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研研” 步履不停

北葵🌼向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全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研使命专题研修”</h3> 七月盛夏,炙热延吉,延边州名优教师荟萃于“全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研使命专题研修班”,研培融合,深化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引领创新型卓越教师。作为胡永波名师工作室成员有幸参加盛会,提升修炼。 <h1><b><font color="#167efb">一、盛夏“研研”,只为专业引领</font></b></h1> 知名专家的高屋建瓴,从教一线的教研经验,通过研培的引领指导、互动、答疑提升名优教师的研修能力,推动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br>  黑龙江、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师之蕴名师工作室的主课例研修行动》、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李明霞《新时代教研转型与教师专业高端发展》、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芦伟《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教研转型关键策略》、清华大学教授魏续臻《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专家们从国际动态到国内特色、从教师困惑到成长修炼、从理念支撑到经验实践,全方位、多角度、跨领域的进行专业引领,只为结出盛夏的果实。 实干专家关景双老师领衔师之蕴工作室,历时16年提炼出教研团队专业发展的课例研修五大做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素养六大实操能力,教会教师在听中学、做中学。研发“主题式课例研修”,即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范式。关老师深入浅出的分享课例研修五大做法:课例研修的内涵行为、教师主体的行为支柱、课例主题的生成视域、主题课例的教学实操方式、课例研修的经验筛选。突出体现:做课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创造。有计划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的成长。引领教师历练六大能力: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操作能力、研讨观评能力、用笔说话能力、观点分享能力。教师能力的显性化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教师素养的专业化使教育更具有现代化。<br>  知性优雅的李明霞老师围绕新时代教研转型,提出教师专业的高端发展方向与途径。从教研制度的历史沿革挖掘教研制度的本质,提出一个教师从未思考或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国外中小学教师是否有教研制度。对于伴随教师成长的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这一结论,有着它存在的必然性与发展阶段。对此,李老师提出新时代转教师转型的几点建议,其中循征教研、校本研究、自我修炼、跨界学习等方面更易引起教师们的思考。循证教研借助教育研究证据反思、指导行动,使教研具有科学性。注重校本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改进实践。由内而外的破解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间关系,以自身教学经历与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活动设计为载体,提出教师高端发展的步骤:问一问、悟一悟、晒一晒: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课是最好的课?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现场互动与交流,与李老师的“四有”好老师、“三明”名师、“二心”教师心心相印。提出优秀教师自我修炼的十条建议,强调跨界学习的重要性与跨界范围的多样性,跨学段、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跨课时提升跨界素养。 <h1><b><font color="#167efb">二、步履不停,只为教育初心</font></b></h1> 三天五场的研培,老师们未因炙热的高温而却步,却因炙热的初心而步履不停。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全州各地、各校、各学科的名优教师,与他们交流教研经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收获成长,尝试跨界学习,践行跨界融合。<br> 跨学段,建立纵向链接。围绕同一主题,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教研融合,让教师不再囿于自己任教学段,打破学段边界,充分了解其他学段在讲授同一主题时,其教学设计的丰富性、多样性。<br> 跨学科,实现横向链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从不同学科挖掘问题的不同的层面,从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拓展问题的深度与广度。<br> 跨地域,生成纵横网络。差异交融,利用地域优势,互补资源差异,促进教研发展。<br>  跨课时,设计单元教学。以内容为主题,以主题为单元,整合课时,对接新课改、新教材的发展趋势,打破教学固化模式。 <h1>  此次延吉教研盛会的召开打破了学科、学段、地域的局限,搭建了跨界融合的舞台,不同的优秀群体碰撞出思想火花,点燃教师成长的需求,使跨界教研更容易、更有效。与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商兰玲组成“跨学段成长共同体”,实现初高中历史教研衔接;与初中英语名师李艳秋组成“跨学科成长共同体”,实现完整知识体系的教研渗透;与黑龙江省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组成“跨地域成长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的教研交融。多元多角度的碰撞,撬动教师成长的“支点”,以教育初心为同心圆,打造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承担起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h1>

教研

教师

课例

跨界

研修

教学

名师

专业

成长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