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杀在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有谁自杀了,大家都会很震惊,这么小的孩子他怎么会自杀?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常常会听到自杀事件后,有人问出什么事儿了,让他去死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和事件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心理学里有一个SR刺激反应模型,S是英文Stimlus的缩写,也就是事件刺激、环境刺激,每个人遇到刺激之后都会有反应和行为,也就是英文Response的缩写。</p><p class="ql-block">SR模型是说每一个人在遇到创伤事件后,他必然会经历一系列的反应,我们叫做SR模型。不管怎么样,我们遇到创伤事件后都会产生九个R,是三个常态反应,三个病态反应和三个变态反应,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一下创伤事件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每个人是活在时间里还是活在事件里的?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当然是活在时间里,错,事实上我们是活在时间串起的一个一个的事件里,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普通所有的失败,它都是来自于创伤事件。所以当你在这个创伤世界里面,你卡住了,你走不出来了,这件事情就会对你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创伤事件。当我们遇到创伤事件后,我们就会出现常态反应,包括R1创伤心理,R2创伤生理和R3偏差行为。</p><p class="ql-block">创伤心理是指这个创伤事件在你心里造成的影响,任何人遇到任何创伤事件都会有这三个正常的反应,所以我把它叫做常态反应。</p><p class="ql-block">创伤心理其实也就是你的负向情绪跟负向动机,所有的念头都是坏念头,每天心情不好,整天忧思苦恼天天想着这件事没完没了,这样你就产生了创伤心理,这个创伤事件对你创伤心理造成的伤害是非常诡异的。生离死别、天灾人祸是创伤事件,可是有一些小事也是创伤事件,创伤事件没有大小,没有轻重,只有看它在不在你心里。</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把它放在心里,成为了你的心事,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创伤事件;如果你把这个心事和别人去说,没有人听,或者有些人听了也不理会你,甚至有些人他根本听不懂你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就会卡在这里。事实上我们有事的时候找别人说有没有用,我想大家深有体会。当你真正有事、当你真正想和别人吐苦水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好一些吗?大多数人会越说心里越难受,因为我们普通人不会劝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真正的同理他。所以当创伤心理出现后,又没有人能够安慰你,你自己又得不到解决,你就会觉得头好疼,肩膀好疼,心里好不舒服,日子久了就形成了创伤生理。</p><p class="ql-block">当身体出现问题,你去医院检查喝点药也许没事儿,过几天又复发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这个事件又发生的时候,你这个生理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创伤性生理。</p><p class="ql-block">从创伤心理到你的创伤生理,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我们SR1SR2的循环,如果这个循环越来越大又得不到事实的解脱,没人能够帮到你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三个常态反应,这就是偏差行为。</p><p class="ql-block">偏差行为其实就是故意去做不该做的事和故意不去做该做的事,偏差行为强调的是故意,比如说我该上学了不去上学,该起床了我不起床,这就是我的偏差行为。</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对他多怀善意”</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些人的偏差行为是别人看不到的,当他偏差行为没有对象的时候,他发泄不出去,他的循环压力越来越大,SR1SR2SR3不停的循环,他就开始走向变态反应,一个走向抑郁症,一个走向焦虑症,这是我们中国社会目前最严重的两个精神类疾病。</p><p class="ql-block">当他走向避开反应的时候就很容易最后走向我变态反应,也就是自残、自虐、自杀。自残是什么呢,拿刀子割自己的身体;自虐呢,每天故意不吃饭,天冷故意不穿衣服让自己冻着,每天让自己处于非常糟糕的这种状态,这都是自虐。自虐比自残更难发现,因为很多人的自虐是精神上的,你发现不了,当他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最后就会走到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最后一个阶段——自杀,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看害怕看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明白这个创伤反应发展历程后,你就会清楚,当你走到什么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出了什么问题,当你看到别人有什么反应的时候,你就知道他走到了哪个反应历程,你就知道他将要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要自助或是助人。</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预测这个人的临界点,已经到达了极限,你一定不要对他口出恶言,一定要对他多怀善意,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人内心的压力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所以说我们不要给任何人一点点互相的刺激,因为你的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有些人看起来表面嘻嘻哈哈的,有些人表面不吭不哈的,也许他比那些整天哭哭啼啼的人内心压力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积口德,不要口出恶言,尤其是孩子,不要给他太多的思想刺激。</p><p class="ql-block"> “不是去研究人为什么要自杀,而是要研究拉力”</p><p class="ql-block">我想让大家清楚一件事,就是每个人他在你面前做出偏差行为的时候,他是在向你求助,因为一个人他不可能随意到大街上去做偏差行为,他不可能随便找谁也说他不好的事情,说他的痛苦和失败,他的所有的不开心,他只能和自己家里人、和自己的亲人朋友说,所以他的偏差行为只会让你看。所以我们看到周围的亲人朋友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是在向你求助,而不是我们看到后反而去更加的指责他,打骂他,让他出现了更多的SR1SR2的负向循环。</p><p class="ql-block">在创伤反应历程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援助和治疗,他就会走向最后生命的终结——自杀。</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总结了自杀一共是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只有推力而没有拉力;第二个原因就是拉力小于推力;第三个原因就是,你唯一的拉力变成了推力。</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要进行自杀防治的话,一定是要构建一个人生命的拉力系统,因为你不知道创伤事件何时会发生,又怎么去避免,我们没办法做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构建他的拉力系统,让他因为有拉力而不会去死。</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做自杀防治研究,不是去研究人为什么要自杀,而是要研究拉力,研究我们每个人在他的个体生涯中,在他发展的每个阶段,如何经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去构建一个严密而强劲的拉力系统,以及构建拉力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力就是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它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如何能够构建出更多更好的幸福指数,这才是我们自杀防治最重要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建构拉力有两个,一个是建构我,一个是建构我的。</p><p class="ql-block">建构我是建构什么呢,就是建构你个人的成就感、价值感,当你有成就感,有价值感的时候,你自然会感到生命是多么的可贵。</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就是要建构我的,如果你的生命中出现一些挫败,出现了一些失望,你会为我的考虑,所以说当一个人有我的的时候,他也不会去死。而这个我的呢,来自于情感系统,这就是亲情、友情、爱情。</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守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生命教育能够进入到学校的各级系统,也期待生命保护法案能够早日提上法律的日程,完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生命教育的建制。</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守候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善意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温暖的话语,成为他人生命的拉力。</p><p class="ql-block">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活成一道光,用你身上的光,照亮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许这光很微弱,但是很可能有一个人会因为你发出的光,走出了生命中的黑暗。我们只要努力了,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从此会变的如此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七月份我连续参加了小鹏和兰青的四节生命危机干预的课程,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接下来我说下自己的感受体会。</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兰青在课程中给我们分享的一句话“把人放在心上,把事放在红尘里”,生离死别、天灾人祸是创伤事件,可是有一些小事也是创伤事件,创伤事件没有大小,没有轻重,只有看它在不在你心里。如果你把它放在心里,成为了你的心事,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b>创伤事件;</b>如果你把这个心事和别人去说,没有人听,或者有些人听了也不理会你,甚至有些人他根本听不懂你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就会卡在这里。事实上我们有事的时候找别人说有没有用,我想大家深有体会。当你真正有事、当你真正想和别人吐苦水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好一些吗?大多数人会越说心里越难受,因为我们普通人不会劝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真正的同理他。所以当<b>创伤心理</b>出现后,又没有人能够安慰你,你自己又得不到解决,你就会觉得头好疼,肩膀好疼,心里好不舒服,日子久了就形成了创伤生理。当身体出现问题,你去医院检查喝点药也许没事儿,过几天又复发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这个事件又发生的时候,你这个生理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b>创伤性生理。</b></p><p class="ql-block">从创伤心理到你的创伤生理,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我们SR1SR2的循环,如果这个循环越来越大又得不到事实的解脱,没人能够帮到你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三个常态反应,这就是<b>偏差行为。</b></p><p class="ql-block">偏差行为其实就是故意去做不该做的事和故意不去做该做的事,偏差行为强调的是故意,比如说我该上学了不去上学,该起床了我不起床,这就是我的偏差行为。</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对他多怀善意”</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些人的偏差行为是别人看不到的,当他偏差行为没有对象的时候,他发泄不出去,他的循环压力越来越大,SR1SR2SR3不停的循环,他就开始走向变态反应,一个走向抑郁症,一个走向焦虑症,这是我们中国社会目前最严重的两个精神类疾病。</p><p class="ql-block">当他走向避开反应的时候就很容易最后走向我变态反应,也就是自残、自虐、自杀。自残是什么呢,拿刀子割自己的身体;自虐呢,每天故意不吃饭,天冷故意不穿衣服让自己冻着,每天让自己处于非常糟糕的这种状态,这都是自虐。自虐比自残更难发现,因为很多人的自虐是精神上的,你发现不了,当他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最后就会走到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最后一个阶段——自杀,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看害怕看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明白这个<b>创伤反应发展历程</b>后,你就会清楚,当你走到什么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出了什么问题,当你看到别人有什么反应的时候,你就知道他走到了哪个反应历程,你就知道他将要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要自助或是助人。</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预测这个人的临界点,已经到达了极限,你一定不要对他口出恶言,一定要对他多怀善意,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人内心的压力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所以说我们不要给任何人一点点互相的刺激,因为你的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有些人看起来表面嘻嘻哈哈的,有些人表面不吭不哈的,也许他比那些整天哭哭啼啼的人内心压力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积口德,不要口出恶言,尤其是孩子,不要给他太多的思想刺激。</p><p class="ql-block"> 以上讲的是我们对人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对己呢?“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重要思想。住,是世人烦恼的根源,人能心无所住,方能解脱烦恼。</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无所住”呢? </p><p class="ql-block">住,就是停留,将自己的心停留在某时某事某人某物上,引而申之,停留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之上,也就是宇宙人生,世事万物上。这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p><p class="ql-block">例如,今天被上司批评了,你闷闷不乐,心情很坏,那么你的心就住在了上司批评这件事上。</p><p class="ql-block">今天手机遗失了,你很懊恼,恨自己粗心大意,一整天都不开心,那么,你的心就住在遗失手机这件事上。</p><p class="ql-block">你失恋了,心情很痛苦,夜夜把自己灌醉,也没心情上班,这就是住在失恋上。</p><p class="ql-block">因为你的心总是想着这些不如意的事,所以烦恼就一直缠着你了。所以说,人的烦恼,来自于心的“住”。</p><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执着”、“放不下”。</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无所住”?</p><p class="ql-block">无所住,当然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停留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上。</p><p class="ql-block">上司批评就批评了,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批评,是自己工作没做好还是上司冤枉你了,别老想着那些言语对你的伤害。手机遗失就遗失了,懊恼也不会让手机回到你手上,就当吸取个教训。失恋了,不要老是想着那个已经过去的恋人、那段已经逝去的感情,想也回不去了,何必去想。</p><p class="ql-block">当然能够做到这样,是非常困难的。</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住的范围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所以,无所住的意思,不但不要停留在不如意的事情上,就算是开心的事情,也不要停留。</p><p class="ql-block">例如你今天买了一辆新车,或者今天彩票中奖了,或者加薪了,很开心。这一开心,就住在这些开心的事上了。这就跟“无所住”的思想相背了。所谓“宠辱不惊”,无论得失,均要淡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对人--要与人为善,必要时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技术以便更好的理解他人,对己--要宠辱不惊,无论得失,均要淡然处之。把人放在心上,把事放在红尘里。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修炼自己宠辱不惊,无论得失,淡然处之的品性。</p><p class="ql-block"><br></p> 生命的守候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善意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温暖的话语,成为他人生命的拉力。<br><br>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活成一道光,用你身上的光,照亮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许这光很微弱,但是很可能有一个人会因为你发出的光,走出了生命中的黑暗。我们只要努力了,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从此会变的如此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