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打交道最多的可能离不开药。识字、成长、谋生、升阶、退休、老去的各阶段,都有药的掌故与亲历。药到病除,苦口良药,灵丹妙药,吃点药就好了,吃错药了,治病救人,对症下药,不可救药等等,是日常生活与政治的常见用语。科学与探索的药人物古有华佗。民间传说记忆犹新。他因给曹操开头颅刮毒治头疼的建议而被杀;还有李时珍走遍深山溪谷,尝野草创药制丹的绿野仙踪般不辞劳苦,有了他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在湖南崀山调研评估世界遗产地时,在蜡烛峰景区,见到了民间供奉药仙孙思邈的牌位,体会了大众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舔果尝草挖根熬汤之治病救人、解大众疾苦者的永恒渴望与缅怀。在安徽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中,阅读县志史书与实地见闻,知道了久远吏治史上,放弃县衙入山炼丹的真实;深信了帝王渴望荣华富贵永生享用,追求长生不老灵丹仙方的霸道与执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药事现实的感知是和成长与老去同步。小时的上世纪60年代,家里抽屉都是药,晚上经常听到“哎吆、唉吆”的疼痛叫唤,接住就是拉抽屉、倒水的动作声音,咕噜咕噜的吃药声。那是父亲风湿病或胃病发了。父亲退休三年后,做了截掉右大腿的大手术。父亲吃药就是治胃、心脏、风湿关节炎与便秘的转换。但这些不再是小时候的亲身感受。探亲回家时,偶尔重新看到,更多的是在父母身边的弟弟告知。母亲药不离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退休后的糖尿病抵抗。每到吃饭前,母亲自己打胰岛素针。那时胰岛素针药很贵,后来人工胰岛素针剂价格大大下降,母亲的药费负担减少了,但她仍吃价格低、便宜药。这是在清理遗物时的药费单发现。老一辈就是朴实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家人药事记忆的是同学、同行和自己的药事,伴随成长、快乐与老去。难忘同学吃药的趣事发生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年代与科学春天。感冒胶囊是今天再平常不过的了。70年代末的大学同学,从校医院拿了感冒胶囊回宿舍,喝了口开水就吞下去。看见的同学惊奇,胶囊皮也能吃?彩色胶囊皮对身体有害啊!他感到不解。吃药的同学就讲解示范。他相信了,但他坦诚自己以前吃胶囊药,要先把胶囊掰开,倒出药粉来吃,丢掉胶囊。这是同学说出来的过往。更有趣的亲闻是云南同行用胶囊药唬人的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他出差到都市。清晨出火车站,坐出租车,司机拉着他乱转,他装着什么都不知道。司机问他哪里来的?他说是云南。司机攀谈起来。说到,你们云南人是骑着大象上街赶集,白粉也很常见吧?他都说是,白色粉末吗,每家都有,平时感冒头疼什么的,拿出白粉吃或闻闻就好了。出租车司机一脸惊叹!赶忙就近向目的地酒店大楼开。同行看见快要到了,就拿出一个胶囊,掰开胶囊,倒出白色粉末,鼻子下闻了闻,一声长嘘:舒服!司机脸色紧张地停车,他问道,多少钱?司机紧张回到,不要钱,你快下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行前辈吃药的情景也难忘。做科研调查外出,与同行前辈同行是常事。到前辈房间求教讨论也少不了。到前辈的客房一看,呀,床头柜、桌面上7、8个药瓶。他一把一把地吃个三四回,心想这么不注意身体啊,那么多药怎么吃啊?今后自己一定要注意,身体重要。哪里知道,现在自己也有4、5个不离身的药瓶,什么头啊,心啊,血啊,腰啊,到了有毛病的时候了。病不病的,是时间问题。药,离不开,躲不掉。药费是百姓的一个大负担。今天,国家医保普及,农村“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扶助政策与执行力度,国家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大降药价,医院以药养医习俗被改变。百姓病得起,看得起病的时代来了。健康生活保障成了乡村城镇与都市的基本标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药与识药的经历有了,而制药和创药的闻与识,更体现了卧薪尝胆与九死一生的历程。小时背诵“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舟尽舜尧”,第一次体会了大规模民间疾病(血吸虫)被消除的全民欢呼。小学时,有学校教室喝桉树叶汤防脑膜炎的群防群治参与,也见教了“有边认边,无边认中间的识字语文代课老师,他兼职医护,被称为红汞医生,那就是什么伤和病都用红药水。下乡插队看到背十字红药箱的赤脚医生,行走在乡村泥泞小道,进村入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我认识九死一生冒险与不顾一切的创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3年夏,从甘肃金昌镍矿调研归来,完成矿长治母脉管炎的买药之托,找我校的脉管炎治疗专家,他是校办工厂工人师傅出身。回校后,我找到他,说了买他的自创特效药。他热情接待。我们闲聊,知道了让他绝望的脉管炎治愈所经历的九死一生的自创药奇迹。那是全国人民找草药、当医生的热情年代。他上山找挖草,回家熬汤,不顾一切的服,昏死醒来,再找,再熬,再服,如此反复,终于在一次服药后,他昏死后醒来,几天后发现脉管炎血脓止流结疤,不再那么痛,那么难挨。他立马不顾身上污物,找记录,对草草,查药名,开始了自治脉管炎康复之路。他成了,小伙重新按时进厂上班,当师傅,带女徒弟。政策许可,他开了自己的脉管炎诊所医院,闻名脉管炎患者群。这就是金川一个镍矿的副矿长委托我的来由。他表明了药只能在他的医院治疗吃,不能拿走自服。他也说,我来找他吗,可以变通。如是,他说起了他的委托。问我,能不能在我的研究生同学中,给他的女弟子介绍男朋友?为了药,我立刻回答,没问题。几个月我也没能给他介绍,他也没有通知我去买药。到了再次去金昌第二次调研取样前,我找到他。他已不是单身,他自己与女第子结婚了。我没能完成任务,如实答复矿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早听闻的创药真事是云南白药诞生,刀伤枪口止血、跌打止痛特效是白药发明者的追求。但我现实亲身感悟的创药是21世纪20年出现的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药与疫苗研发投入使用。早前对青蒿素发现成药过程的激动,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宣传回放。所有对人类有贡献的新药创立过程,秉承同一过程,创造者试验者,自创自尝自试,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们伟大,献身人民健康事业。我们自豪!自己做野外调查,也认识了板蓝根、十大功劳、两面针等草药,同僚们经常说,我们调查的植被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中草药。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可用草药是玩耍和上山弄出伤口时,找蕨根金色绒毛团,所谓“金狗毛”,敷伤口止血。出国英语水平考试的作文,也自作聪明地写中草药,但词不达意,文理不通。现在的书柜里,有几本降价的中草药药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内识药吃药故事与经历有感,国外的药事经历也鲜活。上世纪90年代初,公派出国留学进修。板蓝根、创口贴、康泰克、白加黑等是必须准备的。一次,在伦敦感冒较重,自带药吃完,听说,公立医院看病拿药不用钱。我就去了,药倒是不用钱,但挂号费用了三英镑,相当于当时的40多人民币,国内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2000年后,生活长足进步,出国或是回来前,要买的东西也有药。在澳洲,在新西兰,买保健药,什么深海的鱼肝油药丸,无污染森林草地的蜂蜜蜂胶等,买了一大堆,送给家人父母。过了好久,清理母亲遗留的药品发现,什么鱼肝油、蜂胶胶囊等,都没有动过,和自己没有吃完的一样。盲目造成浪费。现在,健身保健是中心,记住过往的教训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药,少不得,多无用,急有害,聪自误,合适对路需平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