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山如画,岁月无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约是在1929年,父亲廖井丹走出了位于如今重庆市长寿区的双龙镇老家,从此天南海北闹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却不清楚在父亲跟随共产党打天下的征程中戎马匆忙,何时学会了下围棋?又如何与围棋结下不解之缘?只知道父亲挚爱围棋,但他从没给我们讲过自己学棋的经历。直到他年过八十,才告诉我们说,自己已有七十年棋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来父亲少年时期就学会了围棋,那正是大革命时期,父亲在他大哥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围棋就伴随父亲走过了他八十年的革命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争年代,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只要有可能,他就要摸一下围棋。抗战初期在延安,他和丁玲、陈明都有棋艺交流。解放战争时,他任《东北日报》社社长时,和严文井等人是棋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国后,他长期在西南工作,经常对弈的有何郝炬,杨超,谭申平,李辛夫,张坚等党政干部,还有李克光,柯召等文教界、科技界的棋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晚年特别是离休以后,闲暇时间多了,下棋更多了。他积极参加各种老年围棋活动和比赛,首届"陈毅"杯老同志围棋赛,他本已打入决赛,却因生病住院不得不放弃决赛,只能屈居亚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时也常有一些老同志到家里来下棋,有时人多还要同时开两台棋,我也曾凑数上场陪金明,李云川,刘实等叔叔伯伯下过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最后几年,因身体原因,腿脚又不方便,已不能外出活动,来访的人也很少,他每天都自己在计算机上下几盘围棋。父亲曾收藏几本围棋古谱,也曾打谱研究。上海的《围棋》杂志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围棋专业期刊,他从創刊号就一直订阅,每期都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经常观看棋校学生对局,也常和专业棋手下棋,在老干部中,他的围棋水平是比较高的。由于战争年代时间紧张,他习惯了下快棋,很少长考,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落子很快。平时下娱乐棋没问题,参加比赛就有点吃亏,常常一步随手棋而痛失好局。因此,他参加老年棋赛有时成绩不夠理想,没有反映他的真实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下棋当然想要争胜,但对胜负並不特别计较,真正是"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一坐在棋盘旁,就心无旁骛,沉醉在棋局中,品味围棋的魅力,享受对局的快乐。他是真正的围棋爱好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父亲为普及和提高围棋,推动围棋亊业的发展,作了大量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他热爱围棋,更因为这是党的亊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围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瑰宝,振兴围棋,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父亲是老革命,陈毅元帅是政治家,如果他们的爱好与国家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们也不会去推动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父亲与陈毅在北京和成都多次下围棋,每次都要谈到发展新中国围棋事业的话题。陈帅嘱咐父亲,围棋虽小品德最尊,一定要把四川的围棋搞上去。父亲深刻理解了陈帅的意图,并努力去贯彻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底到“文化革命"初期,父亲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成都市委第一书记,他有条件为围棋事业多做一些亊情。他牢记陈帅的嘱托,从基础抓起,狠抓棋校建设。于是父亲下令把一个黄金地段的院子调拨给棋校,从全省调来孔凡章,杜君果,周孝棠等高水平的棋手当棋校的教练。黄乘忱是国内知名的老棋手,父亲和有关各方协商把黄乘忱从重庆调到成都棋校工作,还安排他当了省政协委员。父亲又为棋校争取到每年500美元的外汇指标,用于定购日本的《棋道》、《围棋俱乐部》、《围棋新潮》、《围棋》等四种月刊,及日本棋手坂田荣男,桥本宇太郎,大竹英雄,高川格及吴清源等人的围棋著作,对提高棋校教练、学生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还非常重视围棋的普及,努力为群众性的围棋活动創造更好的条件。1959年建成的成都棋园,是面向群众开放的棋类活动场所,面积约400平米,可同时开展100多台围棋的比赛。大厅设有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的大棋盘,常有棋手对局,专业棋手现场讲解。陈祖德,聂卫平都曾在这里讲过棋。成都棋园每天可接待近千名棋艺爱好者,当年曾是国内最大的群众下棋场馆。成都围棋活动开展得好,是围棋界的共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祖德在《超越自我》一书中写道:陈毅杯邀请赛的亚军是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同志,他以前是成都市委书记,由于他的热心提倡,四川省的围棋活动开展得可好了,论普及在全国首屈一指,论提高是人材辈出,尤其是女棋手,出现了孔祥明,何晓任等名手,为祖国立了功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中国围棋协会成立,陈帅任主席,父亲担任了副主席。这是一份责任,他开始更多考虑尽快提高中国围棋水平,赶超日本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6月,父亲担任中国围棋代表团的团长,率领陈祖德,吴淞笙,罗建文,沈果荪,王汝南,陈锡明等六名解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棋手访问日本。当时中日围棋水平差距相当大,我方棋手在对日方高段棋手时都被让先或授二子,卽使这样,中国代表团在九场五十四局的比赛中还是输了三十局,和了4局,只胜了二十局。虽然输了,父亲认为还是要看到进步,看到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中方获得40.7%的胜率,是1960年中日围棋代表团互访以来胜率最高的一次,特别让他高兴的是七月五日在东京进行的双方都非常重视的"新锐对抗赛",中方取得了三胜二和一负的好一成绩,陈祖德,吴淞笙,罗建文,分别战胜在日本风头正劲的大竹英雄,茅野直彦,工藤纪夫三个年轻的专业六段。中国围棋打败日本的曙光已经初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日本回来后,父亲多次向围棋界的同志强调,战胜日本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围棋新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的干部提出要贯彻阶级路线,让棋校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退学,引起争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父亲关注的却是这两点:要建设精神文明,除了棋所,便是棋者。他知道此事后召集有关单位领导开会,明确反对"左"的做法。他说:”我国乒乓球队得了世界冠军,赛场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都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並沒有人问,这是中国什么家庭成份的人取得的。我们和日本进行围棋比赛,如果选成份好,技术水平差的去,比赛输了,总不能发表声明说:由于我们贯彻了阶级路线,好的没有出场,所以输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父亲保护一些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好苗子,让他们有了成长的机会,其中有的人后来对中国围棋做出了很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深知围棋从娃娃抓起,不是要培养千百万棋手,而是通过传承中华文明,陶冶品行,增强思维能力,使祖国接班人更好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路子上成长,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父亲的倡议和大力推动下,1965年8月,在成都举行了十单位少年儿童围棋赛。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浙江,福建,山西,云南,江苏,河南的七十八名少年儿童选手参加了比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比赛代表了当时国内少年儿童围棋的最高水平,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国少年儿童围棋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的儿童男子组冠军,是后来的中国围棋代表人物棋圣聂卫平。少年男子组的前几名谢裕国,华以刚,黄德勋,邱鑫等人不久就进入国家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后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围棋遭遇严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春天来临时,在国家队的这些当年的少年和陈祖德等青年棋手,成为中国围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坚一代。还有很多参加过这次比赛的棋手,成了各省市组建围棋专业队的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的少年儿童围棋赛,对保持中国围棋的传承,防止人才断层的扩大,起到非常重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围棋赛,成都队18岁的陈安齐获成年组第8名,冯宗存获少年组冠军,张成华、侯世明、雷贞倜分获2、4、6名。从青少年抓起的措施大见成效,为后来“棋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非常重视围棋书刊、资料的出版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途经上海时,他会见上海市长曹荻秋,提出请上海帮成都制作一套围棋印刷铜模。有了这套铜模,就能出版围棋书刊资料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初,成都市棋艺俱乐部推出了面向初学者的不定期刊物《学围棋》,父亲题写了刊名。虽然只出了三期,但组建了队伍,积累了经验。1980年开始,以《成都棋苑》丛刊在全国公开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唯一的棋艺(和桥牌)专业出版社在成都成立,父亲被聘为名誉社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由中国围棋协会和《新体育》杂誌社主办的《围棋天地》創刊,父亲是主编,他写了一篇“围棋到腾飞的时候了"的代发刊词。他鼓励刘善承撰写《中国围棋》,並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安排刘善承,陈克忠等人到故宫博物院查围棋史料和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7月《中国围棋》面世,洋洋洒洒一千二百多页,堪称"围棋小百科全书",好评如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都的围棋得到推动,应该有以下几条:1,领导阶层的重视,市体委副主仼刘善承也做了不少工作。2,重要专家和青年骨干,成为中间力量。3,机构的建立很重要,比如棋校和棋园。4,围棋普及和出色选手的湧现也是助力。5,赛事先行,並从青少年抓起。6,传播渠道,出版社和杂志功不可没。7,发掘国故,恢复云子,收集国际围棋信息。8,在国家体委和中国围棋协会领导下开展区域内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不长的时间里,成都各界做了不少工作,所以这个成绩是各层面努力取得的,父親只是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对父亲过去的事也知之不多,此文只是从再认识父辈的视角去挖掘老一代的精神闪光,也是对历史现象及本质的再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的一生确实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们回忆这一切时,不禁想起了老家背后的山坡上,那一棵郁郁苍苍的大树。父亲说他离开故里时,这棵树才刚种下,如今却是四人都环抱不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热爱围棋的根,也是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所以这份热爱才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不但使他自己终生受益,陶冶了他那高尚的情怀,纯洁的品质,刚正的性格,以及长寿的养生方式,也给朋友们带来了怡情的欢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重要的是他做为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还给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与推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尽到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文:廖二鸣。整理:莫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