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荥经砂锅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雅安的雨清溪的风,</p><p class="ql-block">芦山的石头中国红; </p><p class="ql-block">富林的姑娘宝兴的汉,</p><p class="ql-block">名山的茶叶荥经的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的民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雅安及荥经沙器在地域片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p><p class="ql-block">荥经,(古严道县治所今古城镇)最早是古蜀王国蚕丛氏鱼凫氏的领地之一,为西蜀重镇。古人采粘土为料烧制各种陶器,因荥经一带盛产原煤,在粘土(白鳝泥)中加上煤灰,经过高温烧制还原,便成为闻名于世的黑陶——荥经砂锅。</p><p class="ql-block">荥经砂锅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砂锅的生产基地。荥经砂锅无论从形制还是质材都与中原的器皿相去甚远。荥经采用高温烧制工艺,至今仍保留着整套传统坑烧(俗称馒头窑)制陶流程。从古至今90年代前,由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只是单一的制作砂锅、炖缸、水罐等厨具用品。在西蜀边陲重镇,朴善的工匠艺人们,世代虔诚地传承着这门古老的工艺。古老的传统土陶器皿在渐渐地被现代工业品取代,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限制,砂锅器皿的单一功用也被人们边缘化甚而至于遗弃。生活用土陶器皿的出路何在,古老的传统技艺如何传承,一度成为荥经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p><p class="ql-block">创新发展才是传承砂锅烧制技艺生生不息的动力,荥经砂锅的工匠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有产品的多样化,艺术化,老技艺注入新活力才能焕发青春,才可以把单一的“砂锅”说变换为“砂器”说。当年,能与荥经砂锅齐名的越西砂锅,这一古老的遗传不就是为此渐渐消失,断片了吗?</p><p class="ql-block">荥经砂器文化——承载着特有的人类文明,并纳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 </p><p class="ql-block">跨越数千年的荥经砂器文明,承载着巴蜀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独特的龙凤雕塑装饰蕴涵人们的审美认识,荥经沙器将功能的把手和耳朵用圆雕龙头代替,再通过龙头(或其它吉祥物)圆雕演变到龙身浮雕作为沙器的装饰。这种从实用到装饰,从圆雕到浮雕巧妙转换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工匠艺人们的智慧,也承载了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特征。现在,荥经砂器已不再是单一的生活器皿,而是在黑陶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具科技化、高颜质的现代艺术品,真正地让荥经砂器焕发出青春异彩。目前,荥经砂器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柱石,其注册会员单位8家,网店20家,砂锅一条街店铺50余家,年产值上亿元。初步形成地方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馒头窰</p> <p class="ql-block">能工巧匠</p> <p class="ql-block">古城早先的砂锅作坊区</p> <p class="ql-block">馒头窑杠杆</p> <p class="ql-block">研发生产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雕像和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装窑</p> <p class="ql-block">″乐烧"技术乃泊来品,它源自朝鲜,传自于日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