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

昕烨

<h5> 作为假期的一个阅读任务,我阅读了房超平老师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通过这几天的阅读与思考,逐步理解了作者的初衷与一些想法。</h5> <h5> 作为一线教师,在很多问题上,我遇到过很多作者提到的问题,也曾思考过解决方法,但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在读完房老师的这本书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教学经历以及教学设想出发,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式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持续可发展的学习。而现在的中学教育,很少真正如此,很多做的都是表面功夫。</h5> <h5> 带着诸多问题,我开始了对本书的学习。</h5> <h5> 什么是思维力和学习力? <br> 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br> 作为一种“力”,思维力也应该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高度)和强度(深度)有关: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的多少;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维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而要找准思维力的作用点,就必须把思维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br></h5><h5> 学习力的定义中,“三要素”说言简意赅,一线教师比较容易理解。按照学习力的“三要素”说,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关键要素,而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密不可分。三者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h5> <h5> 《思维第一》这本书的第一章便开始提出传统的三维目标应该改为三层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同感,确实觉得如今的教案就如作者所说,大多数老师都是在抄写所谓的三维目标,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拼凑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句子。这样子的后果是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显,不突出,不能够落实。如果真如房超平老师所说的三层目标,显然要更加易于一线教师理解和操作,跟以往的目标形式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真的按此设计,应该更利于学生接受。这本书还为达到具体的三层目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h5> <h5> 为什么要按三层来分学习目标?<br> 它是按人的思维层次来划分的,了解: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属于识记层面;理解:分析这是怎么一回事,背后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属于解读层面;掌握:能运用这一回事的逻辑去解决问题,当逻辑关系发生变化能随之调整应对,甚至可重新建构逻辑关系,属于应用和创造层面。<br>为什么提出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br>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实现成长。书中提到的“依据什么确定目标(从学情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如何表述目标(我知道、我能、我会)”,都牢牢把握了“以学中心”,要求我们教学要量体裁衣。<br> “核心素养”如何与三层目标融合?<br> 随着教改的深入,学习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从三维目标变化为核心素养。三层目标如何体现核心素养是我们该重视的问题。两者并不矛盾,三层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分解到三层目标中去,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调整。<br></h5> <h5>注:部分导图来自马娜老师。</h5> <h5> 为什么强调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br> 这是为了增强作业的针对性。作业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作业要抓住关键问题(围绕核心知识和能力)开展,老师在课前备好作业后,还要根据学生课堂思维实际状况而对作业做相应调整才能再布置给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要一脉相承,逻辑合理,不能大水漫灌,不能离课标万里,不能偏、繁、怪。作业设计水平反映教师思维水平(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反映老师能否准确把住学习目标、把脉学生思维、把握课标要求。<br> 为什么会提出要设计“胖问题”?<br> 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就问题而问问题,不要过于直接要迂回,把要考查的知识隐含在设问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作载体、作工具来运用,这是把问题融于思维过程中,是拓展思维,是更高层次要求。<br> 为什么要倡导学生改题、编题?<br> 学生会改题、编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层次,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怎样的挑战?<br> 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了,老师就应该随之升级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了,老师就应该随之调整实现路径;学生的解题本领提升了,就应该随之深化关键问题。我们还考虑到老师的部分角色和作用会被学生替代,我们要突破思维限制,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活力。<br></h5> <h5> 时间的关系,我还没有学习完这本书,但是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提升他的学习力,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h5><div>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接下来,我将继续我的学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