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底入伍到忻州至1985年底转业回京,在忻州服役15年。这期间,因施工、生产、训练等,住过不下几十户当地老乡家,其中白村郭大娘家、金山铺刘天堂家印象最深,也是想借这次战友聚会,最想寻访的老房东。<div>文图李岩2021年《八一》</div> <h1><b>探看寺家庄农场 寻访白村老房东</b></h1>7月23日午餐后2点多,距6点聚会签到还有一段时间,绳世永和另一位87年入伍的战友滑建华,提出要去寺家庄原564团农场看看,我也借机去白村圆我的一个梦。<br><br> <b>上图忻县、原平、定襄三县交界处的滹沱河</b><div><b>寺家庄</b>,地处忻县、原平、定襄三县交界处,当时属于定襄县白村公社管辖,与对面忻口隔着一条滹沱河,距忻州县城20多公里。<br></div> <div><b>上图身后黄顶小亭子式建筑是水闸,水闸连接拦河的是滚水坝</b></div>回想当兵时到白村插秧收稻子,都得从忻口趟河水过去,赶上水大就绕道水闸从滚水坝上走。 上图1981年在滹沱河边 这次开车走高速经原平拐一个大弯穿过滹沱河大桥可直达白村。<br>途经寺家庄停车来到当年564团农场场部。<br> 原农场场部、三机连宿舍已被大型仓储库房和新的办公用房取代。整个农场田地被河南一家畜牧公司承包,在以前的稻田地里盖起了数十座蔬菜大棚。 1987年入伍的绳世永、滑建华曾在农场种过两年水稻,后面仓库位置就是当年三机连住的一排平房宿舍。 仓库前场院两位菜农正在晾晒黄花菜,黄花菜种在以前稻田水渠旁。 <b>上图1981年三机连在白村滹沱河畔种水稻</b><div>我还是刚当新兵时来过寺家庄,那时我们住在高城公社王府庄村,步行四五里路,跨过结冰的滹沱河,从农场背玉米芯回去烧炕。那天刮着大风,漫天黄沙,寒风刺骨,那场景终生难忘。<br></div> 这里是曾农场的养猪场,如今已是猪去圈空。房子还是当年三机连盖的。 这后面一溜蔬菜大棚,曾是三机连种水稻育秧苗的秧床地块,身后这眼机井还在。<div>说到那两年在寺家庄种稻子,绳世永感慨万千:</div><div>初春四月整秧床,撒稻种,田里还结着薄冰,虽说穿着长筒胶靴,腿脚还是被冻得像针扎一样疼痛难耐。时间长了,麻木了就不觉得疼了。<br></div><div>绳世永的腰疾也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年轻时不显,老了病就找上门了。<br></div> <b>上图当年战士们在白村滹沱河畔插秧</b> 从寺家庄出来向东二三里就是白村。 <div><b>上图白村泉子山下面的大水池和引滹沱河水灌溉稻田的大水渠。</b></div>我记得这里村西有一座直径10几米的水池,1981年我还在此留过影。结果找了半天没找见。 忽见一村妇开三轮农用车出村,随向她打听。她手指西侧一小山包告知,大池子在泉子山脚下,里面是眼泉水,是供全村人饮用的自来水,为安全卫生起见,盖了房子圈起来了,不让进去。<br>我又向她打听白村房东情况,她摆摆手:我是从下零山村嫁到白村来的,你说的老人都不认识。<br> 一提起下零山村,我立马想起一件有意思的故事。<br>1975年下半年,在白村完成采石任务后,到白村以东十几里的下零山搞训练。<div>村里有一对老夫妻开了个服务社(小卖部)收鸡蛋换日用品。<br>往日都是俩人卖货,有一次我好奇问大伯,这几天怎么没看见大娘啊。<br>大伯的回答令我十分诧异:跟别人走了。<br><div>跟什么人走了?<br>细问才知道,原来大伯年轻时家境贫寒,娶不起老婆。(当地风俗娶个媳妇八百块)无奈与另一青年合资共娶一个媳妇,大伯出资多,与媳妇过前30年,剩下时间就交给另一青年。<br>那年正好到了约定30年,大娘信守合约跟那个人走了。<br></div></div> 开三轮的村妇听罢掩面大笑,说,我知道,是有这么回事,没办法,那时真穷啊。 <div><b>上图白村泉子山左侧就是采石场</b></div>说起这泉子山,我又想起一段往事。<br>1975年工兵排在白村采石料盖农场宿舍。<div>我当时是工兵二班长,为了早点完成任务,经过仔细勘察,发现在泉子山一座小山包下有个深洞,通过反复计算,在洞中埋入几麻袋硝铵炸药,采用震荡爆破法,一次爆破成功,整个小山头都被震松,省去了钢钎铁锤,凿眼放炮,工期提前了几个月。<br>此事引发了当地村民不满,他们认为泉子山前的小山包是龙头,称把龙头炸平了破了白村的风水。<br>还好,当时团里与当地政府签了合同交了钱的,公社大队没找麻烦,事很快就过去了。<br></div><div><br></div> 下午5点,进了白村,见路边七八位村民,随询问:村北最后一家,姓郭,郭大娘,她有个和我年龄相仿,当时20多岁会画炕围子的儿子。<br>老太太去年刚没了,活了90多岁,她儿子搬到定襄城里了。一中年男子告知说。<div>当得知我1975年在郭家住过,要看看老房东时,他说知道老房子在哪,还骑摩托车带我过去。<br></div> 路上中年男子告诉我,老太太是他大姨。现在老房子一年多没人住都荒了。<br><br> 果然,院子里荒草长了一人高,大门挂了锁,我随他从一处矮墙进到院内,回到46年前熟悉的老房东家。 屋前那棵枣树还在,粗壮了许多。那时我们每天傍晚收工回来,郭大娘都会送过来一大碗红枣,烧好一锅开水,暖壶灌得满满的,还烧有洗脚的热水。 我总是忘不了郭大娘爱说的一句话:可怜的娃娃们,跑这么远受苦,大娘心疼。<br><br> <div>有一天,郭大娘心情沉重的找到我,说是儿子在外村掰了人家俩葵花头,让人逮住送交村里,村支书认为给村里丢人了,把儿子捆在场院电杆上示众,求我给说说情。<br></div>按说随便捆人也是违法的,但那个时代还处于“文革”后期,没什么法可行,支书的话就是法。<br>因为刚到白村采石时,为工作方便请支书吃过饭,这点面子支书还是给了。<div>不过,支书说,不捆不示众还是要给点教训,在大喇叭里向全体村民广播做检讨。<br></div> <div><b>上图原白村公社办公大院</b></div>村子中间有个大院,大门上挂着几块牌子,有公社革委会、武装部、村党支部等都在一个院子办公。<br>公社取消后,政府机构搬到受禄乡,现在大院里是一家公司办公室。<br> 走到村东,我又想起一件趣事。<div>白村东面也有一个大水池子,也叫旱井。雨水多时蓄水,雨水少时,抽水浇地。池子直径有十几米,水很深,有人说里面没准有大鱼。<div>那时,部队伙食差,没油水,我想给战士们改善点伙食,偷偷拿了一颗训练用的反坦克地雷,安上雷管扔到池子里引爆,轰的一声,水柱蹿起十几米高,水面静下来没见到鱼,却漂上来一只鳖,俗称王八。</div><div>王八被震晕了,在水中打转,捞上来放到到老乡家水缸里养着。<br>一时间,到某某家看王八成为街坊四邻稀罕事,这位老乡不乐意了,让把王八弄走,没办法,最后听从战友意见炖了一锅王八汤。</div><div>全排战友每人一碗,班长们每人还分到一颗王八蛋,成为当时战友嘲笑班长们一个笑柄。<br><br></div></div> <b>有资料显示:白村是受禄乡典型的辣椒村,全村人口539户,1543口人,耕地3893亩,农民收入主要来自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养殖业。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70万元,人均纯收入7129元。</b><div><b>积极发展以高密植玉米、辣椒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绒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温室大棚14座和移动大棚20座,种植业收入达1077万元。</b></div> <h1><b>寻访金山铺老房东</b></h1>这次参加三机连战友聚会,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去当年刚入伍时住过的村子金山铺看看,寻访当年的老房东刘天堂一家。<br>7月24日上午参观泡池团部营房,下午暂无安排,我叫上万树枝、张志伟、王力抽空陪我去金山铺转转。<br>50年前(1970年12月24日),我和北京入伍的一百多名新兵,乘坐一列铁皮闷罐专车到达忻县(后改为忻州)忻口镇。<br> <b>上图:五六四团特务连工兵二班1971年11月金山铺合影<br>前排左起:71年平山兵张乱彬 70年河北兵王恒茂 70年四川西充兵何金全<br>中间左起:69年安徽太和兵祝先纪(班副)本人 71年北京兵李岩 69年安徽太和兵张正华(班长)、唐廷刚<br>后排左起:69年安徽太和兵刘为民 71年四川资阳兵王荣华、 汪水先</b><br>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1971年2月20日,我被分配到团直特务连工兵二班。<br>特务连守着团部住在金山脚下的金山铺村。<br>金山铺是个大村,有几百户人家。七十年代村子很穷,房子基本都是干打垒的土坯房,只有一条很窄的土路贯穿村子东西。<br> <b>上图金山铺老照片由战友王宗斌提供</b><div>因1971年9-13林彪事件,1972年下半年上面决定我们部队就地安营,自建营房。全团打地基用的石料,都是我们工兵排在村西金山上开采的。<br></div> <b>上图金山铺老照片由战友王宗斌提供</b> 到了金山铺,村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很气派,万树枝顺着柏油马路把车一直开到村里。 村子变化太大了,几乎全是新盖的砖瓦水泥房,过去连片的破旧的土坯房难以寻觅,更无法判断老房东家在何处。 <br>我向村民打听刘天堂家住处,年轻人都摇头不知,也难怪,50年前刘天堂就有60大几,现在能记得他的人,最小也得60往上。<br> 我向正在盖新房的一位长者打听:<div>我们房东叫刘天堂,六十多岁,家里有老伴和两儿两女,分别叫大狗二狗,大猫二猫。(当地习俗一般管男孩叫狗,女孩叫猫。据说起猫狗的名字好养)大儿当过兵。</div> 听完介绍老者回答:知道,是二qiao家。<div>刘天堂老两口和大儿都不在了,二qiao还住在那,走到村南边快出村再向西不远就是。(当地口音太重问半天没弄清qiao是那个字)</div><div><br></div> 后来问一位年轻人,这个qiao字怎么写,才弄清是个“俏”字,刘天堂二儿大名刘俏天,小名叫二俏。还指给我们二俏家的住处。 二俏家朝西的大门紧闭,敲了一会儿,才有人开门。<br>门开了,出来一位老人,听说我要找他,一脸茫然。<div>我一眼就认出他就是当年八九岁的二狗,现在的二俏</div><div>———大眼睛、浅头发、娃娃脸。<br></div> 我指着北房最西边屋子说,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有三个解放军住在你家,二俏仔细看了看我,想起来了,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我记得,还有个四川小个子兵。忙招呼我们进屋喝水。 过去,刘天堂住的是一排平房,墙体是干打垒的,只有墙角、窗口、门口是青砖垒的,房顶一面坡。<br> 房子坐北朝南,三间大屋一明两暗,大屋中间是堂屋,东侧是卧室,一条土炕可睡七八个人。<br> 当年西侧一间小屋是大儿子两口子住。房间不大,收拾的很干净,尤其是炕围子画的很漂亮,专门腾出来给当兵的住。<br>我们住进来后,大儿两口搬娘家住了,剩下一家五口(老两口、大猫二猫二狗)挤在一条炕上。<div>我和69年入伍的一个老兵还有四川资阳新兵汪水先,住在西面小屋。东南角有个用土坯围起来的简易厕所。<br>两间西厢房其实就是个简易棚子,是储物间,放着粮食、杂物还有几口大醋缸。<br></div> 这里的老乡每家都自己做醋吃,家家门口都放着几口大缸,他们用高粱壳或小米壳发酵,每天还要不断翻搅晾晒。<br>几个月后酿好了,装入瓶罐,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得放些醋。要不然在阎锡山的老家流传这样一句话:”山西老醯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br> 这里老乡生活很苦,主食是高粱面做的窝窝、鱼鱼,没什么菜,就是土豆咸菜,过年了吃点肉。<br>还得从牙缝里抠出点钱攒着给儿子盖房娶媳妇。<br> 不过,老乡们对当兵的很热情。<br>我们房东刘天堂人很朴实,我们下连队的时候是冬天,他每天晚上都用高粱杆给我们烧炕,做饭时用汆子顺便给我们做壶开水。<br>最令我感动的是,秫秸干烧完了,他把自家的风门子劈了给我们烧炕。虽然连队给每家房东一点煤火费补偿,我们还是觉得过意不去。<br> 赶上星期天班里自己做饭,我们都会自己省点饺子面条给房东老乡送过去。<br> <b>上图1971年在金山铺村外盐碱地用探雷器探防步兵地雷训练</b> <b>上图:1971年在金山铺村南盐碱地训练射击</b> 二俏找出家庭相册,让我们欣赏他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如今,二俏在原址修建了三大间水泥砖瓦房,厨房过去是拉风箱烧柴锅,现在是电吹风烧煤炭了。 二俏说,他的父母、大哥、大姐都不在了,只剩他和二姐。<div>他很知足,说现在的日子比他父亲那辈人强多了,他的儿女们都搬到城里了,他和老伴以前也在城里打工,现在老了在家享清福了。</div> 我们告别出来,二俏一直送出老远,恋恋不舍。 我原本还想拍点老土坯房,找找50年前的记忆,结果沿街一路也没找到,家家都盖了砖瓦水泥房。 快到村口时,路边几位村民看我挎着相机有些好奇,一位老汉问我来这里照什么。<div>我回答,50年前当兵时在村里住过。<br>你是那个连的?<br>特务连。<br>那个排,住谁家?<br>工兵排,住刘天堂家。<br>你叫啥名字?<br>我叫李岩。<br>我记得你,你是北京的。我住刘天堂家前院,叫个张双马。工兵排华排长和爱人住我家。<br>你那时多大了。<br>有十七八岁了,我还记得小个子四川兵汪水先,安徽兵刘为民,他俩后来也在我家住过,很要好的,要是能见到汪水先替我向他问好。</div><div>这老汉的记忆力真好,50年过去了,我们班几个人的名字籍贯他记得清清楚楚。</div><div>这也证实了当时的军民关系确实是“鱼水之情”。<br>我用相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说,我跟汪水先有联系,把照片发给他,看他还认识你不。<br><br></div> 1971年工兵排长华俊金(65年天津入伍)一家在金山铺,如今华排长已不在了。 晚6点前要赶回忻州报到,时间有限不敢多停留,下午4点半依依不舍告别了金山铺,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