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日上午,北师大2号教学楼2-111教室。今天临时被调换作课的是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北京市模范教师李梦莉老师。课题《阳光下的幸福—创建幸福校园》。以下是今天听课的随想录和本次研训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看到图片中校园正中央位置的大钟了吧?大钟浑厚凝重,正面钟体上篆书镌刻着“师大”俩大字,反面刻着“木铎金声”四个大字。底座四周楷书刻满了《师说》名言。地下便是“口”字形四层楼的读书场。“口”的四周布置了连体书桌。“口”中间间或交替布置有好几组四把不同样式的椅子围成的小书桌。整个布局结构合理,简洁清雅幽静。“木铎金声”源于《论语·八佾第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木铎”就是教师的意思。“金声”意为教化肃也。做教师的是教化人的,一言一行则必须严以律己,做人做事处处行为师范。</p> <p class="ql-block">幸福就是一个人的良好心态。教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何为英才?对于教师来讲,自己的学生无论是聪慧或是顿拙都是英才,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的尊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幸福就是与学生共鸣,用自己良好的心态感化无数个懵懂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结性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幸福就是对自己的追求的一个满足。因满足而快乐,因快乐而投入,因投入而觉得生命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意义在于做有文化的教育,做有灵魂的教育,有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我们一些老师只知道传授知识,除了把学生带进考试之外,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对于“学习文化”却一无所知。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教育。“学习文化”是我的“创生教育”研究中提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日常工作中,我们有节日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 …。其实学生时代最需要思考的是“学习文化”。我们要的教育是让学生们明白,我们学习什么?为何学习?学习为何?最基本的就是基于知识学习上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基础上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在北师大研训的除了我们,还有好几个不同形式的夏令营在此研训的中小学生。这些孩子由自己的老师带着和我们同住在2号学生公寓。他们暑假想到的都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形式的夏令营活动。我们下面的人意识里,想的都是如何在暑假里给孩子报学科培训班。在北师大的日子里,每当和这些孩子一块吃饭时,都在想:我们常说,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北京的孩子暑假里都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我们的孩子却终日被强迫在学科辅导班里。难道这就是决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是北京人的教育意识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意识出了问题?救救孩子吧!救救我们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用自己良好的素养和心态感化学生。我们既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更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德育工作。社会有百业,百业都有入门拜师规矩。以前的私塾,学生是必须得行拜师礼的。自有了新学堂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教师见到老教师,也是一定要驻足叫“老师”的。这是新教师入职最基本的并又不成文的规定。“老师”不仅仅是职业称呼,更是对老教师的尊重。在办公室里,年轻教师每当见到老教师在,就赶忙端茶倒水,恭敬有加,虚心请教。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这种“拜师礼”慢慢淡化到不成样子了。尤其是现在的一些青年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学校里和老教师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老师。甚至觉得自己文凭和学识都比老教师要高,便内心里一百个不服气:我凭什么要给那些老教师端茶倒水呢?即使他做了我的师傅,那是学校安排给他的工作,他该带我的,该指导我的。这就是一些青年教师德育思想的欠缺。是的,或许从文凭和书面学识上,一些老教师或许不如你。但从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经验上,你却远远不如他们。更别说你从文凭、学识、实践和经验等方方面面皆不如一些老教师了呢。这就是老人们常挂在嘴边说的“我迈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长”的道理。试想一下,自己都没有敬重长者,以长者为师的意识,你让他如何能教育自己的学生尊老爱幼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感恩师傅传帮带,你让他如何能教育好学生具有感恩精神呢?这或许就是当下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师带徒”成了一句空谈的缘故吧。教书育人,行为师范,德为人师。</p> <p class="ql-block">默默的守候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教师守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做教师的,守望的是静静的等待。静待花开吗?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却觉得静待花落归根才是最好。花落则硕果挂,落地化为泥,回报根之恩德。</p> <p class="ql-block">从管理走向教育,从技艺走向境界。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许多人觉得,教育教学就那么回事,但凡上过学的,谁都会教。你没看到许多民办小学、幼儿园、教育机构的老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受过啥正规的师范教育,不是一直在教学吗?许多家长不是一直都在家辅导自己孩子的作业学习吗?教的成绩还都挺好的。是的,从表象上来看,许多人的“教学行为”效果确实挺好的。甚至比正规的公办学校还好。但这样看似好效果的“教学行为”却给孩子的学习埋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就拿幼儿园来讲,真正的公办幼儿园是从来不讲学科知识的,它们的课程就是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目的是慢慢启迪、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一些民办幼儿园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名为“公办幼儿园”实则民办幼儿园呢?它们的办学初衷就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所以幼儿园“小学化”。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学到了许多语文数学上的东西,欢喜的不得了。那些老板呢?看着大把大把的钞票飞进自己的口袋,更是高兴至极。有谁去关心和思考它对于未来人生发展的隐患呢?在一些城市中小学做多一些调查。凡是从“小学化”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在小学低学段时期,要比纯粹的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成绩强的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高学段就慢慢倒过来。进入到了中学学段,差距更是越来越明显。这里面除了唯利是图的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办学动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些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老板有许多并非是有学问有见识的教育人。我们常常提及民国时期社会上倡导的民办教育成效巨大。为何那个时期的民办教育成效巨大呢?是因为那个时期,兴办教育的都是一个区域内有名望的被世人公认的“先生”。他们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懂得教育规律。最重要的是他们办学目的不是为了从教育上谋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造福一方。所以,涌现出来一大批乡村教育家。这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与民国时期的民办教育的最大的区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造成许多畸形的教育现象。好在今年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扭转这种偏离教育教学正常轨道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课堂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个学校的希望在青年教师,一个学校的底蕴在老教师,一个学校的支撑在中年教师。</p> <p class="ql-block">课堂结果是应试的层面,课堂过程却是智慧文化。从管理走向质量,从质量走向文化。</p> <p class="ql-block">一个没出息的人三分钟热度,做人做事没有敬重心、恒心和感恩心。一个成功人士懂得取舍、分享与建构。做事做人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学到了许多东西!研训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育的心时时更新!</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师范大学研训的日子里,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便被封闭在了这个面积并不大的校园。每天晚饭后的“放风”时间里,带着学员证和身份证也不让出学校大门,便只能结伴漫游在校园内的环校小径,最有意思的便是徘徊在学校大门口,望着校外的风景却又不能跨出一步。校里校外都是那样的静。校园里静的是书香,校外静的是绿茵丛丛,却少有人影。就要离开了,照张像吧!晚饭后呼朋引伴,经与保安协调,终于同意在被彩钢板封闭的大门口,隔着围栏留下一幅幅美丽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北京师范大学,我的封闭式研修,我的“围城”式北京旅行。本次研训因为疫情防控,老师们要求提前结束。吃住在校,研训在校,专车送达北师大,专车来接至濮阳。专业化引领,专业化成长,专业化发展,多元化生成。我们行走在乡村教育之路上,我们每天三点一线行走在北师大校园,更行走在用心灵感悟心灵的人生旅程!!!感谢市县教育局的领导们,感谢北师大培训团队的老师们,感谢一块研训的所有的首席教师们!!感恩我们自己一路走来的幸福跋涉!!!</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研训中,有位导师提到乡村教师要做扎根的教育。我觉得这个观点局限性太强了。难道让乡村教师给学生灌输一辈子扎根农村吗?恐怕很少有人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吧。再说了,城市教师做的就不是扎根教育吗?但凡教育做的都是扎根教育。如果非要说进行扎根教育的话,那么,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我们要开展什么样的扎根教育呢?乡村教育人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走出乡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即使又回到农村,也要心怀天下,不仅仅是扎根农村,而是要改变农村,复兴中国梦。城市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到更大的城市去,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但无论怎样,中小学教育都是在做“根的教育”。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成才。关键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树”,是赤胆忠心爱国的“树”还是崇洋媚外的外国“树”?培养成什么样的“才”?是矢志建设祖国的“才”还是背弃祖国的”才”。这才是“根”的教育关键所在。根的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家国情怀的教育。这涉及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就乡村教育而言,晏阳初认为农村“愚、穷、弱、私”四类,需以此四大教育分别医治;黄炎培则主张“先富后教”,发展生计和职业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让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生活改造中心,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生活的灵魂;梁漱溟则支持“社会学校化”,按照儒家文化传统复兴农村,建立政校合一的乡学制度。这就是中国的四大教育思想。其实,我觉得他们的教育视野和境界皆远远不及毛主席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农村夜校就是乡村教育的最典范的教育。他解决的教育问题就是根的教育。从中国人意识形态的根上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现在又是高招过后的各校录取时间。我们常说某某学校、某某地区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我们可否想过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又有多少留在国内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呢?尤其是公费外派留学生,返回祖国的又有几个人?中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学成后把国家利益和家国情怀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教育,这样的“人才”有何意义呢?培养的越多对国家的伤害越大。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的根的教育思想,让培养出来的一批批人才,无论到何时,无论到何方,都具有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和致力于祖国建设的感恩思想。</p> <p class="ql-block">沿着在北师大研训的记忆旅行,蓦然间觉得这所学校布局,四周皆是青灰色的楼房,构成“口”字形布局。校园中间大钟下面的地下读书场又是“口”字形。四层楼的“口”字形读书场又是“口”字形层层叠叠。如此“口”中有“口”即“回”也。回味无穷。教师教的课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无论是让学生或家长或同时或社会等各层面的人听后顿感回味无穷,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做的是国家根的教育。让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无论走向何方,身在何处,都能够心怀国家,回归祖国,报效祖国。青灰色给人以庄重,“口”字形给人以方正。寓意为要培养一代代庄重方正的教育人,要打造无上庄重方正的教育事业。宋·王禹偁《橄榄》有诗云:“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不知道我的这个解读是否和学校的设计师思想一致。但私下里却是觉得非常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北师大!再见了,2号教学楼2-111教室。再见了,2号学生公寓2-1022宿舍。再见了,我的首都七日“围城”式梦幻旅游。木铎金声响起来了,那是激励我们冲锋的号角,祖国在召唤!乡村的孩子在期盼!让我们从新的起跑线启航,铸就乡村教育复兴的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