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8日至26日,我们一行26人前往甘肃南部游览了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米拉日巴佛阁、朗木寺、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观赏了桑科草原、阿万仓湿地草原、莲宝叶则风景区、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扎尕那风景区、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这是一次深度的人文与美景之旅,一路上,山奇湖秀、怪石嶙峋,青山碧水、牛羊成群,大家感受着神圣与静谧之美,深深地被甘南美丽风光所吸引,兴高采烈,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飞机经过晚点,终于驶入甘肃兰州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接站后,我们坐在车上,一边听着央金导游介绍,一边浏览着窗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山野空旷</p> <p class="ql-block"> 丰盛的晚餐让我们大饱口福,兰州面片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入住永靖县黄河明珠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餐后乘车前往黄河边,黄河上游流水清澈,令人诧异</p> <p class="ql-block"> 黄河岸边风景旖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乘快艇,飞速在刘家峡水库穿行,目标炳灵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因飞机晚点错过游览刘家峡水电站,特从网上下载资料、图片弥补遗憾。</p> <p class="ql-block">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它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干流上,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航运、养殖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家峡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47m,最大单机容量300×103kW,可蓄水57亿立方米,年发电量57亿度。是我国独立自主、自行设计、研制和施工的。</p> <p class="ql-block">水库周边群山环抱起伏,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黄河山峡石林奇特壮观,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岸游览炳灵寺石窟,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风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张合影照共11人,其中被称为三友(学友、插友和旅友)共6人,分别是左2沈立智;左5、6宛小蓉、金陵;右2、3、4姚五三、陈晓宁、洪希和。</p> <p class="ql-block"> 人在景中,景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美景留影反复照</span></p> <p class="ql-block">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石刻让我们陶醉,边游览边拍摄,目不暇接,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 我和室友、邻居童海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湖光山色,天然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最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是“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之合。它仅次于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p> <p class="ql-block"> 石窟的特点是在悬崖峭壁之上龛群鳞次栉比。炳灵寺存有窟龛183个,石雕694座,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塑像丰腴飘逸,栈道凌空而建,十分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16号窟 北魏建,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龛内泥塑是释迦牟尼涅槃像,长8.64米,脚穿木屐。造像原位于窟龛群中部下方15米处的卧佛院中,1967年修建窟前防护堤坝时搬出原窟。这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搬迁清理过程中还发现造像有唐代、明代两次重修层。表面的明代重修层顶有螺髻、严宝,施以彩绘,庄严华贵;底层的唐代重修层为磨光高肉髻,颈有三道纹,丰腴安详;最内层为秀骨清像、含蓄沉静的北魏原塑层。2001年迂至此处复原北魏时期原塑层后陈列展出。</p> <p class="ql-block">历尽沧桑,仍栩栩如生、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 在炳灵寺众多的洞窟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坐西面东的169号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9窟的题记是迄今为止中国现存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题记,比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最早题记还要早整整100多年。它是</span>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原为一个天然石洞。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窟内现存佛龛24个。169号窟洞内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可惜石窟正在维修中,暂不开放,进入山崖上观赏石窟的木栈道被关闭。 </p> 位于石窟悬崖上的弥勒佛大坐像是唐代石胎泥塑,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窟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绘。 平面方形、平顶窟,高3.5米、深3.1米。此窟的重要价值在于窟内正中依山雕凿四坡顶、仿木结构方石佛塔,象征佛的存在,非常少见,独一无二。塔基与岩体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 石造像的主题是佛陀,庄严肃穆,祥和可亲。</p> <p class="ql-block"> 13龛建于唐代,尖拱顶浅龛内石雕一立佛。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举手胸前握袈裟一角,其造型特征与敦煌唐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番禾瑞像如出一辙,是河西瑞像信仰在炳灵寺传播渗透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炳灵寺石窟同中国其它著名的石窟寺相比,有三个特点:第一,这里的石雕、浮雕佛塔很多,这在其它石窟中是少见的;第二,洞窟门顶上方里面再开洞窟,雕或塑有卧佛,这在其它石窟中也是没有的;第三是密宗壁画较多,这与元代藏传佛教兴盛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 石刻造像因时代不同,风格各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形写神,形神兼备。</span>西秦彪悍雄健,北魏秀骨清像,北周珠圆玉润,隋唐丰满夸张,宋代求变写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菩萨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窟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 注:本美篇中除了自拍照片,还选用了旅友拍摄的照片,特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本次旅游领队米虫小姐的精心组织和服务!感谢同车旅友的互帮互助和关爱!美好的愉悦时光会永记心中!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