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运城——探寻河东瑰宝

康桥

<p class="ql-block">  山西,被称为中国地上博物馆。据统计,山西元代之前的早期建筑,占全国的80%,明代建筑遍布城乡,数量丰富,清代建筑更是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山西古建不仅数量多,质量也是极高的,遍布山西境内的寺庙、宫观不仅完整,而且还保存了大量的彩绘、壁画、石刻、木雕、佛像,祭祀用品等,数量堪称全国之最。据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达28000多处。</p><p class="ql-block"> 山西运城也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闲暇之余,走马观花般游览了运城芮城、夏县、闻喜、万荣、稷山几个县,观赏古建之巍峨,感悟河东文化之厚重。</p> <p class="ql-block">运城第一站:山西芮城永乐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道教的圣地,神仙的世界,吕洞宾的故乡,元代建筑之精华,举世无双之壁画。</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壁画面积之大,气魄之雄,艺术之精,保存之完好,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告别西安大雁塔,由秦返晋,跨过黄河风陵渡大桥,即进入山西省芮城县境内。</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北的古魏镇龙泉村东,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初,奉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为国师,为道教在各地建祠立观创造了条件。1231年,吕公祠毁于大火,全真教首领、真人李治常奉元太宗敕令“升观为宫”,进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龙门派传世弟子潘德冲主持兴建“大纯阳万寿宫”,却因故未能破土动工,直到16年后,才正式开始兴建。</p><p class="ql-block"> 真正促成“大纯阳万寿宫”兴建的,是道教提点披云子宋德方。为让工程早点启动,宋德方曾两次来到永乐镇,运筹策划,指授机宜。</p><p class="ql-block"> 虽有皇帝敕令,永乐宫的兴建还是持续了111年,从1247年动工,到1358年才建成,此时,早已改朝換代,由元而明了。建成后的“大纯阳万寿宫”规模宏大,分上、下二宫。下宫即永乐宫,因地处永乐镇而得名。上宫位于永乐宫西北18公里处,中条山麓之九峰山,与永乐宫一样宏伟壮观,有四座殿宇,1942年,被日本鬼子焚毁!</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永乐宫在吕洞宾故里与黄河相守了600年以后,1958年因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不得不神话般地飞腾挪移45公里,以避免被淹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搬迁后的永乐宫地处芮城县城北2.5公里处,在废弃已久的古魏城内。如今,拜谒永乐宫,先进古魏城,在古老的城垣衬托下,没了黄河的浩大气势和居高临下的开阔视野,命运多舛的永乐宫更显得沧桑浑厚。</p><p class="ql-block"> 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如今,道教天尊还供奉在宫内,但永乐宫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建筑,是壁画。</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无极门(龙虎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高高耸立于台基之上,庑殿顶建筑仿佛展翅飞腾,屋脊两端龙形鸱吻张扬跋扈、姿态凶猛,连同屋脊流动的曲线一起,使整个宫门若蓄势欲飞的大鸟般,充满动感。看上去即有唐代建筑的雍容,又有元代建筑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无极殿(三清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无极门,迎面便是无极殿,没有牌坊,没有献殿,没有两厢,没有一般庙宇的繁文缛节,一段长达90米的距离,视野是那么疏朗开阔,布局是那么简单明了。这应该就是永乐宫建筑的布局特点吧。</p><p class="ql-block">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为永乐宫之主殿,殿内供奉道教最高之神三清神像。与身后的纯阳殿、重阳殿均为元朝建立国号之前的1262年所建。与无极门一样,同为单檐庑殿顶建筑,但形制更为高大,气势更为雄伟。庑殿顶建筑的形式,使三清殿有了灵动感,似得道仙人舒展袍袖飘飘欲飞。殿顶镶以黄绿蓝三色琉璃构件,组成五条色彩斑斓的屋脊,正脊两端的鸱吻,舒卷扭曲,振翅欲飞,高达3.67米,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最高大的琉璃鸱吻,比北京故宫的太和宫鸱吻还高出一尺,被称为中华鸱吻之冠。其形态似龙、似鱼、又似凤,真难为当年的设计者,怎有如此的奇思妙想,造出如此怪诞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无极殿鸱吻——中华鸱吻之冠</p> <p class="ql-block">  无极殿前的元代石狮,彰显着元人的粗犷豪放</p> <p class="ql-block">  殿角飞檐上,是横刀站立的琉璃武士,随着殿角顷斜的身姿,好像随时会扑下来,保护殿内主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因道教而建,因画而名,承载其名的却是建筑,首先进入拜谒者视野的也是建筑。绘画是平面的艺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永乐宫这两种艺术一样巧夺天工,很值得仔细观赏,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庙宇里供奉的都是一方神灵,永乐宫也不例外。其伟大之处在于,它将道教中当时能请到的神仙,几乎一个不落地全部请到宫中,认识中国之神,要去永乐宫,朝拜中国之神,要去永乐宫,研究中国民间崇拜,最好也去永乐宫。况且,永乐宫的众神是用那种精彩绝伦、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内群仙云集的地方在三清殿,永乐宫壁画艺术的精粹也在三清殿,当你走进这座宫殿,即可感受到殿内无处不在的仙气,和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殿内一率不准拍摄,还好,网络上可以下载壁画。</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以供奉三清得名,走进殿内,迎面可见神龛之上,三清之神高坐。唐宋以来,三清之中 又以元始天尊为中心,世为教规。三清殿壁画名为《朝元图》,既朝拜元始天尊的众神图像,共290尊道府神君,分布于宫殿四面墙壁和中间神龛外侧壁上。</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令人过目难忘。290位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衣冠服饰无一雷同,在赞叹画师们精准地把握人物特点时,又不能不佩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且看帝王们,一样的雍容肃穆,却在相像中表现出不同,有的慈祥,有的威严,有的和蔼。各路神仙的表情更生动,如同一幅世相图,将不同人物面对主神时的神态纤毫毕现地描绘出来,道仙们的飘逸,儒贤们的矜持,武士的刚猛,玉女的灵秀,动与静,行与思,人与神,仙与怪,都是那么传神。</p> <p class="ql-block">玉皇前侧,是十二元神,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p><p class="ql-block">五岳像前,绘有福、禄、寿三星,世称三星高照,掌握人间福祸吉凶。</p><p class="ql-block">王母右后侧,耸立的是八卦诸神。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他们是太乙的使者,司职主阅诸仙,校定吉凶。</p><p class="ql-block">雷公、电母、雨师、风伯;土地爷、城隍爷</p><p class="ql-block">天蓬元帅两头四臂,手持三天火印,帝钟和长矛,威风凛凛,面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却不用九齿钉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北30多米,耸立着永乐宫的另一座大殿——纯阳殿。</p><p class="ql-block">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取《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因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俗称吕祖殿。</p><p class="ql-block"> 纯阳殿壁画,是表现吕洞宾生平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创作时间比三清殿壁画晚了30多年,由52幅连续性画面组成,每幅约16平方米,宫殿、园林、山野、街市,三教九流,山水人物,可谓保罗万象,是一幅別样的《清明上河图》,一幅元代的风俗人物画,其中《钟吕论道图》《八仙过海图》最为人称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纯阳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92.3平方米,壁画面积21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重阳殿,是永乐宫四大殿中最小的一座,亦为单檐歇山顶,但进深极大,甚至超过了前面的纯阳殿。此殿又名七真殿,因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与七弟子而得名;又称袭明殿,取意老子《道德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就其建筑而言,重阳殿内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建筑构件,故价值极大。</p><p class="ql-block"> 重阳殿壁画表现的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生平故事,由49幅连续性画面组成,共150平方米,各部分之间,以山、石、云、树相隔,构图、画风与纯阳殿相似。</p><p class="ql-block"> 重阳殿之后,原本有丘祖殿,其规模更小,内祭祀元代全真道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1942年被日军拆毁,夷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宫碑</p><p class="ql-block"> “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立于无极殿右侧,是一块厥功记事碑,体积高大,形制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 元中统三年九月(公元1262年)所立,龟趺螭首,楷书碑文,记载永乐宫创建历史背景,吕祖生平;承载历史,诉说沧桑 ,是永乐宫最重要的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西院是吕公祠。</p><p class="ql-block"> 吕公祠系吕祖家庙,唐末乡人慕其德将家庙改为祠堂,宋金时期易祠为观,现存建筑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祠堂为一处清式四合院,保存吕仙堂及东西耳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西院南部是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搬迁记实》陈列展览以永乐宫搬迁史为主题,运用档案、图片、图表、老照片、沙盘模型,多媒体等综合性展示语言,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借助档案的力量,完整真实地再现了永乐宫艰难而又充满激情的搬迁历程。</p><p class="ql-block"> 展览分为四大板块:</p><p class="ql-block">昔日永乐宫、年轻的大师、铭记工匠精神、揭开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整体搬迁,开创了我国大型古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游览观赏的永乐宫,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和无数的能工巧匠,用100多年的辛勤汗水建设完成,在新中国,又用10多年的时间保护迁移到位的国之瑰宝。在此,我要对参与建设、搬迁、维护的先人、故人和现任致以崇高的敬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史学巨匠,司马光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县城西12.5公里的水头镇小晁村北侧。芮城与夏县相邻,沿着国道驾车转眼就到。</p><p class="ql-block"> 游览时间半天,门票30元。</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敏过人,以“砸缸救童”为世代妇孺口碑,宋宝元年间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元年(1086年)卒于相位,享年68岁。著有《资治通鉴》《涑水记闻》《家范》等,并创作诗歌2000余首。</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墓祠占地1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分为五大部分:神道碑楼、司马祖茔、温公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茔祠内还保存众多的北宋彩塑像和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名家珍贵碑刻,被历代金石学家视位珍品。</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司马温公祠,首先看到的是标志性建筑----神道碑楼。碑楼呈褚红色,共四层,每层结构都不一样,每层都是那么得体大方。远看,像一位风度翩翩的古君子。最下层四面都是拱门,从正面的拱门看,巨大的龟趺高昂着头好像朝你爬过来,从侧面的拱门看,又向朝外要爬出去,如此巨大,又如此生动,会让人更加观注驮在它背上的那块著名的,当朝皇帝御笔题写的“忠清粹德”神道碑。</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是在他68岁那年,在相位上去世的,葬礼可谓隆重。宋哲宗亲临,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赐一品礼服,谥“文正”,命侍读学士苏轼撰写碑文,并亲自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随即委派钦差大臣做督工,调陕、解、蒲、华四州的士卒,征附近的能工巧匠,穿土凿石,历时两月,用工两万,为司马光营建了这座墓地。宋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将灵柩从京师运回,安葬于此。元祐三年(1088年),又在司马光的墓前树起一座具大的神道碑,修建了木结构牌楼。这一切,是帝王对重臣的奖掖,也是对司马光一生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史学宗师,一代名相,司马光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修史、为官。“史气千秋业,温公万世宗”司马光以文章名世,最让后人敬服的是他的修史,一部《资治通鉴》,不光让他实现了人生抱负,而且让他成为继同宗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巨擎,人称史学“二司马”。</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贯通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建大宋(公元959年),之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具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关联的人和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一目了然,是中国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典文献。</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留下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划都写的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法,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十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是以正书和隶书,为主要书体的,且正多于隶。司马光的书法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对书画和金石的学识和鉴赏能力,并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秦篆之圆劲;汉隶之凝重;晋人之蕴藉;唐楷之刚健于一炉,从而形成个人面貌和风格,这在宋人书法中无疑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的。</p> <p class="ql-block">  余庆禅寺,这座寺庙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是司马温公祠里较早的建筑,佛殿前有廊柱,单檐歇山顶,显得古朴大方,佛殿内宋代佛像神泰肃穆,气象威严。</p> <p class="ql-block">  祠堂西侧是司马光祖茔,正门是四柱三门牌楼式样,其间绿树森然,阡陌交错,古冢林立,石刻遍布。</p> <p class="ql-block">  石人、石马、石虎、石猪、石羊二十多尊矗立两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千年过去了,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可以安心地驾鹤西去,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却始终没能盖棺定论,有关司马光的政治地位还将争论下去。但司马光的人格、品德母庸置疑。从这里的碑刻上还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名字,这位司马光生前的政敌,竟在这里与司马光相会了。那是一通王安石为司马光伯父司马沂书撰的墓表。望着上面流畅的文辞,工健的笔力,让人想不到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竟是世交!史书记载,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没有变法前是好友,当时的“嘉祐四友”,就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时常相聚交谈,以诗唱和,以文会友。他们的交恶,只是政见分歧。同样为国家,同样一片忠心,却不惜损害世谊私交,这是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两位古人的高风亮节。近千年过去,不知两位大师的亡灵是否已经握手言和。</p> <p class="ql-block">  运城第三站:闻喜郭家庄仇氏清代碑亭牌坊——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辉煌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夏县,沿国道西行半个小时,即到达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这里有清代仇氏碑亭牌坊群。</p><p class="ql-block">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出巡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遂赐名“闻喜”,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闻喜县不乏名人:魏晋名臣中国科学绘制地图之父裴秀,唐贤相裴度(下一站去他们的家乡),宋抗金名相找鼎,清“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p> <p class="ql-block">  清代仇氏家族碑楼群位于村口约130米长的通道两旁,共五座碑楼,一座牌坊,一通碑刻,建造年代为清同治年至清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这些碑楼为石质材料,建于石块垒砌的高台基上,四周立石柱,碑亭牌坊正侧面刻有浮雕人物、花卉等装饰图案,在石柱上有镂刻颂扬主人的对联、石匾、题额等,其制作精美,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座碑楼是仇氏辈份最高的仇毓镜的,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碑楼位于牌坊百米的最北面,座东朝西,和其它单檐歇山顶的碑楼不同,它是十字歇山顶,碑楼正面和两侧有八字石屏,雕有仇家封官受禄的情景图画和耕读传家的故事,屏上有楼,碑楼前有一对石狮望柱,碑楼正上方悬有牌匾一块,内立“覃恩奉政大夫.湖北黄州知府同知.歧亭清军水利司.乡饮正宾秦宝仇公神道碑”,得知此碑名曰“神道碑”。碑楼正侧面石柱镂刻对联、额坊、浮雕、人物、花卉、瑞兽等图案 ,如此精美的一座碑楼足见清末石雕工艺水准之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最早的是仇毓镜之子仇秉仁、仇存仁、仇怀仁三兄弟德行碑。位于节孝牌坊北边,坐东朝西三室碑楼。三座碑由北向南分别是:</p><p class="ql-block">“诰赠盐课司提举仇公藏真德碑”,</p><p class="ql-block">“诰赠黄州歧亭清军府仇长公静堂德行碑”</p><p class="ql-block">“列赠布政司理问仇仲公操斋德行碑”,该碑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分别官从:奉直大夫(从五品),奉正大夫(五品),儒林郎(从六品)</p><p class="ql-block">三兄弟楹联内容的大概意思是:</p><p class="ql-block">三兄弟相互尊重关爱,民间赞他们仁慈、孝善、品德高尚;</p><p class="ql-block">三兄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修炼如玉品德,在乡间芬芳;</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光荣地享受政府赠送的龙纹官服,以高尚品德启发儿孙向上创新。</p> <p class="ql-block">  三室五通碑是仇毓镜之孙仇嘉绩、仇嘉谟、仇嘉乐、仇嘉猷、仇嘉会的神道碑和德行碑,坐西朝东,三室五通,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碑文为“戊戌六君子”杨深秀所书。</p><p class="ql-block"> 三室五通碑由北向南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布政司问仇子懋神道碑”,</p><p class="ql-block">“盐课司提举仇虞三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武生仇令德德行碑”,</p><p class="ql-block">“黄州知府歧亭清军府仇仙搓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推卫守备仇享甫德行碑”。</p><p class="ql-block">五兄弟仁慈孝善,报效朝廷,各有功绩,限于篇幅,在此不表。</p> <p class="ql-block">  薛太君节孝碑亭和赵太君节寿碑亭为并列的两个独立的碑亭,是仇仰廷和仇辅廷兄弟(仇毓镜的重孙)于光绪13年(1887年)为他们的母亲薛氏和他们的祖母赵氏所立。</p> <p class="ql-block">  孙宜人节孝坊。石牌坊座北朝南,古色古香傲然挺立于村口不远处,非常醒目。是清盐提举仇嘉谟(仇毓镜之孙)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洁牌坊。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节孝石牌坊总面宽7.56米,总高约15米,坊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门,变形六柱五门,共有三层。蟠龙鸱吻,檐正、下、背面皆悬石匾,额坊坊身阳刻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一层上书“节孝坊”三个醒目大字,中刻有“圣旨诰授奉直大夫提举司仇嘉谟之母孙宜人建坊”,二层中嵌华匾一悬,上刻“丝纶焕”三个字,三层中有“圣旨”二字,可见这座牌坊的尊贵。</p><p class="ql-block"> 仇嘉谟父早亡,母守寡,扶养四个子女,苦守贞洁。嘉谟十分疼母孤苦,久有报母立碑之念,政府给官,他言母是天,拒不当官。不幸,他亡于母之前,报于朝廷 ,皇帝深受感动,遂下旨立此节孝坊。此坊横跨大道,让前往降州府的路人都从坊下敬过,尤显大孝齐天,慈母伟大。尽管嘉谟早逝,但仇氏兄弟情深,义不容辞代他行孝,足见仇家团结之谊。</p> <p class="ql-block">  仇毓镜神道碑楼与节孝石牌坊,在全国石质古建筑群里也堪称精典,重檐歇山顶、蟠龙鸱吻、浮雕人物,花卉、鸟兽等雕饰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个石柱上镂刻的对联及碑亭上高悬的石匾,题额,书体皆遒劲有力,法度自然是难得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郭家庄仇氏一门自清乾隆年间就南下四川经商,延绵上百载,家底殷实,富甲一方。清末年朝廷实行纳款赠官,仇氏被皇帝颁旨例授或诰授两个五品、三个六品官职,在闻喜一代也称得上是名门望族,更为可贵的是仇氏家族富起来之后,不忘帮助乡邻至富,在家乡修桥铺路,开仓放粮,赈灾济困,扶助乡邻。在遭受流寇袭扰时,出钱出力,积极组织,亲自率领子弟乡勇奋力抵御,保护一方平安,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和四方赞誉。</p><p class="ql-block"> 郭家庄仇氏碑楼牌坊是国家一极重点文物。它不仅雕刻艺术精美绝伦,而且楹联书法老辣深邃。特别是人物美德辉古耀今。把楹联文化同德孝文化、慈善文化、石雕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有观赏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对社会更有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礼制下,牌坊共分为四个等级:</p><p class="ql-block">一、御制:为牌坊最高等级,由皇帝下旨,国库出资建造。</p><p class="ql-block">二、恩荣:取“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由皇帝下旨省级地方财政出资建造。</p><p class="ql-block">三、圣旨:地方官员上报,皇帝批准,资金由地方支持,县乡筹集建造。</p><p class="ql-block">四、敕造:地方上报,皇帝口头允诺(不下红头文件)由个人出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运城第四站:闻喜县裴柏村——中华宰相村。从郭家庄到此,一脚油门就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宰相村地处纵贯山西的大运公路旁。这个村名太特别、太引人注目了,让人不能不记住,随之肃然起敬。刚看到时,会以为某朝的某一位宰相来过这个村,或者这个村里某人当过宰相,其实完全想错了。所以称宰相村,是因为这个仅千余口的小山村曾出过59位宰相,在中华大地上够资格叫这个名字的唯此一村。</p><p class="ql-block"> 无论宰相村的名字有多显赫,宰相村的前人在历史上的荣耀有多大,历史沧桑巨变,社会潮起潮落,这个曾经出过众多杰出历史人物的村子,现在已经沦落为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裴氏家族的历史遗存除了到洋洋大观、卷帙浩繁的史籍中去找,在这片诞生过无数豪杰俊彦的土地上,真正能表现裴氏家族辉煌的,只有收藏着大量珍贵资料和碑刻的裴氏公祠。</p> <p class="ql-block">  裴晋公祠坐落在村东高阜上,大门前是一级级通天般的台阶,尚未登临,让人先有了仰之弥高的感觉,拾级而上,又有了拜谒先贤的崇敬。中国人在数字上经常使用的象征手段,这里也不能免俗,台阶共108级,象征着裴氏家族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  在裴晋 公祠右首,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书有“天下无二裴”的石碑,赫然入目。</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二裴!多么自负,简直就是一览众山小。但这话不是裴氏家人自夸,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氏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则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  裴氏先祖石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祠内,院子里清静优雅。对面照壁上阴刻的几位裴氏先祖像在对每一位进来的人微笑,平静而典雅,让人感到了这里确曾有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裴晋公祠当年叫裴公祠,即裴家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裴公祠。</p><p class="ql-block">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彦,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院子的东西两侧是类似于事迹陈列室一样的展厅。裴氏出类拔萃的人物太多了,两个展厅,十余间房屋,也只能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杰出中再选杰出,优秀中再选优秀,找出几十位做简单介绍,其它的先贤,只能受委屈,隐入灿烂群星之中,起到为裴家荣耀增加一个数字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据《裴氏世谱》记载,世代裴氏家族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多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进士68人(其中壮元及第2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7人。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p><p class="ql-block">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仅隋唐两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武将就有数十人。</p> <p class="ql-block">  一个家族,为什么能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长盛不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在各个朝代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建立了与各王朝帝王之间的血缘裙带关系,从而形成世袭。但谁家想要与帝王结亲是要有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你必须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同时还必须在某一方面有令帝王看中的优势。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兴盛荣昌两千年之久的裴家来说,只靠联姻世袭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强。“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长者不能入宗祠。可见裴家对后代要求之高,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裴柏村地处河东,这里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造就名门望族的最重要的基因。有了这种基因,河东不光有裴氏家族,还有一同辉耀于历史星河中的薛氏、王氏、张氏等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  在裴柏村西,新修建的裴晋公祠,还没有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运城第五站:万荣后土祠。这里供奉的是主管人类繁衍的后土圣母,也是司土地之神。秋风楼,也是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p><p class="ql-block"> 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之源头,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已越来越显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万荣后土祠(也叫汾阴后土祠)被称为皇家祠庙,有着1600多年的皇家祭祀历史,先后有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八位皇帝24次到这里祭祀。</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说,万荣后土祠中轴线左右对称的祠庙格局,为故宫的建造提供了成熟的借鉴。历史上后土祠多次被黄河侵蚀和冲毁,也几次位移,现存的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高崖上移建的,也有近15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的祭道建于祠前陡峭的斜坡上,原为一条S状的田间小道,形似太极图,坡底道口处于八卦图之坤位,被称为坤道,有一百零八个台阶,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山门</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是座国家宗祠,旧时中门只在大祭之日大开,平常百姓只能走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门的背面。</p><p class="ql-block"> 进去后,不等看到祠内的景色,先被会山门的格局吸引眼球。原来,平时只供帝王通行的正门背面,搭上木板,变为一座戏台。在中国庙宇规划布局中,戏台是不可少的建筑,而后土祠有两座专门的戏台,并立于山门之前,称为“并台”,这样,与山门戏台组成了罕见的品字形戏台,这样的戏台,据说是全国唯此一处。当地有“安坐女娲宫,同看三台戏”之说,是后土祠的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可以同时唱两台戏的戏台。</p><p class="ql-block">(若如此,台下的观众是不是很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个后土祠建筑群,按中轴线依次排列,从并台下的门洞穿过看到的是龙凤柏,然后是东西两座配殿。</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内供奉的是分管华夏群山的五岳大帝: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闻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配殿不大,殿前,立于明正德年间的两根盘龙石柱为配殿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东配殿内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殿前是两根普通石柱,比西配殿略显逊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上高高的台阶,便是香烟缭绕的献殿了。阳光下献殿五彩纷呈,金碧辉煌,巨大的香鼎中插满香箸,有许多渴求得子的青年男女,跪拜于前默默表达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摆放供品的地方,后土祠的献殿是有二十四根木柱和四个门洞,代表一年的四个季节和二十四个节气,每根木柱下的柱础石上刻有形态各异的四只狮子。</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正殿之间有过亭相连。</p><p class="ql-block"> 献殿、正殿建筑工艺精巧,木雕石雕艺术可谓巧夺天工,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精华,也是后土祠三绝中的第二绝。</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左半部分,横梁上的木雕、照壁上的砖雕、柱础上的石雕真是美的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的柱础石雕极其精美,颇有特色,在有限的空间安排了五层雕刻,采用了浮雕、圆雕、平雕等各种技法,小狮子各个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正殿里供奉的后土娘娘</p><p class="ql-block"> 后土娘娘就是女娲,是一位端庄美丽,高贵娴雅的慈母。</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说,后土娘娘负载万物,生养众生,执掌大地,似乎她老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这对于早期农耕社会中的人来说,这太重要了,于是,就连历代的帝王也不敢不来祭祀朝拜。</p><p class="ql-block"> 盘古开天,大地上本没有人,满目荒凉,女娲(后土娘娘)为了给大地增加生气,用土造出了人。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正月初七,用池水掺和黄土,仿造自己的形体,捏出一个个小东西取名叫“人”。然后施展法术这些人很快都活起来,接着用绳子蘸上泥水甩出许多的泥点子,就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很快长起来,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出现了,从此生生不息,世代繁衍。</p><p class="ql-block"> 跪拜,叩首,感恩大地,感恩后土娘娘。</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三绝之首---秋风楼。</p><p class="ql-block"> 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楼高32.6米,下部为一座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正门,不知何故,楼门紧锁,不对外开放。秋风楼共有三层,四周回廊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拱斗结构古朴精美,形制巍峨俊秀,每个挑角上都有一个武士塑像守护古楼,尽职尽责,十分威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汉旧仪》记载:汉武帝一生六次亲到后土祠祭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在完成祭祀后土的仪式之后,泛舟于汾河之间,同群臣欢宴于船上。他极目四望,秋风萧瑟,白云飘飘,草木枯黄,大雁南归,看到此情此景,已是人生暮年的汉武帝,感慨人生易老,不由悲从中来,留下了开文体之先河的《秋风辞》</p><p class="ql-block"> 秋风起兮白云飞,</p><p class="ql-block">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 兰有秀兮菊有芳,</p><p class="ql-block"> 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泛楼船兮济汾河,</p><p class="ql-block"> 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 萧鼓鸣兮发槕歌,</p><p class="ql-block"> 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整首诗气氛悲凉,一唱三叹,格调高雅,立意不凡,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愧为千古绝唱。鲁迅先生叹其“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秋风楼下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古道,被称做“张议古道”。战国时期张仪曾由此入秦拜相。</p><p class="ql-block"> 1937年秋,朱德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帅领八路军三个师从陕西韩城渡过黄河,在祠前渡口上岸,经张议古道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秋风中的秋风楼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出了后土祠登上西面的高台,极目远眺,黄河由北向南滚滚而来,导游介绍,天晴时可以看到汾河汇入黄河的壮观景像,我认为这里应该是拍摄黄河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运城第六站:万荣县东岳庙,属中国的道教建筑。庙里有一座蜚声中外的飞云楼。</p><p class="ql-block"> 虽然都在万荣县,感觉距离稍微有点远。</p> <p class="ql-block">  东岳,即泰山之别称。中国对五岳的祭祀,殷周以来便有之,东岳作为五岳之首,是历代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东岳泰山神所受的礼遇尊崇,自然也是最盛的,各朝各代皆有加封。随着对东岳信仰的普及和扩大,为泰山神建行宫或者行祠一时成为时尚,东岳庙、岱庙、岱宗庙、天齐庙、泰山庙等虽名称各异,皆属于同一类庙宇。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仅次于关帝庙。而在山西则是我国目前现存东岳庙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城市到乡镇,便布各个村落,据统计,现存东岳庙及遗址16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p> <p class="ql-block">  飞云楼与东岳庙是一个完整的神庙建筑群 ,坐落于万荣县县城西大街。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万荣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1954年由荣河、万泉两县合并而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荣人个性独特,倔犟幽默、好面子、认死理、不服输,善逆向思维,将农耕民族的优缺点都发挥到极致。连古建筑也与众不同,耸立在万荣境内,一东一西有两座著名的庙宇——东岳庙和后土祠,旧时一座属万泉,一座属荣河;一座祭大地,一座祭山川;一个主生,一个主死,都是古代帝王祭拜最多的神庙,身处蕞尔之地,万荣人似乎要将帝王想做的事一并包揽。更独特的是两座庙宇都建有宏伟的高楼,全国庙宇多矣,有如此气派高楼的没几座,四大名楼之外,在庙宇内建高楼的就更少了。万荣一县之内就有两座,而且全是历史悠久、蜚声全国的名楼。</p><p class="ql-block"> 秋风楼之名得于汉武帝《秋风辞》。飞云楼名又从何而来?一言以蔽之,言其高也。当地民谚“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就是对楼名的最好解释。</p> <p class="ql-block">  飞云楼高23米,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底层为正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p><p class="ql-block"> 飞云楼结构之巧妙,在于将中国古建筑的木构特质表现到极致。全国范围内,木构楼阁不在少数,飞云楼地处偏僻之地,却能光耀于神州,夺得翘楚,就是因为它的结构妙到叹为观止。飞云楼是座全木质阁楼式建筑,楼内木柱林立,中间四根通天柱,高15.45米,直通楼顶,周围32根木柱连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整个楼体构件全部为木质,大小结口,均用榫卯套之,无一铁钉,却天衣无缝。额枋、斗拱、梁柱相互勾连,美观而实用,充分表现出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p> <p class="ql-block">  未经粉刷,全是木材本色</p><p class="ql-block"> 飞云楼之雄壮,在于将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巧妙运用;飞云楼造型之精美,在于将古建筑的额坊斗拱、翘檐翼角巧妙布局。</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座壮观雄伟的古代高楼,无疑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经典之作。山西北有应县木塔,南有飞云楼,一释一道,南北呼应,即代表了山西南北两地不同的宗教信仰,又若两座标志,代表着两地不同的地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午门,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朴,斗拱规范,主体结构呈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过了午门,就是献殿</p> <p class="ql-block">  香亭,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琉璃脊兽齐备,四周勾栏,栏上刻有流水纹和盘龙纹,望柱上刻有布施姓名题记,是明正德年间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勾栏上的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  香亭之后是正殿,元代重建,明代重修,牌匾上书“岱岳殿”为清康熙御笔,东岳泰山神获帝王称号,所以,正殿又称天齐大地殿或东岳大帝殿,里面供奉的是黄飞虎。</p><p class="ql-block"> 依据《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文内记载,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和间吉凶祸福。</p><p class="ql-block"> 岱岳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砖砌台基,条石压沿,前檐六根石雕盘龙石柱雕刻精美,后檐及东西两侧檐下均为木柱 ,琉璃屋顶和高耸精致的鸱吻,显示着这座殿堂的高贵。</p> <p class="ql-block">  东岳大帝黄飞虎,主管人间生死和阴曹地府。</p> <p class="ql-block">  在东岳庙内有一块清乾隆年间所立《重修飞云楼碑记》根据碑文记载,可以推断东岳庙最早的创建年代,应该是唐朝贞观年间,宋、元、明、清屡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  出了东岳庙,就是万荣县后土广场,县城的中心地方,万荣小吃味道不错,宾馆干净卫生,客房150元。</p> <p class="ql-block">  运城第七站:稷山县稷王庙。 后 稷,是中国万众敬仰的农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县城中心。它是为了祭祀我国古代农业始祖后稷而建的庙宇,稷王庙始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  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对稷王庙进行了修建,现在的庙宇为清代的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楼、鼓楼。庙宇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廊柱、栏板、前檐等雕饰有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场景表现艺术尤为精彩。</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最后一个高峰期,吐故纳新成就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稷王庙做为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雕刻史农耕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还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它目前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朝拜农神的宫殿式庙宇。</p> <p class="ql-block">  稷王庙布局严谨,对称均衡,虚实相间,通过不同的空间转换,其建筑又彰显出个体在集体中的独特性格,这种布局方式礼敬崇高,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上殿石坡双龙盘踞,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殿都是宫殿形制,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拱,四周回廊,钟鼓二楼分峙左右。殿前有浮雕蟠龙石柱4根,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p> <p class="ql-block">  殿前是两根水火蟠龙石柱,采用的是镂空高浮雕的手法:</p><p class="ql-block">火龙石柱火焰熊熊,朱雀穿越;水龙石柱,云腾浪涌,鱼跃飞龙,双龙飞舞,活灵活现,摄人心魄。它们都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整体石柱雕刻的精品。廊柱下的柱础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稷王楼前后门之间的四根廊柱础最为华丽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檐下的木质浮雕是一组农事活动图,仔细观赏,从春耕播种至收割碾打,再到收获后祭祀稷王,一应俱全,刻画出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殿,就看到中国农神了,后稷高坐在神龛之上,气宇轩昂,神泰威严,俨然已有帝王之气。后稷生前的职务是主管农耕的官,虽不乏荣禄,却只能位列人臣。他自己也不可能想到,死后龙袍加身,变为莅临天下的帝王。</p> <p class="ql-block">  粗略游览,已能感觉到稷王庙内涵丰富,实为一座农耕文化殿堂。这里有后稷的种种传说,有农事活动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有为记念农神修建的这座殿堂。细细品味,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这一程,转了运城的五个县</p><p class="ql-block">1、感觉文化底蕴太厚重了,一言难尽,所以,美篇介绍的很啰嗦,让人看的费时,费眼;</p><p class="ql-block">2、感觉我们太富有了,好像遍地都是国宝,哪座庙宇祠堂都是上千年,真牛;</p><p class="ql-block">3、我们山西的文物就像山西人一样,内敛、含蓄、低调,该张扬时也不张扬。</p><p class="ql-block"> 来吧,走进山西,走进运城,体验原汁原味的访古,你一定能收获多多,满意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