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佬儿哪里来

江边一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桃源佬儿哪里来?</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前言: 树有根,水有源。一个桃源人,我们是从哪里走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始祖是谁?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又为什么会生存繁衍在桃源这块土地上?本文试图对此做些粗浅地探究与解答。如有错误,请阅者原谅。</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一个桃源人,一走出县境,一口“高八度”的桃源腔一飚出口,人家就说“你是个桃源佬儿”。人家这么称你,也没有什么坏意,我们桃源人也称沅陵人、安化人、新化人、武陵人、慈利人、石门人是什么什么“佬儿”的。其实,桃源佬儿的口音,只要稍稍去掉一些“土话”,外人还是容易听懂的。因为我们与常德的其它一些区县的人一样,操的都是西南官话中的“常德话”,世下俗称“德语”。常德话在西南官话中很具有代表性,与湖北武汉、荆州的口音同属一系,是自明朝以来形成的所谓“湖广话”。我们常桃一带人喊外婆为“嘎嘎”,湖北荆州一带人也是这么喊外婆的,就是例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据语言学家的考证,西南官话源于北方方言,保留了很多北方口音。这就是不仅是桃源话、常德话,就是贵阳话、成都话、重庆话、桂林话、昆明话因为都属于西南官话,故而都不难听懂的原因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莫非我们桃源人的祖先都是从北方迁来的?这话虽不全对,但要说很多桃源人的根是在北方,是不假的。这不仅从口音上可以一推断,就是从我们桃源人的祖宗牌位上写着的“堂号”,族(家)谱上记载的“堂号”中也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祖庙,就是供奉一个姓氏一个宗族起始老祖公的祖祠。因而,这“堂号”也就注明了一姓一族人的来处和根源。我曾经在本县西安、太平铺一带看到一些人家堂屋供奉的牌位上,就写着“陇西堂上宗祖”、“荥阳堂上宗祖”、“南阳堂上宗祖”、“颖川堂上宗祖”等等的字样。这“陇西堂”、“荥阳堂”、“南阳堂”、“颖川堂”就是这些人家的祖上堂号,说明他们的老祖公就是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陇西人、荥阳人、南阳人,颖川人等。譬如水溪上游原龙虎至芦花一带的魏姓人,祖宗堂号巨鹿,就说明他们的的根,也就是远祖是在河北巨鹿。2015年,世界吕氏家族修通谱,统一确认堂号是“渭滨堂”,则表明全世界吕氏族人根在陕西渭水之滨。那可是姜子牙(吕尚)钓鱼的地方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但是,我们这些根在北方的桃源人,除了极少数是直接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外,大部分却是几经流徙,拐了一个大弯,经历几百年,近千年才来到桃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原来,大抵唐、宋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要比南方江淮地区发达,人口要稠密得多。而我们湖南,特别是洞庭湖以西的湘北、湘西一带由于开发更晚,就更显落后,甚至被视为蛮荒之地。但是,历史上,北方的战乱也最多,如发生在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宋金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的长时间战乱,都导致北方很多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南迁南逃到江淮地区,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乃至江西一带。如大家熟悉的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就是因战乱南渡江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北方人口长时间的南迁,促使江淮地区人口不断增多,土地不断开发,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终成天下富庶繁荣之地。北宋时期,江淮地区经济水平即已超过北方,太湖流域、杭宁平原一带成为天下粮仓,号称“苏吴熟,天下足”。但人口的不断增长,江淮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出现,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则开始向江西等地迁移,导致江西人口大量增加。一些江西等地人开始西迁湖南湖北等地。这时候的常德地区一带,也开始有少数江西等地人迁入,促进了这里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据清朝著名学者、湖南人魏源讲,江西人迁湖南,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也认为,江西人(也有少量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人)迁湖南,始于五代,经历两宋,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规模空前。直到清朝,江西等地人还在迁来湖南。这就是民间俗称的“江西填湖广”(明清时“湖广”主要指湖北湖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江西填湖广”,湖南大量迁入江西等地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元末明初,天下再次大乱,先是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继而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的相互杀伐。可谓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天下百姓,或则亡于兵燹,或则流离失所。湖北湖南,包括洞庭湖地区、常桃一带,原为陈友谅占据,是其粮食等军需物质的供给地,经历这场战乱后,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一片人稀地荒的景象。如彭莹玉起兵赣西,近邻湘东(谭州)人口损失殆尽,“十室九空”,诺大一个醴陵县,仅余氏族30余个,其中有13个土著户,躲入深山达30年之久。据当代学者曹树基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一书中所讲,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湖南人口大约只有270多万,清朝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德府只有“户二万九千二百七十七,(人)口十二万八千八百九十五”。桃源县只有“户九千三百七十一,(人)口四万九千二百六十五“。民国《桃源县志》讲到:“元末兵乱,桃源故有人口不及五万,以面积一万方里(4442平方公里)计,其密度每一方里不满五人(即一平方公里不满十人),其土旷民稀明矣”。而根据曹树基先生的分析,当时的湖南人口中,还至少已有百分之三十、五十是已从江西迁入的(其中还包括驻军官兵及其家属)。可见湖南当时本土人口极为稀少。湖南如此,湖北也是一样。为了改变湖南湖北地旷人稀的现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将江西等地人西迁湖北湖南,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自此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朝东南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明朝江西行省图</p> <p class="ql-block">明朝湖广行省图</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p> <p class="ql-block">红巾军首领徐寿辉</p> <p class="ql-block">陈友谅</p> <p class="ql-block">张士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有人会问,元末明初湖南湖北遭到战争破坏,江西也一样,其人口必然也会减少,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将江西人迁移湖南湖北呢?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江西紧邻湖南湖北,迁起来要容易些;二是因为当时的江西经济文化远比湖南湖北等地发达,人口也远多于湖南湖北(据史料记载,江西从南宋到清朝中期,农、工、商居全国前三位,文化发达,仅在明朝就出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还出了19个状元,9个朝庭首辅),虽然战争对江西的破坏大,但由于它底子深厚,恢复起来自然要比湖南湖北快得多。这应该是朱元璋决定“江西填湖广”的关键原因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明朝从朱元漳的洪武年间到朱棣的永乐年间,五十余年里,在全国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形成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福建宁化、江西鄱阳的瓦屑坝四大移民集散地。这也是今天海内外华人的四大寻根地。其中,我们湖南湖北很多人的江西先祖,就是从江西饶州出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还有南昌筷子巷等地)集合,领取“川资(搬家费)”,乘船过鄱阳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南湖北的(据说,中国有两亿人的祖先是从瓦屑坝走出去的)。桃源与岳阳、常德、澧县一样,属于湘北,紧靠长江和洞庭湖,当年应该有不少居于赣北的先祖们,就是走这条路线迁来桃源的。但是,来桃源的江西祖先,应该也有翻山越岭经赣西、湘东而到达桃源的。因为当年江西人迁湖南时,也有很多是走陆路来的(赣中赣南人迁湘中湘南时,则都是走陆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非万不得已是不愿背井离乡的。当年的江西比湖南要好,我们的先祖们又怎么会愿意迁来湖南,迁来桃源这个“蛮荒之地”呢?明朝政府采取了野蛮的强迁政策,动用兵丁强行押解被迁人口。我们的祖先们,当年拖家带口,无论是坐船还是步行,走的又是一条有着多少悲伤、多么艰辛的路啊。漫漫长路,他们甚至是被捆绑而来的,只有大小便时才会解开双手。以至“解手”一词竟成了我们今天大小便的代名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根据史料分析,明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江西迁入湖南的人口是57万,湖北是69万。明初,强迁人口持续了五、六十年,具体迁入湖南湖北的江西人有多少,由于资料的缺失,得不出确数。迁入桃源的有多少,就更不得而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然而,继朝庭强迁人口之后,一些江西人却又自发地走上西迁两湖之路。这是因为,明朝建立后,江西人口增长很快,苏、浙、晥等地人也还在往江西迁移,江西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凸显,加上江西税赋之重甚至超过浙江,而当时的湖北湖南,如洞庭湖地区、常桃一带,大量荒地还未开垦,税赋也轻。于是,就有不少江西人自愿来到湖南湖北开荒拓地,安家落户。对此,当时的明朝政府是允许的。有人说,明朝江西人自发迁移湖南湖北持续时间长,数量也大,应该是“江西填湖广”的主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明朝的“江西填湖广”,对湖南湖北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作用很大。袁行霈、严文明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写到,由于江西等地向湖广移民,“在湖广地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周围,以及沅水、资水流域的山区盆地,出现了大量的村落,成了当时最主要的粮食输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新局面”。常德桃源一带当然也是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笔者根据民国《桃源县志》和部分采访资料,对桃源100个姓氏、297个宗族进行了分析,较具体地了解到宋、元、明、清四朝,特别是明朝时江西等地人迁入桃源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1.他们全部是从外县外省迁入的,涉及17个省市。以江西人最多,有83姓,215个宗族。另外还有晥、浙、苏、闽、鲁、鄂、豫、陕、晋、辽、渝、川、新、京、晋、滇等16省(市)及本省安化、沅陵、慈利、新化、武陵(含鼎城)、长沙、浏阳、岳州、邵阳、武冈、宁乡、汉寿、澧县、泸溪、安福等15个县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迁入桃源的江西人以位于赣江中下游的吉安府吉水县、南昌府丰城县人最多。明确记载来自吉水的有36姓85个宗族,来自丰城的有33姓45个宗支。还有来自袁州、九江、饶州、临江、抚州等府10余县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3.有较确定时间(南宋淳佑年间,距今约有780年)证明最先迁来桃源的姓氏是桃花源镇印家铺一带的滕姓。但大部分移民迁入桃源是在明朝,共有95姓236个宗族。特别是在明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到朱棣的永乐年间,由于朝廷的强迫迁移,58年里至少迁入71姓143个宗族。现在枫树等地的维吾尔族人,也是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来的。民国《桃源县志》写到:“陬市(今枫树乡)剪(翦)氏,始祖剪八士,原籍清真四部(今属新疆),姓哈氏,从明太祖征蛮有功,赐姓剪(翦)氏。其孙剪(翦)常黎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于县东之剪(翦)家冈,历今二十五世,人口约二千余,分布于莫溪堉、金鸡山、明月山及常德等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桃源本是风水宝地,这些不断迁来的移民家庭,辛勤创业,休养生息,历经明朝二百七十余年,往往成为人丁兴旺的一方大族,产生了一批富家巨室。很多移民家庭,传承了江西老家崇文重教的家风,重视子孙教育,有的成为代有人出、累世簪缨的名门世家。同时,沅水两岸、溪谷之间的昔日荒野,如今尽是鱼鳞般的田园,不仅盛产稻米,还出产高梁、粟米、荞麦等。桃源南路的竹、木、桐、茶、药材等物产,经水溪,澄溪、杨溪、夷望溪,入沅江,过洞庭,源源不断地销往远方。水溪上游一条流经杏花港的支流,洪武年间开始盛产沙金,溪边一道山冈被称为“金盘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天下再生大乱,战祸惨烈,灾荒继起,百姓不死则逃。桃源受害尤深。民国《桃源县志》写到:“(明)崇桢十六年(1643年、阴历癸未年),癸未乱起,张(献忠)、李(自成)余孽蹂躏县境(也有南明政权势力),继以滇藩逆命(吴三桂叛乱),清军讨伐,邑(桃源)当冲要,至康熙亡休乱止,民不聊生者三十有七年。”经此一乱,桃源人口锐减。“金溪朱氏族谱,载其先全族百有余丁,乱后存者十二人耳,他族莫不皆然”。到清初顺治十三年(1656年),全县人口仅有四万零八十四,比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口还少九千一百八十一。全国人口形势也是如此,但以战乱最惨的湖南、湖北、四川及陕南尤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湖广地区本是天下粮仓,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如今人稀地荒,税赋难征。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清初顺治帝、康熙帝等继续推行明朝的“江西填湖广”政策,接着又推行“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南”政策,将大批江西等地人迁到湖南湖北的同时,又将大批湖南湖北人,还有江西等省人迁往四川及陕南。如茶庵铺镇陆家冲村黄姓一族中,就有一支于康熙年间被强迁到陕南汉中,繁衍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是继明初之后针对湖南湖北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强制移民行动,但是规模不及明朝。在笔者前述的100姓、297个宗族中,属于清初移民桃源的只有21姓,34个宗族。其中外省移民有13姓24个宗族,仍以江西居多,占7姓9个宗族。本省移民占比则远大于明朝,占8姓10个宗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但是,由于清初统治者在对湖广、四川、陕南实行移民政策的同时,还对这些地区宽徭薄赋,鼓励开垦,促进了人口的生育增长。桃源自此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空前加快,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全县人口逾45.38万,户数逾12.7万。成为人口大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西瓦屑坝古移民码头</p> <p class="ql-block">江西南昌筷子巷</p> <p class="ql-block">明末崇桢帝</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p> <p class="ql-block">李自成</p> <p class="ql-block">张献忠</p> <p class="ql-block">清初顺治帝</p> <p class="ql-block">清初康熙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桃源佬儿从哪里来?勾勒历史,追根溯源,原来今天桃源人的祖先,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是从县外省外迁来的,其中又以江西人占居大多数。江西人是湖南人的“老表”,就是桃源人的“老表”。有人说,只要小脚趾上多一块小指甲的,就是江西人的后代。笔者的小脚趾上好象就多一块小指甲,看来我无疑也是江西人的后代。传说水溪上游原龙虎、芦花一带的魏姓人家虽然堂号是巨鹿(属河北),却是明朝时从江西鹅井大丘迁来的。还有很多姓的人也是这么讲的。这鹅井大丘,也有称它为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公塘的,但它在江西具体哪个地方,却是无从查到了。也有人说,鹅公大丘是指江西九江、南昌以南,赣江以北的一大片地区。也许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吧。管它呢,反正我们桃源佬儿大多是江西等外省移民的后代,这是不假的。我们今天在很多的行为习惯上,与江西人是相似的。我们的桃源腔,带点“高八度”的西南官话,也主要是在融合了讲北方方言的江西话和桃源原生土语等多种口语后形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不过,桃源人也不会全是宋、元、明、清时移民的后代,我们的祖先也不全是来自远方。白麟洲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告诉我们,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生活在桃源大地上。春秋战国时代,桃源是楚国地域,是屈子行呤沅江之地。今天的青林乡,还留有楚平王所筑采菱城。西汉时,桃源是临沅县一部分。东汉初,武陵蛮反抗朝庭统治,马援率兵征讨,历时三年,桃源沅水一线是主战场。以后,东汉设沅南县,县城开始设在鼎城区尧天坪镇古城山,后迁到了今天桃源县城对河的浔阳坪(遗迹尚存)。到了北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桃源被单独立县,县名是因境内有桃花源之故而得之。此时的桃花源,已是闻名天下的道场,被视为“洞天”“福地”。北宋时期,桃源就有张颙、张颉考中进士。到了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霸天下,桃源与常德、澧县一样,是陈友谅的军需供给地。以上所述,说明桃源历史悠久,自古人烟不息,且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但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战乱中,桃源土著人或逃或亡,人口锐减也是事实,以致江西等地外来移民成了桃源人的主体。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消失,甚至现在还能找到他们的直系后裔。如桃花源镇金盘村有一户刘姓人家,就自称是土著人。应该说,这些自古以来的桃源土著人,他们不仅接纳了外来移民,而且与之长久融合到了一起,共同开发了桃源,促进了桃源的发展。桃源土著先祖也是今天桃源人的祖先,也是我们的根之所在,在我们的身上也流淌着他们的血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附:《桃源百家姓宗族源流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魏启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021年8月2日于桃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