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是数学》---义马市第四小学暑期阅读分享(第七期)

义马四小曼霞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疫情当下,既然不能行万里路,在家认真读书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华应龙老师的这本《我不只是数学》,我已经读过好多遍了,但再次读来,仍然让我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我不只是数学》是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数学著作,富有哲理,富有激情,也富有创意与个性。本书本书收录了华应龙2009年以来影响最大的11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中笃行及课后明辨三部分内容,清晰地展现了华应龙老师的授课思路。18位专家的深度点评,可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学习到华老师“化错教学”的精髓。从整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华老师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像朱永新教授序文中所说:“此书透露出他超越数学学科的局限,用大教育的观念来关照数学,透露出他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的转变。”“他喜欢博览群书,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述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nbsp; </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数学”的心态,能让一位数学教师与所教学科合二为一,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华应龙比许多优秀教师更优秀的原因,也许就在于“他不只是数学”。跳出数学看数学,跳出学科看学科,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充满思考的课前慎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郑毓信教授序文中说:“我特别推荐每个课例前的“课前慎思”,这部分内容清楚的表明:教师设计教学时不应以与众不同作为主要目标,而应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包括必要的课前调查以及对同一内容的现成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相关内容的数学本质,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与错误,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p> <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分数的再认识》课例中,华老师通过对“要不要讲单位1?”、“怎样讲分数单位?”和“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的不断扣问和反复的思考,才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单位的价值,理解分数的意义”,才有了一节有内涵有深度有广度,并且恰当的好玩的一节学习分数的数学思维训练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课前思考中,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了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体现了他为学生的学习而思考、为学生的学习而提问的意识。“研究学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意识,而这在现实中却经常被忽视。</p> <p class="ql-block">彰显思维的课中笃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因为有了深入全面的课前思考,因而才产生智慧灵动的课堂生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别开生面的一节《分数的再认识》由几个故事组成一节完整的数学思维训练课,第一个是动画《大头儿子的难题》让学生帮忙解决“用领带怎样量沙发”的问题,来渗透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分数单位的价值;第二个是电影《集结号》的片段中炮兵的“密位”的概念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单位了理解,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单位;第三个是圈一圈,让学生认识到总量不同单位也不同;第四个是“猪八戒吃西瓜”的题目,巩固、拓展并深化学生对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用“皇帝量水池”的故事,强调了逆向思维。由此看出,华老师是如何利用这些教学片段逐步深入地揭示出两张“单位”和“1”的内涵,是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思维和智力的丰富、完整和深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次阅读华应龙老师的课例,总感觉立意独具匠心,新意扑面而来。“猜想之后”本来是一堂练习讲评课,但是,经过精巧的设计之后,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维训练课,一堂还原数学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课。</p> <p class="ql-block">精益求精的课后明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的每节课看上去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这一切都源自华老师不懈的思考。这种思考绝不会是偶尔为之,可以断定,他无论身处何地,都在寻找数学与现实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华应龙:今天这节课真的很有意思!我们从大头儿子的难题开始讨论分数的意义。现在,静心想一想:分数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华应龙:简单的说,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可以这样上,真正做到了好玩与思考并具,深刻与有趣兼存,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意义用直观形象的故事来阐释,每读一层都会有新的体会。在反复品读中,看到华老师对数学的追求和“良苦用心”,感受到《我就是数学》和《我不只是数学》就是华老师对数学教学更好品质和更高境界追求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看华老师的课前慎思和课后明辨,我们经常会看到他这样写道“我突然悟到”“我幡然醒悟”……这是长期思索后的领悟,是痛苦思索后的享受。只有彻底投入,才能进入佳境,出神入化。 </p><p class="ql-block"> 有学生问华老师:“老师,你的脑子里是百分之百数学吗?”华应龙:我的脑子分为两半,一半是数学,一半是为了数学。”华老师读书和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才能成就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也要不断读书学习,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断地成就最好的自己,。学习一直在路上,成长就会永不停歇!</p>

数学

分数

华应龙

老师

学生

课前

教学

单位

思考

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