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星期四,雨后初晴<div>5:30起床,6:30早餐,6:50出发,按计划去往茶卡盐湖。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池。“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也有说盐海),茶卡盐湖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茶卡盐湖是天然结晶盐湖,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所以称“青盐”。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div><div>7:40陆师傅在路边一个加油站给车加油后继续前行。</div><div><br></div> 8:55在怀头他拉服务区休息20分钟。2小时后,10:54在乌兰高速服务区又稍事休息,12:10到达乌兰县的茶卡镇。<div><br></div> 我们在镇上吃了午饭,饭后13:10进入茶卡盐湖景区。<div>茶卡盐湖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湖面海拔3100米,呈椭圆形,雨季时总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div><div>盐湖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曾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一些海水留在了低洼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br><div><br></div></div>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叫做盐山盐晶的一组盐雕。<br>该主题雕塑采用简洁抽象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盐山和盐晶的真实形态,并通过微缩与夸大、对比与衬托,清晰地表达两者的比例关系。当您站在真正的盐山前,再回想这里的主题雕塑,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便是盐工礼堂。盐工礼堂占地面积1098.77平方米,位于景区中心地段,前期是茶卡盐厂的文化聚集中心,礼堂可供400多人观看演出,做为广场的文化核心和焦点,它承载了数代盐业人的苦涩与甜蜜、欢笑与泪水;如今盐工礼堂外貌依旧保持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业风格,而里面焕然一新,向所有人展现了对于旧时光的追忆和新生活的向往,她的美,值得您去慢慢回味。</p><p class="ql-block"><br></p> 这是采盐区老铁轨。<br><br> 两组并行的铁轨一直延伸到盐湖最深处的采盐区。看到这些老铁轨,眼前会仿佛浮现出三四十年前盐工们在盐湖里战天斗地艰辛劳作的场景,让我们回首感知青海盐业前辈数十年的汗水已融入盐湖博大的胸怀,定格成一个个难以忘却的记忆。<div><br></div> 上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叫做“盐海”的课文,写的就是茶卡盐湖。头两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br>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有个地方叫茶卡,产盐最有名。在茶卡,房屋盖在盐上,帐篷搭在盐上,车辆在盐上开过,还有盐山、盐桥,真是个洁白晶莹的盐世界。<br><div><br></div> 藏族人民把茶卡叫做银色的聚宝盆。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的银色的海洋上,盐晶闪闪发光,映出了巍峨的雪山和雪山下茶卡市镇的倒影,就像神话里的水晶宫一样。<div><br></div> 退休后到这里来看一看,果然如小学课文所描述的那样。<div><br></div> <div>13:55坐上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车,缓缓的驶往湖心,空旷的盐湖、矗立的神奇的盐雕、直直的铁路、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br></div><div><br></div> 坐小火车来到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叫做千映慕雪平台。主干线长150米,分支长50米。从空中俯瞰,是一片雪花与盐湖同辉的景象。景点命名来自著名诗句“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千映”又可指“千影”,是人在湖中的多个倒影,千又与整条火车到道各站点的“天”字谐音。名、实合拍。<div>我们每人租了一双高腰硅胶套鞋,从这个平台走进盐湖。<br><br></div> <div>与其它盐湖不同,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由于茶卡盐湖大量的湖盐类沉积矿物结晶析出并结成数米厚的“盐板”,而其上又铺了一层几毫米厚的水,因此远远望去,站在盐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因而得名“中国的天空之镜”。<br></div><div><br></div> 有人说,茶卡盐湖与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有的一拼,同样是天地之间充满梦幻的美,“天空之镜”就是对它最高的评价。<div><br></div> 与其说是天空之镜,不如说是茶卡盐湖造就了一场幻境。茶卡盐湖如同一面魔镜,让天地颠倒。<div><br></div> 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div><br></div> 天空之镜广场是中线核心游览线重要景观节点,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div><br></div> 茶卡盐雕,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群”,这种独特的大地艺术,成为茶卡盐湖一道瑰丽的风景线。一座座盐雕,宏伟壮观、形象逼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巫咸……。讲述了一个个传奇而又生动的故事。在蓝天白云和茫茫盐海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使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div><br></div> 景颇族(盐雕),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万人,跨境而居,境外分布在20多个国家,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据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是茶卡盐湖最先挖盐用盐的民族。<div><br></div> 巫咸(盐雕)<br>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因盐而立国的“巫咸国”。当时,在巫山、巫溪一带聚居着一只庞大的巫人部落 —“十巫”,巫咸为十巫之首,这个氏族部落的酋长巫咸,有可能便是中国自然盐开发与利用之始祖。《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称巫咸为中国采盐、制盐之始祖是当之无愧的。咸鸟世系,“咸鸟”即是“盐鸟”,有学者认为是以鸟负盐,也是因盐兴起。<div><br></div> 每一座盐雕都是一次大手笔,以各种传说人物为主题的盐雕矗立在你面前,非常的让人震撼,盐雕的寿命要比沙雕长,就这样屹立在空旷的天地之中,任凭风吹日晒。<div><br></div> 每一座盐雕都是都是茶卡盐湖的“守卫者”,每一座盐雕都在诉说着一个沧桑而又美丽的故事......。或是神话传说,或是英雄事迹,分别演绎着不同的风情......。<div><br></div> 17:11离开茶卡盐湖。<div><br></div> 20:05到达青海湖格日大酒店下榻。<div><br></div> 20:40晚饭,呶,餐厅就在楼下,21:20回房间,23:51休息。<div><br></div> 7月16日,星期五,晴<div>6:00起床,7:00早餐,7:30出发,8:30进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div><div>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青海湖海拔3196米,平均水深18.6米,最深32.8米,湖岸线长360公里。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面积4543平方公里,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div><div>青海湖已开发并开放的景区有多个,我们去的二郎剑景区位于青海湖南岸,之前被称为15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也是环青海湖的旅游接待基地、民族风情体验基地。二郎剑以青海湖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草原、沙滩、动物为主的生态自然资源,成为青海湖旅游区一颗明珠。</div><div><br></div> 进入景区最先看到的是一尊佛塔 — 尊胜佛母塔。按藏传佛教的说法,尊胜佛母,简称尊胜母,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藏音:“南木觉玛”。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div><br></div> <div><br></div> 青藏随处可见的风马旗。<div><br></div> 水中的“青海湖”碑标。<div><br></div> 151基地的鱼雷发射实验场,不知现在是否还担负着这个任务。<div><br></div> 转来转去,没有看到能使眼睛一亮的景致,除了浩瀚的湖面,没有其他。也许这两颗树算是一种景观?呵呵。<div><br></div> 这里多个景点都有这种热气球。<div><br></div> 要么就是湖面上飞驰的快艇,可是哪个湖面没有汽艇?算不上景观。<div><br></div> <div>这张照片的看点不是这两艘船,而是右上角我抓拍到的水鸟。<br><div><br></div></div> 走了,意思不大。在马蜂窝上有些游记就曾建议,不必进那些售票的景区,在青海湖边随便一个地方停车下来看看,都不比二郎剑差,而优点就明显多了,最重要的优点就是清静、无人。<div><br></div> 景区里停放这么一架直升机不知道做什么用。<div><br></div> <div><div>谁会跑到这里坐马车呢?<br>考虑到还要参观塔尔寺,并且今天要返回兰州,9:30我们就离开景区了。意外的是,景区门前的路被封锁了,说是正在举行“第二十届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一封就耽误了我们3个多小时。<br><div><br></div></div></div> 无奈,照张相吧。<div><br></div> 选手骑车过来了。<div><br></div> 12:40在我们的反复交涉下,才对我们放行(仅仅是对我们)。<div><br></div> 去往塔尔寺的路上。<div><br></div> 这就是在去塔尔寺的路上,所看到的不收费的青海湖边的自然景点,看来自驾游实在没有必要进二郎剑。<div><br></div> 在油菜花衬托下的青海湖边,显然比二郎剑来的自然。<div><br></div> 拉脊山口,海拔3820米。<br><div><br></div> 拉脊山上的宗喀拉则。整个主体建筑是按照佛教中须弥山的形象建造而成,建造过程历时3年。该拉则主供十三战神,同时各民族群众也可在拉则内祭祀、祈福。<br>据拉则的管理者东智才旦介绍:“宗喀拉则是一个没有民族之分、多民族祭拜的山神庙宇。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多民族传统文化在此交融集萃,形成了该地独特的文化资源。”<div><div><br></div></div> <div>计划中没有这个景点的参观,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时间了,没有进去参观。</div><br> <p class="ql-block">15:20我们在塔尔寺入口处不远的一个餐馆胡乱吃了顿午饭,16:05进入塔尔寺。</p><p class="ql-block">塔尔寺景区对面有座莲花山,高处矗立白塔,坡面绿茵似毯,这是每年塔尔寺晒大佛的场地。塔尔寺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和六月初七都在此山坡上“晒大佛”。塔尔寺所晒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通过晒佛让信徒们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并防佛像遭蛀。</p><p class="ql-block"><br></p>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占地六百余亩,它的数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莲花山坳里依山势起伏,交相辉映。塔尔寺吸取了青海同仁热贡木刻艺术的精华和甘肃河州砖雕艺术的特点,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传统风格,成为形式独特、布局严谨、汉藏相结合的宏大艺术建筑群。<br><div><br></div> <div>“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br></div><div><br></div> 八大如意宝塔。 和很多寺庙的情况一样,塔尔寺的各组建筑建成的年代也不尽相同。我们眼前的这一组塔建筑年代就比较晚,是覆钵式佛塔,建于公元1776年,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第1座塔叫莲聚塔,第2座塔叫菩提塔,第3座塔是初转法轮塔,第4座塔是降魔塔,第5塔叫做降凡塔,这第6座塔叫息诤塔,也叫和平塔,第7座名祈寿塔,也叫胜利塔,最后一座塔(第8座)叫涅槃塔。<div><br></div> 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div><br></div> 大金瓦殿内供奉着宗喀巴,故又称为“本尊佛殿”。<div><br></div> <p class="ql-block">门前上方悬有戴季陶(传贤)1934年题写的“塔尔寺本尊佛座前,护国保民”匾额一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殿,始建于公元1379年,面积为456平方米,三檐歇山式宫殿建筑,琉璃瓦墙,鎏金铜瓦屋顶,殿脊安置大金顶宝瓶、摩尼宝等吉祥饰品。殿内正中奉有以白旃檀树为塔芯、高11米的银壳大银塔,塔身镶嵌各种宝石,塔顶佛龛内供宗喀巴大师药泥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古籍记载,第二佛陀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创者宗喀巴大师降生时剪脐带滴血处长出一棵旃檀树并引以为核心建塔,故称“塔尔寺”。塔前陈设有金灯、银灯、象牙和古瓶、灯饰品和法器,殿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书“梵教法幢”匾一方,殿内珍藏着宗喀巴师徒三尊者著作及手抄藏、蒙文经书百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依怙殿,因殿内主要供奉大威德金刚、秀朵科钦、胜乐金刚、大黑天等本尊依怙及众护法而得名。始建于1594年,由西纳喇嘛贝觉坚赞和贝觉仁钦叔侄负责修建,故又称此殿为“西纳依怙殿”。后在此殿正中供奉了塔尔寺最大的铜质鎏金宗喀巴大师像,故现今又称“宗喀巴大师殿”,佛像背光制作精美,是塔尔寺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磕长头的虔诚信徒。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12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div>各种说法不一,比如我在西藏听说藏传佛教是不需要还愿的,10万20万磕长头数目另有它意。不知谁真谁假。<br><div><br></div></div> 宗喀巴被藏族人尊称为“第二佛陀”,同时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转世,他还有一个尊称:杰 · 仁波切,意思是宝贝法王。<br>宗喀巴的崇高宗教地位是因为他卓越的宗教实践和理论建树,同时他是第一世达赖喇嘛、第一世班禅及其世系的老师,以及他创立了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之首。<div><br></div> 象上立猴、猴上立兔、兔上立鸟,此构图称为和睦四瑞、和睦四兽、和合四兽、四和合等,意义为敬老及和睦共处。<div>和睦四瑞源自《佛陀本生经》,经载:古昔“卡舒嘉耶”国战乱不止,忽有一年战乱平息,国王便自以为己之福泽惠及国土。一日,国王遇上一智者,智者告王:“百姓之安乐乃由贵国境一谷中四灵兽和合共处之功德感召,非由大王之福德而起。”<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王乃亲领侍从前往谷中查察,见一大象利立于树旁,背上顶着猴子。猴子又背负一兔,兔背上为一鸟。智者乃曰:此四兽之坐相乃为大王与国民展示敬老及和睦之意义。小鸟为先住山谷中者,为土中之种子施肥;在种子生长为枝叶盛茂的树时,为后来的兔子提供食物;在树结果时又为再后来之猿猴提供所需;在生长成大树后,最后入住谷中的大象得以遮阴。四兽同意以年龄为尊卑依据,和合共处、扶幼敬老。四兽之功德惠及贵国德享今日之太平。”国王听后心生恭敬,便下令国民学习敬老及融洽共处之道。</p><p class="ql-block"><br></p> 此寓言后来在宗教意义上便引申为:小鸟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过去世;兔、猴及象则分别为佛陀的亲近弟子-阿难、舍利弗及目犍连三位尊者的过去生。此后,在古印度文化及藏传佛教中便常引用此典故开示和睦共处、注重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性,并配合以“和睦四瑞”图展示,“和睦四瑞”图遂发展成为和谐、融洽的吉祥象征。<div><br></div> <p class="ql-block">由于被青海湖自行车赛耽误的时间太长,我们实在不便在塔尔寺逗留太久,否则会给陆师傅的行车造成太多的麻烦。18:00我们离开塔尔寺,18:18启程返回兰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路奔驰,其间在服务区稍事休息,于22:30左右回到兰州,仍然下榻蓝莓精品酒店(西园店)。</p><p class="ql-block"><br></p> 7月17日,星期六,晴<div>6:30起床,7:30早餐。初来那天因为走的早,未能在蓝莓酒店用早餐(在酒店旁边拉面馆吃的早饭)。</div><div><br></div> 看来酒店的用餐环境不错。<div><br></div> 早餐质量虽不丰富,但过得去。<div><br></div> 8:00陆师傅开车送我们去往兰州西站。<div><br></div> 9:30登上高铁G430。<div><br></div> 我们返回列车的座位是08车厢的01A 、B、C、D和02A、B、C、D,8人坐在一起,一路友情,一路欢乐返回北京。 完(背景音乐: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