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来不做空过客(五)</h3> <h3>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让世界为之惊叹。1985年11月1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南亚三国,这是中国海军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出访在人民海军的建设上具有深远意义,已载入史册。</h3> <h3> 海军在上海组建了出访编队指挥部,海军司令部派出了四人参加这次出访,当时博生在海司通信部任技术处副处长,受命参加出访工作,另三名是海司办公室处长陈永年、军务部处长张铁权,作战部参谋姜信军。 <br> 1984年8月,博生乘飞机到上海,来到吴淞码头,与东海舰队通信科周祥云科长会合。还有一个谢技师负责航行中技术保障,三人共同负责这次远航的海上通信。 <br> 海司通信部王东山部长指示他们,把我国研制的各项通信新装备都装上军舰,利用这次远航,实际检验一下。</h3> <h3> 海军出访的国际惯例是三艘军舰,听说原来准备一艘导弹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一艘远洋综合补给舰,传说有人讲:全军一年的出国人数也没有你们海军这么多人,就把护卫舰取消了。为了不刺激某国,上面要求低调出访,本来准备盛况欢送、电视台报道全部取消,封存了余下的首日封,但对指挥部人员提前拿到手的首日封,没有要求上交。</h3> <h3>好在博生手快,拿到了首日封。</h3> <h3> 1985年11月16日,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出国访问,开启了我海军迈向大海、走向深蓝、传播友谊的新航程,翻开了海军在和平年代履行国际军种使命的新篇章。</h3> <h3> 博生说:16日早上六点,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舰跑到对面码头邮局,给爱好集邮的同志们,还有我的爱人张小金寄出了这珍贵的,纪念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的首日封。</h3> <h3> 军舰一路南下, 博生当海军十五年了,还是第一次乘军舰远航,心里很兴奋,这才是真正的海军啊! 起初一切都像诗一样的美。每天早起,在舰上停机坪做操晨练,练习英语,呼吸着海上潮湿的空气,就像一名刚入学的大学生。战友们每天一起观看晨曦的日出和落日的晚霞,谈论着即将到访的南亚三国。25日驶出南海。 大洋是那么辽阔,海水深不可测,有时是湛蓝的,有时又是碧绿的。海鸥飞翔,不时有飞鱼跃出海面,海上的日出和晚霞是那样美丽,就像是永恒的画面。没有多久,人们的情绪开始变化,眼前除了茫茫无际的大洋还是大洋,很长时间见不到一艘航船,只有我们两艘军舰相伴而行,画面的重复使人感到非常枯燥。特别是夜间,军舰夜航要关闭门窗,不露光亮,这时除了天上的星星,海上什么亮光都没有,眼前是一片漆黑,就像到了没有人烟的沙漠里,也像被关在了一个大大的黑匣子里。 舰船在大海中颠簸,就像一片树叶,舰员开始晕船,很多人吃不下饭。博生也晕船了,可是他还坚持到饭厅去吃饭,回来就在床上躺着,这样感觉还好点。同志们先是互相说点故事,后来搜肠刮肚找家里的事来说说,以排解心中的枯燥。在报房里周科长说,他们乘小艇出海时,遇上风浪,晕船的人把黄黄的胆汁都吐出来了,水兵难受的真想跳海解脱,可见水兵出海是多么辛苦。</h3> <h3> 27日到了著名的马六甲海峡。这个海峡是上中学地理课上就知道了。它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通道,通过海峡最狭窄的地方时,可以看到两岸的建筑。很快看到了新加坡沿岸的高楼大厦,远远看去就像海市蜃楼,十分好看。 <br> 舰船靠近新加坡海岸航行,有记者乘快艇冲过来给军舰照相。看来中国舰艇出访的消息他们都知道了,是来目睹中国海军的风采,抢新闻的。海峡过往船只很多,他们船员都友好地招手,还有过往军舰升旗敬礼,舰上官兵行军礼。 中国出访的海军没有思想准备,出访教育没有讲过在航行中的礼节。舰上的人,不是光着膀子,就是穿汗衫,没有人穿军衣,乱哄哄地挤在舰桥上看热闹,也没有对任何人还礼、打招呼。</h3> <h3> 穿过了马六甲海峡,就进入印度洋了。这是我国人民海军舰艇第一次进入印度洋,我们在舰上列队,举行了首航印度洋仪式,还由聂奎聚司令检阅了编队,当然受阅的只有132号一艘军舰。 <br> 第二天,编队驶过印度领海外沿。天一亮,一架印度军用飞机飞到我编队上空侦查,转了几圈飞走了。一会儿,印度两艘军舰冲我编队驶来。印度当时被列入国际上的“反动派”。对方旗舰向我发出灯光信号,问:“你们是哪国军舰?为何到这里来?”观通长马上报告了编队李参谋长,他来到通信机房,命令回答:“告诉他,我们是中国海军,出访巴基斯坦路过此地。”我们的信号发出去了,没想到他们发出信号:“向聂司令致敬!向中国海军致敬!”我们马上跑到舰桥上观看,他们主桅杆上升起了印度国旗,全体舰员在舰上列队站坡。我们舰上人员毫无准备,列队站坡是来不及了,还是舰长来得快,他命令吹哨还礼(这也是舰上一种礼节),观通长立刻吹响了尖厉的军哨。他们的飞机又飞过来了,主动喊话聊天,这时大家都放松了。编队李参谋长同意在无线电话上与他们聊一聊。电话兵这可来劲了,互相问好后,他们问:“你们的停机坪很大,为什么没看到你们的飞机?”我们615舰上有个直升机停机坪,可是我们那时没有舰载飞机,就骗他们说:“我们的飞机在机库里。”他们说:“没看到你们的机库?”两个敌国军人就像朋友一样聊开了,大家挤在一旁听得直乐。印度军舰一路护送编队,离开印度领海时,他们发出信号表示欢送,我方回信号表示感谢。 <br> 这一次把两艘军舰上500官兵深深震动了。舰上到处都在讨论,为什么别人都能先敬礼,我们一定要摆架子,怎样才是不失国体?我们军舰是第一次出访,大多数人不了解海上人人互敬,船船相救的道理,对国际海洋公约也了解不多。编队指挥部开了会,把讨论意见报告国内。从此要求改变形象,表现出中国是礼仪之邦。指挥部规定与其他船只相遇时,到舱外去的人应着军衣,要主动挥手打招呼,信号兵要升旗致敬。</h3> <h3> 12月8日到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巴基斯坦国是我国友好邻邦,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敬仰程度是没想到的。军舰进入卡拉奇港,港口炮台鸣礼炮欢迎,我132舰鸣炮还礼。引水员登舰,引导军舰缓缓驶进港口。巴海军司令、中国大使馆人员都在码头迎接,巴海军乐队奏响迎宾曲,聂奎聚司令和两个舰长登上码头接受欢迎。</h3> <h3> 按指挥部安排,博生以中校军官身份(当时我军还没有军衔,但巴方一定要报军衔,我们参照接待方军衔报的)带队到一所军校访问。博生回忆说:我们的大巴车到了后,看到很多用中文写的欢迎标语。我带队在军乐队乐曲声中进入礼堂。巴军中校校长致词后,请中国海军中校讲话。我还坐在下面鼓掌,翻译说该你讲话了,我没有准备,吓了一跳,也怕讲错(因程序里没有,也无法请示),所以推辞着。但是场上鼓掌声一阵高于一阵,欢呼声非把我请上讲台不可。我不得已只好走上讲台。台下全乱了,礼堂外面的士兵,包括宪兵和乐队,全涌进来了,连窗台上都爬满了士兵,都要一睹中国军官风采,其热情程度是无法形容。我脑子也乱了,说了一些友好的话,好在有翻译可以帮我顺一顺,每说一句,就掌声雷动,我看着这场面也感动起来,最后我说,欢迎你们到中国去访问,特别是你们(我指着爬在窗上的士兵)!掌声经久不息。讲完话,我擦着汗,问翻译,我讲得怎么样?他说你讲的很好。校长上台送我一个金属挂盘,上面是他们的军徽和军校名称,我把它带回来,交给了编队指挥部</h3> <h3> 编队每到一地也要在舰上宴请三次。一次是当地政要,一次是海军军官,最后是海军士兵(他们的官兵不能一起吃饭的)。中国的宴会饭菜品种多、味道好,很出名。官员、军官是一定会带夫人来吃,吃完还把刀、叉带走。他们的士兵,平常伙食是很简单的。在巴国请士兵吃饭时,也是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他们不了解。才上四个凉菜,就以为菜上完了,因为四个菜是他们待客的最高礼遇。服务人员一再说,后面还有菜,他们就是不信。菜上来了就赶快吃,吃完凉菜就都吃饱了。后面的热菜上来,他们一个个后悔的不得了。 <br> 到了斯里兰卡,改为自助式,几十种饭菜摆在条桌上,客人们看花了眼。说一生从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h3> <h3>卡拉奇清真寺</h3> <h3>18日访问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就是一个海港城市,军舰停在了科伦坡港。这是一个美丽的岛国,盛产宝石,街道也很漂亮,风景很美。</h3> <h3>班达那奈克夫人也登上军舰参观。</h3> <h3> 当时国家当时也不富裕,每到一处,每个军人发给三美元零花钱。大多数人只用中国硬币、邮票、清凉油当个人礼品。个别人自己带了点美元,也不多。不到两天,当地商人都知道能买多少东西了,只拿买得起的商品给看,买不起的,就告诉说这很贵!据说美国小鹰号航母到访,每个水兵能买几百美元东西,中国军人叫商家大失所望。 <br> 博生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一件小东西作纪念,买东西时挑了又挑,价钱是压了又压,看出来有些商家不太满意。</h3> <h3>参观了解当地风情</h3> <h3> 26日访问孟加拉,到了孟加拉国吉大港,也受到热烈欢迎。孟加拉与巴基斯坦历史上是一个国家,后分出来了。孟加拉与我国关系也非常好,但非常穷。走在街上,一群穷孩子跟在后面要东西吃,就给他们一些糖果、饼干。</h3> <h3>三个国家海军都为我们组织了国家艺术团演出。</h3> <h3> 按国际惯例,军舰到港,市民可以登舰参观。编队到港第二天,港口就排起队,开始不知道他们干什么。后来政府官员来了,说市民要参观军舰,只好同意。每天上万人来参观中国军舰,特别是华侨来的很多。一个老华侨一边流泪,一边参观,他说:“我来这里定居五十年了,各国军舰都看过,今天我才看到祖国的军舰。”国的军舰。” <br>有一天博生值班,带了袖章站在舰上,指导过往参观的人。因为他的身材高大,很多参观过的人都来和我他合影,后来排上队了,成了一个“景点”。</h3> <h3> 1985年12月30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要离开吉大港回国,孟加拉海军司令和中国大使馆人员来送行。在军乐声中,中国军舰缓缓离港,孟加拉海军士兵在岸上站坡欢送,大家也在舰上站坡回礼。舰走很远了,孟加拉海军士兵突然摘下水兵帽,整齐地在空中划圈,这是南亚国家海军的一种礼节。战士们也拿着军帽,用力在空中划着,表示回礼。</h3> <h3>和司令员合影</h3> <h3>和东海舰队通讯科长周祥云合影</h3> <h3>舰上元旦晚会</h3> <h3> 1月5日,过了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风浪越来越大,狂风达到十一级,阵风超过十二级,近十米高,几千米长的涌浪,像黑黑的大山一样一个接一个迎面压过来,冲击着高高的桅杆,舰船甲板一会儿沉在水里,一会儿又露出水面,舰船就像一片树叶在海水中飘荡。</h3> <h3> 到饭厅去吃饭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几乎没人去吃饭。呕吐是家常便饭,有的人肚子吐得空空的,把胆汁都吐出来了。炊事员想给晕船的人,做点稀饭喝,可烧了几次,都翻了锅,可他们一遍遍重新做。没事的人尽量睡在床上抵抗晕船。可人躺在床上,随着舰船的摇摆,滚过来,滚过去,还得用手把着床沿,以免滚到床下。</h3> <h3> 从无线电通讯中,听到其他船只求救通话,那几天,南海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一艘台湾渔业学校的船在呼救,另一艘轮船指导它尽量靠近菲律宾海岸航行,别的船都救不了它,不久就没有声音了。还有一条大货船在风浪中摇摆,集装箱都翻到海里了。</h3> <h3> 132舰吨位较小,几天的航行,油、水消耗很大,舰体重量剧减,在风浪中很难保持平衡。指挥部研究后,决定给它补充油、水,用以压重。 <br> 海上油水补给是海军的新课题,这次远航是第一次实现海上油水补给。虽然出访航行中,已多次进行过补给,可是在十一、二级大风浪中进行还是很危险的,可是不给132舰补充油、水,它就更危险。 <br> 615舰上指挥部的人员冒着巨浪的拍打,站在舰桥上指挥着。132舰是一艘几千吨级的导弹驱逐舰,这时它大幅摇摆着,一会儿沉进水里,一会又抛出来,就像潜水艇一样只露出舰桥。 一声令下,615舰标枪炮把缆绳打过去,132舰上水兵把缆绳接住了。他们要把缆绳固定好,沿着缆绳把水管、油管拉过去,连接好输入口,才能注入。舰上的战士们几乎是半身在水中工作着,他们在舰面上很难站住,每人都用绳子把自己捆在栏杆上,一面与风浪搏斗,一面拉缆绳,被浪打到了,又爬起来接着干。有一个战士被浪掀翻在半空,掉下了船舷,幸亏腰上系着绳子,战友们奋力把他拉回了船上,捡回来一条命,接着又投入了顽强地与风浪搏斗中,极其艰难地完成补给工作。</h3> <h3> 整整五个昼夜了,风浪还没有停的意思。舰船甲板上有几处裂缝了,132舰后仓进水,险情十分危急,水兵冒险救护。聂司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总师提出改变航向,在那么大的海情下,舰船只能压着涌浪走,否则就会被浪掀翻,可是要改变航向,就有个角度问题,稍微一偏就可能翻船!在聂司令指挥下,132舰第一次转向,没有成功,聂司令问:为什么没有转过来,舰长回答:舰身偏角太大,怕舰体翻了!又转了一次才转过点航向,可是这样就要进入越南领海,会发生外事问题,海军报告了军委,请外交部做好了通报准备。两舰沿着越南领海外沿,转向驶向海南岛方向,第二天两舰脱险了!聂司令用广播向全舰官兵发表演说,并到轮机舱去慰问,鼓励大家战胜风浪。这次虽然危险过关,可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两艘军舰抗住了十一、二级风浪,没有船毁人亡,也是伟大胜利。</h3> <h3> 编队开进了海南岛榆林港,舰上的官兵才松了一口气,停泊后,可以下舰活动了。在舰上生活了两个月,又是刚从风浪中过来的人,上了岸走路还是摇摇晃晃的,竟然不适应了!几天后才适应过来。八一制片厂的一个摄影师说,他都已经忘了“在岸上是什么滋味了!” <br> 两艘舰船进港后,马上进行检查。132舰甲板、烟筒有九处裂缝,最长的有3米长,下后舱进水,桅杆上的雷达天线被大风刮得不知去向,船体已有很大险情。615舰头的观望亭被风浪打得一点也没剩下,风把一把粗的旗杆都吹弯了,自然的力量太大了!编队在榆林休整了几天,把舰船损坏部分修好,又全部刷了一遍漆,才起程回上海。</h3> <h3>1986年1月19日回到上海吴松港</h3> <h3>编队指挥部合影</h3> <h3>2009年4月23日报纸刊登对博生的采访</h3> <h3>2018年11月16日部分原出访人员会聚宁波座谈纪念首次出访三十三周年。座谈会参会人员合影</h3> <h3>当年的战友</h3> <h3>博生写诗一首</h3> <h3> 破阵子 <br> ----纪念编队出访33周年<br>笑语欢声拥抱,鱼纹额角霜白。<br>三十三年弹指去,相聚一堂泪襟怀。<br>老兵卸甲来。<br>首次编队出访,五百壮士接牌。<br>何惧狂风穿巨浪,蓝色汪洋立军威。<br>不辱使命归。 <br>1985年11月16日是海军首次出访编队起航的日子,如今三十三年。参加在宁波举行座谈会及文集颁发,回来博生有感而发。注:接牌,古代出征将士要接令牌。当年两舰五百多官兵,接到命令军舰出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