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声︱纪念八一:走,当兵去

刘春声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河北邯郸河沙镇公社苗庄村的墙上,贴出了花花绿绿的标语:“保家卫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些标语都是我写的,我是这个村的知青,从我来后,村里所有动大笔的红白喜事,计划生育,盖房立柱,各种运动都由我“承包”了。这是文革中练出来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一天,老支书苗德祥把一个四个兜儿的排长领到我的宿舍,说X同志从公社来,在村里布置征兵工作,吃过晚晌饭要在你这住一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插队时住过的房子&nbsp;&nbsp; 作者摄于197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入夜,四个兜儿来了,我早把铺盖搬到地上,让他睡床上,他自己带着行李,也没客气。我俩躺下后都没有睡的意思,索性又穿上衣服坐着聊天,两个烟筒对着,他抽烟卷,我捲大炮,然后我俩又换着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你在这干了多久了”</p><p class="ql-block">“两年多”</p><p class="ql-block">“想没想过今后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也没想过”</p><p class="ql-block">“有对象吗”</p><p class="ql-block">“光棍一根”</p><p class="ql-block">“那干脆跟我当兵去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兵?我行吗?”我的意思是:我父母还都在干校学习呢,我这样的黑五类部队能要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行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也得跟爹妈商量一下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儿?</p><p class="ql-block">“商量啥?当兵不比傍大地强?你先在村里报个名吧。上了公社武装部的名单,往下的事儿就由我说了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四个兜儿走后我就在村里报了名,但听大队会计说村里适龄青年有不少也报了名。晚上,我趁着街上人稀,悄悄溜到分管征兵的副支书苗永顺家,想和他磨上一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刚进他家大门,就听到屋里有人在吵,原来是他儿子非要报名参军,苗永顺不同意,说今年村里只有两个指标,你先不要去,你这年龄明年还能再报,可是耽误人家城里孩子就还得再干上一年呢。我听了心里一热,好人都让我遇上了。&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只有两个新兵指标,村里还是把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的名字都报到了公社武装部。等啊等,几天没有消息。我有点沉不住气,趁天不亮扛起一粗布袋花生就奔公社武装部长家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庄村北有一片沙地,是漳河故道,大队每年在沙地种花生,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俺村离公社8公里路,我扛着花生冒着大雪走到武装部长家,天才刚亮,部长媳妇正在院里扫雪,见我扛个袋子站在门外很惊讶,问我哪个村的?来干啥?我说是苗庄插队知青,想当兵,这袋子花生送给你们吃的。部长媳妇说他还没起呢,你把名字留下我和他说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武装部这最重要的一关过了,最后一关是查体,也是在公社,那天真是巧,负责查体的是俺村苗时运大夫,我和他一块到馆陶与山东交界的聊城出过河工,他出身不好,同去的乡亲大多不愿意和他交往,我无所谓,常和他厮混,有时还喝点小酒。当知道我是来征兵查体的,他眼睛朝我一挤,看看没人,拿起合格章来,在体检表上就一通盖完。那天,有一个同学因为血压低,体检不合格没有通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11 月27日晚,我们一行88名新兵从公社集中到邯郸车站,踩着没鞋深的积雪登上一列运兵车(习称闷罐),随着一声汽笛,列车向东北方向缓缓开动。三年前的一天,毛泽东就是在这个站台下车,作短暂停留后,急驰北京。但是由于保密,新兵们并不知道这趟车将把他们拉向哪里,并由此开启人生的重大转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当年的邯郸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夜色中,闷罐走走停停,很像曲折的人生之路,忽然,行进的列车明显开始吃力,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带兵的排长说:到娘子关了,要上大坡,真TN费劲,跟老爷们儿一样,谁都得过娘子关!车厢里的新兵发出一阵哄笑,我凭着当时的地理知识判断,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是山西。我在村里时,副支书苗永顺他娘找了一个路过的瞎子给我算过命,瞎子说,这孩子不易在家留,得放他走。他娘问往哪走好?瞎子说,往西,越远越好!这难不成应了瞎子的话了?有的人被笑声弄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趴在门缝外往外张望,外面漆黑一片,只有机车冒出的白烟一阵阵飘过。排长说:趁车开的慢,有尿的快抓紧尿!于是年轻的后生们排着队对准门缝往外哗哗……&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厢里铺着黑黢黢的棉垫子,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卧在上面,我又在嘈杂声中睡着了,梦见全村老少送我到村口,老支书苗德祥九十岁的老娘拉着我的手说:去当兵吧,省的在咱这乡里受罪!在这个小村子里插队三年,再苦再累也没流过泪,这一刻我眼泪下来了。这些可爱可亲的乡亲,是我永远难忘的亲人。其实,这不是梦,这是昨天发生的真实场景。30多年后,我又回到村里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还专程去邯郸市看望后来当了副县长的苗永顺,这是后话了。&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咣当了一天一夜,列车终于停了,闷罐打开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了远处楼宇上的两个字“太原”。&nbsp;迷迷糊糊的新兵们,被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弄的精神抖擞,还没搞清东西南北,就听到几声尖利的哨响,有老兵指挥我们迅速排好队,并给每人发了一件棉军大衣,接着开始分兵了,北京军区第63军军直属各营连逐一从我们当中拔拉人头,“你出列,站这边儿”,“你出列,站那边儿”。几分钟的功夫,数百新兵被分配到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侦察连等各单位,各单位的卡车早已在原地待命,大家还没来得及彼此熟悉就上了不同方向的汽车,各奔前程了。&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乘坐的卡车离开太原沿着一条公路向北驶去,没有人告诉目的地是哪里,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车子拐下公路向东驶近一个村庄,来到村庄东侧的一个院落,大门外有哨楼和哨兵,北边还能看到整齐排列的高射炮,部队的驻地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伍后第一张和战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入伍后拍的第一张单人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部队是北京军区第六十三军军直高炮营,编有三个高炮连一个高机连,一个营指挥排。营长潘景林,58兵,河北安次人。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分到指挥排,排长叫靳营,65年兵,天津宝坻人。这两位老领导都品行端正,待人真诚。我曾趁潘营长带部队外训的时候,偷喝过他一瓶汾酒,后来被他知道了,他让通信员把我叫到营长办公室,我做好了挨训的准备,没想到他说:我这柜子里还有桶午餐肉罐头呢,你应该一块拿走。这倒好,你干喝没肉,我现在有肉没酒。&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靳排长是个嘎货,他嘴角有一块疤,我猜是小时候淘气打架留下的,宝坻虽然归天津,但宝坻人说话带有一股子唐山味,这股味尤其适合演小品,著名笑星赵丽蓉就是宝坻人,老靳身上就有小品细胞,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一到正经时刻,比如在队列前讲话,我看着他严肃的样子,总是憋不住想笑,感觉他的严肃是装的。但老靳是个老实本份的人,对自己的兵极好,总为战士们说话。有一次我和一个兵打赌,他说谁敢爬上大烟囱,掏老鸹窝蛋,我输一条大前门。我二话没说就上去了,司务长正路过看到了,把那个兵臭骂一顿,说刘春声要是掉下来,还有好啊?你小子也得枪毙偿命。又让我赶紧下来,我在上面根本听不见,也不敢往下张望,一直爬到顶,把老鸹蛋拿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后,营里要给我俩处分,老靳找到营首长说,是我带兵不严,要处分给我处分,他俩新兵蛋子,要背上个处分日后还怎么入党提干呢!潘营长说那算了吧,让他俩认真做出检查,没有下次!那阵儿老政委正要转业,也懒得管这事,就同意了。所以我永远感激他们他们二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6年4月6日第一次回到北京在天安门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我们部队所在地是太原市阳曲县大盂公社大泉沟村,营房是地方的一个化工厂旧址,大门内的有个小平房是军人服务社,也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往里一条路到底,两边是高大厂房,分别是三个炮连和一个高机连,营部是个二层小楼,作战指挥室在二楼,是我平时执勤的地方,透过窗就能看到标志性建筑——化工厂的烟囱。1976年,高炮营扩编为高炮团,后换防到太原市区,这片房子又交回了地方。几年后我调到北京总部机关,离开了山西—这片我视为第二故乡的热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身后就是当年在指挥排时的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单位同事一起与大泉沟老乡聊当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泉沟高炮营营房全貌&nbsp; 作者摄于2000年6月1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2000年夏天,我到太原出差,公事办完后在当地下属单位领导陪同下,专程回到老营房故地重游。20多年后,里面的格局基本没变,那根被我征服过的烟囱依然高耸入云,但已物是人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2021年8月1日 &nbsp;建军节&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您喜欢接收本微信公众号内容,可扫描二维码订阅,欢迎转发,更多精彩文化艺术鉴赏与创作期待与您共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春声,50后,笔名齐庚,别署宜斋、汉风堂主人。下过乡、当过兵,体制内外都干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网时读书会成员,曾任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文化散文集《探花集》、《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情满吕梁山》,主编出版首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及各类文化期刊发表文学学术文章150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g1ryf4ou53_u4p9Au2Le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