不是嫡系,是旁支后代,所以他又叫公孙鞅。其实他们家姓姬,应该叫姬鞅,可是在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一般人没有姓,他是旁系子孙,他这支也没有继承诸侯的那种权利,按惯例他没资格说自己姓姬,后来就笼统地叫他公孙鞅了。</p> <p class="ql-block">  《史记.商君列传》就说,公孙鞅后来去了魏国(不是卫国),在相国手下担任一个小官,叫中庶子。魏国相国叫公叔坐,他年老病重啦,魏国国王魏惠王前来探视就问他,假如相国你老人家病重活不了了,谁能接替你当相国来治理魏国呢?公叔坐就说,公孙鞅可以担当重任,他很有才能。魏惠王听了以后没说话,其实就是不愿意。公叔坐又说了,如果你不能够重用公孙鞅,那你不如就杀了他,你不要让他将来被别国任用,以后成为我们的敌人。</p><p class="ql-block"> 魏惠王出了房间以后,就说这公叔坐简直是老糊涂了,居然举荐一个小官公孙鞅来做我的相国,跟我说他有本事,还跟我说要是不想用它就杀了他,这简直是不正常了。这个魏惠王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的那个梁惠王。</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国都原来在现在山西南部河东地区的运城附近,后来因为秦国强大了,他觉得这地方儿离秦国太近,不安全,就往东迁都,迁都到了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大梁,后来人们也把魏国叫梁国,这个魏惠王也叫梁惠王。</p> <p class="ql-block">  魏惠王走了以后,公叔坐就告诉公孙鞅说我办事是先公后私,我推荐你接替我当相国,如果国王不听不用你,那就杀了你,以免你将来到了别国成为魏国的祸害,这是出于公心;但是私下里我很赏识你,你又是我的部下,我并不想真让你死,刚才看魏惠王他不想用你,所以你还是逃跑吧,以免真的被他杀掉。</p><p class="ql-block"> 商鞅(这会儿他还叫公孙鞅呢)就说,魏惠王既然不听你的意见任用我,也就不会听你的意见杀了我,没事儿。他意思就是说魏惠王是一个好坏话都听不出来的昏君,他觉得我没用所以也不至于杀了我,这就表现出了公孙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公叔坐就死了。公孙鞅觉得在魏国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正好秦孝公求贤呢,他就去了秦国。秦孝公就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商鞅后来为秦国制定了20级的爵位,其中第一级最低,第二十级最高,这左庶长是第十级,处于中间的位置,这个官儿不大不小,就实行了变法图强。</p><p class="ql-block"> 公孙鞅见到秦孝公,就讲治国理政的方法。他先讲了“帝道”,但是秦孝公认为他的方法太慢了,三年五年也见不到效果,我等不了。第二次见面,公孙鞅就讲了“王道”,秦孝公还是没兴趣;第三次,公孙鞅就讲了“霸道”,就是凭借武力抢地盘,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但前提是拥有强大的武力,那怎样实现强大武力呢?你得变法。这一次秦孝公感兴趣了,那你说说怎么让秦国强大吧。</p> <p class="ql-block">  公孙鞅就制定了一整套的新法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提高国家对人民的控制能力指挥能力,国家有什么话有什么事儿要做,能够一直贯彻到底才行,得把民众组织起来,成立“十五之制”。就是把民众按五家一小组、十家一大组编组管理,有犯法者各家连坐同罪,有揭发者视为杀敌立功,有包庇者治罪。就是让民众互相监督,谁也不敢犯罪,有人犯罪,你一家犯罪那九家都盯着你呢,都是邻居嘛,这个挺厉害。还有过去收税是按户收的,户越多收税就越多,所以民家有几个成年儿子,就要分成几家单过,以便增加按户收税的数量。这样按户收税或者征发兵役劳役,对国家就有利了。如果不分家,就要加倍收税。</p> <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因为懒惰而贫困者要治罪。发展农业生产不是一句空话。以前我讲过秦朝,秦国是最重视农业的,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兴建很多水利措施。以前的人不够聪明,或者国家的组织能力不强,他没有灌溉的措施,主要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长得好,但是现在要人为地改变环境,要兴修水利挖渠浇水和排水,这样才能够让农业丰收。如果穷人就要分析他为什么穷,要是因为这家人很懒而穷就要治罪,把他们的家属都充公,到官府做劳役,做奴隶。</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设立二十级爵位,奖励军功,战斗中杀敌一人,拿回人头,就可以晋升一级爵位。宗室贵族,若无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即使是富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孙鞅的改革措施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可,但是怎么让民众相信呢? 于是公孙鞅在发布变法政令之前,为了获得民众的信任,就在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宣布有人能送到市场的北门赏赐十金。民众开始感觉很奇怪,没有人去执行。他又提升赏赐为五十金,有一个人执行了,立刻给付五十金,以此建立信誉。</p><p class="ql-block"> 古代说“金”这个单位呢,经常说10金、50金或者是百千金,这个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古代说金的时候并不是黄金,如果是黄金就直接说黄金了,古代说的十金往往指的是铜十斤,就是给你十斤铜。千金就是给你1000斤铜。古代铜很值钱,首先那个钱币就是铜做的,还有咱们现在看到周朝出土的青铜器,比如说鼎,鼎里往往有铭文。</p><p class="ql-block"> 铭文里经常说,这个官员立了功,然后国王就赏赐了他多少斤铜,也就是多少金,然后他利用国王赏赐的这些铜,铸造了这个鼎,并且刻了铭文,讲自己是因为什么事立了功,然后得了奖,然后把这个赏赐来的铜做成了这个鼎。鼎在古代是属于耐用器物,可以作为传家宝的,它记录了祖先的荣誉,所以铭文后边儿往往写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可以传代的传家宝指的就是这种青铜器。所以这里说的金指的是铜。</p> <p class="ql-block">  确立了信誉以后,公孙鞅就发布了新的法令。新法令实行一年,很多人感觉到不适应,到京城来提意见,反对者达上千人。包括很多贵族权贵他们不也愿意,太子也出来反对这个新法令。公孙鞅说,太子也不能反对新法令,因为新法令不是我一个人出的,是我们的国君秦孝公批准的,反对我就是反对秦孝公。但是太子将来是要继承诸侯位的,也不适合给太子判刑,怎么办呢,就给太子的两个师傅判刑,在他们脸上刺字。这两个师傅也不是一般人,也是贵族人物,这就相当于对太子的严重惩罚了,严重的没面子了。俗话说,打狗还看主人呢,太子自己虽然没判刑,两个师傅给判了刑,这也给太子严重的打脸了,不过效果挺好,从此以后没人再敢反对了。</p> <p class="ql-block"> 《史记》说,新法令实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说,此皆乱化之民也。皆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新法令实行了十年,见到了效果,秦国人民大大的喜悦,达到了路不拾遗的效果,山野之地也不再有盗贼土匪窝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财富增多了。由于严格的法律限制,人民对于为公出去作战很勇猛,但是对于私下矛盾互相打架都不敢了。因为要受到严重的处罚,所以当初有人说新法令不好,这些人现在改口了,还有人到官府来说新法令好,很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公孙鞅是一个手段强硬的人。他说这些人是乱民,以前你说不好,现在你得到利益了又说好,这也不行,这种人说好也不行,都把他们迁徙到边关去戍边了。公孙鞅的意思,就是说民众你只有执行的权利,你没有议论的权利,哪怕你说好都不行,你什么也别说,让你干嘛就干嘛就好了。所以,历史评价说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强大了,但是他是一个强制性的官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他主张</span>愚民政策,就是民众你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也不许你提意见,提反对意见不行,说法令好也不行,轮不着你说话,让你干嘛你干嘛当个机器人最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期,秦国把国都从栎阳迁到了咸阳。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实行设立县,在全国设置了31个县,任命县令和县丞。</p> <p class="ql-block">  国家的政策法令就通过各县来贯彻执行,收税也由各个县来收税,也就是剥夺了原来那些小贵族、小官僚私有的地产,都归公所有了,这样才能使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儿。秦国这时候已经统一了度量衡,以利于收税。度量衡都不一样,你说收税收多少啊?这边儿斗大,那边斗小就不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秦国强大以后,公孙鞅就亲自带兵出去打仗,收复了以前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公孙鞅因此升为<b>大良造</b>。大良造也叫大上造,他是二十级爵位的第十六级。他从开始的左庶长第十级干部,升到第十六级干部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商鞅又带兵出征,不仅收复了秦国失去的河西之地,还夺取了魏国所有的河东之地,就是黄河以东,现在山西南部那块地方。这个时候,魏惠王已经撤退到大梁。这时候魏惠王才后悔莫及,说”寡人恨不用公叔坐之言“,没想到这个公孙鞅还真是个能人。</p> 公孙鞅得胜归来就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封地就是现在陕西那个商县商洛地区的15个村邑。古代说的邑可大可小,一个村叫一个邑,一个县也能叫一个邑,甚至于一个国也能叫一个邑。所以,他既然是县以下的15个邑,应该是15个村的意思,这15个村的土地归他所有啦,商君也就是商侯。<br> <p class="ql-block">  商君其实就是相当于侯爵,从此以后就叫商鞅了。所以他有很多称谓,他叫卫央,他是卫国的贵族所以叫公孙鞅;现在有了封地和爵位,叫商君又叫商鞅。</p><p class="ql-block"> 商君是个什么地位呢?是二十级爵位的顶级第二十级到顶了。第十九级叫关内侯,第二十级叫彻侯。关内侯只给侯爵的待遇但不给封地。彻侯既是侯又给封地,给了15个村庄连同这个土地上的人民都归你了。这个15个村庄的农民从此以后就不向官府交税了,他们的收入就交给你啦,作为你的收入了。</p><p class="ql-block"> 刚才我说过,其他国也曾经兴盛过,就是因为重用了人才,但是有时候儿那个老诸侯死了,他儿子上台了,就要换人。他一换人就把能人撤职或者迫害了,这国家从此就衰败了。以前的燕国就是这样,燕国重用了乐毅,但是老国王死了换了新国王,他不信任乐毅,他要培养自己的人。从此以后,燕国就衰败了,总是挨打。</p> <p class="ql-block">  秦孝公死了以后,太子嬴驷继位。他当太子的时候因为反对商鞅变法,他的两个师傅都被判刑了嘛,赢驷是个小心眼儿,他当上诸侯就把公孙鞅杀了,但是并没有改变公孙鞅的那套做法,这人就尤其的坏。</p><p class="ql-block"> 他并不是因为政见不同而杀了公孙鞅,是纯粹的报私仇。杀了公孙鞅,但是继续实行公孙鞅的那套制度,就说明他承认公孙鞅那套制度是正确的,既然正确的你为什么当初要反对?现在你还要杀人,所以我认为他不是个好人。</p><p class="ql-block"> 赢泗他父亲秦孝公的时候,秦国是一个侯国,他的爵位就是秦侯。嬴驷自己继位后,自封为秦国国王,把自己的爵位提升了,当了王。</p> <p class="ql-block">  赢泗死后的谥号叫秦惠文王,赢驷实际就是芈月的男人。秦惠文王他有好多女人,其中一个女人就是芈月,是来自楚国的女子。当时也不只是秦惠文王自封为国王了,其他好多国也这样,后来七个国都当了国王。</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发兵占有了蜀国和巴国,也就是四川的成都地区和重庆地区。占领之后就在那边儿有发展农业,进一步提升了秦国的实力。</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续六世之余烈</b></h3> <p class="ql-block">  贾谊的《过秦论》写得铿锵有力,很有文采。他说,秦孝公据崤函(读“摇寒”)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就说<b>秦孝公</b>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他有提升秦国、扩张秦国的志向,他又重用商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这几代君王也都继续实行秦孝公的政策,也就是商鞅制定的政策,向南方取得了汉中。汉中原来是归楚国所有,是他抢过来的,把巴国蜀国也灭了,东边占领了河东之地,就是这个晋南地区是山西地区最好的一块地方了,以及北方(陕北地区),地盘扩大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接下来就是秦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时间太短,国家没什么大事</span>发生,及至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段话就是说秦始皇,他继承之前六世君主的余威,在他们不断壮大秦国势力的基础上,终于在秦始皇任期内,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把其他六国吞掉了,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七国都有野心,都想抢别人的地盘儿。</p> <p class="ql-block">  但最后只有秦国成功了,他由一国国王变成了拥有七国天下的君主,这个功业确实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开始当然不是皇帝了,他是秦国的国王。他13岁当了秦国的国王,在位第九年二十二岁时举行冠礼,也就是加冕礼,带上王冠从此就不是少年了,是成年人了,就要亲自掌权了。但还有两个碍事儿的人,一个是嫪毐(音“烙矮”)、一个是吕不韦,他把这两个人也除掉了。</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17年,就是他在位第26年、三十九岁时,吞并了六国,做了皇帝。从做国王开始到第37年时,他50岁就死了。他在位37年,做了12年皇帝。</p> <p class="ql-block">  秦国的崛起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的,从秦孝公崛起开始计算,共有六世君主持续努力使得秦国强大,所以是“续六世之余烈”,余烈就是余威。</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之前的六世君主是:</p><p class="ql-block"><b>第一世:秦孝公嬴渠梁,21岁即位,在位24年。</b></p><p class="ql-block"><b>第二世:秦惠文王嬴驷,19岁即位,在位27年。</b></p><p class="ql-block"><b>第三世:秦武王嬴荡,19岁即位,在位4年。</b></p><p class="ql-block"><b>第四世:秦昭襄王嬴禝,19岁即位,在位56年。</b></p><p class="ql-block"><b>第五世:秦孝文王嬴柱,53岁即位,改元之后在位3日。</b></p><p class="ql-block"><b>第六世:秦庄襄王嬴异人(后改名子楚),32岁即位,在位3年。</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投资人质的交易</b></h3> <p class="ql-block">  前面讲了秦始皇祖先的由来,秦国的由来,嬴姓的由来,秦国号的由来。现在讲一讲秦始皇,也就是秦王嬴政,他自己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时而征战时而结盟,那时有个惯例就是两国结盟交换人质,以保证双方遵守盟约,不敢背盟。用现在的话叫签订条约,怎么表示你有诚意,怎么做到不会背盟不会撕毁条约呢,就是交换人质,你如果背盟了,你的人质就可能被对方杀掉。</p><p class="ql-block"> 这个人质就是用人作为质押品,也叫质子,就是双方结盟签订条约的两国君主的儿子,互相交换,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当两国友好时,质子会受到对方优待,一切待遇都由对方提供,有时为了表达诚意,为了加强两国的合作,还让对方的质子在本国当高官,甚至还有当丞相、相国这种总理级高官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古代质子实际上是一种外交代表,是来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但是没有绝对的平等和公平,国有大小、有强弱,小国派人质通常是派自己的太子也就是自己最重要的那个儿子去大国做人质。大国就不一定啦,大国可以派自己一个不怎么太重要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去意思意思就行了。秦昭襄王就派了自己的孙子--太子嬴柱的儿子异人去赵国做了质子。秦昭襄王的名字叫嬴稷,他就是芈月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太子嬴柱有好多女人,生了20个儿子。异人的母亲是夏夫人,她不受宠,连带着异人也不受宠爱,这苦差事就落到他头上到赵国当质子了。</p><p class="ql-block"> 互相交换人质本来是为了确保友好条约能够实现、表达诚意的,但是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多次侵略赵国,赵国虽然不敢杀了异人,但也不会再优待异人了。所以异人在赵国过得很郁闷,车马器物不丰饶,身陷困境,郁郁不得志。</p> <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个阳翟(读“笛”)大贾吕不韦,经商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大贾就是大商人。他到了邯郸知道了异人的困境,觉得这是奇货可居啊。奇货可居,就像现在买股票买那个潜力股,现在价钱不高,但是将来能大大的升值。他是商人有商人的眼光。吕不韦就求见了异人,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也挺有幽默感,异人就笑了,说你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吧,你还光大我的门庭呢。因为在秦国即使是很有钱的富商,地位也不高,异人好歹也是秦国国王的孙子呢。</p> <p class="ql-block">  吕不韦回答:你是不知道啊,只有光大了你的门庭,我的门庭才能跟着光大。异人听出来吕不韦这是话里有话,于是就深聊了。</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说,秦国的国王已经年老了,太子嬴柱就要当上国王了,最受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也会当上王后了。可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她会在太子嬴柱其他女人生的20个儿子中选一个过继给自己,作为下一代太子,将来承袭王位。你的母亲夏夫人不受宠,你也竞争不过其他兄弟,是吧?</p><p class="ql-block"> 异人回答,是这样啊,你有什么办法吗?</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说,我想付出千金,为你运作太子和华阳夫人,让你过继给华阳夫人,你就是秦国的下一代太子和将来的国王了。</p><p class="ql-block"> 异人回答,如果你的计划成功,将来的秦国就是咱们二人共同所有了。</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出五百金给异人作经费结交宾客,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声望。又出五百金购买器物玩好,去了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送给华阳夫人。他对华阳夫人的姐姐说,那个异人在邯郸很想念华阳夫人,托我送来一大堆珍贵的礼物要送给华阳夫人,请你帮我把它送上去,然后我有一些分析形势的话要对华阳夫人讲。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他也见不到华阳夫人,他这一篇说词就说给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再由这个姐姐转告给华阳夫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游说成功</b></h3> <p class="ql-block">  这篇说词是这样说的。他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华阳夫人你年轻漂亮,现在受宠,将来你岁数大了,不漂亮了,你就不受宠了。趁着你现在人还漂亮,还受到太子的宠爱,还能说上话,你应该为自己打算。你没有儿子,太子还有很多别的女人,那些女人生了20个儿子,将来太子做了国王,他只能选那些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喽。以后那个继承人做了国王,就会由自己的母亲做王太后,到了那时华阳夫人你就什么也不是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说,异人的母亲夏夫人不得宠,异人也不是长子,知道自己没有竞争力。异人很想投靠夫人,做华阳夫人的儿子。异人在诸侯那里声誉很好的,也很崇拜华阳夫人。夫人你不如趁现在说话还管用,去请求太子,把异人过继给自己做儿子,立为太子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继承人,</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到那时你就永远有富贵啦,你们家族的人也永远有富贵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说太子年纪很老了,他就是当上国王也当不了几年啦,你先当王后,异人当了国王你再当太后,你这不就一直能富贵了吗?</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秦昭襄王嬴稷在位已经40多年,已经60多岁了,太子嬴柱也快50岁了,这些事情都要及早考虑,留给华阳夫人你的时间不多了。华阳夫人以前因为受宠,这些事还真没怎么仔细的想过。没想到吕不韦给她想的倒是很周全,而且也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于是,华阳夫人就真的去找太子了,说你反正你要从你的儿子里选一个人做继承人,现在我喜欢异人,咱们选他做继承人好不好?太子因为宠信华阳夫人,觉得可以呀,反正异人也是我的儿子,既然华阳想要异人,那就可以,并且很郑重地刻制了玉符作为信物,说异人是咱们的嫡子,地位就高于其他儿子了。</p> 太子和华阳夫人还回赠给异人很多钱财礼物,希望异人拿这个钱财去做经费结交诸侯,广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声誉,并且委任吕不韦做异人的辅佐。吕不韦他的设想就大获成功。<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五年之内秦国连丧三王,十三岁嬴政做了国王</b></h3> <p class="ql-block">  古代帝王之所以能当帝王,都说自己有天命。嬴政这人确实有天命,如果他前边儿的三个国王都活的很长,在位时间很长,那嬴政就没有机会早一点儿当国王啦。嬴政13岁就当了国王。</p><p class="ql-block"> 话说吕不韦回到赵国邯郸,告诉异人,咱们的计策大获成功了,太子和华阳夫人已经确定由你做继承人了,并且由吕不韦我来辅佐你。辅佐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华阳夫人是楚国人,是楚国来的贵族美女。</p><p class="ql-block"> 首先让异人改名字,别叫异人了,叫子楚;让异人学习楚国方言说话,穿楚国的服装,为的是将来见到华阳夫人,讨她欢心。吕不韦说,只要华阳夫人喜欢你,那么太子也就喜欢你了。吕不韦也在邯郸定居了,他还要进一步辅导子楚(这会儿就咱们不叫异人了),定居后他还娶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美貌,并且擅长舞蹈,她叫赵姬。</p> 她是赵国人,姓赵,但姬并不是她的名字,就是赵姓美女的意思 。吕不韦有一次请子楚来自己家喝酒,结果子楚就看上了赵姬,开口要这个美女。开始吕不韦很生气,说这我的美女凭什么你想要就要啊,可是又一想已经为子楚投资这么多了,要是因为一个美女弄坏了关系就不合算了,算了,你想要就要给你吧。<div>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述,赵姬送给子楚之前已经跟吕不韦。已经有身孕了,到了子楚那儿生了个儿子就是嬴政子楚就把赵姬立为了夫人。我想,子楚是贵族,他在赵国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他身边应该还有别的女人,但是他把夫人的名分给了赵姬。那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呢?</div><div> 《史记》是这样写的,但是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不可能,我也不怎么信。因为赵姬到子楚那儿,是至大期生的儿子,大期就是一年12个月。如果少于十个月生孩子,那肯定会引起怀疑的。总而言之,这可能就是有人在诋毁秦始皇,未必是真事儿,而且这都是他们私人的事儿,假如有这事儿,外人又是怎么能知道的呢,所以我是不怎么信这件事儿的。</div><div>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嬴政于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所以名为政。《史记•正义》说,后来嬴政做了皇帝,这个政的读音不让说了,正月改为读音“征月”。 </div> 秦昭襄王五十年的时候,秦国军队又来打赵国了,把赵国的国都邯郸包围了,这次赵国危急了生气了,觉得我哄着你们也没用,干脆把子楚人质杀了。结果吕不韦这个人很会拉关系的,他拿出了600金贿赂守卫者,600金可不少了,他当初去秦国给华阳夫人送礼,送的就是500金的礼物。这次拿出600金买命,于是邯郸的守卫就把子楚放走了。<div>  子楚逃出了邯郸,跑到秦国军队里边,秦国军队不是在城外包围着吗,跑到了秦国军队里,脱离了危险,就跟着军队回到了秦国。</div><div> 子楚跑了,赵国人又想杀赵姬和嬴政,因为逃跑时,目标太大,不能带着老婆孩子嘛,赵姬和嬴政留下来了,差点儿被赵国人杀了。赵姬也不是一般人,他娘家是赵国的豪强,有能力把赵姬保护起来,没有被杀。</div>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国王嬴禝死了。嬴禝十九岁即位,在位五十六年,终年七十五岁,也是古代罕见的高寿。<div>  秦昭襄王死了,他的太子嬴柱就即位当了秦国国王。嬴柱也已经53岁了,在古代已经就是高龄了。</div><div> 按照制度,嬴柱即位当年,继续沿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的年号,到了下一年才开始自己的元年。可是嬴柱在元年的第三天就死了。名义上也算在位一年,死后谥号称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在位期间,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这下赵国人不敢招惹秦国了,把子楚的夫人赵姬和儿子嬴政送回了秦国。</div> <p class="ql-block">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秦国灭了赵国以后,秦王嬴政特意来到邯郸,把当年赵国欺负过母亲赵姬及娘家人的仇人,全都抓住杀了。</p><p class="ql-block"> 秦孝文王嬴柱死了,三十二岁的子楚做了国王,就是秦庄襄王。子楚立嫡母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立自己的生母夏夫人为夏太后,立夫人赵姬为王后,立嬴政为太子,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就是说给了他一个有十万户居民的地盘,这十万户从此不向官府交税了,而只向吕不韦交税。这在古代叫“食邑制度”。吕不韦的投资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我说,秦始皇嬴政是有天命的,他的祖父秦孝文王过了年当了三天就死了,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当了三年也死了。这些人都是迅速的给他让位给他让路,于是就轮到13岁的嬴政自己当国王了。他就尊自己的生母赵姬为太后,将丞相吕不韦又提升为相国,地位比丞相还高,还有个称号叫“仲父”,仲是第二的意思,仲父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二大爷,是仅次于父亲那个地位。</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想,吕不韦由丞相提升为相国,还有个仲父的称号,这一套运作应该都是吕不为自己的运作,因为嬴政当国王时才13岁,还是个小孩子。吕不韦无非是趁着孩子小我来掌权,我先过过瘾吧,可能是这意思。</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的身世,咱们就讲到这里。如果朋友们有兴趣呢,下次咱们可以继续讲秦始皇是怎样成长,是怎样消灭六国的,消灭六国以后他又是怎样做皇帝的,以及为什么二世而亡,为什么没有像他想象的,他自己是始皇帝,然后传到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以后咱们可以继续再讲这个。</p><p class="ql-block"> 好了,朋友们,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