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外洋苗族摄影采风

风和

<p class="ql-block">摄影:宋观辉</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全面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建瓯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成果、新变化、新面貌,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寻找民族风采的珍贵瞬间,建瓯市民宗局组织建瓯市摄影协会、政和摄影家协会部分会员,建瓯万兴传媒有限公司、政和县健身操协会等深入福建独“苗”---建瓯市川石乡外洋苗族聚居村开展民族团结摄影采风活动。活动的摄影作品将参加建瓯市民宗局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书画摄影作品巡回展。</p> 摄影:宋观辉 <p class="ql-block">摄影:宋观辉</p> <p class="ql-block">外洋村位于建瓯市东部,毗邻川石乡慈口村,与政和县石屯镇洋后村、王山口、石门村交界,离高速公路8.5公里,距建瓯市区67.5公里。</p>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p class="ql-block">外洋行政村下辖外洋、彭厝、任后、钟厝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76户、756人,党员41人;属革命老区村、第四批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7年千村整治重点村;为苗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514人,占全村人口68%。外洋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主要有彭、李、马、钟等姓氏,基本居住在彭厝、任后、钟厝三个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摄影:宋观辉</p>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p class="ql-block">2020年村两委在李书记的带领和努力下,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筹凑资金在村口修建盛世长廊,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各地游客打卡的网红点。</p>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外洋村不断挖掘展示民族服装、民族语言、民族习俗等民族文化,使外洋村成为留住传统、记住乡愁的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村落。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p class="ql-block">2019年以来,外洋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支部引领用作,广泛发动动员群众参与,主动做好“门前三包”,持续开展“一革命四行动”,改善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设宜居乡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p>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宋观辉 摄影:陈昌村 摄影:陈昌村 <p class="ql-block">  从苗族先民发源地来看,根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苗族先民发源地在今四川省雅砻江、岷江、巴江、嘉陵江等四水上中流域地带。后因为战乱、饥饿、疾病等多种原因而发生大规模的不断迁徙。在彭厝李氏族谱上也刊有嘉靖成戌冬(公元1539年) 《彭氏家谱序》,文中写道:彭氏始祖本系四川成都府成都县灞陵桥攀桂坊人,值西晋隆和王成之乱(公元302年),翠家徙处州水脉洞,地处雅砻江下游,正是苗族先民由西往东的徒经地。苗族先民有的在此定居,有的则继续不断迁徙。在此定居或暂时性定居的照样生息繁衍,其后人把攀桂坊出生地称为祖居地也就顺理成章。</p> 摄影:陈昌村 <p class="ql-block">在经历多次迁徙后(约公元1200—1250年)从赤岗头再徙居宁化石壁村,又过了若干代后,由后裔炳梁辗转再徙至川石里石垄坑,至今也繁衍到炳梁公后之第六代。</p> 摄影:陈昌村 从饮食习惯上看。外洋苗族现在虽已完全汉化,也是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地瓜、小米等杂粮。但在几十年前,不少村民还保留以玉米为主食的习惯。他们加工玉米时,是采用石臼磨,磨成粉后再加工。周边的汉人都称其为玉米饭。肉食则多来自家禽、畜的自养,还常夹有上山狩猎捕获来的各种野味。至今,狩猎仍是彭厝、任后两地村民的擅长。 摄影:陈昌村 摄影:李敏灵 摄影:李敏灵 摄影:李敏灵 摄影:李祥得 <p class="ql-block">外洋苗族的信仰上看。彭、李两姓的苗裔不供佛拜佛,不念经,不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初一、十五不点香不上庙堂,只给祖翁上供。他们要有问圈,占下、神灵裁州、祭鬼、驱鬼和盡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当地汉人称其为“客家阴阴"。</p>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从服饰上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还保留下祖先的苗族服饰和鞋帽,但今天已经找不到踪影。苗服苗装种类较多,都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缝制一件服饰时,都能穿插使用多种工艺手法,或挑中带绣,或织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有鲜明的苗族艺术特色。服饰形式常常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 礼宾、婚嫁时穿着,繁复华丽,集中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的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 摄影:李祥得 摄影:宋观辉 苗族的头饰也极特别,且重。头饰包括银角、银剧、银帐、银国帕、银飘头排、银辫子、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耳环、银童帽饰等等。盛装的服饰常有数公斤之 ,多系几代人的积累、 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婚娶的新郎鞋酷似双象大头鞋,但两边又另加两条黄布丝,以标示出苗人的特点。 <p class="ql-block">摄影:李祥得</p> <p class="ql-block">摄影:李祥得</p> <p class="ql-block">摄影:李祥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李祥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李祥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李祥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李祥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李祥得</span></p> 在过去,苗家姑娘也总爱穿百褶裙。一条裙上有褶上百个,且层数很多,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梁缝制,一直到绘图绣花,多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语言上看。如今彭厝、任后两村的彭、李苗商也因汉化多年,除了极个别上年岁的老人还会讲客家话外,多数人已沿用当地汉人方言和通用汉人文化。苗家语言(亦即闽西客家话):吃饭为司黄:吃午饭为司杜,吃晚饭为司亚:称父为丫哉,称母为骨哉;叫小男孩为赖哉,称女儿为“没哉”:称祖父母为丫公、 丫淡:睡觉叫“沙目”,吃酒为司就。……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摄影:李祥得 感谢建瓯市委统战部、建瓯市民宗局、建瓯摄影师、政和摄影协会摄影师、政和县健身操协会对外洋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