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马艳

<p class="ql-block">午夜12点 我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一张军装照 这个习惯大概是脱下军装那年养成的。</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写作文 总会用“岁月如梭” “时光飞逝”之类的形容词 再大一些 学会了用“时光荏苒” “白驹过隙”。我不喜欢用形容词 我只想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只一眨眼的功夫 三十年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我该如何回顾这过去的三十年呢!大概应该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这是话剧团的排练场。30年前 我就是在这个排练场里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考试 最后 成为当年被录取的唯一一个女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 排练场的条件相当简陋 连像样的座位都没有。 幕布是破旧的 灯光是昏暗的 墙皮也脱落了许多。可是 一走进这里 我还是不由得心生敬畏。坐在观众席最前排的那些考官老师们和蔼可亲 却又散发着看似身怀绝技的气质 一想到日后有可能与他们成为同事 我的心中就会生出莫名的兴奋。</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草坪 是学员时期的我们每天练晨功的地方 我的第一张军装照 也是在这里留下的 那是我穿上军装的第一天:1991年4月26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第一个作品 被借调至金华三师战士演出队 演了一个小品 参加了那年的全军业余文艺汇演。</p> <p class="ql-block">《抗天歌》是描写我军官兵抗击1991年洪涝灾害的话剧 获得了很多大奖。作为一名学员 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角色。第一次在演员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 作为一个角色而不是“跑龙套的” 欣喜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1992年春节 作为《抗天歌》续篇的小品《过年》参加了央视春晚。现在看来 那时的形象真是我的黑历史——太胖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来做演员 但也是兵 每一批进团的学员 都要去基层部队锻炼一下。我的第二次下连锻炼 是在1992年夏天。地址:徐州通信团 历时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1993年春至初夏 是我作为一名演员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我们一批学员经历了为期五个月的专业培训 这期培训 使我获益至今。我汇报的片段是话剧《雷雨》和《柜中缘》。</p> <p class="ql-block">1994年 话剧《窗口的星》</p><p class="ql-block">我经常会拿这个戏的经历来告诉学生:机会 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作为一名学员 大部分的戏里 都是在跑龙套 但是 我们每天都会在排练场看老师们排练。那时候年轻 记性好 每天看戏 渐渐地 能背出几乎每一个角色的台词。有一天 一位老师请假了 排到她的戏时 导演让我去帮她站一下地位 我上去后 不但准确地走出她的地位 并且 完整地背出了她的台词。第二年 那位老师转业了 复排时 我顺利地得到了这个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遗憾 过去没有手机 90年代也没有数码相机很少有机会拍照 太多美好的瞬间没有留下来。</p><p class="ql-block">1994到2002 大概是我最忙碌的几年 唱过歌跳过舞 演过小品 主持过各种晚会 参加过数十次慰问演出 足迹遍布华东六省一市 去过南京军区辖区内的每一个基层部队。可惜 留下的照片只寥寥几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是一个不太勤奋的演员 由于“型”的局限 能演的角色也并不多 </span>话剧《‘厄尔尼诺’报告》和《马蹄声碎》应该是我演员生涯里最重要的两台戏。分别首演于1999年和2005年。</p> <p class="ql-block">1991年入伍, 1995年提干,2014年40岁如愿成为师级干部,42岁光荣转业。25年军旅生涯在我的生命中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以前总会说 穿军装真麻烦 每年换季要换领章肩章胸章 总会落下一两件。而现在 真怀念那时每周一早上穿着军装全团集合的仪式感 怀念每次演出前嘹亮的拉歌声 怀念半夜去火车货运场装布景道具 怀念演出谢幕时战士们送上来的自制花环 怀念任何场合哪怕没有穿着军装也可以顺手打出的军礼 怀念作为军人的每一个日夜。</p><p class="ql-block">怀念前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