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陈天豪】</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b>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b>的名言(糟粕)。要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从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士入手。从古至今,按照世俗的定义上来说,上士,就是那些高人、上等人;中士,就是中等的人;对应地,下士就自然是下等人。</p> <p class="ql-block"> 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世俗的定义未免让人略感不适,我想在此适当扩展一下它们的含义。所谓上士,就是泛指那些悟性极高的人;中士,就是泛指那些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平凡人;下士,就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俗人。<b>那么,老子这几句话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说,悟性极高的人听闻了大道的真理后,就会以此去努力践行;普通人听闻了大道的真理后,通常都会将信将疑,犹豫不决;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俗人听闻了大道的真理后,则会哈哈大笑,对此不屑一顾,置若罔闻。如果你的见解和卓识没有被人们嘲笑过,那么,它们就没有在道的范畴里,不能称之为真知灼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真理有时候真的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它们一开始不一定会受人待见。相反,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却是人间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就是天道,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常说的各种可以应验的经验、各种可以经得起实践论证的理论和各种可以解释事物运行的定律等等,都在道的范畴之内。譬如,人有人道,茶有茶道,商有商道。</p> <p class="ql-block"> 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总结概括出来的这个现象,在今天依然非常普遍。在那些日常交流的场景里,例如:会议、培训、座谈、清谈、沙龙、分享、甚至是在别人向你请教的时候,你正儿八经地跟别人说出你的一些处世哲学、处事方法乃至经验总结的时候,不管你多么无私,也不管你出于何等崇高而伟大的目的,听众通常也跟上、中、下三士的表现一样,大多数人在听的时候也许会频频点头,口口认同,但却将信将疑,优柔寡断。只有极少人会因为你的分享而获得触动,顿觉大脑洞开,进而马上去行动。当然,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要么对你表面奉承、内心抗拒,要么对你不屑一顾,心里还会嘲笑你,甚至跟你抬杠,他们根本不会把你的真诚当回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日常沟通之中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日常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为了不浪费表情,减少不必要的烦恼,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理论——“只度有缘人”这个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谓有缘人?<b>所谓有缘人,首先就是要在茫茫人海之中确认过眼神的人,大家彼此投缘,印象良好。其次,彼此在思维模式上的频率是基本一致的,就如同那些美妙的音符那样,如果震动的频率不一致,又怎么会产生共鸣?再次,要看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互信,没有互信基础,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b></p> <p class="ql-block"> <b>纵观这茫茫尘世,上士寥寥无几,中士比比皆是,下士不计其数。</b>因此,且不说同频和互信,就是能确认过眼神的人,都可遇不可求!于是,直截了当的人经常会说,解释就是掩饰——真正理解你的人,从来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不理解你的人,再多的解释也会徒劳无功。寂寞的人也会常常感慨,朋友常有,知己难求!讲理的人则时常慨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p> <p class="ql-block"> <b>面对种种困惑,该如何破之?无他,大道不足与无缘之人道之!——志不同,道不合,道理多说无益。同时,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你要有无视嘲笑的勇气,时刻恪守自我的原则和底线。唯有如此,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记住,人世间的烦恼,大多数都是自寻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人生路,且行且珍惜!珍惜我们眼前的那些彼此确认过眼神的人,然后和他们一起,在大道的奥秘里同频,在共振的和鸣中交响,奏唱出一曲曼妙的人生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8月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