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把创造性思维的获得,引入到一种简单的模式(量化)之中,而不是对创造性产生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探索。</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创造性的获得是有规律可寻的,但它的发生又相当“个案”。一味地对学生强调创造性,但教给他们对待创造性的态度和渠道却是一样的,结果使学生充满了创造性的愿望,却拥挤在只为“创造性”而创造的窄路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思维方法基本一样,自然,创造的结果也都一样,这反而损坏了学生本来就具有的一部分创造性。</p> <p class="ql-block">再从西方具体教学方法的弊病来分析,他们的主要方法是强调对作品的解说能力。比如,学生必须说出所创造形象的理由、出处、受影响的来源等,这里面有个非常大的悖论,即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因此,最有价值的艺术创造更是难于在解说中,找到合适的上下文。若教授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嵌入艺术史的模式中,它将使学生对作品本身不负责任,而对解说的效果特别看重。</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方法解决的不是艺术创造本身,而是为艺术辩解的能力,它将致使艺术学院的毕业生,都会做一种能自圆其说的、标准的必然,也是简单的现代艺术。就像我们的毕业生一样,都有一手娴熟的绘画技能</p> <p class="ql-block">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方艺术是以艺术史写作的框架和方法为目标的。西方艺术史的基本态度是,记录那些对艺术史有明显的形式改变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那些有明显可阐释性的作品)。艺术家以此为目标,创作动力却与创造性本身无关。</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在北美,成功的艺术家不需要在学院任教,在学院的艺术家,大部分又是在主流系统中不具备成功经验的人,这怎么能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呢?</p><p class="ql-block">谈到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长短,利弊当然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我们的艺术教育与传统没有明显断裂,这是长处;但传统与新型社会形态需求的关系,却并没有解决。</p> <p class="ql-block">学生的学习有相对明确的标准和根据,但这套成熟的体系,却只偏重技能的传授,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把艺术的道理、艺术是怎么回事搞清楚。</p><p class="ql-block">具体说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能交付给社会什么,这样社会才能回报你。</p> <p class="ql-block">万事万物都是能量</p><p class="ql-block">十三笔牡丹书摆案枕边</p><p class="ql-block">好处是富贵平安、健康幸福!</p> <p class="ql-block">牡丹专用笔,你一定会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