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后龙村在巍巍后龙山群峰中 罗小凤 摄)</p><p class="ql-block">温暖的扶贫印记</p><p class="ql-block">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姚金桃</p><p class="ql-block">《后龙村扶贫记》我看完了,心里又酸又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读罗南的文字,感觉就像她正坐在你的对面,和你扯家常,东拉西扯地扯着扯着,就把后龙村那些人的生长环境、生活、历史、爱情、劳作、贫苦全扯出来了,但是,从罗南的文字里读不出人们对这种环境、生活的不满、抱怨,而是感觉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她扯着,扯着,又把政府对那些村民的扶贫又扯出来了,政府派去的帮扶工作队员,帮扶干部、村干部,默默地改变着后龙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人们的思想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从县城通往后龙村的路,2003年政府为了村民方便下山,铺成石阶。米儒聪摄)</p><p class="ql-block">我原本以为这个“扶贫记”,一定是像读以往的总结那样,是数据、方案、做法的堆砌,会枯燥无味,谁知道捧着书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p><p class="ql-block">《后龙村扶贫记》是反映广西凌云县极度贫困村——后龙村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纪实散文。全书分为九章,写了九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生活阅历的人的故事,就把整个后龙村的情况表现出来了。美宝,后龙村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爱情;然鲁,后龙村的老村干; 氏努, 整屯搬迁,把“野人”变成人;小蛮,动员一个心野的孩子重返校园;玛襟,穿越时空的老人;启芳,勤劳老实人,建一栋牢固安稳的住房是一生的梦;启和,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手艺的勤快人;九银,麻风病人的后代,孤寡老人;迈囊,留守老人和孩子。</p> <p class="ql-block">(2002年的凌云县城,从后龙山上往下看县城。/向志文摄)</p><p class="ql-block">后龙村在哪里呢?后龙村在凌云县城的后龙山上,“凌云县城在山下,后龙村在山上,抬头低头之间,便能看得见彼此。从后龙山往上走,时光开始变得陈旧,越往上走,时光越陈旧。”从后龙山上低头看县城,“凌云县城小得像沙盘”。</p> <p class="ql-block">(2003年铺设的从县城上后龙村的天阶,2017年熊桂余摄)</p> <p class="ql-block">读了罗南的这本书,让我的心沉静下来,慢慢思考,慢慢品味,内心渐渐明澈起来,摸摸胸口,有一股热热的暖流涌出来。</p><p class="ql-block">这种温暖流淌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每读一个字,一句话你都能感觉到暖流流淌进你的心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芭折墙,玉米地,扛柴)</p><p class="ql-block">2010年前,后龙村的人住的是茅草房,笆折屋。女人美宝在石窝里,土坎砀砀里种玉米、火麻、黄豆,瓜瓜菜菜维持生计。她的男人罗夜是不喜欢种地的,“他们的脚是用来奔跑的,在山林里,追着画眉鸟,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或是追着马蜂,穿过一片又一片树林”。跑累了,喝酒,闲下来了,喝酒,酒,是他们的茶水。街天的时候,美宝背柴,罗夜扛柴,沿着狭窄的山道往下走去县城卖, 卖柴,卖一些药材得点钱,买一些生活日用品,再留点钱给罗夜买酒。罗夜买了酒,就着一碗米粉慢慢喝,几碗下肚,天就要黑了,走到后龙山脚,罗夜就躺在地上睡着了。“美宝坐在一旁,看着天色暗下来,看着月亮升起来,也不急,再没什么事,比等罗夜醒来,一起结伴回家重要的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后龙村人最初始的生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2005年之前,后龙村人睡觉的地方 向志文 摄)</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p><p class="ql-block">读玛襟,有一种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觉。玛襟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老人,从她的嘴里,我们懂得了后龙村背陇瑶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居住在这个石山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上两图是通往陇茂屯九银家的路,下图是后龙村人一起在修公路)</p><p class="ql-block">读到九银这一章,我特别喜欢一个词语“公家”。九银大哥住在陇茂屯,一个只有猴子和山羊能到的山窝,两户人家,九银家和央瓦家,是汉族人和背陇瑶族人的组合,说到底,是因为父辈得了麻风病,公家把他们的病治好后,他们回不到原来的村庄了,无处可去,这两户人家就躲到这个山弄里生娃养崽。公家把路修到盘卡屯了,公路是修不到陇茂屯的,政府要把陇茂屯两户人家搬出去,陇茂屯,是猴子的花果山,要还给猴子。央瓦家搬出去了,而九银不肯搬迁,因为他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要独守空硐子,养羊,与猴子为伴。</p><p class="ql-block">公家的人——村干、驻村书记,帮扶人翻过一座座山梁来到陇茂屯,动员他搬下山,到政府起好的楼房居住,九银看到公家的人来看他了,说“妹啊,你们来啦”“妹呀,你来啦”“妹呀,你们赶紧下山,你走得慢,一下天黑了就看不见路了”,这踩着铺满一地棉花的声音传进耳膜里,是村民对帮扶干部最好的感激。</p><p class="ql-block">公家这个词,小时候家里的大人聊天经常会说到,老人常常把国家、政府称为“公家”。“这是公家发的,这是公家给的”。“公家”这一词,是老百姓对国家最亲切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2005年前的后龙村陇兰屯,李彩兰摄)</p> <p class="ql-block">(2019年的后龙村陇兰屯,罗南摄)</p> <p class="ql-block">(2004年的陇法屯,李彩兰 摄)</p> <p class="ql-block">(2020年,后龙村陇法屯新貌 向志文 摄)</p> <p class="ql-block">(2012年前的后龙村盘卡屯,九银家陇茂屯要翻过盘卡屯。肖运宏摄)</p> <p class="ql-block">(2019年后龙村盘卡屯易地搬迁后,村民现在居住地——凌云茶产业园。罗南摄)</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启芳家的新旧房屋)</p><p class="ql-block">读启芳,启和,我读到了后龙村人的希望。</p><p class="ql-block">看看启芳家的房子,还是木瓦房,篾条编织的芭折墙时,干净整洁,芭折墙上贴满了奖状;得到政府的危房改造补助,自己一砖一浆砌楼房,芭折墙上的那些奖状被他揭下来,又贴在水泥墙上。所以他家有大学生,高中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到后龙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走到他家,看到那一墙壁的奖状都不禁称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启和家的堂屋,2019年罗南摄)</p><p class="ql-block">启和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手艺的村民,他家的墙壁上也有满墙壁的奖状,堂屋还有根雕茶几,这茶几是他从山上挖来树根自己雕塑的。</p><p class="ql-block">启和七岁的时候,他父亲那盏灯就熄灭了,书读得比较少,12岁学会编织鸟笼拿到县城去卖,后来会砌墙,会起楼房,会开摩托钻,打炮眼,放石炮,种牛心李,种山豆根……最独特的是他会把政府写在路边的“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些宣传标语记在心里,写在自家的房门上,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走进启芳、启和家,“好心情从眼睛眉毛溢出来,一屋子便都是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水塘和水柜)</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感觉罗南什么都懂,撒尿包的作用及用法、放岩炮、抽烟、编鸟笼、套鸟、砌墙、种山豆根、麻风病、花母娘娘、打解结这些农村人的劳作,生活习俗都被她写得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甚至狗的心理,猫的心思.....都被罗南晓得。罗南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生活环境,她对事物细心观察、细致描述,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人性的洞察和感悟,都揉捏在文字的叙述中。</p> <p class="ql-block">(后龙村原始取水塘,肖运宏摄)</p> <p class="ql-block">(2005年前的后龙小学,李彩兰摄)</p><p class="ql-block">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两不愁,三保障”,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落到实处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政府的帮扶工作是持续不断的,从1997年掀起的人畜饮水、村村通公路、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六个大会战之后,凌云县就没有停止过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了十年,二十年的帮扶,到了2015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后龙村的帮扶干部要走遍全村24个自然屯,用脚步丈量每家每户的生活情况,村民的住房、饮水、用电、文化、教育、医疗、交通、产业、整屯搬迁、……甚至两公婆吵架,媳妇跑回娘家找不到了,都是帮扶干部要做的工作内容。</p> <p class="ql-block">(2020年,后龙村中心小学校舍 罗小凤 摄</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帮扶干部入户)</p><p class="ql-block">罗南写帮扶干部具体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笔墨不多,但是一项一项的帮扶成效漫不经心地从村民的谈吐中蹦出来,从村民与帮扶干部交谈的笑容里溢出来,从喝的水里流淌出来,走路的脚步声中响出来,从眼睛所看到的样子照映出来……</p> <p class="ql-block">村干谢茂东、石顺良,政府派去的驻村干部曹润林、于洋、刘贵礼以及还有许许多多联系各家各户的帮扶干部,这些公家派去的人,“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以 “滴水穿石”般的功夫,硬是改变了后龙村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思想观念。</p> <p class="ql-block">(来县城赶圩的背陇瑶村民,向志文摄)</p><p class="ql-block">辉煌的事业由无数平凡的个体创造,罗南选取的是小人物,小切口,小事件……是老百姓的生活。每一篇,每一个人物都完美的勾勒成真实的画面,让读者读懂了一个民族,读懂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投入,读懂了人间真情!</p> <p class="ql-block">(背陇瑶女孩,向志文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