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觉暑期过半,同时也意味着我在苏州大学的课程即将接近尾声。两年前我走进凤鸣,成为一名化学老师,良好的氛围,使我产生继续提升的动力,我带着梦想报考了苏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愿以偿。疫情结束,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他,倍加珍惜,每天奔跑在课堂、图书馆、操场之间,汲取营养,充实而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苏大,静谧的校园,我终于可以放下冗杂,静下心来,读几本属于自己的书……</p><p class="ql-block"><br></p> 一本撼动心灵的好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校长为青年教师开会时便让老师们多读几本教育类书籍,早早买来,却因平时事务繁忙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去读,恰逢这次学习之旅,让我能为自己腾出时间捧读李镇西老师的佳作——《做最好的老师》,读来受益颇多。在书中,李老师把自己从教多年的教育故事记录了下来。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李老师从教一生中所展现的对学生的大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学生安妮因白血病去世,李老师在女孩的葬礼上回想起自己曾“苛责”待她,因女孩经常请假、迟到而罚她站,心里想着“终于甩掉了一个包袱”,但这个女孩却在生病时还想着回到李老师的班上,还在想念着班上的同学……在葬礼上,李老师红了眼眶,嚎啕大哭,他的眼泪同样感染了在场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带有情感和作为师者的大爱,离开了爱与情感,教育便会变的寡淡无味,唯有情感和爱的力量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一类实用的工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苏大所学到的关于微课制作的一类工具。我们知道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2.0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现代技术领域也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微课就是在这些背景下慢慢被推行的。那么,如何制作一节高质量的微课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制作一节微课,我们可以将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选题并制作PPT;第二,选择专业的录制工具;第三,后期制作。一般而言,我们选择的微课形式大多为教师在后台录制的相关PPT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将主要向大家介绍录制工具的选择和录制过程中可提供的微课亮点。以下这三种软件无论是作为录制工具或是剪辑工具都是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EV录屏”操作非常简便,但是导出的视频质量不是太高,且功能较为单一。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剪辑师”,由“剪辑师”录制导出的视频质量较高,且“剪辑师”强大的裁剪、视频转场、插入字幕、插入音轨等功能可以满足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当然,如果需要高质量的录制、剪辑软件,我们可以选择camtasia studio,他是一款相对专业,功能多样的软件,但是操作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该软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录制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的亮点,除了教师精彩的讲解外还可以插入一些定格动画使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的定格动画就是将数十张甚至上百张照片(根据实际需要)插入到我们刚刚介绍的视频软件中(建议使用camtasia studio),调节每一帧的时长使动作连贯所制成。下面是我在学习定格动画时一个不太成熟小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一些教育启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个视频,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是教育学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就问的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这个视频应该会触动着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会选择对症下药,从而使病人痊愈,而现下的教育系统中,我们却在犯着最严重也最致命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想在自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他们是一条条小鱼,想在自己的海洋里畅游。可是我们的教育呢?我们用一种方法,一样的课程来对待这群渴望成功的小鱼们,想让他们爬树,让他们赛跑……于是,那些擅长游泳的小鱼们的个性在教育的襁褓中早早地“夭亡”。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两年,有一个网络用词火了——“鸡娃”,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娃娃抓起,似乎孩子们出生的使命就是努力学习,争取高分。我们不反对鸡娃,但是从教育角度来看,用外力“鸡娃”似乎是在加速娃娃们的“凋零”。与其外力“鸡娃”,不如从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入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内驱力,用教育的“手”去慢慢触动孩子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去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教育,就应该燃起他们的学习之魂;教育,就应该去触碰他们的内心;教育,就应该去平等的对待每一种天赋,它可以是数学,也可以是美术……孩子们的个性,不应该为我们的教育“误诊”买单。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去照亮自己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大的行程即将结束,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苏杭的美景,纵然再好,也挽留不住一个学子急切回家的心。我多么期待,能再次站在讲台,让孩子们看见一个长大的,不一样的我……(2021年7月31日,苏州)</p>