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p> <p class="ql-block">馒头与米饭,是人们一日三餐的主食。这两种餐桌上的主食,以前可谓是南北经纬分明,可能是北方盛产麦子,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南方盛产稻谷,所以南方人爱吃大米。现在物资丰富,交通方便,流动性强,什么样的食物祖国各地到处都有得吃,馒头与米饭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也不是那么南北经纬分明了。</p><p class="ql-block">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南方水田全部种稻谷,早地也种有小面积的麦子和其他旱粮作物,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上世纪物资流通还不是很方便,所以只要是有关吃的粮食作物生产队都要种点,除了用稻谷向国家交公粮以外,其他的农作物都作为主粮分配给社员。每年社员分到麦子后,都拿去兑换了面条,作为主食的辅助粮食,家里人很少吃,主要是为送礼及病人和坐月子的产妇准备的。有时家里临时来了客人,饭不够时也给客人下碗面条,还煎上一个荷包蛋,面条便成了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还有少量的麦子用石磨人工加工成面粉,在端午节这天才蒸点馒头和发粑,并哄小孩说:端午节要早点起床,有白胡子端午老头送馒头和发粑。因为那时候,南方人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这些食品,街上国营饭店虽然有得卖,但是需要粮票,农村人很少有粮票,偶尔分点还舍不得用,留作以备急需,而且大人每天都要出工,哪有时间去给孩子买馒头发粑这些食品,所以小孩子们都很期盼过端午节,早早地起了床,等着吃端午爷爷送的馒头和发粑。</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小的时候,我哥哥在县肉食公司上班,当饲养员。那时候的牲猪都是农民各家各户养的,规定每户每年都必须完成一头派购牲猪的任务,象交公粮一样,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得有误。如果没有完成牲猪派购任务的农户,过年时不准宰年猪,也不给你发屠宰票,私自宰了是要受到严格处罚的,所以农民都积极养猪,宁愿自己过年没有年猪,也要把国家的派购任务完成。所有的派购牲猪都送到县肉食公司统一喂养,统一屠宰,统一凭票供应。</p><p class="ql-block">肉食公司有十多栋猪舍,一个猪舍有上百头牲猪要喂养,那么多猪舍猪排泄的粪便怎么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肉食公司就想出一个办法,就近请当地的人做饲养员。我们生产大队就在肉食公司周边,有许多农田和旱地,种农作物需要肥料,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个生产小队派一个饲养员和粪便清运工到肉食公司上班,由公司发点补贴工资,交给生产队记工分,一日三餐公司食堂还供饭,生产队负责饲养的猪舍里猪粪就归哪个生产队所有,运回去作农作物的肥料,所以那时候的粮食作物都是有机肥料种出来的,虫害很少,很少用化肥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p><p class="ql-block">在肉食公司当饲养员,与在生产队干农活相比,也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生产队派哥哥去当饲养员后,因为肉食公司食堂供饭,早餐基本上是馒头,偶尔也有包子,哥哥回家时经常带些馒头回来,煮饭时放在饭上蒸热,香甜揉软的馒头真好吃,米饭和杂粮吃多了,简直觉得馒头就是人间最好的美味,几天没有馒头吃还特别的想吃。那时外婆还健在,每年都要来我家小住几回,当外婆要回去的时候,母亲就吩咐哥哥从食堂多买些馒头,让外婆带回去吃,在当时是孝敬老人的最好礼物了。</p><p class="ql-block">1974年我们参军到部队,不象现在当兵去部队乘坐的交通工具,不是特快列车,就是高铁,甚至还有飞机,我们当年乘坐的只是一列闷罐货运火车,不只是速度慢,且没有座位和卧铺,睡觉和站坐都只能在车廂的底板上,一个车廂里有几十个人,十分拥挤。</p><p class="ql-block">在去部队的途中,火车上午从临湘站出发,到晚饭时刻才停靠在刚出湖南境地的湖北蒲圻兵站,吃的是大米饭;随着车轮滚滚向前,第二站到了河南信阳兵站,吃的就是馒头了,但不是小麦面粉白馒头,而是玉米面粉黄馒头,硬梆梆的。南方人哪吃过这样的食品,吃到嘴里口感粗糙,难以下吞,许多人一个都没吃完就扔掉了,带兵的首长看到后,严厉批评说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我知道你们湖南兵吃不惯这些食品,但要有思想准备,到了部队会有更多的苦要吃。后来在部队生活才体会到接兵首长的这番话,说的确实是真的。</p><p class="ql-block">过了信阳,过郑州,闷罐火车继续向前行,又到了兰州兵站,在这里我在车上看守没下车去吃饭,大家吃完饭回到车上,接兵首长递给我一件毛皮军大衣,两个窝窝头,冬天的兰州,寒风刺骨,两个窝窝头已是冰凉的了,我用牙咬了一口,又是玉米面粉做的,既凉又硬,实在没法吃,吸取在信阳的教训,又不能随便扔掉,我只好把窝窝头装到挎包里,找机会扔掉了,不是挑食,而是根本就呑不下去。</p><p class="ql-block">经过七昼夜的长途旅行,火车终于到了终点站——乌鲁木齐,下火车后接着又上部队派来的接兵大卡车,拉到奎屯市,这天晚上终于吃上了一顿热呼的面条,在一间宽敞的礼堂里,有暖气热哄哄的,地上还铺上了厚厚的一层麦拮,揉软蓬松,在这里睡了一个很舒服的觉,几天几夜在火车上长途旅行的疲惫不堪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又坐上军用卡车,经过三天的穿越戈壁滩,翻过天山山脉,沿伊犁河谷,终于到达中苏边境的新疆伊犁尼勒克部队所在地,在军营下了汽车,只见一座座低矮的、象窑洞样的营房,象许多个四合院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军营(一个连队一个四合院),军营内的道路两旁耸立着无叶的白杨,附近的小山坡上没有一棵树,到处都被白茫茫的雪覆盖着,感觉好寒凉。看着眼前的一切,思绪万千,想不到从万里之遥的湖南故土,来到这样苍茫的地方,就是为了实现光荣又自豪,守卫祖国边防线的当兵梦想,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和新家,不禁好象有一股失落感,这样的心情好象也印证了那句话: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p><p class="ql-block">在部队生活的几年,一日三餐除了馒头还是馒头,只有在周末才会改善一下伙食,无非是包子,饺子,发糕,面条等,全都是面食,很少有米饭,我们湖南兵都盼着哪一天吃上米饭,好不容易吃一顿米饭,就象过年一样,肚子里实下装不下了才不吃了。炊事班也不容易,当兵的来自祖国各地,北方兵对面食情有独钟,对大米饭不感兴趣,而南方兵喜爱吃大米饭,对面食甚至有排斥和厌恶感,在吃大米饭的时候为了照顾北方兵,还要做些馒头,让不爱吃米饭的同志吃,但是吃馒头的时候,爱吃米饭的南方兵就没有米饭可享受,因为大米在驻地少得可怜,不可能每天每餐都特意为南方兵做点米饭,所以南方兵只能跟着吃面食。五年的军营生活彻底改变我这个湖南兵的饮食习惯,至今我仍对馒头还是百吃不厌。</p><p class="ql-block">当兵之前在家里吃米饭是家常便饭,吃馒头是希罕食品,觉得馒头比米饭可口好吃,总是盼望着有馒头吃;当兵之后到了新疆,部队里天天吃的都是馒头,米饭却成了希罕食品,却又盼望着有米饭吃,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p><p class="ql-block">生活离不开粮食,人的生命靠粮食滋养,感谢家乡的米饭把我养大成人,感谢部队的馒头却把我锻炼成钢,怀念部队的馒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